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雅尔塔体系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两大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中,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中。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是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
美国夺取世界经济霸权,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美国也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并且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演化成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抢进推动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作用。
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总体上消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说,首先,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次,大量外资经济进入我国,各国垄断组织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再次,每年我国的经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最后,当前经济全球危机尚未消退,贸易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一,加强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创新,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产业。
二是加强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
三做好人才创新的举措,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那些影响?主要指美国苏联赢过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
《当代世界经的济与政治》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变动中的政治与经济: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特点(国际经济体系公共产品、金砖四国)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特征(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基本趋势:战后世界经济急剧增长,美日欧经济体三足鼎立。
3、当代世界经济特点:第一、经济多极化不可逆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第四、区域经济合作内涵深化从“极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从“域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则明显表现为两极分化4、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南北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短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5、世界政治的演变及趋势: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6、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特征:世界几大力量对比逐渐朝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地区多极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7、世界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两个基本理论元素:国家和市场现代世界民族国家和市场的共存及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
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世界上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但两者有各自不同的逻辑8、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组织和管理市场经济以便取得最大效益、最高经济增长以及最大个人利益的学说和准则自由主义坚信市场不应受到政治干预,同时经济活动必然会加强国家的力量和安全。
自由主义者相信“绝对获益”。
华盛顿共识背景:拉美国家遭遇经济危机,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和资金政策,宏观产业政策北京共识在“华盛顿共识”分崩离析、世贸组织会谈中断、阿根廷经济脆弱不堪,以及世界大多数地区不知新的发展范例为何模样的情况下,“北京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线希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今世界与社会主义摘要当今世界与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当今世界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促进当今世界的发展。
而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当然,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建立与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经验也有教训。
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而将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这场仗打得更响。
关键字社会主义;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平与发展一、社会主义的概念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
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苏联老大哥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发展趋势迅猛,逐渐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一)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十六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一段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时期,欧亚拉美先后有十六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有利的国际条件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拉美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包括: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古巴、老挝、柬埔寨。
包括苏联,共十六个国家。
当看到如此多的国家逐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你可曾疑问过?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对对对,这里可是有原因的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二)欧亚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1.人民的愿望。
二战中人民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理上接受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2.具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一)、当代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具有以下特点:1、世界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逐步形成“无疆界市场”。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各种流通更加快捷,逐渐形成“地球村”经济。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
凭借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生产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
(2)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逐步消除了国际贸易障碍;同时,WTO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①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③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五计划”1946—1950,重点是恢复重工业)(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措施(以农业为重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②农业: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工业:改革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④外交:提出“三和路线”(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主张以缓和代替对抗(3)评价:①积极: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具有开创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冒进思想使农业再次出现危机)(1957年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世界第一次载人航天)②局限: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未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造成思想混乱(1956年爆发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措施(以工业为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提高效益(2)评价:①积极:前期有一定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苏联国力达到顶峰)②局限: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逐渐停滞;未突破计划性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措施(1988年重点由经济转向政治):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的作用,重点发展重工业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2)评价:突破了苏联模式,但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4、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拖垮了苏联经济;民族分离主义兴起5、启示:(1)改革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应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3)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重视改善民生,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战后着手恢复经济,但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1)南斯拉夫:实行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1948年苏南冲突)但改革导致分裂主义和民族问题尖锐,埋下分裂隐患(1992年分裂)(2)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武力扼杀)(1968)(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其他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都曾取得一定成效(4)评价: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80年代的改革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3、东欧剧变(1989—1992)(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3)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0),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内战后解体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一)世界多极化(20世纪60—70年代出现)1、表现:(1)西欧崛起——欧洲的联合①背景:原因:为了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经济发展的需要条件:西欧经济的恢复;法德和解;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相近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②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实现经济一体化);1993年,欧盟(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③影响:欧洲要求摆脱美国控制,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日本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①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技;战后民主化改革;经济非军事化;美国的扶持②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美国霸权,西方阵营逐渐分化(3)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①背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万隆会议奠定基础②发起:由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发起成立③宗旨:独立自主、非集团;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5)中国崛起: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影响: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二)经济全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1、过程:(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进行殖民掠夺(2)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因:早期殖民扩张不断扩大(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殖民扩张的扩大;商品输出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输出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的进步(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原因: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化阶段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IMF、WB、GATT)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原因:两极格局瓦解;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2、影响:(1)对世界:①积极:加快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市场经济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②消极: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扩大了南北差距;带来一些全球性问题(2)对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3)对发展中国家: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二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进了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使战后两极政治格局受到冲击;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各国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我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一边倒。X 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D 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布鲁塞尔条约。X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英、日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X 颜色革命”就是国家改变国旗颜色。X 议会制度是西方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D 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X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机制。D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一票否决权。D 中国是在1971年10月5日的第26届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D 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D 主权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基本主体。D 自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X 布雷顿森林体制( ); → 由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构成。, 冷战( ); → 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多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 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 强权政治( ); → 就是以强凌弱,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 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马歇尔计划( ); → 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在 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 霸权主义( ); → 指大国或强国凭借 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第三世界( ); → 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 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发 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南方国家。, 2、南北关系( ); → 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 系。, 国际组织( ); → 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 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为中国首创。1953年12月31日,周 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4、南南关系( ); → 是指发展中国家的 相互关系。 国家( ); → 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 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国家利益( ); → 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 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世界经济( ); → 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当代世界 经济与政治行为体( ); → 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 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综合国力( ); → 它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 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它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 和平演变( ); → 指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经济、文化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发生变化。2、 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 ); → 指东欧 国家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3、新经济(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中巩固其主导地位,美国掀起了一场以 高新技术为中心、以信息通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4、新经济体制( ); → 1964—1982年勃 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把经济放在首位,先后三次进行完善经济体制的工作。5、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 ( ); → 指日本经济模式,主要是政府干预经济,一方面,维护和鼓励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 另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对企业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在不断变化,如今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中国拥有着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
然而,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面临了多重挑战,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创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
一、政治方面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改革和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2018年年初,中国实施了深刻的国家机构改革,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重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取消并入他机构,重新建立新的机构,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各部门的协作,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地位。
2. 反腐败斗争:为了打击腐败,中国启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斗争。
中国从中央纪委推行巡视制度,不只是限制最高层,其政策措施全方位覆盖到了基层。
这一反腐斗争的强烈意志和坚定决心,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道德压力,不仅为中国的政局稳定奠定基础,也提高了中国政治的道德水平。
3. 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利和影响力不断增长。
中国倡导平等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全球化理念,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同时,中国与各种世界性组织的合作关系也随之增强,成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方面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依赖重工业,而轻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因此,政府要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发展尖端技术,鼓励政府和企业加强对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加速转型升级。
2. 贫富差距加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贫富差距也逐渐加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专业代码:030201 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10 考试科目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考试内容试题以李景治等主编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北京)为蓝本,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八章,试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一、当代世界经济1、当代世界经济的演变2、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及运行机制3、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4、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趋势1、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化3、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4、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5、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经济的较快发展2、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3、不同的经济模式与面临的共同问题4、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实质5、政治状况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6、美国称霸世界的对外战略7、西欧、日本的对外政策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国际作用2、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3、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4、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巨大贡献2、政治经济的改革3、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4、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六、冷战后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经济制度的转型与现状2、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发展3、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4、俄罗斯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七、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制订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3、中国的国际地位4、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八、当代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1、当今时代主题2、建立国际新秩序(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是:1、基本概念要清晰。
本科目涉及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
2、对知识要会综合运用。
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忌死记硬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合引言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整合愈发成为热门话题。
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日益紧密。
本文将探讨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整合的现状和趋势,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经济整合的背景经济整合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合作和增加互利互惠的机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从国际贸易协定到经济联盟,经济整合的目标是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共同经济繁荣。
近年来,全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渐紧密,形成了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积极推动区域经济整合,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整合的类型经济整合可以分为国际经济整合和区域经济整合两种类型。
国际经济整合国际经济整合是指不同国家之间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和达成一系列合作机制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一些国际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也在加速国际经济整合的进程。
区域经济整合区域经济整合是指在地区范围内通过签署特定协定、建立共同市场以及推进资金自由流动等形式,促进成员国之间经济的整合与发展。
目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欧洲联盟(EU)等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整合组织。
在这些组织的框架下,成员国之间通过互惠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了更紧密的关系。
政治整合的背景与经济整合相伴的是政治整合的逐步深化。
政治整合目标是在特定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政治合作平台,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
政治整合的类型国际政治整合国际政治整合是各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通过签署条约、加强政治协商等方式进行的合作与整合。
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政治整合机构,旨在通过多边协商和协调,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区域政治整合区域政治整合是特定地区内通过签署协定、加强政治对话、共同制定政策等形式推动政治整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在欧洲,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在苏联的帮助和支持下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则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德国分裂和苏军占领的情况下成立的。
在亚洲,越南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这是亚洲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北朝鲜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恢复独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直到1975年最终获得真正独立,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拉丁美洲,古巴革命取得成功,1961年古巴政府正式宣布古巴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至此,二战后欧、亚、拉美13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加上二战前的苏联和蒙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15个,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壮大,形成了一个能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其基本特点是经济上高度集中和政治上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战备型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排斥市场,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
(2)政治方面,共产党一党专政,党政不分;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中央高度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权;干部制度采用委任制,个人集权制和职务终身制。
这种体制的严重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过分集中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易导致经济条块状分割,窒息企业发展活力和经济发展效率;权力的高度集中在政治上导致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腐败现象严重,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由于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其内在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于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并先后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这时期以南斯拉夫建立自治制度和赫鲁晓夫的改革为标志,苏联、东欧大多数国家以及中国都先后对体制进行改革尝试,但因受传统模式,理论认识不足等影响,改革只是表面性的调整和改良,范围小,改革成效不大;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开始新一轮的尝试,改革的深度广度有所增加,不同程度触及到体制问题,但总体上仍未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第三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等亚洲国家、苏联、东欧、古巴都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范围和程度都大大超过从前,各国在革新过程中都提出要转变旧体制,改革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
从总体上看,东欧国家的改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主德国;二是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模式,如南斯拉夫;三是计划指导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如匈牙利。
虽然东欧国家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都未能摆脱僵化的教条主义束缚,没有认识到传统体制弊端的根源,改革始终停留在表层。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对经济政治体制做了一定调整:(1)在经济上一改过去长期忽视农业的做法,开始强调农业发展。
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很快开始脱
离国情,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指标。
在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上,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余人员。
但实质上这次改组只是对权力进行调整,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2)在政治领域,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释放大量在押政治犯;设立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缩小内务部权力,加强法制和监督机关的职能;恢复党代会,按时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实行干部任期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部特权。
政治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紧张的政治气氛,使民主有所增强。
但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只是形式上的,未触及到旧体制的根本弊端,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和措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改革从整体上看是失败的。
勃列日涅夫时期,(1)经济方面,实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取消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同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减少中央指令性计划,稍稍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利用价格、奖金等形式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可惜改革具体措施仍拘泥于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未能完全得到贯彻。
(2)政治方面,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方针,取消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更新制度",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
但政治上的改革也未摆脱高度集权、缺乏监督的状况,甚至到后期个人崇拜反而有所加强,阻碍了经济发展,导致社会衰退。
戈尔巴乔夫时期,(1)经济方面,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并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方面,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对领导班子进行更换。
但由于改革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到体制弊端的根源,改革失败。
中国的改革
(1)经济上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政治上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从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可以看出,整个进程是时断时续、曲折复杂的。
尽管各国都在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国持有不同改革观,改革过程采取或正确或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改革结果截然不同。
但从某种角度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为后来实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人类进步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在亚洲的中国、越南等国,以及古巴都积极汲取、总结了苏东巨变的成败得失,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观念,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路线,从而获得了成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