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范
3、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
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器
铁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农业动力: 人力
畜力
(春秋战国)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耕作技术的变化 “刀耕火种” “锄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农用动力的革命; (发达地区)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民间俗语: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农 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 A. 石斧 B .骨制耒耜 C. 铁犁 D. 曲辕犁 2.(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孔子有 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 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 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
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3.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4.汉初,因“除钱律,民得铸钱”致使民间私铸钱币一度得到发展,部分郡国“即山铸钱,富埒天子”。
汉武帝时期下令全面禁止民间铸币,“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西汉时期A.律法松弛导致金融混乱B.经济特权助长王国势力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5.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
”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7.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莆田六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命题人黄琨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高一下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暑假复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留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出现地域性商帮③出现纸币“交子”④“草市”和集镇起先出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样的是()A.“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黄金珠玉,饥不行食,寒不行衣……皆莫如被服”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3.【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依次是()①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中外贸易渐渐发展起来③广泛运用金属货币白银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4.【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丝织业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运用白银5.【2019安徽屯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对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自然经济渐渐走向瓦解B.推动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D.加速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的推广6.【2019安徽屯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史料记载:“(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民间海外贸易始终没有合法地位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开展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今废除“海禁”政策7.【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一)】北宋前中朝,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验(六)一、选择题1.(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孝的对象由祖先变为父母,说明春秋时期更注重个体家庭的和谐,故A项正确。
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敬养父母,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
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的咸阳即秦国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推广铁犁牛耕技术,故选A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C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C、D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含解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2020·天津和平二模)《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
见下表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解析] 由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
2.(2020·湖南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
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
这说明汉代( B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解析] 据材料可知,“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安徽池州调研)2017 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
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
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物勒其名”指的是在制成品上篆刻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和名字,一旦发现其质量问题,立刻循此线索,严惩不贷,这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A项正确;这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B项错误;该制度与都城的影响力无关,C项错误;这是对工商业的管理,而非压制,D项错误。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铁农具的使用: 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汉耧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东汉:一牛挽犁(山地)
唐:曲辕犁(水田)
(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2010天津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经营技术层面: 从粗放式农耕→精耕细作
(3)组织方式层面: 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4)生产工具:材质: 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 打制—磨制—冶铁、铸造 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3、影响:作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1.生产力: 命,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史料研究:
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14· 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 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高三历史月考总结与反思6篇
高三历史月考总结与反思6篇篇1一、考试概况本次高三历史月考旨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事件,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发展,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认知与理解。
总体来看,考试难度适中,既检验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他们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绩分析本次考试参与人数众多,经过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为扎实,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而,在涉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以及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方面,仍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在论述题中的逻辑性和深度不足,显示出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理解上的不足。
此外,时间分配和答题技巧也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部分学生在考试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未能完成所有题目的作答。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教学和备考过程中需要加强策略和方法指导。
三、学生表现亮点与问题亮点方面,本次考试中不少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把握上表现出色,显示出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同时,部分学生在论述题中的创新性思维有所体现,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联系分析。
然而,问题同样明显,特别是在对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联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上还需加强。
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忽略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能力训练,难以从宏观视角和历史发展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此外,学生在答题时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如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等。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作为教师和备考团队,我们在此次考试后的总结和反思中得出以下几点改进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针对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专项训练和指导。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支持。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中央集权的产物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皇权的产物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加强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C.巩固皇权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5.下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
这场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11.历史文献中“神农,能殖嘉谷”的说法,反映出( )A.神农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B.古代先民进行农耕生产的实践C.中国是最早种植稻谷的国家D.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1.B 【解题思路】 “神农,能殖嘉谷”,意为神农氏种植出了优良谷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C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点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刀耕火种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答案为C项。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战国时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一人……不过十亩”到“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等的应用及耕作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B项。
4.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A.标志着牛耕技术的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标志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标志着犁壁首次使用4.B 【解题思路】 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的是汉代犁壁的问世而非短曲辕犁的发明,故A项错误;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这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发明,必然有利于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而非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犁壁发明于汉代,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
”这反映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轮作法5.A 【解题思路】 材料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低凹的垄沟里,而不种在高凸的田垄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田垄上,而不种在低凹的垄沟里。
2021届西藏山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南二高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 西周的刑法中规定有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
这反映了西周A. 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B. 宗法制度趋向瓦解C. 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D. 血缘纽带已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体现的是宗族内部关系,西周刑法中将此类犯罪作为罪大恶极的罪行,说明当时对宗法关系极为重视,即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A正确;B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瓦解,排除;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度的纽带,但不能决定宗法关系的等级关系,排除C;西周刑法强调宗族关系,说明重视血缘关系,排除D。
2.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3.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 《汉书》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家的研究论文D. 秦简的记载【答案】D 【解析】【详解】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为第一手史料,所以是研究秦朝历史最直接可信的证据,故选D;ABC均为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的史料,排除。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40分)1、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2.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3.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棉布进口棉纱进口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4. 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
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过渡时期总路线 C.双百方针 D.大跃进5. 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大搞“共产主义”试点,并实行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
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B.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6.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实行对外开放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7. 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云南2023年高三历史下半年月考测验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答案】A【解析】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学知识,只有A项最符合,《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选择题199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团结奋进》,总结了过去的一年。
社论写到:“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对如何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而有力地回答”,这个回答是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试题材料反映的是1993年元旦对1992年的总结。
依据所学知识,A 项是1990年开放的浦东;B项是1995年提出的;D项是2001年加入的;C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故选C。
选择题陈晓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一致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一致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一致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一致【答案】C辛亥革命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三者的革命性质都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正确。
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大革命是在多个阶级的统一战线下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解放战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故A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故B错误。
2013届高三考前百天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
世纪金榜2013届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2.(2012年春季北京)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3.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A.国有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村社土地所有制4.(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0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5.(浙江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3题)《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6.“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从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①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②禁绝中外贸易③心态虚骄,盲目闭塞④坚持平等交往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7.(2012年3月吉林市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青海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青海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败众多对手,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2.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耕耙耱技术3.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C.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4.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B.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5.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B.土地集团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6.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B.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C.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D.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7.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A.关中地区B.中原地区C.江南地区D.东北地区8.设想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下列行业中,你最有可能投资于()A.采矿业B.冶金业C.机器制造业D.棉纺织业9.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A.洋务人士B.顽固势力C.维新人士D.革命党人10.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这位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B.张謇C.李大钊D.鲁迅11.右边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道。
"刺桐"是指:
A扬州 B广州 C泉州 D庆元
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C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3.《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下面最能证明该说法的是
A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B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C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D《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6.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维持社会等级B防止官商勾结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7.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8.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
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北宋孱弱的无奈③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④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A①④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9.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东汉B唐朝C明朝D北宋
10.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井田制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12.东周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群起竞争的新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地主阶级壮大,倡导变法
C.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D.百家争鸣局面的有力推动
13.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
明清商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发展C对外贸易的活跃D商人地位的提高14.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公有的井田制
B春秋时期鲁国首先按亩收税,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的出发点是维护小农经济
D均田制是将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15.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B自耕农主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
16.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7.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18.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关于“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集体劳动的自然经济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D.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19.以下言论中,能体现作者重农思想的是
A.民为贵,君为轻B.礼不及庶人,刑不及大夫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0.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C.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D.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24分)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财产繁多),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国初,总户九十六万七千五百五十三,至开宝末,增至二百五十万八千六十五户。
太宗拓定南北,户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七。
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万之多。
噫,可谓盛矣!及乘舆南渡,江淮以北悉入虏庭。
今上主户亦至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有奇,生息之繁,视宣和以前仅减七百万耳。
——转引自郦家驹《两宋经济重心南移》(1)材料一提出了一项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的经济政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名称,说明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
(4分)
(2)材料一以为“事末”的害处有哪些?你认为“抑末”的害处在哪里?(10分)
(3) 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析这一现象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4分)试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两宋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6分)
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
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市民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饥饿),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7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