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包头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历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学生

高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学生

高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过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然而,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的质量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质量进行分析,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教材分析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存在以下问题:1. 内容单一:部分教材过于注重史实的呈现,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

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却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2. 逻辑不清:部分教材的内容组织逻辑不清晰,缺乏系统性。

学生难以从教材中捕捉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发展趋势。

3. 偏重政治史:部分教材过于偏重政治史,忽略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学生对于历史的全面认识有所欠缺。

三、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 讲解为主: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过多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2. 缺乏互动:课堂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只是被动听课,无法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3. 缺少实践性活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活动,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评价方式分析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的高中历史评价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 偏重记忆:评价方式过多地侧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2. 缺乏个性化评价:评价方式缺乏个性化,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被忽视。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3. 缺少实践性评价:评价方式缺乏实践性评价,学生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

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近年来,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知识储备、思辨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历史学科的质量在高二层次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首先,高二历史学科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上。

许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也较为肤浅。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其次,高二历史学科的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学生的思辨能力上。

许多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较为肤浅。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实践和思辨的机会,只是进行纯粹的知识记忆。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此外,高二历史学科的质量问题还体现在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上。

许多学生对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不够认识,对于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历史学科当作一门必修课程而已。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历史故事的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高二历史学科的质量。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生动的案例分析和适当的历史故事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热情。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016-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6-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历史试卷分析及2017历史高考趋势与对策一、历史试卷分析1.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2016年全国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综观2016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二)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这也为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名从事高考研究的工作者,指引了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方向,即“历史学科体系与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找到了在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合适位置。

这种连续性与稳定性,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本次高考所给的参考答案比较明确,每题的分值与采分点设置都非常细致,便于按点取分和学生估测。

表一: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Ⅰ卷历史试题模块分布表二: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Ⅰ)历史学科知识点分布一览表2.试题特点2016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科举制、国共十年对峙、两级世界的形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一五”计划、罗斯福新政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古希腊的政治文明、鸦片战争、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

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

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语文包头市教研中心语文组一、试题评价与分析(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包头市二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

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15年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

按照考点要求,分六大部分18小题。

从整体来看,试题紧扣考试大纲,将一模考点题型未涉及者,二模试题予以补充覆盖。

通过两次考试,使学生对语文试题所有考点有全面系统的理解训练。

从题型和考点上,增强考生对语文试题的熟练程度,进而增强学生在考场上的自信心。

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1.命题的贴近生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类文本阅读《裱画徐》的主人公正直、诚信、智慧的品格,对于阅读者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

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关于环保同一主题的四则新闻材料,属于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每个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题型虽新,但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这样就等于降低了新题型的难度,使学生在考试中,不至于因为题型新、内容也新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从本次模拟考试的均分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注重考查学生想象分析能力,如16题的句子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逻辑思辩能力;突出试题的思想性。

例如17题图文换题,考查学生对于曲线图表意义的理解。

3.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的过程,注重探究性。

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探讨小说在行文过程中的伏笔与照应的关系,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的实际应用。

4.语言运用注重基础,考查语境,思维,体现能力立意考查。

5.作文是有关处于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这对于渐渐趋于长大的高中生而言,无疑会引发思考,激发上进。

处于社会高位的人,只有对下属保持一种尊敬谦和的态度,才能保证事业的持续发展;处于社会低位的人,只有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有所发展。

包头2015年高考二模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包头2015年高考二模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包头市2015年高考二模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评述试题依据《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部分》及《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部分》进行命制。

试题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题结构试题总分值100分。

其中必修课程内容85分,选修课程内容15分。

试题特点•选择题、主观题全部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解读运用能力。

通过材料,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考查学科中的主干知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其中经济史、文化史比例大。

•整套试卷贯穿新史观,注重长效热点问题的考查,侧重于历史知识的借鉴功能。

二、典型试题分析24.《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每篇都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起首。

作者的本意是A.形成经济上的土地等级占有B.确立政治上的等级从属关系C.体现上古时代城邦政治模式D.立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周礼》的开篇语,辨方正位是确立城邦的地理位置;体国经野是规划城邦政治模式;设官分职是建立城邦管理系统;以为民极是突出国人在城邦的核心地位。

A、B、 D强调的都是西周统治的一个层面,而C是综合概括上述信息。

26.清代乾隆年间分戏曲剧种为“花部”和“雅部”。

据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之为乱弹”。

乾隆年间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是A.唐到清地方行政区划复杂 B.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C.南方崛起和经济重心南移 D.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影响古代戏曲艺术的因素有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在宋代以后,戏曲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2016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Ⅱ(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Ⅱ(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Ⅱ(历史部分)试题分析贾文军2016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选用的是新课标Ⅱ卷,相对于往年选用的I 卷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难易程度及区分设计比较合理。

与考试大纲与课标要求基本吻合,重难点突出,没有偏题怪题,命题方向和平时复习模块大体一致,分值结构和试题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该套题呈现出的特点。

第一,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史料的阅读能力选择题25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对应知识为选官制演变的标准;26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考查范围为宋代针对土地兼并采取的“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只要考生能将课本中的这八个字翻译成政府政策的变化即可选出正确选项;28题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也是近些年常考的知识点,只要对这部分历年高考题有研究,这道题不在话下;31题和34题考查的知识为中国和苏联的“一五计划”,也是平时练考常考的知识点;33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和现在环境污染息息相关,所以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在讲工业革命时必将的重点。

41题材料题两位人物玄奘和鉴真都选自于初中历史教材,当然也反衬出“一带一路”的社会热点,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以上这些题均源自于基础知识和相关史料的阅读,都属于基础性的试题,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拿下该部分的试题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二,两大专题“移民”和“五年计划”分值较大选择题27和材料题40题为“移民”专题,分值29分;选择题31和34题都考查“五年计划”,分值8分,这在历年高考题中同时出现考查同一知识点,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移民”是平时在40题常考的专题,考生并不陌生,但这道题考生未必能得高分,问题设置难度较大,如40题第一问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和第二问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一般考生理解的人口变化趋势为上升或下降,或者在这些词前加一些修饰词,如缓慢、快速、平稳等,但这道题第一问的基本趋势和第二问的特点似乎有些相反,很容易答错方向,而且分值又大,学生很难把握。

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考试目标与重点分析高二历史考试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进行考核,以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

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阶段性知识点掌握:考查学生对过去学习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2. 历史事件解读与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包括事件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3. 历史观点辨析: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包括不同历史学派的观点和解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等。

二、试题设计与命题思路本次历史考试的试题设计考虑到了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具体的命题思路如下:1. 知识点检测:设置了一部分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的掌握情况。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2. 事件解读与分析:设置了一部分历史事件解读与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题型包括解答题、论述题等。

3. 观点辨析与评价:设置了一部分观点辨析与评价题,要求学生辨析不同历史学派的观点和解释,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批判。

题型包括论述题、判断题等。

三、试题难度与质量分析本次历史考试的试题难度整体适中,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能够有效衡量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水平。

1. 基础知识题:基础知识题的难度适中,覆盖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考查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2. 事件解读与分析题:事件解读与分析题的难度较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

能够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3. 观点辨析与评价题:观点辨析与评价题的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和评价,能够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四、试卷评价与建议综合考虑试题的设计和质量,本次历史考试试卷整体成绩较好,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科需求。

学生历史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学生历史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学生历史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学生历史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引言:学生历史成绩是评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认同和批判思维的关键学科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学生历史成绩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历史成绩总体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学生历史成绩总体呈现以下情况:成绩优秀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成绩中等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0%,成绩较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

这表明学生历史成绩整体上呈现一定的差距,成绩分布不均衡。

二、较优成绩分析1. 个别学生历史成绩优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 学习态度端正,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b. 积极参与课堂,善于思考和发问;c.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d. 对历史知识系统和深度的掌握。

2. 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a. 学生历史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较低,需要引起重视;b.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c. 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单一,缺乏探究和批判性思维。

三、一般成绩分析1. 学生历史成绩一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 学生学习态度一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低;b. 课堂参与度较低,缺乏积极的思考和发问;c.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d. 对于历史学科的概念、事件理解不够透彻。

2. 针对一般成绩的改进策略:a.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b.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c.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 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提升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

四、较差成绩分析1. 学生历史成绩较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 学习态度消极,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缺乏;b. 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动力不足;c. 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d.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

2. 针对较差成绩的改进策略:a.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动力;c.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d.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意识,提升学习效率。

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历史

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历史

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历史教研中心张艳玲一、试题评述试题依据《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部分》及《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部分》进行命制,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题结构试题总分值100分。

其中必修课程内容85分;选修课程内容15分。

二、试题分析24.《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一举措客观上A. 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B. 促进了各地经济与文化交流C. 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D.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答案】B【分析】本题以秦朝交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直道”的重大影响。

【本题难度】0.3425.秦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元代开始设立有固定管辖区域的行省,明清实行比较普遍的省道县州四级。

这一演变过程表明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C.古代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D.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的发展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分清地方行政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本题难度】0.902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这反映出宋代A. 倡导儒佛道思想文化的和谐互补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重视品行C. 重视学生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培养D.强调读书人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产生,从材料信息看,书院教育学生是讲义理而修其身,其实质是加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作者:宋芳昌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1期摘要:如何备战2017年高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2016年全国高考Ⅱ卷(历史部分)的分析,为新的一年高考提出相应的复习对策和备考思路。

关键词:高考试题研究备考思路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

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

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

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

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

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完整版)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完整版)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完整版)历史考试质量分析历史考试质量分析简介本文旨在对历史考试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分析历史考试涉及的考题类型、难度以及学生的表现情况,我们可以评估历史考试的质量,从而为改进考试制度和教学提供依据。

考题类型分析历史考试通常涉及以下几个类型的考题:1. 单项选择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从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它可以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 解释题/论述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通过解释或论述来阐述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

它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填空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填写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定信息。

它可以考察学生对细节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考题难度分析历史考试的难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考题内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内容广泛而复杂。

考试的难度会受到所选择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或概念的复杂程度的影响。

2. 考题要求:考题可以包括简单的知识点记忆,也可以涉及到复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考题的难度会受到具体要求的影响。

3. 考试时间:历史考试的时间限制也会影响考题的难度。

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深入思考或查询资料,考题的难度可能更高。

学生表现情况分析根据历史考试的成绩和学生反馈,我们可以评估学生的表现情况:1. 平均成绩:通过计算历史考试的平均分数,我们可以了解学生整体的掌握程度和学科水平。

2. 考试通过率:通过计算历史考试的及格率,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考试的难度和公平性。

结论通过对历史考试质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考题类型合理多样:历史考试的题型多样化,既包括对知识点的考察,也包括对思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

2. 考题难度适中:历史考题的难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3. 学生整体表现良好:学生在历史考试中的表现整体良好,平均成绩和通过率较高。

包头市2016年高考二模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文理科数学)

包头市2016年高考二模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文理科数学)

包头市2016年高考二模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文理科数学)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王荣一、试题的评价与分析(一)试题的总体评价今年模拟检测的试题依据2016年考试大纲和大纲的说明及近五年的考试真题,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试题,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突出主干知识,能力立意。

分值分配基本合理,重点突出。

本次命题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等几方面来命题,以选择、填空、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在注重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考核的同时,兼顾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力、价值行为取向进行考核,注意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没有偏题、怪题,难易度适中,难、中、易比例为2 ︰5︰3。

较好地检测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各种能力状况。

(二)两次考试部分试题得分率对比1.理科二模比一模得分率低的试题:第5题统计知识(短板试题):得分率0.32,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92;17题数列知识(短板试题):得分率0.32,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62;19题统计知识:得分率0.57,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70;20题解析几何知识:得分率0.16,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25;21题导数应用知识:得分率0.11,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26.2.理科选择题一、二模平均得分率分别为0.715,0.648;填空题一、二模得分率分别为0.52,0.6.3.文科二模比一模得分低的试题:第4题统计知识(短板试题):得分率0.33,一模相应题得分率0.89。

4.文科一模、二模平均得分率对比如下:选择题分别为0.63,0.586;填空题分别为0.34,0.43;17题分别为0.34,0.47;18题分别为0.68,0.55;19题分别为0.25,0.22;20题分别为0.10,0.09;21题分别为0.19,0.20;22题分别为0.06,0.04;23题分别为0.32,0.43;24题分别为0.14,0.06.(三)试题分析第1题:(文理科略有区别)此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列举法、描述法以及交集的运算”。

内蒙古2016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内蒙古2016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24.孟子在总结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汤用伊尹,“不劳而王”;桓公用管仲,“不劳而霸”。

则其所得“经验”应是( )A.尊贤使能 B.无为而治 C.尊君爱民 D.实行仁政25.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

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26.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 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 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27.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可派100名学生留美。

据此可以推断()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D.该规程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28.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人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人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29.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0.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指出:“所谓‘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文综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文综试题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25. “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A.战国 B.秦朝C.唐宋 D.明清2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27.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此诏的颁布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28.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容许当事人自力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

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2016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2016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老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天法道,道法自然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2.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哪位皇帝的英明统治A.北魏孝文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

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3.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北京故宫——古城瑷珲遗址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工业遗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甲午海战纪念馆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南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由此分析备选项,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因为其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B“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不合题意;C“圆明园遗址”不合题意;D均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包头市高考二模质量分析报告—历史教研中心张艳玲一、试题评述试题依据《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部分》及《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部分》进行命制,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题结构试题总分值100分。

其中必修课程内容85分;选修课程内容15分。

二、试题分析24.《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一举措客观上A. 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B. 促进了各地经济与文化交流C. 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D.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答案】 B【分析】本题以秦朝交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直道”的重大影响。

【本题难度】0.3425.秦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元代开始设立有固定管辖区域的行省,明清实行比较普遍的省道县州四级。

这一演变过程表明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C.古代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D.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答案】 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的发展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分清地方行政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本题难度】0.902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这反映出宋代A. 倡导儒佛道思想文化的和谐互补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重视品行C. 重视学生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培养D.强调读书人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答案】 C【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产生,从材料信息看,书院教育学生是讲义理而修其身,其实质是加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

【本题难度】0.5327.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由节俭转向浮华与奢糜,不论士大夫或百姓,在饮食、居住、穿着、娱乐各方面都更为讲究,与过去儒家崇尚简朴的风气有很大的差别。

这一现象源于A.理学地位发生动摇 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 C【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注意从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

【本题难度】0.6728.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统治集团内部普遍“拒绝接受这次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则出现了“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的趋向。

清政府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全面接受 B.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C.旧官僚体系发生被动的变化 D.不拘泥于传统先贤应对之道【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以从“拒绝接受”到“无一不守条约”所反映的实质问题的角度理解。

【本题难度】0.2029. 表1 1902年京师大学堂学生应修史学课程A.体现了学校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理念 B.反映出西方历史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C.推动国人社会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更新 D.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答案】 C【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西方史学课程在京师大学堂的设置,全面把握材料的含义。

【本题难度】0.5930.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俄罗斯以民众的大联合,收了“社会改革”的胜利。

我们应该起而仿效进行我们的大联合,反对资本家的统治。

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A.主张走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B.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C.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D.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答案】 D【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在1919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和反封建。

【本题难度】0.2631.1961年,中共中央政府正式承认自留地,同时还取消了对私人家庭副业生产的禁令,允许恢复私人家庭饲养猪、羊、鸡、鸭和其他家畜,还可以从事家庭纺织、缝纫、刺绣和其他手工业,并允许这些产品在集市上出售。

这些政策在当时A.为城市供应提供了保障 B.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促使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以从材料中取消禁令、允许饲养和出售对比入手,联系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状况。

【本题难度】0.5032.伯利克里说:“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

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我们遵从法庭和法律,特别是那些保护受害者的法律”。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B.法律注重保护被压迫者的利益C.初步改变贵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D.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答案】 A【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原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0.8233.“16世纪开始,美洲生产大量的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 B.美洲移民的膨胀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 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各种商品在全球的流动。

【本题难度】0.4234.1966年,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对话合作。

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

这表明A.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解除 B.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C.美国与法德两国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和美国加强对西欧的争夺【答案】 B【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法国、德国与苏联的关系。

旨在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法国合作和德国改善,从中可以看出法国逐渐摆脱战后的追随地位,德国摆脱战后受惩罚的处境。

【本题难度】0.7535. 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已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中国正式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中国份额占比将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这说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瓦解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 D.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答案】D【分析】本题材料信息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0.9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棉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然而,它们是一些投资高的产业,因此外国资本不肯在中国设置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等厂矿;中国的私人资本则功力不足;……及至20世纪初叶,中国的“机船矿路“建设归于失败。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从1953-1978年间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到现在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值得肯定,但是它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并分析早期“机船矿路”建设归于失败的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并谈谈这种历程对当今“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启示。

(12分)【参考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

败因:主要发展投资高的重工业,私人资本功力不足;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外国(西方列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影响企业的生产;官办企业封建衙门和官僚体制,遏制企业的发展;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加大工业发展的阻力。

(2)历程: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

启示:1.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要盲目借鉴别国体制。

2.根据生产力水平,工业化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调整好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既要发展重工业,又要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应先注重质量,再提高速度,使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4.国际关系影响国家工业化发展,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过分依赖别国。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后半期”和历史事件“洋务派”的提示可判断出当时中国是在进行“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分析早期“机船矿路”建设归于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中“投资高”“外国资本不肯”“私人资本不足”的信息,并进而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

第二问“50年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经历两个阶段,即一五计划时期和全面建设时期。

结合进程的不同效果,从正反两方面得出启示。

【本题难度】(1)0.25(2)0.23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明朝与西欧在17世纪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比提取两项有关明朝与西欧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说明符合史实且合理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