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互动课堂模式助力《品德与社会》教学

合集下载

互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互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互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法意识、规范行为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passivity、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互动教学方法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是一种让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互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互动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成效评估,进一步验证互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性,并总结出具体的启示和建议。

最终,希望能够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互动教学的定义与特点互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通过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包括:学生参与性强,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深度等。

互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造就合格的公民。

通过互动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加深对价值观念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道德情操和自律意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互动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去积极探究、反思和质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研究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研究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研究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是指将学校思政课堂中的理论教育与社会上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种有机融合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研究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针对思政课堂的理论知识,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与实际问题相连接。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将学生所学的思政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他们能够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建立与社会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平台,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4. 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引导
他们主动思考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促进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独立创新。

这种研究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社会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者和 助学者共 同构成 的团体 , 通 过 共 问题 和 困 难 以 及 自 己 的 优 势 经 验 分 别 提 同 的 学 习 任务 相 互 联 系 , 通 过 互相 交流 、 对 出 , 让 其 他 小组 给 予帮 助 和 参 考 , 这 个过 程 话、 共享各种学 习资源 、 互相协作 、 彼 此 欣 大 概 需 要 一 个 月 的时 间 。 赏, 共 同 完成 学 习 任 务…。 2 . 4 汇报考 核 , 目标达成 1. 2 小学 品社 课 课 堂学 习共 同体 的 构 建背 在 各 小 组 准 备 完成 之 后 依 据 完 成 的 先 后顺序 , 各组依次 在课堂利用P P T文 件 配 景 班 《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是 在 小 学 中高 年 级 合 其 他 音 频 视 频 和 书 面 作 品 展 示 成 果 , 开设的一 门以学生生 活为基础 , 以学生 良 级 的 其 他 小组 参 与 讨论 , 分 享 所学 , 完善 信 形成定稿。 在 书 面 考核 通 过 时宣 布 学 习 好品德形成 为核心 , 促 进 学 生社 会 性 发 展 息 , 的综合课程 。 构 建小学Ⅸ 品德与社会》 课 堂 目标 完 成 。 这个 过 程 需 要 两 个 半 月 的时 间 。 学 习 共 同体 , 就 是 要 以 生 为本 , 将 学 生 作 为 新 手 学 习者 和 问 题 的 解 决 者 , 充分 发 挥 教 3构建价值 . 1密切 师生 互动 师 作 为 专 家 型 学 习 者 和 问题 解 决 者 的 优 3 课堂学 习共 同体改变 传统 教学模 式 , 势, 在互动 合作 中 建构知 识 , 提 高 课 堂 实 效。 还课堂给学生, 使 师生 互 动得 以加 强 。 对 于 教师而 言, 学 生 的 广 泛 参 与 打 开 了新 的 教 2构建 过程 学 思路 ; 对于学生而言 , 教 师是 引领 指 点 的 在“ 学 习共 同 体 ” 中, 教 师和 学 生 同 是 互 学 者 , 是小组 互学 的一 员 , 其 观 点 非 标 教学过程的主体 , 双 方 人格 独立 、 平等 , 交 准 , 可 质疑 , 自我 能 力得 以 展 示 。 在 新 教 学 流探讨和共 同发展应 贯穿整个学 习过程。 模式推进过 程中 , 笔者 曾和 一 些 同学 进 行 4 结语 课 堂 学 习共 同 体 在 小学 《 品 德 与社 会 》 学 习 共 同体 的 目标 是 促 进 集 体 知 识 的 增 过 交 流 。 长, 并 通 过 这 种 途 径 来 增 长 学 习个 体 的 知 师; 现 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有意 思吗? 的 构建 , 是 真 正 把学 生 当 作学 习的 主 体 , 以 识【 2 】 o 四个 学 生 面 带 笑 容 , 或说 或 点 头 , 显 然 学 生 的学 习生 活 为 主 线 , 以 教 师倡 导 “ 合 作 2 . 1提 出设想 , 定准 目标 比较满意 。 学 习, 互 相分享” 的学 习方法为辅助 , 让 学 构建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堂学习共 同 师: 你 觉 得 现 在 的老 师像 什 么 ? 生 结 合 自 己 的生 活 经 验 , 在 共 同 体 中发 挥 丁某 : 好像朋友 。 体, 需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 , 由 教 师先 在 各 自的 特 长 , 共 同 完 成 学 习 目标 的 一 种 教 戴某 : 我 感觉 像智 慧老 人( 不是 说 你 老 , 学 尝试 。 在 共 同 的学 习过 程 中 , 学 生 之 间 形 课堂 上提 出 自 己的 设 想 , 征 求 学生 的 意 见 , 摆 明立 场 。 学生 是 学 习 的 主体 , 教 师 也 和 同 他 略有 羞 涩 地 补 充 ) , 现 在 遇 到 我 们 解 决 不 成 了一 种 相 互影 响 、 相 互 促 进 的关 系 , 让 学 学 们 一 样 是 学 习者 。 在 学 习过程 中 , 教 师 和 了 的 问 题 时 , 就来和你商量 , 你不说答案 , 生 真 正 体 会 到 自己 是 学 习 的 主 人 , 提高了 学 生一起确定研 究探讨 的主题 , 每 个 主 题 只 给 个 建 议 或 方 向 , 最 后 我 们 就 顺 着 指 引 自主 学 习 的 能 力 。 要 完 成 的 学 习 目标 。 这 一 过 程 大 概 需 要 两 找 到 方 向 了 。 呵呵 …… 周时 间 。 杜某 : 我也说不太清 , 感 觉 像 老 师 又像 参 考 文 献 2. 2分成 小组 . 各 自合作 哥们 。 【 1 ]陈 滔 娜 . 学 习共 同体 与和 谐 课 堂 的 创 建 小组分工开 始 , 先 出 示 研 究课 题 , 再按 教 学 过 程 成 为 师生 进 行 的 一 种 思 想 和 [ J ] . 江 苏教 育学 院学 报 , 2 0 0 9 ( 1 ) : 1 4 -1 6 . 课题 分 组 , 每个 小组讨论分工 , 制定规 则 , 思 想 的 交往 、 沟通的过程, 教学 过 程 成 为 一 [ 2 ]柳 春 艳 , 傅钢善 . 论 学 习共 同体——教 育 选 出组长 。 这 是 各 合 作 小 组 进 行 讨 论 和 协 个 动 态 发 展 的过 程 。 《 品德与社会 * 的 课 堂 新 理 念[ J ] . 现 代 教 育技 术 , 2 0 0 6 ( 3 ) : 1 3 — 1 5. 商的 过 程 , 在 课 堂 之 上 利 用 一 节 课 分 好 合 体 现 出 了 “ 活动化” 教 学 的 生 命 活 力 。 . 2提 升 生生 互动 【 3 】陈 香 兰 .自主探 究 主动 参 与 品 德 作小组 , 在 第 二 节 课 的 时 候 就 以 小 组 为 单 3 位进 行 讨 论 协 商 , 具体操作 , 这一 过 程 大 概 在 构建 共同体 的过程 中 , 通 过 一 次 次 与 社 会 教 学 初 探 【 J 】 . 现代 教育科 学 , 需要一周时间 , 在 小 组 讨 论 的 时候 , 教师 作 的 讨论 和 争 论 , 学 生 及时 发 现 各 自亮 点 , 更 2 0 0 5 ( 2 ) : 4 8 — 5 O . 为有 经验 的 助 学 者 从 旁 观 者 的 角 度 给 予 指 愿 意倾 听 , 需 要 做 课 件时 , 脑海里就立即出 [ 4 】陈 兴 昌 , 张贻波 . 区域 推 进 学 校 学 习 共 点, 流动于各个小组间 , 将 每 个 同学 的 主要 现 小组 成 员 , 需要找资料时 , 也 会想 到小 组 同体的 实践 探素 【 J ] . 上海 教 育科研 , 2 0 1 0 ( 9 ) : 67 -6 8 . 学 生 之 间的 互 动 多 了 , 相 互 了解 和 扶 优缺点指 出, 参 与 讨 论 分 工 的 科 学 性 和 可 成 员 , 持也更 多了。 行性 。 3 . 3 培养 学生 能力 2 . 3 分 头行 动 。 完成 资料 收集整 理

《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方法

《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如何构建师生的互动关系、教学关系和创新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实现学习、探究和互相交流;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规律性和科学性,成为一个统一的灵活系统,运用这样方式方法来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高效课堂不再是单调、沉闷和程式化;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之时,为了更好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自己多年来课堂教学经验以及本校教学实际,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学习效果大有提高。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我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运用灵活多样方法的。

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也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从许多教学方法中,根据需要选择几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恰当地融会贯通、优化组合、巧妙运用。

那么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又如何优化组合呢?就我执教过程中的经历、尝试与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交流。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能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即:教材、教师、教法和学生,其中,教师和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在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如:有的课以图为主、有的课图文结合、有的课主要通过一个故事,有的夹叙夹议、有的重在激发情感、有的重在说明事理、有的重在思维训练等等,这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应把握教材特点的关键所在;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3)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把观点和概念渗透到全体学生之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探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中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

探索有效的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提升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 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理念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

3. 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互动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守法守纪。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1. 教师引导下的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法治问题和道德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更好地理解法治理念和道德规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观察事实、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2. 角色扮演与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法庭审理过程。

学生可以充当法官、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等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法庭审理的程序和规范,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是指在德育课程中,学校和社会双方一起承担教育责任,共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教育体系。

建立“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就是要将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教育管理经验。

在学校内,德育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课程计划、选用合适的教材、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流氛围,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广泛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可以通过企业、社区、家庭等方式,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进行德育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强化德育价值观引领。

建立“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德育的价值观念,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

二、优化德育课程设置。

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设计德育课程设置,确保德育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

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强化德育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的德育课程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德育课程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确保学校和社会共同进行的德育工作有效推进。

五、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德育师资人才,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德育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支持。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首先介绍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施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其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

研究发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强调了该教学模式在艺术院校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指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内涵,实施方法,应用效果,影响因素,优化策略,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探讨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内涵,深入理解双主体互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2. 探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探究如何有效地将新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3. 考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及教学质量改善情况;4. 分析影响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各种因素,探讨如何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5. 提出优化策略,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教师们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机、参与度、方法、策略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使他们成为有德行的公民和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人。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主体1. 丰富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有关的话题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当下热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平等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结合名人的故事、文学作品等来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品德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互动环节《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进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来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课程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网站链接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摘要:现在的一些品社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

品社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自主发展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活力,为”教”与”学”的互动发展搭建了平等的操作平台,使”自主发展”创造了英雄用武之地。

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学生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发展:一、研究课标,挖掘教材我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必须熟练掌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驾驭教材。

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与原来教材进行比较,找出”新”的东西,原有教材的”刚性”与新教材的”活性”两者的差异程度,通过认真对比,进而掌握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最终达到理解教材、熟悉教材、运用教材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熟知课标,假若不去研究,就失去了”课标”的”度量衡”意义。

于是,从”课标”的具体要求入手,研究其伸缩性,力求让”三类学生”都能吃饱,都能得到发展。

二是学生掌握分析教材。

《品德与社会》我采取”统揽教材--细读教材--分析教材”的方式,使学生”感知内容--领悟内容--发展内容”,形成”自我研究--合作研究--师生研究”的态势,运用先入为主的原则,达到自主发展的效果。

分析课标,挖掘教材,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任务相同、目标一致,突出了”师生互动”的”自主发展”目标。

二、构建模式,激发活力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也使我的教学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创新田野教学模式,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田野教学模式,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田野教学模式,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田野教学模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探究思想,并将学习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首先,通过参观访问,学生可以第一手了解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内容,比如社会实践、技术研究、企业经营、农业经济等,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启发;其次,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其它社会结构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作出有系统的政治分析;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实现同学的交流,发展自己的集体意识以及志愿服务意识。

这种创新的思政田野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经历,易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思维技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多元文化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质量,并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巧用希沃白板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

巧用希沃白板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

1巧用希沃白板 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代替抽象化的知识呈现,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有效.希沃白板的软件平台较过去的普通白板有很多优势,它储存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它配置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特别适合学科课堂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活动的开展。

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结合了希沃白板的优势,在课前导入、课堂活动、课堂评价实施中创设了一系列互动情境,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将难以操作的课堂评价及时化,实现了课堂的全面互动,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实效。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领域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代替抽象化的知识呈现,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有效。

但是,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积极实践,既要用得好,也要用得巧,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是为用而用,而是当用则用。

同时,我们还要把握住学科的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的不同功能恰当运用到不同的学科课堂中,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学科特点,混淆学科教学内容.接下来,我将结合希沃白板的辅助教学功能,谈谈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互动导入情境导入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一)创设互动问题情境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创设有新鲜感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度,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兴趣。

在《不一样的你我他》这节课中,我将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的图片上传功能,把我和班级的另一位老师的照片传到屏幕上,并对学生提问:“说说我和万老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我们的不一样。

探究一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一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2 1 年 5月 01 第 2 卷 第 5期 7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o h n c u dc to n t t or a fC a g hn E u a in I s iu e t
M y 2 1 a.01 V 1 2 N . o.7 o5
“ 区域性 农村 小学课 堂教 学模 式改革研 究”、 课题专栏
课堂教学模 式是 指遵循课堂教学规律 ,在课 堂教 学理 论的指 级学 生的年龄特征 , 对于农村小学 儡 德与社会》 课来说 ,教师
导下和丰富的教学 经验 的基础上 ,为完成 特定的课堂教 学 目标 , 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状 况。我国农业人 口占绝大多数 ,因此 ,农 导向特定的课堂教学成果 ,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 的诸多 要素 , 在 村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面 向农村 、面 向农业 、面向农民 ,紧密结 时间和 空间方面所 设计的具 体可操作和相对稳 定 的教学行 为范 合农村实际 ,突出农村特色 。 式。本文作为 20 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铂 09 区域性农 村小学课 堂 首先 ,要结合 《 品德与社 会》 教 材 内容加强对 学生热爱农 教 学模 式改革研多 的子课题 依 村小学品德 与社会 ( 生活)课 村、热爱劳动的教育 。比如在讲授 傩 是最值得 尊敬 的 》一课 堂教学模 式研究 》的阶段成果 , 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 的理论和 “ 三 时 ,教师安排 了典型 事例 “ 粪工 人时传 祥和水 电修理工 的故 掏
好 品德 形成和社 会性 发展 的综合课程 。 儡 德与社 会 课程标 准 而受 益的事例 ,使学 生在正反对 比中提高 认识。还可以用多媒体 》 明确指 出:儿童是学 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 性发展 , 播放 一些 因崇尚科学发家致富的农 民企业家带领村里其他农 民致 是 在各种活动中通过 自 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的。笔者经过 富的案例 ,结合类似这样 的一些事例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 身

多渠道入手,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化教学

多渠道入手,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化教学

多渠道入手,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化教学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基础教学科目,在提升教学实效的探索中,活动化教学的应用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大大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本文主要就创新《道德与法治》活动化教学进行探讨,明确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策略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利用活动教学优势,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教学资源自主化探索学习,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且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实现知识讲解与实践的统一,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打造寓教于乐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堂,实现学生整体、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中的活动化教学概述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中强调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引入活动化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获得生动深刻的学习体验,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从中得到感悟,以实现品德的不断完善。

活动化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游戏表演型、角色体验型、明理思辨型、成果展示型和探究实践型等不同的类型。

二、多渠道入手,创新课堂活动化教学(一)颠覆传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多局限于教材、课堂,学生学到的知识较片面,学习视野狭窄,学习中也缺乏能动性发挥,更多的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而活动教学策略就是颠覆传教学传统,构建新型课堂,聚焦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强化,教师应主动创设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以探究实操展示个性、学习知识。

教师基于特定情境,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中探究思考,例如可以借助古代的碑刻、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鉴赏、感知古老汉字的神奇,产生汉字文化探究的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和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该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单调乏味、缺乏实践性、课堂互动不足等。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接受”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导致沉闷暗淡的课堂氛围。

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必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解决对策:1.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品德、社会课程中,学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目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2. 采用游戏教学模式:在品德、社会课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在游戏中进行人际交流、梳理知识、培养意识,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选择现在的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是这些教材并不全面、生动、具体,使得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难以理解,并难以将道理转化为实践行为,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 教材内容应该具体:提供更为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生动感受,在具体的操作和示范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现实:获取社会的信息和材料,用具体的社会事件和发生的事物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补充,使学生能够把课堂内容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生活、社会和文化,因此课程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现在很多课程都跟着标准套路走,缺乏趣味性,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内容。

1. 多引入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防止殴打、自我保护等,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伦理意识。

巧用希沃白板。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

巧用希沃白板。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

巧用希沃白板。

创设品社课堂中的精彩互动情境在课堂中使用希沃白板的画板功能,创设有趣的互动画面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在《我爱我家》这节课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画板功能,绘制了一个家庭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如“你会把哪个房间设计成自己的卧室?”、“你会在客厅放什么家具?”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画板功能进行自由绘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情境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研究、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多人互动功能,创设了一系列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情境,如:一)小组合作创作情境在《我们的环境》这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希沃白板的多人互动功能,共同创作一份环境保护宣传海报。

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图片、文字、颜色等,进行创意设计和排版。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游戏竞赛情境在《互联网与我们》这节课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游戏功能,创设了一个互联网知识竞赛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选择答案、填空、连线等形式,参与到竞赛中,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

三、创设即时反馈的课堂评价情境课堂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即时评价功能,创设了一系列即时反馈的课堂评价情境,如:一)投票评价情境在《公共交通工具的礼仪》这节课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投票功能,让学生投票评价自己和同桌的礼仪表现。

学生可以通过投票,了解自己和同桌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自我意识。

二)互动问答评价情境在《健康饮食》这节课中,我使用希沃白板的互动问答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并即时反馈答案的正确与否。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案及反思优秀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案及反思优秀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以一则发生在身边的品德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涵。

2.学生举例说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老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案例分析1.老师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欺诈行为等。

2.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提高品德素养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表达能力较弱,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入,提出的解决方案较为表面。

3.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品德在日常行为中的体现。

例如,讨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的行为,让学生理解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浅析师友互助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师友互助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师友互助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念,才能在未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人才。

而初中政治教学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政治素养而存在的。

通过政治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动态,关心国家大事。

初中政治教学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政治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1.2 师友互助模式的特点师友互助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相互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探讨问题,通过互相启发和交流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增进。

2. 合作互助:师友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合作的氛围。

3. 充分发挥师生优势:师友互助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促进思维碰撞:师友互助模式能够促进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5.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通过师友互助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师友互助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场景1.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研究政治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在小组讨论中,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双主互动课堂模式助力《品德与社会》教学
九溪镇鸡窝小学施绍武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便于创建学生乐于接纳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浙教版)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重在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鼓励创设多样化情境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倡导方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学习有效延展到其他学科和校内外其他活动。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浙教版)的教学,恰恰做到了扬长避短,珠联璧合,达到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我县教科所组织编写的《江川县“双主互动”教学设计丛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就能把“自主”、“合作”“探究”等教育教学新理念融会贯通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教得也轻松。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把教师从备课写教案的繁琐性事务中解放了出来,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和思考、恰当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上,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生活。

多数《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往往担负着语文或数学等基础性学科的教学,所教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科科课课都要求上课前有教学预案,力求教师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落实下来就会造成教师疲于奔命,最后一面也不到。

与其缘木求鱼,为何不坐地结网。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缓解了以上矛盾,又让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案可据、有理可依、有据可凭、有恃无恐。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对每一位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来说称得上功德无量。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强调问题解决学习,重视核心素质的培养。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从自主学习阶段就强调从课题中、从全文中梳理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互动学习阶段,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延展学习阶段,以互相问答
来检验学习效果,以学生还存在的困惑或教师的质问来拓展知识,期待继续研究。

这种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学生一旦能成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特别是养成了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法来分析、说明问题的综合素质以后,一切的检验测试根本就不在话下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倡导创设多样化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难点。

因为在对学生品质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化中,学生的心理认同如果像隔鞋挠痒,无关痛痒,虽可待春风化雨,却是浅尝辄止;要让学生有痛彻的感受,那就不如隔着衣服扎针,虽痛不可挡,撕心裂肺,却入木三分,能惊心动魄。

例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科技造服人类》就用蜡烛和油灯的展示,来让学生回忆停电的夜晚的种种不便;从而感受到电的发现,电灯、电话、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生活彻底改革的开始。

情境设计,要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又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情境导入首先出示云南政区图,问云南政区图像什么?来引出课题。

接着出示“云南十八怪”,让学生尝试解一解云南十八怪分别是说哪个地方的什么事?其次,让学生讲一处云南的名胜或一件趣闻。

这样的情境步步深入,让人流连忘返。

四、《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等教学活动方式应有尽有。

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城乡巨变》就设计有实践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文献研究小组”“网络信息小组”“采访小组”三个信息单位,各有侧重的进行家乡变化的资料收集活动,要求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搜集有关的图片,寻找相关文字资料,收集相关故事。

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定要做好详尽的步骤、方法指导。

这样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直接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又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放飞和平之鸽》就有辩论: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和平?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的效用,就能积极促进学生发展。

五、《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使用强调课前调整,让情境、案例适合班情学情;重视课后反思,以待来年来人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每一课上课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教学设计以及对应的班情学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上做出恰当的增补删减,让我们的
教学更好的做到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富有见地的课后反思也能让人耳目一新,思绪万千。

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放飞和平之鸽》的教学反思:“居安思危,忘战必危。

世界各国,纷纷扬扬,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利益纷争,明枪暗箭。

没有利剑,难保太平,国强民富,就要锻造出和平之盾。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国之大道,兵强国才会盛。

”这样的教学感悟,却能一语道破天机,蛇打七寸,抓其要害。

又如《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科技是把双刃剑》的教学反思:“更多的科技产品在方便人类,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惰怠人类的心性,破坏环境生态。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就是典型,只有人类能够熟练的认识、掌握并慎重对待核能发电,他才会驯服地为人类服务;如果人类对此稍有懈怠,核能一旦失控,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生态灾害,让人类死无葬身之地。

”这真是危言耸听,但却是苦口良药。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是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浙教版)实际教学的我县集体校本教研的优秀成果,必将助力《品德与社会》(浙教版)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2013/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