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域文化与黑龙江现代人的塑造_董鸿扬

合集下载

哈尔滨的“活化石”

哈尔滨的“活化石”

哈尔滨的“活化石”道外区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个系列近100个种类2016年7月底的一天,天刚见亮,位于哈尔滨北三道街的李氏熏酱的伙计已经在店门口支上了大铁锅开始熏肉。

不远处,一家熟食店也点着了烤炉,挂在上面的一圈圈洗净的鸭子肥腴诱人。

不久后,胡同里、大院内叫喊的起床声、倒泔水声、嬉闹声远近响起,老道外热闹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作为哈尔滨的开埠区,道外区历史上曾是东北三省最著名的国际商埠之一。

一百多年前,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移民“闯关东”涌入哈尔滨。

彼时,道里区、南岗区还是沙俄的“国中之国”,处于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外的道外区,则开始成为老百姓的聚居地,变得日益热闹和拥挤,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道外文化。

历史变迁,岁月流转。

而今,几经浮沉的老道外,开始再度转身。

中西合璧的“圈楼”走在哈尔滨老道外,历史的印记在老照片一样的街景里跳跃:中西结合的建筑、陈旧的木质窗楣、胡同拐角随意停放的独轮车,以及不时响在耳畔的商铺吆喝声……让人感受到与在钢筋水泥灌注的城市里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在老道外,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正坐落此间。

历经百年沧桑,这些建筑默默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背景、故事和城市文化的个性。

巴洛克一词源自欧洲,意为“不规则的珍珠”,中华巴洛克即西方巴洛克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的奇妙结合。

道外区文体局副局长胡燕翔告诉《?t望东方周刊》,中华巴洛克建筑最能彰显老道外独特的民俗魅力。

它在外立面上保留了兴起于17世纪的西方巴洛克建筑的精美造型和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在平面布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风格,并大量应用字匾、铜钱、蝙蝠、牡丹、石榴、仙鹤等中国元素进行装饰。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10至30年代。

当时,掘到第一桶金的民族资本家仿效洋人,在道外建起自己的“小洋楼”。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民间艺人为游人们展示满族绣工胡燕翔说,19世纪末,中东铁路修建和松花江通航,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黑龙江的黑土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又带有鲜明的特色。

在振兴龙江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认清黑土地域文化的特征,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规避其中的弊端。

本文试通过对其分析,归纳出若干条在建设黑龙江中将起到积极和消极作用的特征,并尝试性的提出对策。

关键词:黑土地域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域文化费孝通先生曾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其内容分为三点:一是在中国的广大地域分布的各群体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相加;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到结合的过程;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一方面其理论首先阐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的文化有着共同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承认各部分是存在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就是一个有特色的代表,其属于东北地域文化,但又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整体的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是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的。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精神家园。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 必须 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 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新 高潮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 、 教育人 民、 服 务社会 、 推动发展 的作用。 ” 因此 , 如何 以党 的十八大精神为指 引, 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 中不落伍 , 且得到新的突破 和跨 越 , 服 务于社会 、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张 , 是摆在龙 江人 面
业上并不需要像南方一样进行精耕细作 ,就能获得很好 的收 成, 使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一种粗放的特性 , 也有“ 小富即安 ” 的 特征 , 追求“ 老婆、 孩子 、 热炕头” , “ 守家在地” 和“ 故土难 离” 的 观念重 , 对生活质量 的要求也不高 。 黑龙江人普遍不具备独 自 经商 的气质 , 且热衷 于“ 吃 皇粮 、 “ 进 国企” 、 习惯于“ 大锅饭 ” , 不喜欢走出家门到外边 的省市去做工 、 打拼 , 这也是 黑龙江人
质。 黑龙江有满 族 、 朝鲜族 、 回族 、 蒙古族等 1 0 余个世居 民 族, 这些 民族 的人 口虽少 , 但却 以鲜 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 内外 , 是黑土地域文化 的重要缔造者。尽管黑土地域文化有着鲜 明 的地域与 民族 特色 , 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 , 反而有着极强 的 融合性。 清末俄罗斯和民国时期 日本的入侵 , 犹太文化的逐渐 渗入 , 众多 的民族 以及与外国人 的深入交流 , 共 同铸 就了黑土 地域文化 ,丰富多彩的龙江文化具有多民族 文化聚合的构成 方式 、 多元 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 形成 、 民族文化融合 中的开放 性与兼容性 、 地域文化 内部的地域性 与不平衡性 , 使之成为中 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 别具一格 , 颇具特色 。 建设 社会主义新文化 , 提高文化软 实力 , 来教 育人 民 、 服 务社会 、 推动发展 , 这是建设小康社会 的需求 。在振兴黑龙江 经济的发 展过程 中, 我们要 以文化建设为基础 、 经济发展为 目 的, 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分析黑土地 域文化的特点 , 发扬其积极 方面 、 规避 消极方面 , 这 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 第一 , 新中 国建立之初 , 东北作为重工业 基地 , 为新 中国 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有机制使人 民依赖 于大企业 或大型 的组织 , 并在此种体制下发挥 出了巨大的力量。 黑龙江 人也形成 了计划经济安排一切 的思想 ,凭借大型国有企业的 资本优 势和 国家政策 的扶 持 , 不思进取 、 停滞不前 , 致使 黑龙 江严重缺失市场经济的意识 , 没有 自身改革 的动力 , 已经难 以 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黑龙江在漫长 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 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 的,故不能简单地照搬南 方改革的经验 和做法 。 如何改造老工业基地 , 使原有雄厚 的工 业基础焕发 出新 的生机 ,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 改革 ,推 向市 场, 成 为振兴龙江经济最 重要 的事情 。 第二 , 黑龙江人性格 中对大集体 的依赖性较强 , 大型国企 办社会 的习惯 由来 已久 , 自身承担 了教育 、 医疗 、 住房 和治安 等政府职能, 人民习惯于有事靠企业、 找厂长。地方政府和大 型国企存在行政级别倒挂 等现状 ,政府职能部 门对 国有企业 的政策优越和宽松 , 而在私企和个体的服务及扶 持上 , 则存在 着相对 的消极思想 。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官本位 ” 、 行政效率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本文浅析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建设的影响,归纳出起到积极和消极作用的若干因素,提出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以求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快速促进黑龙江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黑土地域文化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如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张,是摆在龙江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接壤于俄罗斯,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森林丰茂、煤炭储备大、农业上也有“北大仓”的称号,这些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黑龙江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虽少,但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是黑土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尽管黑土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着极强的融合性。

清末俄罗斯和民国时期日本的入侵,犹太文化的逐渐渗入,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龙江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成、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别具一格,颇具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来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分析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新中国建立之初,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国有机制使人民依赖于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在此种体制下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浅谈黑土地传统文化

浅谈黑土地传统文化

浅谈黑土地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传统文化,尤其是黑土地特有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色香味俱全、看得人流口水的黑龙江菜黑龙江菜在做法上融合了满、朝、蒙、宫廷菜点各家所长,其起源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

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宫,长春便成了八方辖管的政治中心。

御膳房中不仅有从北京带来的宫中御厨,许多山东名厨也聚集到北方来。

逐渐地,鲁菜等各种外来菜与地方民间菜相融,形成了今天的黑龙江菜。

黑龙江菜多取材天然植物,做法上因场合而定,亦俗亦雅。

传统正式场合上,多以炖鸡鸭鱼肉为主,辅以特定食材。

其中,鲶鱼炖茄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是有名的“黑龙江四大名炖”,深受各个年龄段、各区域人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传统黑龙江菜“喜油爱炸”,这可能也与黑龙江寒冷的气候有关,一定的脂肪积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冬季的严寒。

而如今,随着绿色健康观念的深入,现代人摒弃了传统做法,崇尚简单的料理,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乱炖”的做法,即“一锅下,一锅出”,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食材中的营养。

上一桌黑龙江菜,最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人眼球的恐怕不是其独特的菜色,而是黑龙江菜的盛放器皿。

与南方的“小碟小碗小菜”不同,黑龙江人喜大碗大盘盛放菜肴,给人感觉很实惠、很亲切。

(二)神秘的萨满文化萨满教是关东的“圣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

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

萨满歌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

烧香跳神,饮食歌舞,酬神娱人,从心理、感情及审美观而言,他们是以吉为喜,以喜为美。

可以说,凡烧香跳神,均为致喜,喜字当头,有喜必乐,一喜皆喜,是萨满歌舞的品格。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东北黑土文化是指东北地区的特有文化,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结果。

它是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地资源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东北黑土文化。

第一,东北黑土文化注重实用性。

在东北农耕经济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东北黑土文化中的许多特点和传统习俗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东北人民注重实际、实用,深知农田的好坏关系到收成的好坏,因此他们从事土地开垦和种植农作物的方式、时间、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东北地区,人们普遍采用早熟品种的农作物,如早熟大豆和早熟玉米,以适应短暂的生长季节。

第二,东北黑土文化崇尚朴实和无私。

东北人民对待土地的态度是朴实和无私的,他们善于守望相助,互帮互助。

这在东北黑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东北地区有许多重视土地的民间节日、习俗和神话故事,如赤儿、松鼠和白马等。

这些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对土地的希望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于友情、团结和互助的重视。

第三,东北黑土文化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这也反映在东北人民的饮食文化中。

东北人民以谷类食物为主食,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同时也以豆制品、面食和肉类为特色。

东北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口味,如东北菜和东北酸菜等。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东北人民丰富多样的口味需求,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于饮食的关注和热爱。

东北黑土文化中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土地》。

这是一部由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东北地区的农业生活和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展现了东北黑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鲍耐生的农民,他在荒地上艰苦开垦,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富饶的土地。

小说以农民的勤劳和拼搏精神为主线,讴歌了东北人民开拓荒地、劳动致富的精神面貌。

《黑土地》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真实情况,也成为东北黑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而言之,东北黑土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现了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们对土地的热爱。

北大荒,黑土地上写传奇

北大荒,黑土地上写传奇

北大荒,黑土地上写传奇作者:孙铭阳孙佳薇姜斌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02期黑龍江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静静矗立于此。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参观者们常在这里久久伫立,通过一段段故事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那段从亘古荒原变成中华大粮仓的壮丽史诗,追寻那历久弥新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一部北大荒开发建设史,同时也是一部北大荒精神的萌芽、培育、发展、丰富、继承和弘扬史。

这种精神,在拓荒者的犁铧下深深植入黑土,在散发泥土芳香的春天里生根发芽;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岁月中成长,在垦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壮大;这种精神,蕴藏于三代北大荒人的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正成为黑龙江人的精神坐标。

神奇的黑土地上,英雄儿女灿若星辰开荒播种,多产粮食,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使命,甚至是“宿命”。

从向亘古荒原要粮的艰难,到让水稻连年增产成为北大荒人执着的梦想与追求;从艰辛探索敲开寒地水稻高产的大门,到黑土地粮食产量的连连跳;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精神催生出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

改革开放初期,杨清海曾经彻夜难眠。

一整夜,他都在思量当天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上提出的“国营农场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连几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杨清海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坚定的答案,让垦区农业走出固步自封的状态,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行,不解放思想更不行。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考验,北大荒人是清醒的。

他们深知,只有使北大荒精神处于时代的前列,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做北大荒精神的忠实传承者。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黑龙江省垦区花了107万美元购置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耕地全套设备,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点作业。

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使黑土地农业现代化开始起跳。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寒地黑土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及民俗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也对高校德育实效性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特点寒地黑土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寒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寒地黑土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物种生态。

同时,这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风俗、艺术以及信仰中,也对当地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1、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体现在当地的历史、风俗、艺术、信仰等方面。

这种文化氛围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比如,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当地的传统风俗可以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2、历史文化的传承寒地黑土区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深厚,这种历史文化积淀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历史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传承历史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我修养。

3、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地处东北地带,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的民俗文化充满了异域情调。

让学生们体验异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体验异域文化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增强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4、文化信仰的影响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深度影响了当地人的信仰,这种影响也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信仰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黑土文化

黑土文化

黑土文化即时东北文化八、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80年代中期以来,肇东国画先后在北京、郑州、洛阳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和新加坡、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荣宝斋、燕山书画社、文宝斋等画廊展览展销300余幅,多次在省和国家展出中获奖,有1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黑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美术馆、中国西安民俗博物馆收藏,有2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50余种报刊中发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

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

傅家是满族剪纸世家,几代人都喜爱剪纸,家里收集、复印、创作的剪纸作品10万余张。

1987年,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傅作仁满族剪纸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轰动,影响深远。

傅作仁的皮影剪纸开创海伦剪纸的新篇章。

目前,他已出版了《黑土艺术》、《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雪花剪纸集》、《中国风俗剪纸》等9部书。

傅作仁还把他的皮影剪纸艺术作品专辑8张32幅以明信片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

1999年在曼谷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金奖。

以毕再生、刘卫平等人为代表、以海伦文化馆为创作阵地、以精品剪纸创作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在1995—1998年创作的大型剪纸《满族风情》、《鄂伦春婚俗》、《金陵十二钗》等264幅作品4次在国家级展馆展出,3600多幅剪纸作品赴欧美、东南亚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展销。

13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馆收藏。

2001年,省美术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了海伦文化馆创作的《剪纸京剧脸谱》,创下了海伦剪纸史上四个之最,即创作时间最长——历时8个半月;创作人员最多——直接参与25人;幅数最多——达308幅;效果最佳——达到国粹与民粹的完美结合。

黑龙江省风景绘画研究

黑龙江省风景绘画研究

2020·01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孕育不同地域文化。

黑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特殊存在,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富饶、肥沃而又极具特色的黑色土地上,有着农耕文化(汉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和黑土地以外的土著性质的山文化(鄂伦春族为代表的游猎文化)、水文化(赫哲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草文化(达斡尔族为代表的牧业文化)及外国侵入文化(俄罗斯及日本),黑土文化是这些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不同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艺术作为文化领域的主要内涵代表之一,能够形成特殊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风格,就像中国绘画史中的“吴门画派”“岭南画派”一样都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地域性和自然特征,黑土文化视域下的风景绘画理应如此。

中国北部边疆黑土地上的气候条件、自然景观和历史沉积造就了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特有的心理、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这是黑土文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黑土地上自然景观唯美丰富,皑皑白雪、无尽草原、茂密森林、白山黑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种画面给艺术家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和强烈的心灵冲击。

别样的地域造就了别样的黑土文化绘画气质和风格,同时黑土地上的人们征服荒凉走向丰饶的气质也为画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民族精神素材。

一、黑土文化的风景绘画起源与发展风景绘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其主要创作对象。

建筑、森林、草原、农田、雨雪、江湖等均可。

风景绘画要求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并确定创作题材和内容形式,所以风景画就带上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描绘黑土地少不了田野大地,漫山遍野的大豆、玉米、水稻是它的符号、它的象征。

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上的人们对大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年四季的景色轮回,为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和创作灵感;春季的黑色富饶、夏季的绿色盎然、秋季的金黄收获、冬季的白雪皑皑是多少龙江人的精神和生活的家园,对大地的眷恋犹如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血脉相承;这片土地上的垄沟寄托着多少知青们的回忆,黄昏庄稼院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他们魂牵梦绕……“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这就是龙江大地的田园风格和黑土情怀。

地域文化与黑龙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

地域文化与黑龙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
域 文化特色产 业还处 于起 步阶段 , 与发达 国家相 比差
距 明 显 。 黑龙 江省 的地 域 文 化产 业 刚 刚 兴起 。挖地域 条件 , 对黑龙 江地
域文 化进 行充分 挖掘 与利用 , 借 此建设 有地 域文 化特
色 的地 方 高校 艺术 设 计 课 程 。
建设乃至 办学特 色的重要 元素。
关键词 : 地域特 色 文化生产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 育 课程建设
外来文化 的冲 击和 后现代 文化的发展使 地域文化
生产力, 这需要做 到以下两方面 : ( 1 ) 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开发, 大力发展文化产

遭 到 了冷落 。在 现今全球 化 的教 育环 境下 , 我们 既要
鬟衔锹 , 胃 开 充
地域 文化 与黑龙江高校 艺术设计教 育 的融合
口杨 漾
摘 要: 笔者从地域 文化在 高校 艺术设计教 育 中运用 的现状入 手, 客观分析 了地域 资源给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带 来的优势与
价值 , 提 出应更好地发掘 、 利 用地域文化资 源, 并在 当代新 的背景 下充分彰显其特 色, 使之 成为地 方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 学科
“ 努力快发展 , 全面建小康” 的现 实 目标 , 离不开文化生
产力的支持 。要想提 升文化 生产力 , 就离不开 对文化 资源的开发 , 特 别是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开发。 1 . 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 不同 的视 角看黑龙 江地域文 化 , 其称谓 也不尽
相 同, 如 黑土 文 化、 关 东文 化 、 黑 水 文 化 和 寒 地 文 化


黑 龙江 地域文 化特 色的 现状
从历 史上看 , 黑 龙江 文化 应是 中原 文化 的分支 。

一部全方位视角研究城市化发展的新作--评董鸿扬主编的《走向城市化的黑龙江》

一部全方位视角研究城市化发展的新作--评董鸿扬主编的《走向城市化的黑龙江》

一部全方位视角研究城市化发展的新作--评董鸿扬主编的《走
向城市化的黑龙江》
蒙乐群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主编的<走向城市化的黑龙
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一书是其承担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黑龙江城市化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采取全方位的视角,对黑龙江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与本地特点,对黑龙江城镇化的过程、特点、趋势、模式与指标体系作出了理论概括.
【总页数】1页(P167)
【作者】蒙乐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一部提升城市人文明素质的力作 --谈董鸿扬主编的《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 [J], 曹志宏
2.一部系统研究黑龙江城市化发展的拓新力作--读《走向城市化的黑龙江》 [J], 鲁锐
3.城市化研究的一部力作——《从区域视角重思城市化》评介 [J], 陈栋生
4.城市化研究的一部力作——《从区域视角重思城市化》评介 [J], 陈栋生
5.我国农村城市化理论研究的一部新著──评《农村城市化理论与实践》 [J], 沈立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地域文化与人的深层关系的一部力作——评《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

探讨地域文化与人的深层关系的一部力作——评《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

作者: 张慧彬[1];韩冰[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警官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39-139页
主题词: 地域文化;人;关系;《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
摘要:董鸿扬研究员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2000年12月已由西苑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探讨黑土地域文化与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相互关系问题的全面、系统、深刻的一部著作,具有鲜明的探索和创新性的特点.全书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阐述了黑土地域文化与城市居民文明索质的互动关系,以及各种文化因素对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作用机制,既有宏观的文化阐释,又重点对黑土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探讨.概括起来,该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黑土文化群落的守望者——《黑土文化群落》序

黑土文化群落的守望者——《黑土文化群落》序

黑土文化群落的守望者——《黑土文化群落》序
张子扬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单华先生的报章文集即将出版,令人欣慰。

他邀我为之作序,感触良多……屈指算来,结识章华先生十年有余。

1989年我在北京刚刚举办过个人西藏摄影展览,青年画家纪连路和仲伟生告诉我:他们的一位忘年之交,黑龙江日报副刊部编辑章华——他们称之为'章叔'——要来北京采访我,主题是介绍一位家乡的青年摄影家。

【总页数】3页(P44-45,30)
【作者】张子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35
【相关文献】
1.黑土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素质--黑土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调查报告 [J], 董鸿扬
2.黄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J], 马玉寿;尚占环;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杨时海
3.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术的发展走向 [J], 韩笑
4.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术的发展走向 [J],
韩笑
5.生物有机肥DNBF32对黑土中阿特拉津消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姜昭;马月璇;闫轶文;王建民;刘畅;佟姗姗;张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淳厚的黑土情结——我看《东北人:关东文化》

淳厚的黑土情结——我看《东北人:关东文化》

淳厚的黑土情结——我看《东北人:关东文化》
孙正甲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东北可爱,东北人及其所承载的关东文化更可爱,它们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描绘、品评与呕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的《东北人:关东文化》一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以中国地域文化为视角,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东北、东北人、关东文化的绰约风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总页数】2页(P78-77)
【作者】孙正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源自永恒的黑土情结——冯延飞及他的文学创作 [J], 常记;侯志杰
2.浅析杨利民剧作的黑土地情结 [J], 张京
3.艺术的别样传达:东北农村剧中的"黑土情结" [J], 吴金娜;朱旭辉
4.对唱衰东北,东北人怎么看? [J],
5.从西满解放区邮品看抗战胜利后东北人民邮政初期的发展历程 [J], 祝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社会科学》寄托着我的黑土情

《黑龙江社会科学》寄托着我的黑土情

《黑龙江社会科学》寄托着我的黑土情
马捷莎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欣闻《黑龙江社会科学》创刊十五周年,我对贵刊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是贵刊忠实的读者和撰稿人,对贵刊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也许起初是因为我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斗、生活过六年,对那片黑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但后来则是由于贵刊的刊风和内容吸引了我。

记得第一次向贵刊投稿,主编曹默先生亲笔给我回信,我很感动。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马捷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赤子丹心情系黑土哺"三农"r——记黑龙江大董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占和
2.黑土地的情怀——读《黑龙江风情书丛》
3.好风绘丹青携刻黑土情——黑龙江垦区美术新作选登
4.小小刊物系深情省长关怀寄厚望——本刊记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原山东省副省长王建功同志离鲁赴黑送行侧记
5.黑龙江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暨“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发展研究绥化论坛”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土地》写作方式

《黑土地》写作方式

《黑土地》写作方式
这片神秘的黑土地上孕育着多元化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一脉相传的悠久文化渊源,萧红用她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文化渊源的一个分支——东北黑土地文化形态。

本文将萧红的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小说放入地域文化的广阔背景中进行考察。

回首东北黑土地上曾经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受那些或消失或现存的人文风俗,领略萧红将黑土地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小说之中的精妙之处。

本文主要从黑土地文化与文化精神内涵、黑土地文化浸染下的人物形象、黑土地文化笼罩下的创作主题、审美意识中的黑土地文化因子四个方面构建全文。

东北这片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的生活状态、历史发展的不断变迁,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形态呈多元化趋势。

全面地研究黑土地文化与文化精神内涵必须从黑土地文化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人文渊源三个方面着手。

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上也散发着黑土地文化的气息,萨满文化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们、汉文化的捍卫者翠姨们、异族文化的反抗者王婆们。

黑土地文化对萧红的创作主题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乡土母题的回归、启蒙主题的另辟蹊径、家庭主题中延伸的文化传承。

黑土地文化因子也体现在萧红作品的审美意识中,主要是散文化文体、悲凉的美学风格、独具特色的东北语言三个方面。

萧红用她的智慧书写着东北这片她熟知的黑土地,因为热爱,所以热衷于表达。

黑土地文化孕育了她、成就了她,而她也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黑土地文化,让我们东北黑
土地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术的发展走向

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术的发展走向

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
术的发展走向
韩笑
【期刊名称】《活力》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黑土歌剧自40年代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哈尔滨进行的歌剧创作之始,至哈尔滨歌剧院建立后的系统化、全方位的发展,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针对黑土歌剧蕴涵的地域特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21世纪黑土歌剧的发展走向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者】韩笑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32
【相关文献】
1.黑土文化滋养下的黑土歌剧艺术——兼谈21世纪黑土歌剧艺术的发展走向 [J], 韩笑
2.黑土文化视域下的黑土杂技 [J], 关海涛;
3.黑土文化视域下的黑土杂技(续) [J], 关海涛;
4.缘何黑土被下“黑手”?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J], 张依然
5.GIS支持下的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空间特征研究——以黑龙江省黑土区为例 [J], 于磊;张柏;朱颜明;崔海山;宋开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中呈现出一种骤兴骤衰、 大起大落的断裂现象, 古代史上就有 “ 渤海园” 、 大金国 ” 、 后金 ” 三 次兴盛, 后或衰亡、 或南迁, 积累起的文化成果未能继续下去。加之, 黑土地域肇兴的游牧民族 倡导 “ 重武轻文 ” , 近代畸形工业化、 现代重工业基地建设所形成的 “ 重实轻文 ” 传统, 使这种倾 向成为一种价值积淀。这种取向与中原与江南地区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 重文轻实 ”正相 反, 具有反传统倾向。但也造成了黑土地域文风不盛的弱点。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 重实轻文 ” 价值取向仍较浓厚。 在哈尔滨、 齐齐哈尔、 肇东三市 #$% 名城市居民调查中, 有 &!# 人同意这一说法, 占被调查者的 !’( &’) 。 %( 热情慷慨 黑龙江人的 “ 热情 ” 性格, 是长期与地域环境互动的结果。由于地处寒温带, 冬季漫长, 限 制了人的活动范围, 使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另外, 由于地域辽阔, 山、 林、 地、 水, 自然隔离, 与外界交流较少, 而外来客人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外界信息, 能够不同程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解脱人们的孤独失落感。同时, 东北人一方面感到大自然赋予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另一方面大 自然也带来严酷冷峻的一面, 沃野是开辟蛮荒的结果, 酷寒需要以火热的生命力去征服, 在肆 虐的大自然压力面前, 人们感到身单力薄, 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团结, 需要温暖与关 怀, 所以对外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还有黑土地域人少地广、 资源丰富, 食物比较充足, 这也 为形成热情的地域性格奠定了基础。 *( 容纳融合 黑土地域由于人口的多次迁移、 流动、 交往、 融合, 形成了兼收并蓄、 容纳大度、 不排外的 开明精神。这种精神豁达通融,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国、 他地区的事物, 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 对本地人与外地人一视同仁。时至今日, 在黑龙江大地当地人对山东人、 河北人、 南方人都乐 于容纳, 友好相处, 外地人也没有隔膜之感。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特征, 异地婚配, 后代身体健 壮而聪明。狭隘的地域观念较为薄弱, 体现出宽容大度的心态。这种状况与中原、 南方某些地 方心态大有不同。 +( 平均心理 “ 在黑龙江早期地域文化中, 财产权观念比较淡薄, 公” 与“ 私” 在许多人心中没有明确的 界限。就关东文化来说, 由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呈大起大落的特点, 每次高潮之后的沉 寂,总是从边远后进部族中分化出新生力量充当历史的主角,这些新的主角由于刚走出原始 “ 社会, 原始公有制的积淀在他们心中相当活跃, 公” 与“ 私” 的财产所有权观念处于混沌状态, 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斗争增强了对安全的需要。由于地广人稀,对大自然丰美的物产, “ “ 皆无所属, 任人自取 ” , 大家拿” 成为被习俗认可的东西。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山东、 河北 闯关东的汉子, 这些人身上带有 “ 劫富济贫 ” 的绝对平均主义心理, 这种无视财产权观念被称 颂为英雄美德, 已成为东北文化的内在底蕴之一。
二、 基调与风格: 黑土地域文化的底色
黑土地域文化由其初始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基调与风格经过漫 长岁月的积淀, 成为一种“ 集体无意识 ” , 成为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的底色。 #$ 粗犷豪放。这种粗犷豪放表现在文化性格上富有生命的冲力,情绪易激动,豪爽痛 认为东 快, 缺乏耐心与细致。根据对哈尔滨、 齐齐哈尔、 肇东三城市 !"% 名城市居民的调查, 北人 & 当然包括黑龙江人 ’ “ 粗糙 ” 者占被调查者的 ()$ %*+ , 认为 “ 鲁莽 ” 者占 (,$ "-+ , 认为 豁达者占 -)$ ,-+ ,认为直率者达 "*$ ".+ ,其粗犷豪放的特征比例大大超过上海人与广东 人。 这种粗犷豪放的文化气质与大自然具有同构性, 冬长夏短、 酷寒燥热、 白雪黑土形成两极 反差, 渗透进黑龙江人文化性格中, 直面大自然, 乐于在大自然面前袒露胸怀。黑龙江人 “ 粗 糙” 的性格形成, 与地域环境、 初始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与地域气候相适应, 人们的生活、 劳 作来去匆匆, 一切显得匆忙。久而久之, 人们的行为也变得粗粗拉拉, 不够细腻周到。这一性 格表现在劳作上, 是不精于加工, 或对自然物只做一些粗略加工, 不精细。 黑土先民无论是山 林狩猎、 湖河捕鱼、 荒原拓耕, 还是衣、 食、 住、 行无不带有粗放简陋的特点。这一点对现代东 北人也有一定影响。 “ 尚武” 、 重勇 ” 的遗风 ,$ “ “ “ 黑土先民多为 “ 精于骑射 ” 的马背民族, 尚武 ” 、 重勇 ” 是其固有民风。大自然的严酷, 部 “ ” “ ” 族的征伐, 使他们处在弱肉强食、 生存竞争的条件下, 尚武 、 重勇 , 使他们充满野性和行动 力量, 有利于部族的生存、 发展和壮大。黑土先人就是靠这种 “ 尚武 ” 和“ 重勇 ” 的精神造就出无 畏、 不屈的民族性格。随着黑土先民的南迁与山东、 河北等地的汉族移民的北移, 民族的进一 “ ” “ ” 步融合, 尚武 、 重勇 成为包括汉族居民在内的黑土地域居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 尚侈的价值取向 求大尚侈是黑土地域先民形成的价值观念,逐步演化为地域深层结构,并在黑土地域居 民包括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在生产活动的取向上,黑土地域居 民有一种 “ 求大 ” 取向, 都希求在大企业中工作, 追求干大事, 挣大钱, 不愿在小企业干事, 不愿 挣小钱。在消费活动的取向上, 黑土地域居民购物喜欢 “ 批发 ” , 不喜欢 “ 零售 ” , 对资源的消费 极为奢侈。这些积淀为黑土地域居民的深层价值观念,对于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素质的影响是 负向的。 !$ 开拓开发 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黑土先民们不甘于边隅, 勇于南下开拓, 形成了纵横驰骋、 主动开拓 精神。这些先民以渔猎、 游牧为业, 以鞍马为家, 娴于骑射, 造就出无畏、 不屈的地域性格, 充满 着进取、 奔放的活力。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黑龙江黑土地域的后继者们仍 然保持着他们先人南下开拓的精神, 许多黑龙江人南下深圳、 珠海、 海南, 在大公司、 大企业内 发展, 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商人。 也有许多学子“ 南下” 深圳、 海南成为颇有影响的学界名家。 黑 土地域文学艺术, 包括戏剧、 音乐、 歌曲等也秉承先人的遗风, 不断向南拓展, 传播着黑土地域 特有的文化精神。 )$ 重实轻文 黑土地域由于开发较晚,文明总水平落后于中原与江南文化发达地区。由于在文化演进
三、 优长与缺憾: 黑土地域文化的评价
黑土地域文化作为黑龙江人的投影,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有机体。它的文化要素的优长 与缺憾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渗透在黑龙江人的声容笑貌与日常生活方式中,呈现出强烈的地 域特征。对某一文化特征的评价, 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发展阶段、 作用方向、 面临的任务不同, 而可能迥然相异。优长与缺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有些优长可能潜藏着缺憾, 有的缺憾也可能 伴随着优长,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应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从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标准来看,黑土地域文化的确存在某些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 相悖的文化因素。因此, 对于黑土地域文化简单肯定与简单否定都是片面的, 应当具体分析。 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原地域文化相比, 文化积淀不够丰厚, 这确实是个缺憾。传统的礼仪规 “ ” 范传递薄弱, 缺乏 进退止度 , 文化底蕴不足, 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缺乏凝重的历史感。 但从另一方面讲, 历史文化积淀少, 传统的包袱不沉重, 对现代文明的吸纳力强。由于开发的 历史较短, 开发空间广阔, 更便于按照现代化要求, 统筹谋划, 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事实证明,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黑龙江社会科学 *+,-./01,2/0 .4,2- 34,+/4+5
6.7 %8 #$$# 9+/+:2-7 6.7 ’(
黑土地域文化与黑龙江现代人的塑造
董鸿扬, 姜玉兰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 ) 摘 要: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其由初始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形成 的基调和风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底色。黑土地域文化的优长与缺憾是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简单肯定与简单否定。塑造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关键在于黑土地域文化的 现代化转型与超越, 并提出了黑龙江现代人的理想模式设计。 关键词: 黑土地域文化; 黑龙江现代人; 塑造 中图分类号: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董鸿扬 & ;>!# = ) , 男, 山东昌邑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应用社会 学、 文化社会学研究; 姜玉兰 & ;>!" = ) , 女, 黑龙江五常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人生科学研究所馆员。
・!"・
文化、 狩猎文化、 游牧文化和外国传入的文化等等。 这些对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界定都是从不同角 度、 不同侧面揭示了该地域文化的特征, 都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具有互补的价值。不同的角度可 以有不同的名称, 不过由于人文内涵的深度、 历史空间的广度、 约定俗成以及人们心理认同程度 的选择, 最终趋向一个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名称。 黑土地域文化就较为多数人接受, 其他如 黑水文化、 寒地文化、 冰雪文化人们也在不同场合、 地域范围内使用。这种格局更反映了黑龙江 地域文化的容纳性, 使其内涵更丰富多彩。 黑土地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 面: 一是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 二是兼收并蓄的容纳性; 三是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 四是远离传 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 五是文化积淀的浅表性, 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域文化、 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 迥然相异。
一、 涵义与特征: 独具特色的黑土地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