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化.doc
天然药化
1、具反映该天然药物(中药)临床疗效的生物活性;不代表疗效为活性成分。 2、化学上单一结构的化合物(单体)。 3、在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相对性
• 有效部位:主要含有效成分的中药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有
• 新药开发难度加大: 筛选命中率万分之一,
中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产品水平急待提高 • 规范建设有待完善 • 基础性研究有待加强 • 产业规模需要扩展 • 应用市场需要开拓
中药化学研究的现状
• 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物进行了比较全 面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一些最常用 的中药,如: • 人参、三七、大黄、甘草、黄连、白术、 广藿香、苍术、丹参、天麻、贝母、芍药、 党参、肉苁蓉、川芍、乌头、黄芩、知母、 紫草、厚朴、五味子、防风、羌活、麻黄、 沉香、灵芝、淫羊霍、黄花蒿等等。
(二)国内发展史
炼丹术与升华药物的实践发现、汞齐法技术的实 践、黑火药的配伍实践、酶解、酸解、碱解及氧化制 品的实践、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制取纯成分的实践 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1575)中就记载了 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1711年 由洪遵所著《集验方》一书,记载了用升华法制备 纯化樟脑的过程。这些方法都早于国外,故有“医 药化学源于中国”的高度评价。
385( 383) 414( 415)
2313( 2309) 879( 861)
11118( 11146) 1574( 1581) 80 12772( 12807)
我国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统计(1995年)
类 别 种 数
11146 115 292 52 43 456 10188 1581 80
天然药化
一、天然药物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天然药物:( natural medicine)天然来源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Chemistry of natural medicine 或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chemical constituents)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中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①提取分离方法;②结构鉴定;③物理化学性质; ④生物合成途径。
什么是药物?人类用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为了调节机体功能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化学品。
二、天然药物相关术语天然药物natural medicine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草药herbal drug民族药Ethnic Medicine生药Crude drug三、研究方法及思路(一)调查研究:1.确定研究对象2.文献调研3.预实验(二)组分分离1.确定分离方法(1)系统分离2)定向分离(3)活性导向分离2.相关概念(1)单体化合物: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active compound)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单体化合物。
(3)无效成分(inactive compound)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
(4)有效部位(active fraction)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三)成分鉴定/结构鉴定(四)活性筛选:发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阐明中药及其提取物的可能机制, 六、研究意义1.探讨中药及民族药物防治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2.改进传统药物剂型,提高临床疗效;3.控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为中药炮制提供科学依据;4.整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扩大药物新资源,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化合物;5.新药创制(包括先导化合物的改构与全合成);6.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利用植物的亲缘相关性——改变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7.功能性食品用及相关产品(功能食品、天然色素、香料、美容化壮品)。
天然药化完整版
1、两相溶剂萃取的原理的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A 比重不同B 分配系数不同C 分离系数不同D 萃取常熟不同E 介电常数不同2、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A 离子交换色谱B 凝胶滤过色谱C 聚酰胺色谱D 硅胶色谱E氧化铝色谱3分馏法分离适用于A 极性大成分B 极性小成分C 升华性成分D 挥发性成分E内脂类成分4、聚酰胺薄层色谱,下列展开剂中展开能力最强的是A 30%乙醇B 无水乙醇C 70%乙醇D 丙酮E 水5、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A 乙醚B 醋酸乙酯C 丙酮D 正丁醇E 乙醇6、红外光谱的单位是A cm-1B nmC m/zD mmE g7、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是A 酸性水溶液B 碱性水溶液C 中性水溶液D 盐水溶液E 醇溶液8、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是的A 莨菪碱B 东莨菪碱C 山莨菪碱D N-去甲基莨菪碱E 樟柳碱9、溶解游离亲脂性生物碱的最好溶剂为A 水B 甲醇C 正丁醇D 氯仿E 苯10、游离麻黄碱所具有的性质是A 黄色B 升华性C 挥发性D 发泡性E 溶血性11、最难被算水解的是A 氧苷B 氮苷C 硫苷D 碳苷E 氰苷12、提取苷类成分时,为抑制或破坏酶常加入一定量的A 硫酸B 酒石酸C 碳酸钙D 氢氧化钠E 碳酸钠13、大黄根在新鲜植物体的生长阶段,夏季存在的主要成分类型是A 蒽醌类B 蒽庝类C 蒽酚类D 氧化蒽酚类E 蒽二酚类14、由于此题涉及到图形,无法绘出,因此飘过···15、在羟基蒽醌的红外光谱中,有1个羟基峰的化合物是A 大黄素B 大黄酚C 大黄素甲醚D 茜草素E 羟基茜草素16、下列黄酮类型酸性最强的是A 7-OH黄酮B 4-OH黄酮C 7,4-二OH黄酮D 5,6-OH黄酮E 6,8-二OH 黄酮17、四氢硼钠反应用于鉴别A黄酮、黄酮醇B异黄酮C杏耳酮D黄色素E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18.硅胶吸附TLC,以苯-甲酸甲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下列化合物Rf值最大的是A.山奈素B.槲皮素C.山奈素-3-O-葡萄糖苷D.山奈素-3-O-芸香糖苷E.山奈素-3-O-鼠李糖苷19.1H-NMR中,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类型主要是依据A.B环H-3′的特征B.C环质子的特征C.A环H-5的特征D.A环H-7的特征E.B环H-2′和H-6′的特征20. 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A.酸提碱沉B.碱提酸沉C.沸水提取D.乙醇提取E.甲醇提取21.香豆素的基本母核为A. 苯并α-吡喃酮B. 对羟基桂皮酸C. 反式邻羟基桂皮酸D.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E.苯并γ-吡喃酮22.鉴别香豆素首选的显色反应为A. 三氯化铁反应B. Gibb’s反应C. Emerson反应D. 异羟肟酸铁反应E. 三氯化铝反应23. 挥发油折光率一般在:A. 1.330~1.430B. 1.440~1.530C. 1.430~1.610D. 1.510~1.610E. 1.330~1.6102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A. 亚硫酸氢钠试剂B. 三氯化铁试剂C. 2%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5.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A. 含A、B、C、D、E和F六个环B. 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C. 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D. 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E. 分子中常含羧基,又称酸性皂苷26.可用于分离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方法是A. 正丁醇提取法B. 明胶沉淀法C. 分段沉淀法D. 胆甾醇沉淀法E. 乙醇沉淀法27.甲型强心苷甾体母核的C-17位上连接的基团是A. 甲基B. 五元饱和内酯环C. 五元不饱和内酯环D. 六元饱和内酯环E. 六元不饱和内酯环28.水解强心苷不使苷元发生变化用A. 0.02~0.05mol/L盐酸B. 氢氧化钠/水C. 3~5%盐酸D. 碳酸氢钠/水E. 氢氧化钠/乙醇29.强心苷甾体母核的反应不包括A. Tschugaev反应B. Salkowski反应C. Chloramine T反应D. Raymond反应E. Liebemann-Burchard反应30. 在水液中不能被乙醇沉淀的是A. 蛋白质B. 多肽C. 多糖D. 酶E. 鞣质B型题[31-50](共10分,每题0.5分)[31-35]A. 离子交换色谱B. 聚酰胺色谱C. 凝胶色谱D. 氧化铝色谱E. 硅胶分配色谱31.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优先采用32.蛋白质、多糖类化合物的分离优先采用33.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分离优先采用34.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优先采用35. 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优先采用[36-40]A. 杂化方式B. 诱导效应C. 共轭效应D. 空间效应E. 分子内氢键36. 东莨菪碱碱性比莨菪碱弱是因为37. 秋水仙碱碱性弱的原因是由于38. 麻黄碱碱性强于去甲麻黄碱是由于39. 小檗碱碱性强的原因是由于40. 伪麻黄碱碱性强于麻黄碱是由于[41-45]A. 三氯化铁试剂B. 2%高锰酸钾溶液C. 异羟肟酸铁试剂D. 2,4-二硝基苯肼试剂E. 硝酸铈铵试剂41.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化合物常选用42.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羰基成分常选用43.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酚羟基成分常选用44.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酯或内酯成分常选用45.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醇类成分常选用[46-50]A.向红位移B.向紫位移C.向低场方向位移D.向高场方向位移E.没有变化46.B环上增加羟基等供电子基,将使紫外光谱带Ⅰ47.A环上增加羟基等供电子基,将使紫外光谱带Ⅱ48.A环上增加酚羟基,将使A环上氢质子共振信号49.母核上酚羟基甲基化或苷化后,将使相应的紫外吸收带50.7-OH成苷后,将使邻位H-6、H-8质子共振信号C型题[51-70](共10分,每题0.5分)[51-55]A.3-OH及5-OH B.邻二酚羟基C.二者均是D.二者均不是51.可在HCl酸性条件下与AlCl3试剂反应的黄酮类化合物52.可与AlCl3试剂反应的黄酮类化合物53.AlCl3+HCl紫外光谱与甲醇谱相同,示黄酮(醇)类化合物无54.AlCl3+HCl紫外光谱与AlCl3谱相同,示黄酮(醇)类化合物无55.AlCl3+HCl紫外光谱与AlCl3谱不同,示黄酮(醇)类化合物有[56-60]A. Ⅰ型强心苷B. Ⅱ型强心苷C. 二者均有D. 二者均无56.通过温和酸水解可以切断糖与苷元之间苷键的是57.通过强烈酸水解可以切断糖与苷元之间苷键的是58.与醋酐-浓硫酸试剂显色的是59.呫吨氢醇试剂显色的是60.与α-萘酚-浓硫酸作用界面出现紫色环的是[61-65]A. 还原性B. 旋光性C. 二者均是D. 二者均不是61.苷元62.原生苷63.糖64.苷的水解液65.次级苷[66-70]A. 青蒿素B. 穿心莲内酯C. 二者均有D. 二者均无66.具有内酯特性的化合物是67.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是68.属于二萜类化合物的是69.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70.属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是X型题[71-75](共10分,每题2分)71. 加入另一种溶剂改变溶液极性,使部分物质沉淀分离的方法有A.水提醇沉法B.醇提水沉法C.酸提碱沉法D.醇提醚沉法E.明胶沉淀法72. 羟基蒽醌UV光谱中有苯甲酰基结构引起的吸收谱带为A. 230nmB. 240~260nmC. 262~295nmD. 305~389nmE. 400nm以上73. 可以用于Ⅰ-型强心苷中α-去氧糖检测的试剂是A. 对二甲胺基苯甲醛B. 亚硝酰氰化钠C. 三氯化铁-冰醋酸D. 冰醋酸-乙酰氯E. 苦味酸钠74. 皂苷在那些溶剂中溶解度较大A. 热水B. 含水稀醇C. 热乙醇D. 乙醚E. 苯75. 生物碱分子结构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正确的是:A. 氮原子价电子的P电子成分比例越大,碱性越强B. 氮原子附近有吸电子基团则使碱性增强C. 氮原子处于酰胺状态则碱性极弱D. 生物碱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其碱性增强E. 氮原子附近取代基团不利于其共轭酸中的质子形成氢键缔合,则碱性强三、填空题[1-5](共10分,每题2分)1.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分离方法有:、、、、、及等。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6.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7.苷键;糖与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化学键。
8.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9.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成为端基碳,生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28.诱导剂;因其诱导的化合物。 29,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9.萜类化合物;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
42.乙型强心苷元;位侧链为不饱和内脂,为六元环的αβ-γ内脂,-δ-内脂,称为乙型强心苷元。
43.甾体皂苷;是一类有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44.呋甾烷醇皂苷;由F环裂环而衍生的皂苷称为呋甾烷醇皂苷。
45.强心苷;是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46.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的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30.萸类化合物;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都称为萸类化合物。
31.二倍半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合物;是由5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32.吉拉德试剂;是一类带有季氨基团的酰肼,常用的是GirardT和GirarrdP。
33.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38.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
39.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
天然药物化学第1章总论
本 章 内 容
第一节 绪论 各类成分简介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合成
提取分离方法 结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各类成分简介
一. 化学成分分类
O O N CH 3 OH
1. 生物碱类(Alkloids):含N原子,多呈碱性。
2. 糖苷(Glycosides):糖:单糖,低聚糖,多糖(淀粉、纤维 素、甲壳素、 果胶、树胶、粘液质) 苷:糖+苷元:
分离:将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 开,并将得到的单体加以精制的过程。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一、提取法:
1.溶剂提取法(extraction with solvent) 溶剂提取法:根据天然成分的溶解性不同,选用对所需 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成 分从生物材料中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原理:相似相溶 只要中草药成分的极性与溶剂的极性相当,就会在 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 化合物的极性决定于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及分子结 构。团基极性按下列次序增加:-CH3、-CH=、-O-R、 -NO2、-OCOR、-CHO、-COR、-NH2、-OH、COOH。
OH O
黄酮
OH O
OH O
Glc
H4
酸性 香豆素
OH O OH
H3 O O
蒽醌
COOH O
第二节 各类成分简介 三萜皂苷
Glc O COOGlc
O O
皂苷 甾体皂苷
(中性) 强心苷
OH
Glc O
O O
3.挥发油
OH
HO
OH
OH
第二节 各类成分简介
4.有机酸:含COOH,多以盐的形式存在。 5.树脂:为组成复杂的混合物,多与挥发油、树胶、有 机酸混合。如:安息香、乳香等。 6.其它成分:
天然药化
1.有效成分:指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2.pH梯度萃取法:指根据所分离成分的酸碱性的差别,而用不同的碱或者酸性溶剂进行萃取分离的过程。
3.萜的定义: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的、具有(C5H8)n通式的碳氧化合物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
4.挥发油:常温下可挥发,又称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5.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6.生物碱:分子中含有负氧化态氮原子且氮原子多处于杂环上可与酸成盐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一类化合物。
7.香豆素:指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8.溶血指数: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
9.有效部位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区别:有效部位是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而有效成分是单一化合物。
10.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合成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11.莽草酸途径:香豆素、苯丙素、木脂素、黄酮12.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途径):主要生成萜类、甾体类化合物13.氨基酸途径(Amino Acid Pathway):合成生物碱,氨基酸脱酸成胺类,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生物碱。
14.复合途径:(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2) 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3) 氨基酸-甲戊二羟酸途径(4) 氨基酸-醋酸-丙二酸途径(5) 氨基酸--莽草酸途径15.连续回流提取法(Continuous Refluxing):优点:最节省溶剂、效率高。
缺点: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用,时间长。
16.纸色谱(PC)也叫纸分配色谱(PPC)原理:分配色谱支持剂:纤维素(纸)固定相:水(纸纤维吸附)流动相:水饱和的有机溶剂,如:水饱和正丁醇、n-BuOH-HOAc-H2O(4:1:5上层,BAW)、n-BuOH-HOAc-H2O(3:1:1上层, TBA)Rf值:化合物极性越小,Rf值越大;反之,化合物极性越大,Rf值越小。
药学导论-天然药化
3、来源于矿物质的药物
炉甘石: ZnCO3+ZnO(解毒、收湿与止痒) 石膏: CaSO朱砂 : O(清热泻火) HgS (安神解毒) 4.2H2
芒硝: Na2SO4.10H2O (泻热通便)
二、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 1、来源于植物的药物 植物举例
人 参 枸 灵杞 芝
(1)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明代《本草纲目》1892种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021种 1994年我国已确认12807种 (2)草药:民间用药中疗效较好者(无统计)
2、来源于动物的药物:如地龙(蚯蚓)、牛黄、 熊胆、蟾酥、阿胶等。
红外光谱
间硝基苯酚的红外光谱图
质谱( MS,mass spectrum )
作用:确定分子量、分子式提供部分结构信息 ——丢失碎片的大小 如15、17 ——碎片的m/z及裂解方式 常用的质谱有:电子轰击质谱( EI - MS) 场解析电离质谱(FD-MS) 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分离与纯化
硅胶吸附柱色谱 氧化铝吸附柱色谱 A.吸附剂:30~60倍,有时100~200倍 B.装柱: 径高比(d/h)1:15~1:20 干法装柱/湿法装柱 C.上样: 干法上样/湿法上样 D.洗脱: 等度/梯度(洗脱剂极性递增) E.托尾:化学吸附:硅胶—碱性成分 洗脱剂中加入碱 氧化铝—酸性成分 洗脱剂中加入酸 F.洗脱系统的选择: TLC Rf=0.2~0.3
天然药化的发展
(3)研究工作进入微量与超微量水平 例如:从50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有效成分蚕蛾醇.
天然药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 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 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 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 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 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所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 ----快速、高效、简便、无污染;萃取温度低、溶解性质可 控、可联用;对水溶性物质的溶解能力差;适用于生物碱、 挥发油、有机酸、萜类的提取。 •
2 ) 具有一定的理化常数
3 ) 具有生理活性
小蘗碱(Berberine)
2. 有效部位(Active Extracts)
指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3. 无效成分(Anactive Constituents )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
4. 杂
质
中药麻黄: 有效成分-左旋麻黄素 有效部位-总生物碱 无效成份-挥发油 杂质-淀粉、树脂、叶绿素
(三)
其他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混合物的沸点比任意组分的低;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 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于水的成分 升华法 固体物质在受热后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 遇冷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 啡因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状 态时,成为单一相态,此相态称为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 fluid, SF)。 利用处于状态的流体具有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而发展 出来的化工分离新技术
溶剂提取法
4. 选择溶剂注意点
1) 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 2) 不与化学成分起化学变化 3) 经济、易得、使用安全
天然药化结构式.doc
1.芦丁(黄酮醇苷)
2.龙脑(双环单萜)
3.莨菪碱(托品烷类生物碱)
4.可卡因(托品烷类生物碱)
5.金丝桃素(二蒽酮类衍生物)
6.黄芩苷(黄酮类)
7.鬼臼毒素(芳基萘类木质素)
8.葛根素(异黄酮素)
9.地高辛(强心苷)
10.大黄素(蒽酮衍生物)
11.薄荷酮(单环单萜)
12.阿魏酸(苯丙酸类苯丙
素)
13.紫杉醇(三环二萜)
14.梓醇(4-去甲环烯醚萜
苷)
15.栀子苷(环烯醚萜苷)
16.樟脑(双环单萜)
17.罂粟碱(苄基四氢异喹
啉类生物碱)
18.小檗碱(小檗碱类生物
碱)
19.五味子酯甲(联苯环辛
烯类木脂素)
20.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
21.乌苏酸(乌苏烷型五环
三萜)
22.士的宁(单萜吲哚类生
物碱)
23.青蒿素(单环倍半萜)
24.齐墩果酸(齐墩果烷型
五环三萜)
25.吗啡(吗啡烷类生物碱)
26.麻黄碱(苯丙胺类生物
碱)
27.利血平(单萜吲哚类生
物碱)。
天然药化
1、常用提取用溶剂亲脂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
亲水性强,则极性强2、在硅胶吸附薄层色谱上,用石油醚-甲酸乙酯-甲酸(15:5:1)为展开剂,Rf值大小顺序: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3、开链萜烃具有(C5H8)n通式。
4、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
5、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结构中酚羟基的数目和结合位置有关。
6、皂苷水溶液的发泡性与PH有关,可利用此性质区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
7、苷和糖的混合物通过活性炭吸附柱,先用烯醇洗去糖类,再用浓醇洗脱苷类。
8、聚酰胺吸附色谱分离化合物时,影响分离结果的主要基团是:酚羟基,羰基,芳香共轭双键。
9、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应再酸性环境中进行,常用生物碱沉淀试剂有:碘化物复盐,重金属盐,大分子酸类。
10、溶剂提取中药成分,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滤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法。
11、苷是由糖与非糖两部分组成的化合物。
12、硅胶G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化合物时,展开剂为氯仿-醋酸乙酯-浓氨试液(8:2:0.2),其Rf值大小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大黄素。
13、植物中生物总碱常用的提取方法为:水或酸水提取法,醇提取法,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14、黄酮类化合物多呈酸性,是由于其多数带有酚羟基;黄酮类成分也具有较弱的碱性,是由于其结构中Υ-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的存在。
15、用氯仿提取生物碱时,若先用碱水润湿药材,则能提得碱性较强的生物碱;若先用水润湿药材,则能提得弱碱性生物碱。
16、区别5-羟基黄酮和7-羟基黄酮的反应是:Gibb’s反应。
17、极性大的化合物Rf值小,因为极性强,吸附力大,极性较强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其Rf值就小。
相反,极性较弱的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其Rf值就大些。
天然药化第1章(2)
放入盛有适当溶剂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时间内
浸泡出其中化学成分的方法。
(1)冷浸渍法:在室温下进行操作。
(2)热浸渍法:是将药材饮片置于特制的罐中 ,加定量溶剂,水浴或蒸气加热,使在4O~6O℃ 进行浸渍。
(3)浸渍法特点 ◆ 浸渍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和易破坏 的中药有效成分之提取(温度低于80℃)。 ◆ 浸渍法所需时间较长,不宜用水做溶剂, 否则提取液易于发霉变质(须加防腐剂),通 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做提取溶剂。 ◆ 一般所需溶剂量约为10倍量药材. ◆ 本法简单但目前仍然广泛应用(既适合预实 验也能用于大量提取)。
(连续冷浸过程)
(适当控制流速)
(2)渗漉法操作特点
◆ 加入新溶剂前,须先打开下口排除渗漉器内 气泡,开始渗漉后,要始终保持溶剂高出药面. ◆ 当渗漉流出液颜色极浅或渗漉流出液体积 相当于原药材10倍重量时,提取基本完全。 ◆ 渗漉筒出口装有过滤器,渗滤液无需再过滤. ◆ 提取效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提取或预实验。 ◆ 溶剂消耗量大、耗时且操作比较麻烦。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亲水性、亲脂性及其 程度的大小,与该成分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 如基本母核相同,则分子结构中功能基的极 性越大或数目越多,整个分子的极性就越大,亦 即该分子的亲水性越强。 ※ 结构类似者,分子平面性越强,亲脂性越大. ※ 如分子中含有酸性基团或碱性基团,常可与 碱或酸反应生成盐而增大其水溶性。
1、概念: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不同溶剂中
的溶解度不同,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
质成分溶解度小的提取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 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2、提取原理: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会逐渐 通过毛细管与细胞间隙渗入细胞内,溶解可溶性
的化学成分,进而造成了该成分在细胞内外溶
天然药化——精选推荐
第一章总论1.天然药化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
2. 二次代谢: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3.主要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萜类、甾体类;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骨架的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C6-C3-C6骨架的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类。
可作为生物碱前体的氨基酸:脂肪族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复合途径。
4.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使用范围和优缺点1)溶液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3)升华法:适用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5.化合物分子的极性越大,表现亲水性越强,亲脂性就越弱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环己烷<石油醚<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1)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二氯甲烷2)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环己烷~正丁醇;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3)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混溶的有机溶剂:丙酮~乙醇4)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的有机溶剂是正丁醇6.改变极性分离1)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2)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3)在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改变PH分离 1)提取黄酮、蒽醌类酚酸性成分采用碱提酸沉法(碱/酸)2)提取生物碱类用酸提碱沉法(酸/碱)7.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离比不同进行分离(1).液-液萃取法适用β>=100,过程运用课本23页pH<3时,酸性物质多呈非离解状态、碱性物质则呈离解状态存在;pH>12,则酸性物质多呈离解状态、碱性物质则呈非离解状态存在。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10 选择:20 排序:20 鉴别:10 简答:10 波普解析30 )一、名词解释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天然产物生合成的初始原料。
苷类:也称苷或糖配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也称苷元)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构成的化合物。
香豆素类:指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醌类: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分为苯醌、萘醌、菲醌、蒽醌。
黄酮类:以前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指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C5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三萜: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
甾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化学成分,它们的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生物碱:一般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也可定义为,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非初级代谢产物的一类化合物。
PH梯度萃取法:根据不同物质在不同PH下析出沉淀的原理来提纯所需物质(百度百科的解释)。
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pH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方法。
(老师PPT上的解释)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NOE:在核磁共振中,两个(组)不同类型的质子若空间距离较接近,照射其中一个(组)质子会使另一个(组)质子的信号强度增强。
第三章天然药物化学
异戊烯基6位取代 HO
HO
HO O
O
O
O
O
异戊烯基8位取代
O
O
环
合
HO
O
O
的
形
成
过
程
O
O
O
OH
O
O
6,7-吡喃骈香豆素型
花椒内酯 O
O
O
O 邪蒿内酯
7,8-吡喃骈香豆素型
(四)其他香豆素类
是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C3、C4位常有苯基、 羟基、异戊烯基等的取代。如;
MeO
O
O
(二)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 环合成呋喃环或吡喃环,前者称为呋喃香豆素。分为角 型和线型。
呋喃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
异戊烯基6位取代
HO
O
HO
HO O
环
合
O
O
的
形
成
过
程
O
O
异戊烯基8位取代
O
HO
O
O
O
O
O
补骨脂内酯
显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的反应) 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酸,再与三氯化铁 作用即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O
R
O R' + H2N-OH
(羟胺)
O
R
NHOH +
R'- OH
FeCl3
O
( R-C-NH-O ) 3 Fe + 3HCl 异羟肟酸铁(红色)
香豆素 OH-
盐酸羟胺
天然药化实验报告doc
天然药化实验报告篇一: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组实验报告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第四组(李伟、郑良波、刘茜、胡义芳、林芬、陈梦迪)茶多酚(tea-pol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5%~30%。
茶多酚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已被列为食品添加剂(GB12493-90)。
此外,它还具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
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1. 学习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茶多酚的一般性质。
2. 掌握用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和方法。
3. 进一步熟悉酒精浸渍、回流提取、萃取、旋蒸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和石油醚。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及水溶液pH3~4内均十分稳定。
茶多酚极易氧化,特别是在水溶液中或有多酚氧化酶存在时略有吸潮性,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
茶多酚与大多数金属离子都可发生络合作用,这一特性可用于茶多酚定性定量的检测。
有机溶剂萃取法是将茶叶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乙醚等)浸提数次,合并滤液。
滤液经减压蒸馏浓缩,加入适量水后用氯仿萃取, 脱除其中的咖啡因和色素等。
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 得到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经浓缩、干燥, 得到茶多酚粗品。
该提取方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
此法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溶液浓缩能耗大;并由于操作过程中温度较高, 易使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
三、实验流程四、实验试剂干燥茶叶、75%乙醇、氯仿、乙酸乙酯、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研体、量筒、烧杯、玻璃棒、旋转蒸发仪、水浴锅、冷凝管、橡胶管、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真空干燥箱五、实验步骤1、称取100g的干燥茶叶捣碎,2、加人适量65~80%乙醇溶剂,混匀,在70℃分别浸渍提取60min,40min, 30min。
天然药化 中国药科大学
1. 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时,如何选择溶剂?溶剂对所需成分的溶解度要大,对杂质的溶解度要小,或反之溶剂不能与天然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即使反应亦属于可逆性的溶剂要经济易得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沸点宜适中,便于回收反复利用2. “水提醇沉”和“醇提水沉”各除去什么杂质?保留哪些成分?水提醇沉是除去水溶性杂质,保留脂溶性成分醇提水沉是除去脂溶性杂质,保留水溶性成分3. 举例说明酸碱溶剂法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例如萝芙木总碱中利血平,阿马林碱,蛇根碱的分离先加入10%的醋酸溶解萝芙木总碱,得提取液,再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的利血平,醋酸层加NaOH调pH至8.0,过滤,沉淀物得阿马林碱,碱水得蛇根碱,再调pH至10以上,用有机溶剂萃取即得蛇根碱4. 吸附色谱分离中药化学成分的原理是什么?简述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活性炭这四种吸附剂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体吸附剂(固体组)的吸附能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物理吸附:(极性)相似相溶(易于吸附0极性吸附剂 SiO2 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Al2O3 碱性吸附剂,实用于一些碱性天然药物成分分离,如生物碱类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半化学吸附聚酰胺吸附层析原理:氢键吸附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结而产生吸附5. 简述凝胶过滤色谱的原理。
SephadexLH-20与Sephadex G有何区别?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中有何应用?原理:加入试样混合物,用同一溶剂洗脱时,由于凝胶网孔半径的限制,大分子不能渗入凝胶颗粒内部,随溶剂从柱底先流出,小分子渗入到凝胶颗粒内部,通过色谱柱时阻力增大,较晚流出。
试样混合物中各成分因子大小差异渗入凝胶颗粒的程度也不同,经历一段时间并达平衡后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区别:-OH总数无改变但碳原子所占比例相对增大,可在水中应用,也可在极性有机溶剂或他们与水组成的混合物中应用应用:适用于有机混合物质的分离,尤其SephadexLH-20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还可以起反相分配色谱的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有机物分离6. 简述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及应用,以生物碱为例简述分离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天然药物药化: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2.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的单体物质,能用一定分子式表示,有一定的物理常数3.一次代谢:指含有叶绿素的绿色植物及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及水合成糖类,此过程对于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故称之为一次代谢过程。
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则称为一次代谢产物4.二次代谢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和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如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因为这一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故称为二次代谢过程,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5.正相色谱: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6.反相色谱:固定相采用弱极性溶剂,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的分配色谱法,用于分离弱极性或者非极性物质7.Rf值:即比移值,是溶质移动距离和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8.苷类:又称配糖体,生物化学中称苷。
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类物质(苷元)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9.苷化位移:糖成苷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变大),而相邻β-C稍向高场移动(变小),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移位变化称为苷化位移10.皂苷:有些三萜与糖结合成苷类,该苷类多数可溶于水,振摇后有持久性的似肥皂溶液样泡沫,故有三萜皂苷11.次皂苷(prosapogenins):原生皂苷(生物体原存的皂苷)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12.α-苷:Fischer投影式中,新形成的羟基与距离羧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的羟基为同侧的称为α-苷,Harworth中,对于五碳吡喃糖,其端基碳上的羟基与C4羟基在同侧者称为α-苷13.D结构:Fischer投影式中距离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侧的称为D型糖14.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该碳原子称为端基碳15.皂化值: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氢氧化钾的克数16.酚苷:苷元上酚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17.相似相溶:溶质易溶于与其极性相似的溶剂中。
18.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的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目来表示。
19.溶血作用:皂苷与红细胞壁上胆甾醇相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而崩解的作用。
20.萜类化合物:凡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分子式符合C2H8通式的衍生物。
21.发挥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22.酸值:酸值是代表发挥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一中和Lg 发挥油中含有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23.酯值:代表发挥油中脂类成分的含量,以水中lg发挥油所需KOH毫克数来表示。
24.酸性皂苷:三萜皂苷多具有羧基,所以有时称之为酸性皂苷。
25.酯皂苷:改皂苷中糖与三萜皂苷元上的-COOH形成酯皂键。
称之为酯皂苷。
26.甾体皂苷: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寡糖苷。
27.生物碱: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选择1.生物合成途径为醋酸一丙二酸途径的化合物为:(蒽醌类)2.蒽醌的IR中1675~1650cm-1仅出现一个C=O吸收峰的是:(1,4一二OH蒽醌)3.遇碱能显红-紫红色反应的是:(羟基蒽醌)4.羟基蒽醌首选的鉴别反应是:(醋酸镁反应)5.取代蒽醌中酸性最强的含:(—COOH)6.天然药化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7.研究药物分子结构必须测定:(纯度)8.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涉及的主要范围有:(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9.质谱可以测定(分子量)10.区别伯仲叔和季碳可采用:(DEPT谱)11.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是:(中性水)12.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小的是:(石油醚)13.对生物碱进行分离,常用的吸附剂为:(碱性氧化铝)14..下列基团中极性最大的是:(-COOH)15.水溶性生物碱的提取可采用:(雷氏铵盐沉淀)16.生物碱沉淀反应宜在:(酸性水)中进行17.碱性物质呈游离态时的PH:( >PKa+2)18.碱性最强的是:(季胺)19.水提液中首先被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吸附的是:(生物碱)20.能被麦芽糖酶水解得糖苷键为:(α-苷)21.葡萄糖上C1—OH烷基化后,在13C—NMR中C1表现为:(δ值增加)22.用反相TLC分离糖苷类成分,展开剂通常选用:(甲醇→水)23.强心苷得到原生苷元的方法是:(Mannich水解)24.用0.02-0.05N盐酸水解时,最易水解的苷是:(2-去氧糖苷)25.Simth裂解法所使用的试剂为:(NaIO2,NaBH2)26.用Hofmann降解反应鉴别生物碱母核时,要求结构中氢原子在:(β位)27.通常含酚羟基的是:(苯丙酸、香豆素、蒽醌)28.在碱液中开环,酸化后闭环的是:(强心苷、内酯、香豆素)29.可用酸碱法提取的是:(香豆素,黄酮类,生物碱)30.能与金属镁离子形成络化物的取代蒽醌一般具有;(α—酚羟基)31.具有适当空间位置的羟基糖与硼酸形成络合物后:(酸性增加)32.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花色素)33.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加入甲醇钠诊断试剂,紫外光谱的峰带I红移40~60ppm,强度不变,说明:(有4’—OH)34.在纸层析中,用15%醋酸展开,同类型黄铜苷元及苷Rf值最大的是:(叁糖苷)35.可溶于碳酸钠溶液的是:(7—OH黄酮,卓酚酮;7,4’一二OH黄酮)36.四氢硼钠反应为阳性的是:(二氢黄酮)37.遇氨基酸反应呈蓝色的可能是:(环烯醚萜)38..能与甾醇形成较稳定的分子复合物的是:(甾体皂苷)39..测定皂苷是否存在β-苷键的方法可采用:(苦杏仁酶水解)40.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单萜与倍半萜类)41.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为::(甲戊二羟酸途径)42.三萜皂苷在:(含水正丁醇)溶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43.鉴别皂苷的特征反应是:(醋酐-浓硫酸反应)44.液滴逆流色谱(DCCC)是分离皂苷较为有效的方法,其分离机理属于:(分配色谱)45..区别甾体皂苷元C35位构型,IR光谱中的依据可以是:(B带>C带)46.制剂时皂苷不适宜的剂型是:(注射剂)47.既能在水中又能在有机溶剂中应用的是:(sephadex LH—20)48.最容易酸水解的糖苷是:(氨基糖苷)49.一个单糖苷1H—NMR谱中出现一个三个质子的双重峰,81,15ppm(3H,d,j=6Hz),该苷的糖基可能是:(6—去氧糖)50.某单糖进行过碘酸氧化反应时,消耗3分子过碘酸,该糖可能是(葡萄糖)51.糖苷类成分纸层析的显色剂通常选用:(邻苯二甲酸-苯胺)52.高压液相层析(HPLC)分离效果好的重要条件是:(吸附剂颗粒)53..纸层析原理主要是:(分配)54.IR谱测得的结构信息是:(功能团)55.中药的水溶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采用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应选用的有机溶剂是:(正丁醇)56.在聚酰胺色谱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水)57.酸水解速度最大的是:(N-苷键)58.香豆素的基本母核是:(苯并α-吡喃酮)59.香豆素可溶于热NaOH水溶液,其结构中存在:(内酯环)60.香豆素中荧光最强的是:(7-羟基取代)61.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酸碱两性)62.IR中在1680cm-1处出现C=O吸收峰的可能是:(环烯醚萜)63.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环烯醚萜苷)64.甲型强心苷元与乙型强心苷元主要区别是:(C17-内酯环)65.乙型强心苷甾体母核上C—17位的取代基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填空1.1,3,8-三羟基蒽醌的酸性强于1,4,8-三羟基蒽醌,而弱于1,2,6-三羟基蒽醌2. 人参皂苷属于达玛烷型三萜,甘草酸属于齐墩果烷型三萜-3. 挥发油中的萜醇和萜烯,用硅胶薄层检识,以醋酸乙酯-石油醚为展开剂,Rf值大小萜烯>萜醇4.萜类是异戊二烯聚合体通式是(C5H8)n5.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氮原子杂化度、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分子内氢键、共轭酸的稳定性6.核磁共振谱中三个重要参数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积分曲线高度7.黄酮类化合物甲醇液的紫外光谱中加入AlCl3,所得光谱再加入HCl后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化合物无邻二羟基8.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萜类化合物2.芳香族化合物3.脂肪族化合物4.其他类化合物9.10括:酸值、酯值、皂化值。
分离:(1)挥发油的酸碱分离:挥发油/乙醚→1%硫酸→酸水液→碱化→乙醚萃取,蒸去乙醚(碱性成分)(2)羧酸、酚性成分的分离:羧酸/乙醚液:5%碳酸氢钠萃取酚类/乙醚液:2%氢氧化钠萃取(3)醛酮类成分的分离:NaHSO3试剂加成反应:醛酮类 Girard T(P)吉拉德试剂:醛酮类(4)醇类成分的分离:丙二酸单酰氯、邻苯二钾酸酐、丁二酸酐成酯化学鉴别第三章:苯丙素①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②Gibbs反应、Emerson反应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第四章:醌类菲格尔反应---各种醌类(+)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苯醌、萘醌----区别于蒽醌碱液呈色反应羟基蒽醌遇碱液显红或紫红色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苯醌及无2,3位取代的苯醌(+)蒽醌→(-)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具有a-OH或邻二Ph-OH的蒽醌第五章:黄酮类1、盐酸-镁粉(盐酸-锌粉)反应---鉴定黄酮、黄酮醇及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橙红-紫红色查耳酮、橙酮、儿茶素---(-)2、四氢硼钠(钾)反应-----专属鉴别二氢黄酮类-----(+)红-紫色3、磷钼酸试剂反应二氢黄酮类-----(+)棕褐色4、铅盐生成黄-红色沉淀醋酸铅可沉淀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OH,4=O或5-OH,4=O者。
碱式醋酸铅可沉淀具有一般酚类化合物。
5,锆盐:+枸橼酸不褪色:3-OH,4=O 褪色:5-OH,4=O6、氯化锶: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7、氯化铁:检查一般酚羟基8、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异构体(查耳酮类化合物),呈橙-红色9、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成棕色-----据此可与黄酮类区别10、黄酮类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安定,很快氧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11、查耳酮的CCL4溶液-----红或紫红色沉淀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类---黄-橙黄色12、Gibbs反应----5-OH对位未被取代的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