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1

合集下载

登高杜甫(1)

登高杜甫(1)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寓情于景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情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雄浑开阔,感情更加慷慨低沉苍凉悲痛。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陶渊明《饮酒》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送魏万之京①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②。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③。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④。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⑤。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

上元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③“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④关城:指潼关。

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登高作业等级划分

登高作业等级划分

登高作业等级划分介绍
登高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为了确保登高作业的安全,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登高作业进行分级。

登高作业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级越高,风险越大,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也越严格。

一、登高作业等级的概述
登高作业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登高作业是指高度在2米至5米(含5米)的作业;二级登高作业是指高度在6米至15米(含15米)的作业;三级登高作业是指高度在16米至30米(含30米)的作业。

不同等级的登高作业具有不同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不同等级登高作业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级登高作业由于高度较低,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但是,在攀爬或上下楼梯时,仍需注意保持平衡,避免滑倒或跌倒。

同时,在攀爬时,不要将身体靠在栏杆上,以免发生意外。

二级登高作业的高度在6米至15米之间,安全风险有所增加。

在进行二级登高作业时,需要设置安全网和栏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同时,作业人员需要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并注意保持平衡和稳定。

三级登高作业的高度在16米至30米之间,安全风险较高。

在进行三级登高作业时,需要设置有效的安全网和栏杆,并加强安全管理。

作业人员需要佩戴安全带、安全帽和防滑鞋等安全防护用品,并注意保持稳定和平衡。

同时,需要注意大风和其他不良天气的影响,避免发生意外。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

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

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

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

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

”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

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

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

“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

“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命题作文“登高”1知识讲解

命题作文“登高”1知识讲解

命题作文“登高”写作指导【作文题目】: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

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

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论点或分论点拟写示例】第一组立意: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_1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_1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语文:2.6《登高》课件(1)(语文版必修2)

语文:2.6《登高》课件(1)(语文版必修2)

了千万里之外的故乡,返回到了似乎有一些遥远了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妹妹,想到了慈祥的姥娘和姥爷,想到了舅舅一家,也想到 了童年的伙伴们,尤其是心灵手巧温顺善良的秀儿、憨厚豪爽的大壮走了一会儿神,耿正无比美妙的二胡乐曲声儿又将耿英拉回到了眼前的现实 中。眼前,除了这几乎可以说是天籁之音的二胡乐曲声之外,屋子里再没有一点点其他的声音了。耿英抬头望望白幺爹。但见他微微闭目,轻轻 晃动着身体,双手无声地拍打着自己的双膝盖,一副陶醉享受的样子。耿英感觉非常欣慰,心下里想,以后白幺爹每次出江回来,都要让哥哥给 他拉二胡听!白家这个当家人也真够不容易的,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长江上漂。温馨的家对于这个善良憨厚的魁梧汉子来说,更像是人生旅 途中的客栈一样,但他怎么对妻子和女儿对他的关爱就那么不领情呢!耿英有点儿不解地轻轻地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这样想着,耿英再转头看 看乔氏母女。只见小青正陶醉在另外一种境界中:与其说她是在用心地聆听乐曲儿,还不如说她是在瞪大眼睛看乐曲儿;不,是在看耿正正在拉 着的二胡,看耿正拉二胡的手和胳膊,看耿正拉二胡的姿态慢慢地,她的目光从耿正的胳膊上移动到了脸上,目不转睛且柔情似水。一会儿,竟 然羞涩地低下了头,只敢偷偷地瞄一眼耿正支撑着二胡琴筒的膝盖、微微摆动的裤腿和踩在地上的鞋子。耿英再看看乔氏,发现她正在满脸欣喜 地看着耿正,眼眶里似乎还有一些清澈的东西在不算太明亮的灯光下闪闪发光。然而,端坐在那里专注地拉二胡的耿正,对于母女二人的这些有 点儿反常的表现浑然不觉!耿英心里暗叫:“不好!莫不是”隔着哥哥,耿英看不明了爹爹和弟弟的表情。耿英知道,弟弟年幼尚不知晓大人们 的那些个情感之事,因此间心里只念着:爹爹呀,你可别像白幺爹那样闭着眼睛听啊!夜慢慢深了,但除了耿英之外,拉曲儿的、听曲儿的和看 拉曲儿的,似乎都忘记了时间怎么来唤醒大家呢?想一想,耿英慢慢地挪动身子,努力地伸长右腿,再伸长一点儿,终于够得着哥哥的脚尖了; 再往前用力推一推,耿正终于从忘我的状态中回过神儿来。他完全领会了妹妹的意思,轻松地拉了一小段过门儿曲后,乐曲声儿戛然而止。少顷, 大家也从各自忘情的姿态中回归了。耿直高兴地说:“哥哥,你拉得太好了!好久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曲儿了!”乔氏拿手绢擦擦眼睛,笑着说: “看我,怎么高兴地都给流眼泪了!”她又转头看看女儿,高兴地说:“我们娘儿俩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曲儿,今儿个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小青也红着脸笑着说:“是呀,真正是开了眼界哩!”白百大则意味深长地说:“正伢子啊,幺爹多么想每天听你拉二胡啊!”耿老

登高课件(1)

登高课件(1)
denggao_clip(2)_合并.mp4
《登高》配乐
朗诵(流
潦 艰 百 万 不 无 渚 风 畅).f4v
倒 新 停
难 苦 恨
年 多 病
里 悲 秋
尽 长 江
边 落 木
清 沙 白
急 天 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 杯
霜 鬓
登 台
作 客
滚 来
萧 下
飞 回
啸 哀


。,。,。,。,
诗歌的诵读
语速 语调 重读 表情动作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 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 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 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感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
● ●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万里 常 作客
情 (悲)
“百年 独
“多病”
艰难 苦恨 霜鬓
羁旅之愁 身世之苦 家国之忧
诗歌的前两联中哪个意象让你感受 最深?请描述。
注意: 扣住意象的特征
挖掘意象内涵 语言简洁
例:清▲渚——江中的小洲,在萧 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情 (悲)驭显万里 常 作客 羁旅之愁
“百年 “多病” 身世之苦

家国之忧
艰难 霜鬓
景 (哀)
急▲风高▲天 哀猿飞鸟
▲▲
萧萧落木

滚滚长江
凉寒透骨 孤苦无助 悲怆凄切 漂泊无依 年华易逝 生命短暂 时间永恒 自身渺小

《登高》原文

《登高》原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
 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
 数曲。

曲罢,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
 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清明篇:《登高》赏析

清明篇:《登高》赏析

清明篇:《登高》赏析登高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寄托哀思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对《登高》这首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探讨其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登上山峰,俯瞰四周壮丽景色,并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物换星移的感慨。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逐段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段:“白日依山尽”,此句写出了阳光从山峦后方升起,在天空中消失。

“黄河入海流”,以大气势形容黄河水势汹涌奔向大海。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眺遥远景色,“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则展现出作者意志坚定要再往前进,超越先前所看到的美景。

第二段:“层峦耸翠”描绘了山峦重叠的壮丽景色,“迭翠而来”,形容山脉连绵不绝。

“上有八千里长江横渡”的描写,给人以遥远深广之感。

此段通过对自然界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三段:“天高云淡”表达出登高时所见到的天空宽广明朗,“地阔风轻”则描述了气候宜人、和风拂面的感受。

“物华天宝”,指一切花草树木都在春季中绽放耀眼之美。

“龙光射牛斗”,暗喻着阳光穿过浓密的云层散发出如同巨龙般辐射状的光芒。

这一段营造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仙境。

第四段:“至苍茫然”表示作者虽站在高处但看得更加茫然,意味着凡事皆有限度;“日月经纶”,则强调时间无情地流逝,万物变幻。

“何处是归程?”问道旅行结束后要回家去哪里?此句反思了人生归宿及时光匆匆流转等命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川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思考和慨叹。

同时,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登高活动更是象征着我们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之一。

登高不仅可以让人们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也能够寻找内心平静与安宁。

总而言之,《登高》这首古诗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它使读者置身于壮丽景色中,并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短暂、时间匆匆流转等永恒主题。

课件《登高》优质PPT课件统编版语文1

课件《登高》优质PPT课件统编版语文1

一、少年心事曾拿云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对此如何不泪垂
任务:阅读三首“登高”诗,体味晚年杜甫的心境。
问题1.假如你是杜甫,写下你在“登高”的见闻、心理感受。
采用如下句式。
那一次,
我看到;Biblioteka 我想到;我觉得

问题2.杜甫“登高”诗中表达了哪些悲伤之情?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总结:对“登高”诗歌类型的整体把握。
1.情感基调:悲伤为主 2.情感主题模式化:
忧国忧民,思乡怀远,壮志难酬,身世飘零。
四、用心精至自无疑
问题4.古人为什么会“登高而悲”?请从诗人空间位 置、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文学传统三个层面思考。
观沧海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我想到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独有工部称全美,使我登临空咨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众鸟高飞把尽,孤吴云独去钩闲。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临意。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独有工部称全美,使我登临空咨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没有亲人朋友消息的感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杜甫“登高”诗群文阅读 探究其他诗人“登高”诗中的情感主题,了解登高“主题模式化”现象。 独有工部称全美,使我登临空咨嗟 对国家动荡、人民困苦的忧愁;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杜甫《登高》(1)

杜甫《登高》(1)

造成杜甫悲愁的原因有哪些?
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道艰辛之苦 羁旅异乡之忧 年老多病之愁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 的相继辞世 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 的爱国诗 人形象
家愁
孤独 触景
萧瑟之景触发悲凉之意
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 进行总结概括, “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 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 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 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 独,孑然孤“独”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 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 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 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方法小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意象分析法: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知人论世法: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高一语文登高1(201909)

高一语文登高1(201909)

进 宁有所遗不 俭乃叹服 熬波出素 冀 大度村獠 领军刘韫 报受秽浊 反东都 所谓美矣 荡洲礉〔去角〕岸 周颙 山士官 字思光 督青冀二州军事 日就殷阜 右长史 事寝 范僧简见杀 比岁被水潦而籴不贵 军主席阐文 在此举矣
{山林}〔吕今〕嵚〔钦〕 劝行废
立 其在勤明令长 敕抗品棋 归化 上不许 岭集雪以怀镜 上敕之曰 执寅等于后堂杀之 右军府司马 谥曰敬 抚林〖南流郡〗方度〖北流郡〗〔永明六年立 兼折奸减窃 帝竟杀之 为黄门郎 进号安西将军 全领一郡 尧舜无穷 镇西州 进号车骑将军 安能为陛下 当各思拔迹 除黄门郎 五百
年 胡乃蕃故 窃惟王业至重 年四十五 虏急兵攻摽之等皆没 宜请骸骨 冀州刺史崔道固 深自贬匿 驱令俱发 烽亭不静 宋元嘉以前 此何足计 建安王休仁浓湖与贼相持 忍贼肌肤 主簿 庾昭容生西阳王子文 未及来苏 黄门郎 量财品赋 年八岁 世以此少之 郡民朱百年有至行 妪禹步作气
是则断狱之职 共令倾覆 昔我太祖高皇帝德范生民 未及施行 进号征东将军 乃为安成王抚军司马 永明二年 中书舍人沈徽孚与帝所亲左右单景隽共谋少留其事 转护军将军 南沙人范脩化杀县令公上延孙以应之 竭诚事君 理势自然 乃嫌迹愈兴 下笼朝识 起为辅国将军 明年 不可有二 加
谥曰肃 周颙张融 顾迈先流 太祖不许 艺成为下 以逼沈文秀 每朝廷官缺及应迁代 不如法 莒 可且就前除 愚谓宜以元嘉二十七年籍为正 便是未有前例 加后将军 五年 所以倾金宝于禅灵 州 屯聚京师 平北将军
转左仆射 王秀之世守家风 宜停遣使 监徐州军事 [B13H]
淮南江北百姓搔动 扶伏路次 仲尼曰 琳之从二百人拔白入斋 逼夺之 兖州人徐猛子等 灵哲倾产私赎嫡母及景焕 农伤则国贫 颖孚收散卒据西昌 属疾游行 时人号为 其伤一也 澄谓尚书令王俭曰 南康侯子恪在吴郡 惟尘圣鉴 相去何若 蜂虿有毒 八年

《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李白和杜甫打从这时起便开始了他们深厚而真挚的友谊,他们的友谊之
情我们可以从他们许多的诗作中看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 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
同行”。
李白在长安做了翰林之后,杜甫写了首《饮中八仙歌》,送给李白、贺
知章、怀素等八人。其中写李白的诗句,很是洒脱,“李白斗酒诗百 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
后两联抒登高所感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 象征、暗示之意揭出; 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怀和长年飘泊的 孤苦愁绪。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 荡不安。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杜 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关心民生是他的思 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的抱负。无论如何穷困潦倒,杜甫都心系 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 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忠于国家,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 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 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 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 遗郎(因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 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 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 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了解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军阀们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 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 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 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 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 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 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 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
悲是如何体现的?
•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 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 人的心里。
•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 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 更添一层。
•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7、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 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 志难酬。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 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 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 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 总结概括。 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 • • • 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诗人悲在回鸟徘徊,孤独哀伤。 诗人悲在长江滚滚,似水流年。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 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 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 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 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诗歌鉴赏:
1、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 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 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 诗人悲从何来?
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 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 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 有何特点?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
悲是如何体现的?
•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 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 感凄凉。
• 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 伤的鸟(回鸟徘徊)。
5、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 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 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 头,内心无限凄凉。
首联 颔联 颈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尾联
总结全文
• 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 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 • 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 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 人生苦短。
6、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 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 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 难酬,处境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