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绘画的功能性浅析
绘画的功能性浅析2500字摘要:绘画功能的研究,一直为我们艺术探寻者苦苦寻觅着,本文通过对古代绘画功能和现代绘画功能的描述,阐述了绘画功能自古至今的衍变和丰富。
关键词:绘画功能衍变引言绘画功能的衍变,一直是一个我很想研究的话题,对绘画功能的全面认识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认识。
伴随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管走在繁华的艺术区,还是穿梭在市井小街,绘画已然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研究绘画的功能衍变,并通过应用加以实践,对我们绘画者来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1绘画功能的分类1.1 绘画的交互性功能在我看来,绘画功能总体来说分为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几大类。
再细分开来而讲,社会功能包括:政治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包括自娱功能)、环境美化装饰功能、。
文化功能包括: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功能。
经济功能包括:经济建设功能、商品功能等。
虽然绘画的功能能够用条条框框细分开来,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几个绘画功能角色交织在一起,比如谈到绘画的经济功能中的经济建设功能,往往离不开绘画的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美化装饰功能。
这些绘画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大全/ 1.2 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先说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左传》中曾有记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形,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上面的那些龙、凤、夔、饕餮、虎、牛、羊、象等夸张的图案不仅仅起着装饰的作用,还对人们起着教育警戒作用,它让当时的百姓(包括奴隶)知晓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神与奸,在青铜器上面雕刻着众多被人们所敬仰的龙、凤、和一些被人民尊崇的道德模范等图案,这些图案除了起到装饰青铜器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教化他的子民,遵法守纪的模范可以被后世一直所敬仰。
这个应该是绘画的教化功能最早被人们所认可。
试论张彦远的_书画同体而未分_张炬
[收稿日期] 2012-01-08 [作者简介] 张炬(1970-),男,内蒙古满洲里人,吉林艺术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①丛文俊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因政统的统治意志对书法的干预和影响,使书法活动表现有三条线索:一是字书、字样系 列,是历朝制定政策、明确教育和考课措施的基础,如《史籀篇》《仓颉篇》《说文解字》《字林》《干禄字书》《九经字样》等;二 是名家楷模系列,其风范往往被全社会尊崇、模仿的标准体式,书法时尚也由此生出;三是应制系列,指书法工美而艺术品 位不高的类型,如 " 官楷 "、" 馆阁体 " 之类。见丛文俊:《书法史鉴 - - 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们的认识》,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0 页。
二、书画“分”疏:绘画的自性存在 画论和绘画实践活动是否也存在这种对应和互动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说,现世存在的出土遗迹和文献记载,以及被 史学界视为中国早期绘画的“童年记忆”,都可以说是绘画实 践活动的反映,其特征之一就是绘画的媒材与载体的复杂 性,特征之二就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 仰、风俗礼制等的息息相关,其三就是在时间上发展的差异 性和地域分布的多样化。 绘画图像史料的丰富和地域、民族性特点,为我们绘制 了不同时期的中国绘画分布版图。在这个地理的空间分布上 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画论和绘画实践 活动成为这个系统的基本构成。按逻辑推理,是实践活动引 发了画论的产生,但又是在哪一次具体的绘画实践活动中继 而产生了怎样的标志性画论,学术界的说法各执一词。 绘画实践活动起点渺远所形成的不确定性,以及与之伴 随的早期画论的难以标志,使我们的研究基点无法定位在没 有足够史料支撑和文物出土相佐证的年代。美术史学界的学 术发展和不断出土的文物资料,为中国绘画历史版图的缀合 与接续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也使我们不断廓清绘画生态系统 的内在机理,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流动和发展之中。 中国的绘画活动最早应该追溯到史前②,通过考古挖掘 发现于岩石、玉雕、木雕、陶器和青铜器上的绘画,将人类早 期绘画表现的载体扩充到几乎所有能适合的材料,其为特定 目的服务的工具性和以线为绘画语言的主要手段成为相异 于其他门类的显著特征 。[7]同时,大量的图像遗存和丰富的 形式类型成为中国绘画审美精神的源头和发展的滥觞。 从传说时代进入有史记载之后,绘画活动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更为紧密,《尚书》和《周礼》中就详尽地记载了在仪礼和 日用伦常中应用的画事活动,在诸子百家的言说中也出现了 有关绘画的论述和见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用陆机 的话来说明绘画在古代社会的功用,其言:“丹青之兴比雅颂 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早 期的典籍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绘画实践活动的详细记载, 《后汉书·赵岐传》: “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 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8]在东汉朝的赵 岐自少受儒家思想影响,又颇有才艺,一生坎坷沉浮犹志报 国家,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卒,先自为坟圹,用绘画的手段 将自己的画像与先贤为列,以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 托。墓葬中的绘画技术及其图像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 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也是我们今天从文献到考古印证古 代绘画活动频繁的例证之一。
试论张彦远_历代名画记_中的绘画政教功能_蒋天飞
摘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绘画的政教功能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和唐末画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渐趋式微的潮流相悖。
本文首先论述了张彦远及其前人对绘画政教功能的论述,然后尝试分析了他这么做的缘由。
一方面,张彦远遵循了前代画论开篇先阐述绘画的政教功能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张彦远对比了古今绘画,认为今人之画已沦为工匠的活计,甚至到了“徒污绢素”的地步。
他为了提升绘画的地位,吸引高贵文雅之士从事绘画,就着力强调绘画的政教功能,意图借助于儒家思想这一“靠山”来提升绘画的地位。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 绘画 政教功能 文人思想张彦远在他的画论名著《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开篇第一句话就指明了绘画的功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1]他认为,绘画的功能首先就是教化功能,绘画可以帮助统治阶级促成教育感化事业,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伦理道德观念,并把这种功能和儒家经典“六经”等同起来。
接着他又说道:“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繇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
”[2]这更是把绘画同礼乐教化的阐发、天下的治理及词章的完备联系了起来,相当于说整个儒家的政教体系形成得益于绘画。
接着,他又阐述了绘画的鉴戒教育功能: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樽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3]随后,张彦远又列举了古代绘画有助于“天下治”、“成教化、助人伦”的例子,认为绘画是“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
燕丹请献,秦皇不疑,萧何先收,沛公乃王。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
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
“成教化,助人伦”——试论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
关 键 词 : 肖像 画 功 能 ;儒 家传 统 ;成 教 化 助 人 伦
张 彦 远 在 《 代 名 画 记 》 中 “ 画 之 源 流 ”篇 开 宗 明 义 的 历 叙 写 道 : “ 画者 ,成教 化 、助 人伦 、 穷神 变 、测 幽微 ,与六 籍 同 夫 功 , 四时并 运 ,发 于天 然 ,非 由述 作 。 ”中 国人 物 肖像 画受 儒 家 观 念 的影 响 比较 深 , 肖像 画历 来 受统 治阶 级 的高 度重 视 ,其 原 因 就 在 于 它 能 直接 服 务于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来 维 护 封 建 伦 理纲 常秩 序 。 肖像画 的这 种 功 能主要 表 现在 作 品所 描 绘的 对象 上 。纵 观 中 国 肖像 画历 史 ,所 描绘 的对 象 无 非是 历代 帝 _ 臣像 、当朝 帝后 千名 像 、 臣僚雅 集 图 、圣贤 佳 士画 像 。我 国 古代 历朝 的统 治 者 图画功 臣和 圣 贤 肖像 以作 褒扬 ,平 民和儒 生在 瞻 观 这些 肖像 画 时而 生敬 仰 之心 ,从 而达 到 教化 之功 。即使 是庶 民像和 家 庆 图 ,尽管 没有 前 几种 类型 那样 十 分 的 明显 ,但其 功 能仍 旧是在 于教 化 的 目的 , 慎 终追 远 ,孝 思不 匮 ,是我 国的优 良传 统 ,儒 家 兴教 化 的传 统在 这 里依 然存 在 。文 人行 乐 图尽 管在 形 式上 比较 自 由,然 而在 肖像 的 描绘 上还 是要 摆 出一 幅儒 家 文人 的 谦谦 君 子之 风 ,传 统礼 教规 范 仍在 隐约 发挥 作 用 , “ 教 化 ,助 人伦 ”应 当 是传 统 肖像 画 的 成 主 要功 能 。当然 ,我们 说 “ 教化 ,助 人 伦 ”是 传统 肖像画 的主 成 要 功能 ,并 不否 认 传统 肖像 画 还有 其他 的功 能 , “ 教 化 ,助人 成 伦 ” 的社会 功 能是 统治 阶级 的主观 意 志 的表达 ,在客 观 上还 存在 二 、关 于 肖像 画教 化 功 能 的论 述 大量 存 在 于艺 术批 评 着 肖像 画给 人们 呈 现 的审美 功 能 , 以及 在 当 时照 相术 之 前起 到 留 和 文学作 品之 中 存 形象 的认 识功 能 ,但 在传 统 肖像 画领 域 这些 功 能没 有 它 的社会 孔 子 的儒 学 艺术批 评 观对 中 国 肖像 画的 影响 很大 ,儒 学 思想 教 化功 能表 象 的 明显 ,这里 我 们只 是针 对 它 的社 会教 化 功能 作 以 在 传统 的美术 批评 中主要 体现 了人物 肖像 画 成教 化 ,助人 伦 的作 简单 的概述 。 用 ,形 成 了兴 成 教化 的儒 家 艺术 批评 传 统 。三 国时期 的大 文 豪曹 画 观 肖像 画 的教 化 、 鉴戒 功 能 在我 国有 着悠 久 而 丰 富 植 在 《 说 》中 写道 : “ 画者 见三 皇 五帝 ,莫 不仰 戴 ;见 三季 异 主 ,莫 不悲 惋 ;见 篡 臣贼 嗣 ,莫不 切 齿 ;见高 节妙 士 ,莫 不忘 的实 践经验 宋 ・ 驷 《 记 集 解 ・ 本 纪 》 , 引 刘 向 《 录 》 ,记 载 商 食 ; 见忠 节死 难 ,莫 不抗 首 ;见 放 臣斥 子 ,莫不 叹息 : 见娓 夫妒 裴 史 殷 别 初宰相伊尹画 “ 九主 ” ( 君 、专 君 、 授 君 、 劳 君 、 等君 、 寄 妇 , 莫不 侧 目: 见令 妃顺 后 ,莫 不嘉 贵 。是 知存 乎鉴 戒者 , 图画 法 君 、破 君 、 国君 、三岁 社君 )的 肖像 来劝 戒成 汤 。可 见 肖像 画在 也 。 ” 我们 从这段 文字 中可 以看到 ,曹植 指的 图画是 指人物 画, 商 初就 已具 有重 大 的 劝诫 作 用 。 最古 老 的 历史 典 籍 《 尚书 ・ 商书 尤 其 是 肖像 画, 肖像 画 的功 能是 不言 而 喻的 。它 是儒 家 兴教化 在 说 命 上 》记 载 : “高宗 梦 帝赉 予 良弼 ,乃 审 厥 象 ,俾 以形 旁求 中国 古代 画论 中 的集 中体 现 , 由于不 同 的 肖像描 绘 ,所 引起观 众 于 天下 ,说 筑傅 岩 之野 ,惟 肖,爰 立 作相 。 ”商 王武 丁 有求 贤 爱 不 同 的情 感 反应 ,从 而使 观众 受 到启 示 。曹 植把 这种 功 能归 乎为 存 古 夫画 品者 ,盖众 才 的 愿 望 , 就请 画工 画影 图形 ,结 果 在 傅 岩 找 到 了 正 在筑 墙 的 “ 乎鉴 戒 ”。 南齐 谢赫 在 《 画 品录 》 中讲 “ “ ”,就 拜 为宰 相 ,使 国家 大 治 。这说 明在 我 国上 古 时期 肖像 画之优 劣 也 。图 绘者 ,莫 不 明劝 戒 ,著 升沉 ,千 载寂 寥 ,披 图可 说 觉 画 的社 会认 知功 能 就 已经确 立 。 《 子家 语 》记 载 : “ 孔 孔子 观 乎 见 。 ” 这是儒 家兴 教化 、鉴戒 贤愚 思想在 魏晋 时的 自 运用 。 古 代 画 论 中人 物 肖像 画 的 “ 劝 戒 、 著 升沉 ” 的儒 家 教 化 明 明堂 ,睹 四 门牖 ,有尧 舜之 容 ,桀 纣 之象 ,而 备 有善 恶 之状 ,兴 废 之戒 也 。 ”这 更 进一 步 说 明我 国在 很早 以前 就 已经 有 了追 写历 思想经 曹 植肇 始 、谢 赫 的发扬 ,对后 世产 生 了极 大 的影 响 。唐 代 史 人物 肖像 用 以教 化 的方式 ,起 到 鉴 戒贤 愚 的作 用 ,并 具备 了相 张 彦远 把 图 画的 兴教 化 的功 能提 到 了与六 籍 同功 ,与 四 时并运 的 地 位 ,唐 代又 是 中 国人物 画 发展 的鼎 盛 期 ,人物 肖像 画 是承 担这 当的写实 水准 历代 名画 记 》 中说 : “以忠 以孝 ,尽 肖像 画 在 汉 代 十 分 的 受 重 视 , 吕后 曾命 画师 画 出 开 国元 勋 种 功 能 的主要 载 体 。他在 《 列 侯 的 肖像 ,然 后 按 功 绩
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即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积极塑造人格的特定教育活动。
全面而深入地考察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利于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健康发展。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点阐释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专家们对美术教育的价值见解我国汉代大历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曾直言不讳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既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以实现价值为目的的。
而对美术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是关乎美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美国国家美术教育协会在肯定绘画教育的重要性时,首先肯定的是美术的价值——“人类行为的最初证据被记录在视觉形式中,创造和使用美术交流和表达观念、传达希望和感情是整个历史的一种基本人类行为;它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表达未来愿望的基本方法。
”鲁迅先生说:“美术有利于世,党其不尔,既不足存。
”同样,美术教育也必须有利于世,否则,它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我们越是揭示出美术教育的价值,尤其是独特价值,就越能提升美术教育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西方的学者艾斯纳将美术教育的价值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类。
本质价值主要是根据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评定其价值;工具价值则主要着眼于其作为工具的价值。
举例说,水对于人来说就包含着本质和工具的双重价值。
供人饮用。
维持人的生命是其本质的价值,用于浇灌蔬果粮食供人食用则可以说是其工具价值。
艾斯纳对美术的两种价值的归纳:工具价值(艾斯纳称为环境论的价值观)包括:①发展娱乐和兴趣,充实人的业余生活。
②艺术治疗。
③培养创造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④以美术帮助学生形成观念,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⑤从生理学考虑,可以协调发展儿童的肌肉。
本质价值则包括:①美术能发展人的审美感觉。
②美术能培养人的感受能力。
③美术有助于人发展事物的特殊性。
④美术能帮助人们批评社会,并以隐喻的方式传达某种价值观。
⑤美术能将人们带入梦幻和潜意识境界,从而使心灵最隐秘处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敞开。
⑥美术能使我们注意经验中琐碎的方面,从中发现新的价值。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随后的成书于公元 6 朝 陈姚最 《 续画 品录》 的序言: 夫丹青之妙 , “ 未可尽
言, 皆法古而变今 也。立万 象于胸怀 , 传千字 于毫 墨, 故九楼之上 , 唐代 美术 理 论 家在 对 前 人 的 书 画 艺 术 及 其 理 论 成 就 进 行 总 结 备 表 仙 灵 ; 门 之 墉 , 图圣 贤 ” 云 。 朱 景 玄 : 名 画 录  ̄> 曰 : 四 广 云 《 J7 l有
梳 理 的基 础 上 , 成 了 他们 那个 时代 对 于 书 画 艺 术 的 种 种 认 识 , “ 者 圣 也 , 以 穷 天 地 之 不 至 , 日月 之 不 照 。挥 纤 毫 之 笔 , 万 形 这 画 盖 显 则 对 我 国 书 画艺 术 及 理 论 的 发 展 有承 前启 后 的重 大 作 用 。 类 由心 , 方 寸 之 能 , 千 里 在 掌 。至 于 移 神 定 质 , 墨 落 素 , 象 展 而 轻 有 唐 代 以 张彦 远 为代 表 的美 术 理 论家 对 于 绘 画 艺 术 有 特 殊 的 认 用 之 以立 , 形 因 之 而 生 。其 丽 也 , 子 不 能 掩 其 妍 , 正 也 , 母 无 西 其 嫫 识 , 中 强 调 了 绘 画 艺 术 “ 教 化 , 人 伦 ” 教育 功 能 , 一 教 育 不能易其丑。故台阁标 功臣之烈 , 其 成 助 的 这 宫殿 彰贞节之名 , 妙将 入神 , 灵则 岂止 开 厨 而 或 失 , 壁 则 飞去 而 已哉 。 ” 际上 , 单是 绘 画 , 挂 实 不 功能体现 在其 《 历代名画记》 中有 : 夫 画者, “ 成教化 , 助人 伦, 穷神 通 圣 , 变 , 幽 微 , 六 籍 同功 , 时 亚 运 。 ” 就 将 绘 画 的 教 育 功 能 与 整个初唐的文学艺术都贯彻着 统治者提 出的文 以载道 的功 能: 然 测 与 四 这 “ 《 《 《 《 《 秋7 等 儒 家 典 籍 的 教 育 典 范 功 能 并 列 起 来 , 则 文之 为用 其 大 矣 哉 !上所 以敷 德 教 于 下 , 诗》 书》 礼》 易》 春 7 下所 以达 情 志 于 上 。大 并且 自觉 的 将 其 体现 在 画 论 当 中 , 是唐 代 以前 很 少 见 到 的 。王朝 则 经 纬天 地 , 训 垂 范 , 则 风 谣 歌 颂 , 这 作 次 匡主 和 民 。 ” 嘲 闻主 编 的 《 国美 术 史》 中 隋唐 卷 记 载 “ 隋 唐 以前 , 画 艺 术 及 书 画 在 书 另 外 ,在 画 论 中提 出 的 很 多 美 学 理 论 和 艺术 主 张 对 后 世 的学 艺 人 在 学 术 文 化 和 社 会 当 中 的地 位 较 为低 下 , 书 画 被 视 为 雕 虫 小 习 也有 很 大 的教 育 意 义 。黑 格 尔 说 : 艺 术 的主 子有 两 个 , 者服 务 “ 或 技, 书画 家 们 与 百 工技 匠一 同被 视 为 工 匠 之 属 。 _并且 列 举 东 汉 王 于 崇 高 的 目的 , 者 服 务 于 闲适 的心 情 。” 就 是 说 , 术 的功 能 或 ” l 或 这 艺 充 和 赵 一 两 人 为 例 说 明 东 汉 人 对 书 画 艺 术 之 轻 视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是 侧 重 于 以 社会 为 中 心 的 社 会 教 化 ,或 是 侧 重 于 以个 人 为 中心 的 时 期 谢 赫 《 画 品 录 》 有 : 明 劝 戒 , 升 沉 , 载 寂 寥 , 图 可 自我 表 现 。隋 唐 时 代 的 主流 风 气 是大 多数 艺 术 家 的 创 作 , 内容 到 古 中 “ 著 千 披 从
《历代名画记》绘画功能论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历代名画记》绘画功能论与儒家思想的联系作者:赵亚琴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3期《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画史专著,为唐代张彦远著,成书于大中元年(847)。
在《历代名画记》第一卷《叙画之源流》中,论述了绘画的功能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概括出张彦远的绘画功能论,包括“存形”、“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以及“怡情悦性”四个方面,并探讨儒家思想对张彦远绘画功能论影响与张彦远对儒家思想的运用。
一、《历代名画记》的绘画功能论(一)、“存形”功能张彦远在第一卷《叙画之源流》中引用了许多关于“画”的定义的论述,如《广雅》的“畫,類也”,也就是描绘类似的形物;《尔雅》的“畫,形也”,是描绘物体的形状;《说文》中“畫,畛也”,是描绘物体的轮廓以区分的意思;《释名》的“畫,挂也。
以彩色挂物象也”,有可能是用彩色描绘事物,然后挂出来让人欣赏的意思。
综合以上对“画”的定义,都可以看出画与描绘“形”是密不可分的。
而张彦远认为在文字与绘画刚刚被创造出时,两者“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则指出了绘画区别于文字的重要特征就是“形”。
然后他又引用了颜延之:“圖載之意有三……三曰圖形”,以及《周礼》记载的古人用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的“六书”中,“其三曰象形,则畫之意也”,进一步说明了“形”的描绘是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中引用了西晋陆机所说:“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指出“存形”,也就是用绘画保存事物容貌,是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与语言文字的功能区别开来。
而且张彦远认为绘画的功用是高于“记传”和“赋颂”的,“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載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也就是说绘画在“存形”基础上,既可以像《史记》那样记载事物,又像《诗经》一样有咏美能力,指明了绘画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性。
形似是绘画最基本的特征,下文提到的绘画的其他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以绘画的“形”作为载体,如在《论画六法》中有“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子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绘画要以形似为基础,再以形写神的过程中,体现“立意”、“用笔”。
简析《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一、张彦远论绘画的教化功能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这句话道出了绘画的教化作用:绘画首先要感化和启发,并帮助人们形成伦理道德。
这与古籍《六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春、夏、秋、冬自然交替变化,各自发挥性能和作用,是自然规律的运行,发自天然,不由记述。
接着,等到有虞氏作画,已经分明地加入了色彩。
但是依然注重状物摹象,于是礼乐开始发展,教化因礼、乐兴起,所以能相互礼让,天下安平,焕然一新,进而诗词文章逐渐完备。
这就把绘画与礼乐的教化作用、天下的治理联系起来,把绘画的教化作用与儒家的经典等同起来了。
儒家思想形成之初就非常重视文艺的功能,把乐、礼、政、刑等同看待。
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获得正统地位,文学理论自然相回应,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被不断强调。
因此,较早讨论绘画功能的是《孔子家语·观周》,其中有一段内容为:孔子观看明堂,看到四门的墙上有尧舜桀纣的画像,画出了每个人善恶的容貌,并附带有治国兴邦的语言。
还有周公辅佐成王,抱着成王背对着屏风面朝南接受诸侯朝见的画像。
孔子看了看,向随从者说:“这是周朝昌盛的原因啊。
明亮的镜子可以显示形貌,古时候的事情可以对现代有所借鉴。
君主不走治国安邦的路,而忽视国家危亡,这不是和倒退着跑追前面的人是一样的吗,难道不是犯糊涂吗?”随后,张彦远讲述了绘画的警示功能:“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罇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这段话的大意为:描画形象于鼎钟之上,能让观者见到危害人间的妖魔鬼怪的样子,同时也可以识别神仙、神灵;彼此之间区别明显,可以知道法度,进而完善国家相对的制度。
庄严肃静的庙堂里摆放着盛酒的器皿,广袤无垠的土地进行测量进而加强道理的明辨。
倘若想了解忠、孝的事迹,可以去云台观看(上面记载详细);若想知道杰出贡献和高尚荣誉的记载,可以到汉代未央宫里的麒麟阁(里面也有极尽完备的记载)。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误区
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误区摘要::新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特别是农村美术教学更不容忽视。
本文就农村美术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认识误区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就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著名论断。
这充分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绘画对人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也就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意义,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
美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术课堂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阵地。
然而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美育一直被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美术教学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搭配科目,在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对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也尤为显著。
一、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缺乏现阶段中小学校都已开设了美术课,学校用的美术教材,已逐渐贴近学生,改国画为水墨情趣,改素描为明暗关系,立体感和空间感等。
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由于受小考或是中考的影响。
学生致力于语、数、外等学习中,无暇顾及美术这一学科,认为美术学科是一门非升学科目,可有可无。
持这种认识的人很多,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上的许多人都有这种认识,实际上这是应试教育的观念造成的。
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考什么,什么科目就重要,就必须抓紧抓好;不考什么,什么科目就无关紧要,上好上坏,无关大局。
所以,由于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非升学科目,与学生升学的成绩无关,因此,上好上坏不碍事,甚至改上其他课也无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意义的建构者,教师的巧妙引入新课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积极创设合适环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教态、语言要亲切、生动,多用鼓励的、表扬的语言,增强信心。
唐代绘画教育功能——成教化,助人伦
能的记载 。如:初唐 时期 的裴孝源 的 《 贞观公私画 史》,序云 : “ 其于 忠 臣 孝 子 , 贤 愚 美 恶 莫 不 图 之 屋 壁 : 以 训 将 来 ,或 想 功 烈 于 千 年 , 聆 英 威 于 百 代 ,乃 心 存 懿 迹 , 墨 匠 仪 形 。 ” 而随后 的成 书于公元 6 9 0 年 李 嗣真 的 《 续 画 品 录 》看 来 已提 不 出 新 论 ,干 脆 照搬 南 朝 陈 姚 最 《 续 画 品 录》 的序 言: “ 夫丹 青之妙 ,未可 尽言 ,皆法 古而变今也 。立 万象于胸 怀 ,传千字 于毫墨 ,故 九楼之上 ,备表 仙灵 ;四门之 墉,广 图圣 贤”云 云 。朱景 玄: 《 名画录 引》有 曰: “ 画者圣也 ,盖 以穷天地之不 至,显 日月之不 照。挥纤毫 之笔,则万类 由心 ,展方 寸之 能 ,而千 里在 掌。至 于移神 定质,轻墨落 素,有象用 之以立 ,无形 因之而生 。其 丽也,西子 不 能掩其 妍 ,其正 也 ,嫫母 不能 易其 丑。 故台 阁标 功 臣之烈 , 宫殿彰 贞节 之名 ,妙 将入 神 ,灵则通 圣 , 岂止 开厨而 或 失,挂 壁则 飞去 而 已 哉 。”实际上 ,不单 是绘画 ,整个 初唐的文学 艺术都贯彻着 统治者提 出 的文 以载道的功能 : “ 然则 文之 为用其大矣哉 !上所 以敷德 教于下 ,下 所 以 达 情 志 于 上 。 大 则 经 纬 天 地 ,
民 。” 另 外 , 在 画 论 中 提 出 的 很 多 美 学 理 论 和 艺 术 主 张 对 后 世 的 学 习 也
是说 明艺术在群 体生活 中的功用 。艺术虽 以无 用为用 ,但 此无用之 用, 究其极致 ,亦必 于有意无 意之中汇 归于此两大文 化 目标之上 ,然后 始能
“成教化,助人伦”在美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成教化,助人伦”在美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作者:彭娇娇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8期摘要:“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
绘画的功能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格情操,还可提升人的审美认知能力及对生活的品味格调。
当下核心素养教育观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和品格修为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历史沿革,“成教化,助人伦”教育功能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体现,“成教化,助人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突出“成教化,助人伦”思想一直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成教化助人伦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10-03美术是人类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的精神产物,伴随着人类生活发展及精神发展的始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作为培养及塑造人类具有高尚灵魂及健全人格有利于人类长期、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情感培养、精神培养、人伦培养及终身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美术教育的价值及意义,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的步伐。
从魏晋的谢赫、唐代的张彦远对绘画功能的解读,再到中国近代的蔡元培、丰子恺、徐复观、王朝闻等大批知识分子及教育家对美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与推崇,“双基”时代及“三维”时代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等足以证明美术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新时代以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观为主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更是为美术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历史沿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便记载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的绘画理论,从该内容中便可窥探出在此朝代便就有人已经意识到绘画存在教化人伦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重视绘画的教育功能。
据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隋唐卷记载:“在隋唐以前,书画艺术及书画艺人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地位方面较为低下,书画被视为雕虫小技,书画家们与百工技匠一同被视为工匠之属”。
绘画之“成教化,助人伦”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作用
绘画之“成教化,助人伦”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作用摘要:人格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而绘画艺术作品在完善人的思想品格和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又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关键词:成教化助人伦;青少年;人格塑造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82-01一、“成教化,助人伦”的意义“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它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否定了将绘画仅仅看做是怡情悦性之事的观点,并对绘画题材领域的扩展和价值功能的开发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传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壁画间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各有善恶之状”,这些说明了早期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教化人民、和谐社会的功效,并且后世对这种绘画功效都有所继承。
例如东晋杰出的画家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撰的《女史箴》所描绘的《女史箴图》就是以封建道德来教化当时女子的;同样在唐代阎立本笔下的《历代帝王图》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也都展示了此功效。
对此,本文针对当代绘画的“新型教育功效”对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所起到的作用而展开论述。
二、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成教化,助人伦”对青少年具有情感引领作用一件好的绘画艺术作品,能够与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对欣赏着能够产生直接的感染作用。
譬如那些色彩对比鲜明,主题明确,构图大胆的画面,能够使欣赏者的情绪沸腾、高涨、精神振奋。
那些生动,优美的线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绘画形象,能够深深的感染人、吸引人,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情感和情绪自然的被艺术作品所引领,使人们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来了中国动画片的繁荣,被冠名为“水墨动画”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片在中国的动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迄今为止难以超越的高峰。
解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解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者:白兰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2期TEXT / 白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为一部集画史评述,画家传记,作品收藏鉴识等于一身的理论著作,对中国古代美术科学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发展了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主张,明确肯定了绘画的社会功能,创建了自己独特的画品体系并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美学命题。
一、关注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绘画在艺术中的地位。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第一卷《叙画之源流》开篇便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发乎天然,非繇述作。
”这是从宏观的理论高度强调绘画的基本作用,是对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作的最为明确、最为彻底的界定。
“成教化,助人伦”,认为绘画应以道德教化社会,以人伦维系家庭关系;“穷神变,测幽微”要求要以诚心发现人们尚未掌握的规律;“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是说绘画应与匡时济世的经典著作具有相同的作用,与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一致。
他还举了不少事例从微观上证明绘画的教化功能。
他引述道: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这里所指出的绘画的“鉴戒”作用,是具体的、切实的。
另外就绘画的艺术地位而言,他认为绘画绝不在雅、颂之下,而是能够与其并驾齐驱的其艺术价值也是可与之媲美的。
正所谓“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二、创建独特的画品体系。
张彦远在系统阐释了谢赫“六法”的基础上,融汇六法之精神,创建了自己独特的画品体系。
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他提出了“五等”:自然、神、妙、精、谨细,其中“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凋敝,儒道佛三家多有融合,隐士逸人大多遁迹山野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中品之中;中品之下以及其他不再具体分出特点。
张彦远论绘画的功能
此 皆礼 乐教化之功也 雅烦之乐不成
王者未作 乐之 时
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
而深入教化于 民
教化 之情不 得
故王者 功成作乐
乐其德
也 寂容
`
其 变民也易
,
,
其化人也著
’
.
’
( 《 举贤 良对策》 ) 谢赫 有
,
.
`
图绘者
,
英 不明 劝戒
`
,
若升沉
.
,
千续
《 礼
披 图可鉴
, .
.
( 《 古画 品 录 》 ) 关 于 对艺术 的社会功能 成于乐
,
到了东晋 以至 南北朝
. .
而演为南学 和北学之 颜师 古等
.
至 隋有 统一趋 势
到 了 唐太宗时
,
才命 孔颖 达
从事 张彦
统一经 学工作 平 才 彦
,
唐 太 宗为了统 一 经说
.
,
将 诸经 正 义 颁 发 全 国
主要表 现在 两个方面
,
.
远做 为 当时统 治阶级的一员 能的论述
。
遵 循儒 家思想 是必然 的
.
。
张 彦远认为绘画能够 帮助人 伦道德 的建立
; ;
`
,
测探 微幽奥妙的事物 和
`
可用 刘向 《 琴说 》 中的鼓琴
四 日 妙心 察
:
`
一日明道 德
`
:
二日 感 鬼神
’ ,
三 日 美风俗
’ .
( ( 琴书大
,
这 四点的 核心是
,
明道德
美风俗
历代 名画 记 》 中 在 《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摘要】绘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教育理念出发,探讨了绘画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同时结合现代社会需求,探讨了绘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张彦远绘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总结强调了绘画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它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最后重点强调了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价值,呼吁更多人关注并支持这一教育形式的发展。
通过重新认识绘画教育的功能,可以推动其在教育领域的更广泛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绘画教育、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功能、重要性、个人发展、社会作用、创新发展、现代价值、未来发展、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绘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其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绘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促进绘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绘画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对绘画教育的重要性绘画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培养出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审美情趣。
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和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绘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表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传统人物画中的儒家教化内涵
94“教化”一词即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感化。
而画论中最早出现“教化”一词是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
实际上,虽然画论中“教化”一词直到唐代才出现,但强调绘画教化作用的论述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已出现。
如《左传》: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③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曰: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和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不会完全被淹没。
一、针对人物画教化功能的正反两种评价据文献记载,“教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关雎序》中,即“美教化,移风俗”。
《说文解字》中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①之义,释“化”为“教行”②之义。
在《诗经》中高度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始终坚持的思想主张,虽然其中大多是针对诗乐而言,但这一思想主张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从诗乐领域逐步扩展到了绘画领域。
直到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之后,其“成教化,助人伦”的创作理念逐渐被忽略。
因此,从现今遗留的宋元以来画迹和画论情况来看,以教化为主的绘画作品远不如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数量多,但具有教化功能的人物画□ 杨慧茹传统人物画中的儒家教化内涵·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4 03173[唐]阎立本 步辇图 38.5×129.6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图画天地,品类群生。
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
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上纪开辟,遂古之初。
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焕炳可观,黄帝唐虞。
轩冕以庸,衣裳有殊。
下及三后,淫妃乱主。
忠臣孝子,烈士贞女。
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④曹植在《画像赞序》中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从人文角度看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7从人文角度看张彦远的绘画理论TEXT /魏晓敏唐代前期我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晚唐虽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并存,但文化却很兴盛,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学术阵容。
当时许多绘画理论家都以儒家学者自称,并且对于佛学和道家思想都耳濡目染,在朝为官的张彦远出身于名门望族,是盛唐宰相张嘉贞、张延赏和张宏靖(世称“三相张家”)的后代,当然也不例外。
由此,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便具有了富于道德伦理审美内涵的理性人文精神、极具生命意味的人文关怀和崇尚自然至上的浪漫人文精神的复合色彩。
一、理性的人文精神——富于道德伦理的审美内涵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推行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而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儒学复兴,使得张彦远在绘画理论上对儒家人文精神的演绎,更具社会文化底蕴。
首先,在《历代名画记》开宗明义第一章,张彦远便向人们阐述了一个充满儒家正统主义的观点:“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1](p2)在此,张彦远明确地肯定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为了加强这种说法的说服力,他又引证了汉代的云台和麟阁上美德典范人物的画像,并说明了画像是怎样昭明时代榜样的:“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1](p8)这无疑是透过为我们描绘绘画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所起的鉴戒和规范作用的图景,来达到一种宣扬道德伦理的目的。
其次,张彦远还认为,绘画品格和艺术价值的高下,应与画家自身的价值取向相辅相成。
他曾这样评述一位画家:“彦远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鄙亡德而有艺也。
君子依仁游艺,周公多才多艺,贵德艺兼也。
”[1](p521)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德行与艺术价值是一个相对重要的两个范畴:德行很重要,其次才艺,有德有艺的人方可称之为君子,就像周公那样。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摘要:唐代美术理论家在对前人的书画艺术及其理论成就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书画艺术的种种认识,这对我国书画艺术及理论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唐代美术理论家在对前人的书画艺术及其理论成就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书画艺术的种种认识,这对我国书画艺术及理论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唐代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美术理论家对于绘画艺术有特殊的认识,其中强调了绘画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这一教育功能体现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並运。
”这就将绘画的教育功能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的教育典范功能并列起来,并且自觉的将其体现在画论当中,这是唐代以前很少见到的。
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隋唐卷记载“在隋唐以前,书画艺术及书画艺人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当中的地位较为低下,书画被视为雕虫小技,书画家们与百工技匠一同被视为工匠之属。
”并且列举东汉王充和赵一两人为例说明东汉人对书画艺术之轻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古画品录》中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开始注重绘画在教化人伦方面的重要作用。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也注意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的教育功能,并将其概括成“成教化,助人伦。
”的观念。
并且做了解释:“成教化,是说明艺术在教育上的功用;助人伦,是说明艺术在群体生活中的功用。
艺术虽以无用为用,但此无用之用,究其极致,亦必于有意无意之中汇归于此两大文化目标之上,然后始能完成艺术的本性。
”]但是,其将画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人物画方面有点狭窄。
东方乔在其《题画诗源流考辨》中,在论述题画诗源流浅说时,同样引用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成教化,助人伦。
”一段,得出“由此可见,绘画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大经典具有同等功能,可以教化百姓,维系人伦,穷究神运之变化,推测幽微之道理。
“成教化助人伦”――论析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
“成教化,助人伦”――论析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论文关键词:肖像画功能;儒家传统;成教化助人伦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张彦远所说的“成教化,助人伦”。
这种功能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最明显的是它所描绘的对象,无非是历代帝王名臣像、当朝帝后像、臣僚雅集图、圣贤佳士画像。
我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图画功臣和圣贤肖像以作褒扬,平民和儒生在瞻观这些肖像画时而生敬仰之心,从而达到教化之功一而且在艺术批评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描述。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肖像画的影响很大,儒学思想在传统的美术批评中主要体现了人物肖像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形成了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并且成为中国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篇开宗明义的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中国人物肖像画受儒家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肖像画历来受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就在于它能直接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秩序。
肖像画的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作品所描绘的对象上。
纵观中国肖像画历史,所描绘的对象无非是历代帝王名臣像、当朝帝后像、臣僚雅集图、圣贤佳士画像。
我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图画功臣和圣贤肖像以作褒扬,平民和儒生在瞻观这些肖像画时而生敬仰之心,从而达到教化之功。
即使是庶民像和家庆图,尽管没有前几种类型那样十分的明显,但其功能仍旧是在于教化的目的,慎终追远,孝思不贵,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儒家兴教化的传统在这里依然存在。
文人行乐图尽管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然而在肖像的描绘上还是要摆出一幅儒家文人的谦谦君子之风,传统礼教规范仍在隐约发挥作用,“成教化,助人伦”应当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
当然,我们说“成教化,助人伦”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并不否认传统肖像画还有其他的功能,“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是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的表达,在客观上还存在着肖像画给人们呈现的审美功能,以及在当时照相术之前起到留存形象的认识功能,但在传统肖像画领域这些功能没有它的社会教化功能表象的明显,这里我们只是针对它的社会教化功能作以简单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唐代美术理论家在对前人的书画艺术及其理论成就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书画艺术的种种认识,这对我国书画艺术及理论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唐代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美术理论家对于绘画艺术有特殊的认识,其中强调了绘画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这一教育功能体现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K运。
”这就将绘画的教育功能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的教育典范功能并列起来,并且自觉的将其体现在画论当中,这是唐代以前很少见到的。
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隋唐卷记载“在隋唐以前,书画艺术及书画艺人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当中的地位较为低下,书画被视为雕虫小技,书画家们与百工技匠一同被视为工匠之属。
”[1]并且列举东汉王充和赵一两人为例说明东汉人对书画艺术之轻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古画品录》中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开始注重绘画在教化人伦方面的重要作用。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也注意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的教育功能,并将其概括成“成教化,助人伦。
”的观念。
并且做了解释:“成教化,是说明艺术在教育上的功用;助人伦,是说明艺术在群体生活中的功用。
艺术虽以无用为用,但此无用之用,究其极致,亦必于有意无意之中汇归于此两大文化目标之上,然后始能完成艺术的本性。
”[2]但是,其将画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人物画方面有点狭窄。
东方乔在其《题画诗源流考辨》中,在论述题画诗源流浅说时,同样引用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成教化,助人伦。
”一段,得出“由此可见,绘画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大经典具有同等功能,可以教化百姓,维系人伦,穷究神运之变化,推测幽微之道理。
”[3]可以看作认识到绘画的教育功能。
王朝闻、徐复观、东方乔对唐代绘画艺术理论教育功能的认识是笔者将隋唐的书论、画论作为教育理念的依据:即教育功能在书论、画论中的体现。
另外,笔者认为以上学者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张彦远的身上,并且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夫画者,成教
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K运”上面。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成教化,助人伦”的图像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张彦远和其《历代名画记》中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K运”上面。
笔者认为还应该将范围扩大,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故钟鼎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旗章名,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尊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或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
……”这段话也反映了图像的社会教育功能。
另外,唐代其它比较有名的画论中也有图像社会教育功能的记载。
如:初唐时期的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云:“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墨匠仪形。
”[4]而随后的成书于公元690年李嗣真的《续画品录》看来已提不出新论,干脆照搬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录》的序言:“夫丹青之妙,未可尽言,皆法古而变今也。
立万象于胸怀,传千字于毫墨,故九楼之上,备表
仙灵;四门之墉,广图圣贤”云云。
朱景玄:《名画录引》有曰:“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
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
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用之以立,无形因之而生。
其丽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丑。
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岂止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
”实际上,不单是绘画,整个初唐的文学艺术都贯彻着统治者提出的文以载道的功能:“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
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
”
[5]
另外,在画论中提出的很多美学理论和艺术主张对后世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黑格尔说:“艺术的主子有两个,或者服务于崇高的目的,或者服务于闲适的心情。
”这就是说,艺术的功能或是侧重于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教化,或是侧重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表现。
隋唐时代的主流风气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旨在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统治阶级的政治意愿,个人的个性创造,则是体现在共性的基础上。
如:吴道子的壁画和莫高窟众画工的壁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包括
南宗的开山鼻祖王维与北宗的开山鼻祖二李,应该是大相径庭,但是在后世的鉴赏活动中,还常常把王维的手笔误定为李思训的画。
这足以说明,在隋唐服务于社会教育的绘画,共性大于个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功能也发生了变迁,隋唐艺术,画家服务于社会,社会的教化、审美力量是推动创作的主要动力,那时的绘画如贺天健先生说的“人人看得懂;但确不是人人画的出”;后现代艺术,社会、画家都是服从于策展人的,策展人制造的轰动效应是推动策划活动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动力的推动下,后现代艺术一步步演化为“人人看不懂,人人画得出”的绘画。
这种“不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俗人言”的风气在当下越演越烈。
所以我们今天需要提倡一种“可与知者道,可与俗人言”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创作风气。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