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千克和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体会物品质量的大小和重量的差异。
2.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3.通过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但在秤量物品的实践过程中还较为生疏,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本节课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训练。
三、教学过程1.复习通过抛球游戏来预热,让学生轮流把球抛向桌子,然后估计球的质量,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此来练习估算物品质量大小。
2.前置知识点讲解先介绍什么是千克和克,为学生普及基本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试验体验一下,可以用秤量到物品的重量,更形象更直观。
3.实验体验将教室中的物品一一放在秤上进行秤量,并记录每样物品的重量,同时引导学生来研究物品的质量大小、重量的巨大差异。
此外,老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三支支架,以确保秤量数据的准确性。
4.试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可以发现物品重量的差别非常大,有些物品仅重几克,而有些物品就非常的重,甚至到了几十公斤。
通过分析图表数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5.巩固练习通过上述实验体验的方法,带领学生来进行小组探究,研究真空保鲜袋与普通塑料袋各自所能装的豆子的数量的差别,让学生加深对重量的概念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四、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围绕实验体验展开,通过实际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结合小组探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所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三年级有多重——千克和克
《有多重---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杨婧超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有多重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后面学习“吨的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缺乏认识。
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他们的进率关系。
在选取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学生还不能从需要和方便的角度去认识。
教学目标:(一)认识并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二)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 克”。
难点: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水、2分硬币若干、回形针若干、100克的酸奶若干、数学书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课件出示淘气(30)、小鸟(50)。
师:瞧!这一大早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吗?(生:比体重)师:淘气重还是小鸟重?(生:淘气重。
)师质疑:可明明50比30大啊?为什么淘气重?(生:淘气30千克,小鸟50克)师:哦,原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轻重,有了数据还不行,还要有合适的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板书:质量单位)在生活中你们都遇到过哪些质量单位呢?生自由汇报。
公斤、斤、克、千克等。
师:公斤、斤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克和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千克师出示两瓶水。
新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XXX小学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
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
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千克、克》课件
千克、克
1
1
一枚。
生活中还有那些
物品大约重1克呢?
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重1克呢?
5颗黄豆大约重1克。
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重1克呢?
30粒大米大约重1克。
掂一掂: 请小朋友在家中找出5颗黄豆 或者30粒大米,用手掂一掂。
=( 3 ) =( 2 )
( = 5)
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 盐比较,哪个重些?
1千克 = 1千克
掂一掂,估一估:
掂一掂,估一估:
一本学生字典大约 重( )。 一本学生字典实际 重320克。
做一做:
做一做:
50克
做一做:
5千克
连一连:
2克
4千克
200千克
190克
填一填:
2kg=(2000)g
4000g=( 4 )kg
7kg=(7000)g
8000g=( 8 )kg
想一想:
1个 1个
称比较轻的物品质量, 常用“克”作单位。
称体重使用什么单位呢?
称一般物体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kg
+
=1000克
1千克=1000克
千克可以记作“kg”, 克可以记作“g” 。
1kg=1000g
在生活中1千克也常常被称为1公斤。
五个苹果大约 重1千克
四个橙子大约 重1千克
掂一掂: 请小朋友在家中找出5个苹果 或者4个橙子,用手掂一掂。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了解千克和克这两种重量单位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和度量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入
1、猜重量游戏
老师将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猜每个物品的重量,并从小到大排序。
2、绘制活动
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和重量,并在图表上绘制出来,比较各自身高和重量的大小关系。
二、讲解
1、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
老师用物品进行实例讲解,比如说一个书包的重量是几千克,而一个铅笔的重量是几克。
2、比较重量大小
老师展示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体会不同重量之间的差别。
三、实践操作
1、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
老师分发称重器和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们进行重量的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2、绘制柱状图
将学生记录的数据制成柱状图,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
四、总结
1、重点回顾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2、小结体会
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今天的体会和认识,引导他们形成量感和度量能力。
五、作业
1、练习册上的习题
将练习册上和本节课相关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2、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常见的物品,测量它们的重量,并将结果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效果展示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提升了量感和度量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图表、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对实物进行计量、比较和估算。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为重量的概念,学生可能会将重量与大小混淆,不能正确理解。
2.单位的换算,学生可能会听懂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出错。
3.在计算物品的总重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其中某些要素,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教学方法:1.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品重量和重量单位的概念。
2.图解和演示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作,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提前准备好千克和克的量具和标准物品,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打屏幕,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
3.准备一些物品示范计算重量,如图书、水杯、手机等。
4.准备一些习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和检测。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和克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分别说出千克和克的定义和简写形式,并且介绍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教师拿出一块千克的课桌和一小盒克,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概念和换算关系。
然后教师用量具分别进行测量,并且让学生来感受它们的实际重量。
2.单个物品重量的计算教师用一些实物进行演示和讲解,例如:一支铅笔、一本书、一瓶矿泉水等,并告诉学生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然后教师叫学生使用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判断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计算这些物品的总重量。
3.多个物品总重量的计算教师在讲解多个物品总重量计算方法时,要教会学生看到整体把握,以免误差扩大,计算不准确。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教学内容:课本第18~20页内容。
2024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五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一)班级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____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____千米=____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____吨的质量观念,知道____吨=____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____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二)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方面:青岛版第五册数学教材包括四大版块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推荐1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推荐15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第1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
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
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教案
(1)猜一猜。
出示3袋物品(1千克苹果、1千克棉花、1千克盐)问:你认为哪一袋重?争论,猜想,自由发表意见。
(2)称一称。
大家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谁的看法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动手秤,并互相交流称重后的结果。发现三袋物品是一样重的。
(3)感受1千克。
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大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请大家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千克有多重。
4.现在你明白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了吗?请你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5.吨、千克、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做这道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大象)
2.大家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看图,充满好奇心。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的体重了,真了不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4.引导:你最想了解有关吨的哪些知识呢?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关键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再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会感觉比较抽象,不容易建立和理解这个概念,因此,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展开讨论,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的练习,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建立1吨=1000千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克与千克的认识》课件
案秤 杆秤
天平秤
磅秤形针
硬币
糖
含片
3千克
3000克
3kg
1000g
3kg
1000g 1000g
4千克
(4000)克 2千克
(2000)克
( 3 )kg
3000g
6000克
( 6 )千克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
有50千克重的 两个,150克重的
3米
课外实践题: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 菜场买菜 * 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
超市购物清单(菜场买卖清单)
物品名称 例:鸡蛋
数量 8只
重量 500g
一个…
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
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 、
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
有50千克重的 两个,150克重的
50克
一个…
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
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 、
3000千克
和脖子长达3克的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克的认识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克的认识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及其换算关系。
教材创设“有多重”这个教学情境引出千克和克。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称、掂、估的过程,充分感受千克和克,体验1千克、1克的重量,明确1千克=1000克。
教材还安排了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验,促进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重。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物体的轻重有了感性认识,但对质量单位缺乏系统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千克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但对“1千克到底多重”、“一个物体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还是很模糊。
由于质量单位使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不是那么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要从生活出发,使抽象的质量单位被学生所感知,获得具体感受,逐步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的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
2.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8-2317:31编辑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能概括出的特征或属性,往往是直观的、形象的,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
对实际物体有了感性操作,才能建立重量与质量的概念。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1克有多重,直观认识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不足:应该重视对于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中,应该多指导、多鼓励、多启发。
如:用天平称较轻的物体。
观察、分析千克与克的关系时,应该让他们多说一说,并及时的给予辅导,帮助他们更好接受新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千克和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
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
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
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
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
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
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
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
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和“千克”的意义和表示法。
2.学习用“克”和“千克”测量物品的质量。
3.能够完成有关“克”和“千克”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学会用“克”和“千克”进行比较和排序。
5.能够解决有关“克”和“千克”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意义和表示法。
2.学习用“克”和“千克”测量物品的质量。
3.能够完成有关“克”和“千克”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1.能够解决有关“克”和“千克”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示,让学生认识“克”、“千克”的意义和表示法。
举例子并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克”和“千克”的物品及其重量。
2. 实际测量给定几个物品,让学生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说出结果和单位。
3. 运算练习1.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2200克 + 800克 = ?–4千克 - 1200克 = ?2.给学生一些问题,在其中加入“克”和“千克”单位,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150克,五个苹果的总重量是多少?–一桶水有5千克,用一块秤只能称出不超过200克重量的小石头,那么至少要加多少块秤才能称出这些小石头的总重量?4. 比较和排序给学生几个物体,让他们用“克”、“千克”单位进行排序并解释原因。
5. 实际解决问题给学生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1.一箱苹果的净重为95千克,毛重为100千克,箱子的重量是多少?2.一个学生的自行车重32千克,他又背上了一个书包,书包重1.5千克,他现在的重量是多少?五、教学反思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不熟悉质量的一些小错误,这就需要老师在概念讲解阶段要重点强调。
针对第三步的运算练习,可以将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运算。
在实际解决问题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将得到更好的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
或用秤称一称。
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
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
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
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
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
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
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
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
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
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
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
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
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
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
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
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
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先通过
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
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
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
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
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
第二段称体重。
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
比体重活动。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