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 - 文章 - 陈柏峰:基督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再认识——从鄂南农村经验切入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风景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彼 得 大 教 堂 内 厅
西 斯 廷 圣 母
最后的晚餐
创 世 纪
《创世纪》 局部之创 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
米开朗 基罗 《大卫》
基督教文学、 5、基督教文学、圣经题材文学 6、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摇篮 (1)基督教与西方的近现代科 学关系的界说 (2)科学家也信上帝 (3)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
(一)基督教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1、大学的宗教学系:重点大学哲学 大学的宗教学系: 系、宗教学系 宗教研究专门机构:社科院系统; 2、宗教研究专门机构:社科院系统; 高校研究中心; 高校研究中心;港澳台机构 研究队伍:高校教师; 3、研究队伍:高校教师;政府机关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教会人员
(二)基督宗教学术研究主要内容 经典著作的翻译: 1、经典著作的翻译:宗教学 名著、基督教神学名著 名著、 教会史的整理:段代史; 2、教会史的整理:段代史;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地方宗教史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 社会实证研究:宗教政策、 3、社会实证研究:宗教政策、 宗教管理、宗教活动及场所 宗教管理、 基督教理论研究: 4、基督教理论研究:基督教 神学、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思想史 神学、基督教文化、 研究
二、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的精神家园 (二)基督教的文化遗产
1、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政治生活 中的贡献 2、从修道院到大学教育体制建立
(1)教会与大学教育 (2)西欧中世纪大学基本上 形成( 形成(3)基督教在教育上留下的烙 印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
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三一学院餐厅
三一学院新生
(二)西方文化的基本含义 1、文化西方与地理西方的区别 、 2、罗马帝国及其时空界限 、
浅析海珠屿大伯公庙宗教艺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与传 承 。
一
谈会 , 了解各个 专业师 生在具 体课程教 学 中存在 哪些 问题 , 一方
面及 时了解 学生在 学 习中有哪 些 困惑, 另 一方 面 , 定期分 享专业 教 师在教 学 中有益 的经验和教 学方法, 进行记录并定 期总结。学
装 锹, 育 研充
学生心理 。陈望衡 先生 曾经写道 : “ 美感 , 其实就是一种爱感。 ” 爱 心是 一位优秀 的、 有责任心 的设 计师必备 的 品质。设计 师需要对 生活 、 对他人 、 对社会有发 自内心 的爱 。因此, 教育者也有 责任培
口
摘
要: 槟城 的海珠屿大伯 公庙是
为人 师者 的最 大成就。 而学生 的创 造力 与想 象力也会促 进教 育
宗教 庙宇建 筑 的人 文 资源是人 类
历史 与文 化的结 晶。一座 座宗教 庙宇 建筑 如 同一本 本记 载历史 和文化 的典 籍, 让 人们穿越 历史 的轨迹 , 去 品味那 深 厚 的文 化底蕴和 艺术魅 力。槟城 海 珠 屿大伯 公庙正是 这样 一座文 化 内涵 丰富 的寺 庙。槟城是 马来 西亚佛 教 的 中心 , 而大伯公庙则是槟城佛教文化传
是这 三位 华人 结义 兄弟 , 即张理 、 丘兆 祥、 马福春 , 三人被 尊为
②邓佑玲. 中国少数民族美 学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 0 1 l : 2 - 3 . ③ 陈望衡. 当代美学原理. 人民出版社, 2 0 0 3 .
( 作者单位 : 中南民族 大学美术学院)
大伯 公 、 二伯公 、 三伯公 , 大伯公庙 建立在过 去张理坐化 的岩 洞原址 , 让信仰者感 觉到大伯公 的历史传奇 有着穿梭于心 灵 的实感。 因此 , 海珠 屿大伯公庙 主要用于祭 拜华侨先驱神格
中国外来宗教文化相关书籍
中国外来宗教文化相关书籍
中国外来宗教文化的相关书籍有很多,这里为您推荐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本书主要研究中国的伊斯兰教以及回族社会,探讨了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的多种问题。
《伊斯兰教与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该书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的互动关系。
《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本书从主编的角度出发,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人文宗教引论》:李四龙先生的这本书从中国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位、本质、与官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西方宗教文化》:赵林所著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基督教思想史,是对西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好选择。
《华夏诸神表》:由李提摩太编译,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研究作品,涵盖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本书是宗教卷,收录了多篇论文,围绕北朝隋唐时期的宗教图景进行考察,特别是对“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书籍不仅涵盖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包括了对中国宗教整体定位、宗教与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
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第一讲 绪论
☼ 热身问题 1、宗教学的定位—知识域的鸟瞰 2、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3、宗教学的确立和发展 4、学习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 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对某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 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 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 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 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 • (1)只懂一种宗教,其实不懂宗教。这是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直接道理。 • (2)研究各种宗教现象,理应运用比较方
宗教与宗教学
• (二)religion • 尽管对religion的词源各有争议,但学者基本同意religion源出拉丁词 根leig,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n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 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史 密斯指出,Religion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 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 两种基本词义。 • 第一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 • 第二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 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 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 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n仍既指主 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如何理解宗教 • 上述三种类型的宗教定义都各有一定的欠缺。它们或者是以现象为本 质,或者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无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宗教 体验,还是宗教社会学家的宗教社会功能,都离不开神观念, 如果要把握 宗教的本质,规定宗教的定义,还是要返回到以神观念为中心的第一种 主张上去。把宗教确定为信仰和崇拜神的体系,从总体上看仍是正确的。 • ·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 马、恩的许多论断属于第二类型者(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的 ): •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感觉。”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当代基督教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活影响的研究_
中文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同时,农村基督教信仰也悄然升温,此时应当关注农民文化生活的动向,特别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本论文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透过文化视角,运用发放问卷、个别访谈和随机观察、参与活动的方法,对一定经济基础上、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的基督教信仰,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探讨农村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正面、负面的影响及潜在的问题,从而为正确引导文化发展和管理农村文化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一部分,通过对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基督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当地基督教信仰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构成由单纯务农的农民向其他行业蔓延;因年龄、职业、性别等原因造成信仰动机呈现出体验型、学习型、群体需要型、精神慰藉型等特征。
由此看出,农村基督教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其途径有以亲戚和家庭成员为主的对内传播,并逐步向整个家族蔓延的特征。
第二部分,从构成宗教实体的基本要素: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出发,归纳出农村基督教信仰的特征是:宗教情感和体验使人向善的同时,也使农民产生宿命论倾向。
宗教信仰虽“安抚”民心,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宗教情感的加深使信众产生团体的凝聚力,农民信众变得有“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农村基督教组织变得更加隐蔽。
宗教仪式的开展多借助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来进行,虽然恢复了民间的风俗活动,却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民间风俗的原质。
第三部分,在对前两部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心理调适功能对于稳定民众情绪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宗教道德的宣传和实践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社会风气;宗教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这些虽然是有益一面,但更应注意存在的问题: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对文化渗透的认识程度不够;农民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了解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从事基层宗教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民间类宗教团体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副作用。
人文科学中的宗教文化
人文科学中的宗教文化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信仰的源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文科学中,宗教文化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探讨宗教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及宗教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作用,来进一步探究人文科学中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对人文科学的影响1. 宗教对人文科学的启迪宗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迪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例如,佛教的智慧启迪了佛学和禅宗的发展,基督教的伦理观念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宗教文化的文学作品宗教文化在文学领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各种宗教信仰的经典和经文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人性思考。
这些宗教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人文科学领域。
二、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1. 宗教的多元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宗教文化,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文化之间通过相互借鉴和独特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
2. 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各个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人文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基督教也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与各国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基督教文化。
三、宗教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作用1. 社会和谐与宗教宗教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通过传授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互助合作。
2. 个体精神追求与宗教宗教在个体生活中起着宣泄压力、寻求安慰和追求精神寄托的作用。
许多人通过信仰宗教获得希望和力量,使其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心理稳定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总结:宗教文化在人文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宗教的多样性和相互交融丰富了人文科学研究的内容。
宗教对人文科学提供了启迪与思考,同时也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和尊重宗教文化,加深对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与意义的研究,以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共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与教育对策探究
2 O 1 l 河南3 所 1 9 5 8 高校
7 7 %
.
的比例来 看 , 大学生信仰宗教 的 比例在 4 % 以上 , 佛教 和 在对 大学生 信仰 宗教 的态 度上, 有 较 高 比例 的 基督教 占信教 总数 的 8 0 % 以上 。 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宗教信仰应该受到保护或任其 自 2 . 大学生宗教 暧昧现 象 然 ( 6 9 . 4 t ,6 7 . 6 % 6 3 . 9 %t ,6 4 . 0 %t ] : 6 7 . 2 %[ 1 o ] , 6 5 . 0 %【 ) 。在 对 宗 教 信 仰 的 认 识上 ,5 7 . 0 % 性 的批判态度 , 甚至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 同的态度。t t ] 的大学生认 为宗教是正 常的历史文化现 象 [ 3 】 ,5 4 . 6 % 的 调查结 果 表 明, 宗 教 暖昧 现象普 遍存 在 于高校 学 生 中。 大学生认 为大学生信仰 宗教有好处 【 5 】 ,7 0 . 8 % 的大 学生
我 国是一个 多宗教 的 国家 。近年来 , 我 国高校大学 有 神灵或命 运 吲, 对神创论 、 灵魂不 灭 、 生死 轮 回和 天命 生 中的宗教现象呈现 出增长 的趋势 。大学生在被动或 主 安 排等观点 的赞 同度更高 ; 4 8 . 7 9 % 的大学生对宗 教文 动接触宗教 的情况下 , 出现 了不少 “ 慕道友 ” 、“ 望教者 ” 化感兴趣 嘲 。
一
余玉花 2 0 1 0 上海1 2 所高校
杨晓慧 王洪飞 等
1 9 8 3
9 9 %
.
2 0 0 6 东北3 省 l 】 0 0 0 8 所高校 2 0 0 9 东北几 所高校 1 3 8 2
4 1 %
.
农村宗教信仰论文有序信仰论文:从治理模式角度出发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
农村宗教信仰论文有序信仰论文:从治理模式角度出发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摘要: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已经较为普遍,几乎每个村都有信教群众的存在。
农村宗教迅速发展的原因有许多,如何引导农村宗教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政界及学界较为关注的话题。
本文拟从村委会这一最接近农村宗教组织的基层组织出发,去探索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合理途径,将农村宗教信仰工作纳入到规范有序的农村治理中。
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村委会;有序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宗教道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少教徒聚居的地方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低,宗教界人士踊跃投身于抗灾济赈、扶贫救困、希望工程等活动,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宗教信仰也是一把“双刃剑”。
宗教活动一方面在发挥促和谐、聚人心、保稳定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一些偏远农村,宗教势力的号召力、影响力大有超越地方基层政权之势,宗教力量主导了农村群众的思想和心灵,左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农村信仰的现状及分析在对农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645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15份。
其中,信教群众205人,约占全村总人数的9.3%。
在被问到为什么信教时,30%的人是因为闲来无事,42%的认为所信宗教教人好,另有26%的是因为随大流,觉得热闹。
大多数群众认为宗教和迷信不一样,但是54%的人会在出现怪异事情时想到鬼神,32%的群众会在家人感冒头疼发热时会去“叫魂”(一种迷信仪式,由家人拿着患者的鞋子,到家门口附近呼唤患者的名字。
)关于信教效果,39%的群众认为信教有用,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活动,没多少实际意义。
关于其他选择,75%的群众认为农村比不上城市,城市里娱乐场所、公共设施等配套齐全。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1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经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我对宗教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宗教发展的一些基本内容。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
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在中国称为"耶稣教"。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是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所以他们的教徒一直行善,只有生前行善,时候才能进入天堂。
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
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
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
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
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创建的。
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这三大宗教当中,我感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约始于东汉。
东汉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迎入中国,并在洛阳改建白马寺,作为藏经拜佛之所。
白马寺成为中国最早的佛寺。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佛教名胜,最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圣地;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悬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庙;乐山弥勒佛等。
社会转型期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
2013年1月第1期总第8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Jan.2013No.1Serial.85社会转型期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河南省Y 县的实证调查为例金 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摘要:目前,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且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
基督教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我国农民精神文化起着重要影响。
因此,应规范基督教传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度,增强农村阵地文化建设,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关键词:基督教传播;农民;精神文化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3)01-0083-04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金鸽(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
基督教作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其信徒人数截至2011年,已高达2300万[1],而我国的基督教徒80%也都在农村。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精神文化需求却相对贫乏,再加上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对农民的教育相对薄弱,这为基督教文化在农村迅速传播提供了真空区域。
在国家倡导文化大繁荣时期,农民的精神文化富足应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程度,笔者于2011年1月13日至2012年2月13日期间,在河南省Y 县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为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客观,笔者根据Y 县的地域特点,在东、中、西部的396个自然村中选择15个自然村,随机抽取200位基督徒和200位非基督徒两类被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
其中,男性12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1%,女性276人,占被调查人数69%;共走访15人,男性5人,女性10人;参加礼拜4次,参加送平安活动2次,参加青年聚会1次。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
起源:早期基督 教在乡村的传播
发展:乡村基督 教在中国的兴起 与传播
文化融合:乡村 基督教与本土文 化的融合
历史变迁:乡村 基督教在中国历 史上的演变
乡村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乡村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乡 村社会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
乡村基督教的特点:本土化、 民族化、民间化
02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
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深入挖掘乡村基 督教本土化的历 史和现状
探讨乡村基督教 本土化与现代社 会的关系
研究乡村基督教 本土化对乡村文 化的影响
提出推动乡村基 督教本土化发展 的政策建议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的影响:分析乡村基督教本土化对中国乡村社会 和文化的影响,如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丰富乡村文化多样性等。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改善乡村社会关系 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提高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05
对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的思考与展望
对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的评价与思考
xyz学院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乡村基督教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02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
03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表现
04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原因及影响
05 对 乡 村 基 督 教 本 土 化 的 思 考 与 展 望
06
结论
01
乡村基督教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乡村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加强与其他宗教 和文化的交流与 对话,增进相互 理解和尊重
关注乡村社会的 发展和变化,积 极参与到乡村振 兴和农村改革的 事业中,为乡村 建设贡献力量
从基督教的传播看现阶段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基督教的传播看现阶段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路宪民;陈蒲芳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广大农村地区广为传播。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个大众传媒日益普及又没有宗教传统的汉族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其原因及影响如何?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于2005年2月、5月先后在甘肃的陇东、陇中进行了调查。
以期为现阶段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限于篇幅。
本文主要以陇中岷县的调查为依据。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路宪民;陈蒲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农村民间宗教的传播镜像——以华北地区农村基督教传播为例 [J], 尹广文
2.关于规范我国农村宗教传播的政策建议——以天津市宝坻区农村基督教传播为例[J], 董桂军;
3.关于规范我国农村宗教传播的政策建议--以天津市宝坻区农村基督教传播为例[J], 董桂军
4.基督教在农村社区传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豫东Z县X基督教社区为例 [J], 王丽萍;徐如明;尹伟先
5.农村民间宗教的传播镜像——以华北地区农村基督教传播为例 [J], 尹广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机制及成因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机制及成因
郭继民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对华至少有三次传播.作为一种“异质”的外来文化,若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甚至立足于中国,自非易事.纵观基督教的三次传播,虽其传播策略、机制各异,且付出了努力,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既由核心文化理念的不可调和性所决定,同时受传播学机制、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郭继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政治工作系,广东广州5104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5.2
【相关文献】
1.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教堂之一——大秦寺 [J], 陈伟
2.基督教新教何时传入中国 [J], 徐晓鸿
3.基督教传入中国东北历史原因考述 [J], 邱广军;张秋江
4.揭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幕”——《唐代景教文献与碑铭释义》序 [J], 徐以骅
5.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史实考略 [J], 贾永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科学化——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科学化——明清之际基督
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陈义海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6
【摘要】明末清初之时,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科技,甚至科学方法传向中国.在研究西学东渐时,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而对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关注不多.利玛窦、金尼阁等人用西文字母拼读中国汉字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汉语的拼音思潮和运动.同时,传教士们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对汉语的研究,对后来的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教士对汉语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也启发我们对跨文化传播作深入的思考.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陈义海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6
【相关文献】
1.交织在历史中的中西异质文化碰撞——自唐至明清之际基督教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J], 孙翀
2.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 [J], 李琼
3.施拉姆传播模式与明清之际基督教传播范式 [J], 陈义海
4.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J], 李波燃
5.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J], 陈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现象的调查与思考(最新版)
关于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宗教工作历来是农村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农村的宗教工作,事关农村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基层“宗教热”不断升温,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事务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如何稳妥有效地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每位基层统战干部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本文笔者结合近两年来从事基层宗教管理工作的实践,以某乡镇为个案,对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该现象的有关方面的问题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中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有关基本情况(一)、被调查单位宗教工作概况本文所选择的调研个案某镇系xx区的宗教工作重点镇之一。
该镇镇域面积达28.5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万,其中常住人口4.2万。
20xx年末,该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6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为7802元。
该镇共有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58处,佛、道、天主、基督四教齐全,已登记发证的宗教活动场所46处(其中佛教11处,道教27处,基督教7处,天主教1处)。
全镇四大教的信人数难以统计,但从该镇20xx年组织开展的天主教、基督教信徒专项调查登记情况来看,全镇基督教信徒为1479人(包括家庭聚会点信徒)。
实际情况表明,这仅仅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登记数目,上述信徒仅仅是指参加教堂或聚会点聚会次数较多而又能被别人熟知的人数。
(二)私设聚会点问题的由来近几年来,农村基督教信徒人数一直处于持续递增发展趋势。
据了解,各教堂或聚会点每年均把发展信徒人数作为一种必然的“工作任务”,且内部还有分工。
随着基督教信徒人数的日益增长,基层宗教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基督教信徒人数持无序状态持续递增,必然会导致私设聚会点的出现和增多。
就某镇而言,全镇除了6处有一定规模的且已办登记证的基督教堂和聚会处外,还有x处未经批准设立的聚会点。
近代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传播
近代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传播
陈声柏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1
【摘要】甘南地区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交通要道,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基督教也曾到这里传教.本文以分析地方志的文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勾勒出西方传教士这段鲜为人知的传教历史.分析了西方传教士来甘南地区传教的原因,从传教过程、传教方式和传教效果三方面介绍了近代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传播情况.【总页数】7页(P58-64)
【作者】陈声柏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9
【相关文献】
1.近代青痗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影响 [J], 马明忠
2.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朝鲜族中的传播及影响 [J], 车红兰
3.社会事业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播 [J], 徐兴文
4.近代川东地区的基督教传播 [J], 王蓉
5.从近代基督教在桂林地区传播过程看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J], 廖小梅;李树欢;何承容;施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
对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罗映光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为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特点,并由此阐发外来文化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罗映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9
【相关文献】
1.浅析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差异 [J], 王微
2.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青海的早期相遇——兼论基督教在青海的早期传播 [J], 刘继华;张科
3.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J], 田瑾
4.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佛教的碰撞 [J], 陆芸
5.传播、本土化与自主性——"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路径"博士论坛综述与思考 [J], 郜书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普送的五旬节经验及其在中国的影晌
作者: 陈声柏[1]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新普送;五旬节经验;汉藏边界;中国
摘要:美国传教士新普送被认为是基督教神召会"在中国最早的拓荒者"。
1892到1949年间,新普送先后作为基督教宣道会和神召会的传教士,以汉藏边界的甘南地区为基地在中国传教长达半个世纪。
作为20世纪初基督教世界性五旬节运动的一部分,他经历了丰富的五旬节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传教,对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疆的宗教文化
作者: 陈国光
作者机构: 新疆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17-23页
主题词: 伊斯兰教文化 萨满教 锡伯族 新疆 佛教文化 突厥语 喇嘛教 宗教文化 祖先崇拜 柯尔克孜族
摘要: <正> 新疆各民族宗教文化是新疆传统历史文化架构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宗教地区,不仅流行过原始的萨满教,还曾有袄教(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摩尼教、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以及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他一些派别的传布。
这些宗教的传播,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库藏。
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有些宗教(如祅教、景教、摩尼教)在新疆历史上衰灭了,有些宗教(如道教、天主教)的流传时停时续,有些宗教(如东正教与基督教某些派别)输入较晚,传布面很有限,因此,在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保有深广影响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萨满教文化、佛教(包括喇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一、萨满教的文化遗存 萨满教是新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古代信仰的宗教,以该教在通古斯语中称为“萨满”(原意为“狂舞的人”)而得名。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晚期形式,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以对“腾格里”(天神)的崇拜为核心,同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信仰。
萨满教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如匈奴、乌孙、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契丹、回纥、蒙古等族中曾普遍存在。
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与社会 - 文章 - 陈柏峰:基督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再认识——从鄂南农村经验切入原摘要:鄂南农村的宗教实践中,有诸多相互冲突的观念。
基督教的传播很快,已经伤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信仰体系,与政府的意识形态严重不符;政府官员和农民却将基督教与文明联系在一起,而将本土宗教和信仰体系贬斥为迷信;他们同时又认为农民的基督教信仰并不虔诚,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信仰体系吸纳基督教有很高的信心;另外,基层政府的宗教统计中漏洞百出,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现象。
在这些冲突观念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国宗教根深蒂固的误解。
因此,需要厘清这些观念的来源,重新认识基督教和中国的宗教。
可以将中国的宗教分为根本性宗教和辅助性宗教。
祖先崇拜可以对有限的生命赋予无限的意义,帮助农民突破人生的局限性,构成了中国农民的根本性宗教。
其它各种宗教信仰大多只是农民临时求助的对象,属于辅助性宗教。
农民最初信仰的是作为辅助性宗教的基督教,期望它解决他们人生遇到的问题,但基督教却会给他们一整套生活意义系统,并摧毁农民原有的根本性宗教体系。
--1990年代以来,宗教在中国农村发展迅速,尤其是基督教,其发展之快更是令人吃惊。
对此,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都不能不引起高度注意。
2008年暑假,我在湖北通山农村调研近一个月。
调研表明,围绕着基督教的传播,政府和农民持有诸多难以理解的观念,这些观念互相冲突他们却不自知。
一方面,基督教的传播很快,已经伤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信仰体系,与政府的意识形态严重不符;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和农民对基督教的传播却非常宽容,他们往往将基督教与文明联系在一起,而将本土宗教和信仰体系贬斥为迷信;与此同时,政府官员和村庄精英却认为农民的基督教信仰并不虔诚,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信仰体系吸纳基督教有很高的信心;另外,基层政府的宗教统计中漏洞百出,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现象。
在这些冲突观念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国宗教根深蒂固的误解。
要理解围绕着基督教传播展开的诸多奇怪、冲突的观念,就必须澄清误解,重新认识基督教和中国的宗教。
本文在厘清这些观念的来源后,将中国的宗教分为根本性宗教和辅助性宗教,从而展开对中国宗教的再认识,进而理解农民宗教实践中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理解基督教在中国农村传播的宗教和文化后果。
调研地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西北距咸宁市37公里,北距武汉市124公里。
通山境内的太平山为道教名山,九宫山为道教圣地。
我所重点调研的闯王镇地处九宫山北麓,距离县城32公里,因"闯王陵"而得名,全镇总人口1.95万人。
驻村调研点仙崖村处于全镇的东端,是距离九宫山最近的村庄之一,有1300多口人。
仙崖村由10个大小不等的自然村组成,其中9个是单姓村,村民宗族意识较强。
通山民风淳朴,传统信仰有所保存,村民生活形态受市场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这一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地表保护较好。
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上看,这里都可以说是中国的腹地。
然而,就是在腹地地带,在偏僻的山村里,我们还是可以不时看到教堂顶端的十字架,遇到乐此不疲的外来传道人。
一、基督教传播及村民的态度通山县的第一个教徒是仙崖村的程传家,他原是一个共产党员,曾短期担任过村党支书。
1992年,程传家有一个祖代去了江西修水的亲房结婚,程作为宗族代表过去"维持"。
在江西,一个姓袁的"老师"向程传教。
起初,程婉言拒绝,表示没有时间阅读圣经;还表示自己是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
最终让程传家下定决心皈依基督的是"神迹"的出现。
程传家当时患有胃疼、肝炎、痔疮、坐骨神经痛等病,当袁"老师"一祷告,"神迹"似乎出现了,程的胃疼感觉好多了。
这改变了程将祷告当作迷信的看法,在江西修水的几天里,他就决定皈依基督教。
袁"老师"要求程将基督教传回通山县,要求他回去后承担"老师"的工作,并说,到通山后,政府可能会让你退党。
程传家此时表现出对党的不舍,说:"我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58年参加工作,62年入党,几十年党龄了,怎么能退呢?"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将江西的亲房拉回家,两人一起开始发展基督教,让这个亲房出面,自己在幕后主事。
1994年,咸宁市计划成立基督教协会,通山县政府将程传家找来,让他参加市基督教协会的成立会议,就这样,程成了市基督教协会会员,当年10月代表通山县参加了市协会的会议,并按照县里的要求正式退党。
按照程传家的说法,1995年以后,基督教的"福音"在全县铺开,全县此时共有7人负责(他们从不同途径接触到基督教的,但程传家最早),并由程传家担任总负责。
1997年6月,通山县召开了全县基督教代表大会,共有30多人参加,会上成立了基督教管理小组,程传家任组长。
1998年,程当上了"教管",与外界有了很多联系,与福建、广东、省里等地基督教组织有了联系。
1999年,马来西亚的传道人来到了通山。
这一年,程传家接受了福州市基督教会的援助,花了1万2千元买下了生产队的一个旧仓库,并将它改做教堂,这是通山第一个基督教堂。
旧仓库原是仙崖村程家一个房份的宗祠,文革后被生产队改作仓库。
宗祠被改作教堂,共产党员成为上帝的守护者,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这偶然的巧合背后,有着重大的象征意义。
发展教徒、传播"福音"是教会非常重视的工作,发展教徒的数量是教会衡量教徒和传道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教徒自己衡量自己价值的重要标准。
因此,除了传道员、教师、牧师等神职人员传道外,教徒自传"福音"力量不可小觑。
外来传道人的传教热情更是疯狂。
他们往往文化程度较高,在神学院接受过教育,有一定的宗教理论水平,传教效果显著。
仙崖村的基督教会,曾有香港、福建、武汉、马来西亚等地教徒前来传教。
村里的第一个教徒去世时,恰逢福建传道人前来传教,他教会了教徒如何按照基督教的仪式举行葬礼。
这个福建的传道人曾三次来到仙崖村传教,在他的传教下,有二十多人皈依了基督教。
按照政府的规定,基督徒外出传教必须有政府批文,但几乎没有一个传道人是通过合法途径来的。
因为这些传道人几乎都是随意走动,走到哪里就传教到哪里。
他们第一次来到仙崖村完全出于偶然,都是传教过程中听说仙崖村有教会,因此就过来了。
传道人在传教时,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讲述经典,二是讲述神迹,这两者又往往穿插在一起。
这些神迹大多是讲述教徒信教后,病就好了的奇遇。
在他们的话语系统里,任何必然或偶然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解释为神的恩典,或者是神的安排。
讲述神迹时,教徒都显得很狂热。
基督教的传教途径主要通过两种,一是熟人关系网络,二是通过代际传播。
最常见的是亲戚传亲戚,邻居传邻居。
一个自然村如果有能说会道、人缘关系比较好的基督徒,村里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基督徒。
外来传道人也要依靠这种"积极分子"拉人去接受传教,否则就会听者寥寥。
父母传子女这种传播方式也不容忽视,它往往比较稳固。
小孩在基督教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他会将基督教中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从前人们在宗族的氛围中成长,会将宗族社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一样。
一个基督徒的儿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争论"到底是耶稣大还是观世音大"这样的问题,正是这种代际传播的鲜明反映。
目前代际传播方式还不普遍,但可以预见,这种方式会越来越普遍。
目前,基督徒越来越认识到要"培养教会的下一代",因此更加花力气去拉拢年轻人入教。
他们甚至引用毛主席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来向我说明"未来属于青少年"。
为了拉拢年轻人加入教会,教会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方法,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下功夫。
一是加大力气培养教徒子女的宗教理论水平。
在村里我遇到了一些年轻的教徒,他们对基督教笃信不疑,其父母往往是教徒,很多人有被教会送去集中学习的经历。
市里的温泉教堂有规模不小的培训中心,只要愿意,就可以去学习。
二是帮助辍学学生在教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
教会招收因家庭贫寒而辍学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教会在免费教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会将他们培养成神职人员。
三是开办暑期学习班。
嘉鱼、崇阳、咸宁等县市都有这种形式。
暑期学习班时间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都有。
除了正当教育课程和辅导暑期作业外,教会还会教学生宗教方面的内容。
因学习班免费吃住,很多无人照管的小孩往往被送到这里,非基督徒的家长对此也非常欢迎,对教会颇有好感,认为他们"急群众之所需"。
这种方式看似免费,对教会收益其实很大,不但提高了教会的声誉,还为基督教传播广开了青年之路。
基督教为何可以逐渐传开,其原因在于它迎合了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妇女的某些需求。
直接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徒是因为疾病和生活打击而转向基督教的。
在我访谈的37名基督徒中,除去6名代际传播的外,31名中的23名是因疾病(自己和家人)或生活打击入教的。
疾病是中国农民所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
农民好像站在齐脖子深的水里,一有风浪就可能沉入水中,其中最大的风浪就是疾病。
农民在疾病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因此只好转入宗教的精神鸦片之中。
这种精神鸦片偶尔能够通过心理作用对疾病起到实际的治疗作用,也能够通过集体活动使病人得到一些锻炼。
这些反过来会强化"神的恩典",证明"神的眷顾"。
基督教除了可以被当作农民应对疾病的救命稻草,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互相照料和扶助。
很多人进入教会,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督徒会互相照料。
一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偶尔进入教会的信徒,也常常被其中相互扶助的气氛吸引,从而不愿离去。
前些年,仙崖村有个老太婆(基督徒),什么亲人都没有,教会的人都去帮忙挑水、打柴,临终前的生活由基督徒轮流打理,去世后的葬礼也由教会操办。
一些老年妇女看教徒这么有爱心,于是从其它宗教转向了基督教。
一个教徒告诉我,她最初进入教会,是因为邻居总是劝她,她为了表示善意,去了教会几次。
这一去,发现教会是个挺好的地方,大家经常一起聚会,唱唱歌,对身体有好处;平常一个人在家闷得荒,有事可以在教会得到大家的关心;在教会里还可以上课学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