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青8年级物理第5周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以及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透镜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还需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认识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镜的类型和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图片,如眼镜、相机、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透镜。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验现象,如凸透镜会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的性质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家庭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凸透镜和光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3.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理论讲解,巩固知识
-第6题:运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给定物距或像距时的成像情况,并分析结果。
-第7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最后,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提供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梳理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优秀教案设计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凸透镜(焦距10cm、5cm各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玻璃球、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过程】【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
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板书设计】§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教学反思】一、案例中的“亮点”1.创设物理情景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堂学习更高效。
2.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到交流与合作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动手操作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够很好的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激发学生全程参与、乐在其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光现象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五章 光现象本章概览三维目标1.了解光源。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了解光的三基色原理以及颜料的三原色。
2.理解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以及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某某息的记录,知道虚像的含义。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4.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本章知识网络一、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名师导航光现象光的传播光源 光线光速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漫反射成像特点虚像光的折射折射规律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自主广场附:“知识梳理”参考答案1.自行发光 2.均匀介质 3.不同真空3×1084.⑴红橙黄绿蓝靛紫⑵红绿蓝⑶品红黄青⑷反射的色光透过的色光我夯基,我达标1.光在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________。
1.思路解析: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当在不同的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答案:同一种均匀介质 3×108 m/s。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于3×108m/s;而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_______,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_______。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内容:3 汽化和液化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二. 重点、难点: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三. 知识点分析(三)汽化和液化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的特征:(1)观察实验现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2)沸腾的特点: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火箭上的液态燃料和氧化剂则是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获得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案 科教版教案
物态变化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新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kj.com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养成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2、会作透镜特殊光线光路图。
【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引导式教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教师:凸、凹透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大的透明塑料球。
学生:LED手电筒,凸、凹透镜各两个(焦距差距大些),白纸,三支激光笔(带套筒)。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展示1】视频——播放消防队员扑救森林大火。
【激趣质疑】画外音——这是XX年8月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森林火灾,这场大火仅6个小时就燃过500多亩。
但是,你知道引起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竟然是一瓶没有喝完的矿泉水!【导入课题】待学生议论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知道一瓶矿泉水为什么会闯下这么大的祸吗?要解决这个困惑,学习今天的知识你就能理解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透镜。
【板书课题】§5—1透镜此实验说明了什么?探究结论:由放置凸透镜后的光斑变小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放置凹透镜后的光斑变小大了,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体验到凸透镜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八年级物理5-7章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57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力的作用效果》、第六章《简单机械》和第七章《压强》。
第五章《力的作用效果》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
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公式等。
第六章《简单机械》主要介绍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内容包括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的原理、斜面的效率等。
第七章《压强》主要介绍了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计算,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压强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方法,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的实物、压强的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方法。
3. 演示:通过简单机械的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压强的实验,理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方法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计算题。
(2)简单机械的应用题。
(3)压强的计算题。
2. 答案:(1)力的计算题答案:根据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简单机械的应用题答案:根据简单机械的原理进行解答。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全章教案
一、电荷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器材:毛皮、玻璃棒、丝绸、橡胶棒、细线等教学过程:一、认识电荷: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塑料尺、塑料笔等物品,做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的小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距离。
二、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分别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介绍摩擦起电的现象。
提出:“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让学生猜想。
(2)做好课本图5.1-2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在演示实验时,可用细线将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吊起来进行实验)(3)告诉学生:人们发现用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摩擦带的电,或者和绸子摩擦过和玻璃棒带的电相同,或者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
所以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元电荷的认识。
(1)原子的结构介绍:电子是带负电的最小电荷的粒子,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由于各自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就会发生电子的得失,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四、电荷的定向移动(1)用验电器检验物理是否带电,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2)演示图5.1-5所示的实验,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为下节课的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
教学反馈:(1)用绝缘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二、电流和电路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程教学设计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二)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设
计
流
程
教学活动设计
个案补充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四)虚像和实像
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有了光的一些知识基本,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学生又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教师活动设计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用时(分)设计意图二、近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三、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一)近视眼的特点。
由于我们在生活中用眼不卫生使得我们的眼睛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同学都得近视眼,戴上了眼镜,请戴眼镜的同学摘下你的眼镜,谈谈你的感受。
那么你知道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呢?还是让学生说一下自己近视眼的形成的原因。
提问:到底长时间的看近处使什么发生了变化,导致我们的眼睛近视了呢?请同学们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寻找可得到蜡烛清晰像的位置,学生实验。
过渡:由于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变弱,因而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焦距不变的透镜,让我们用照相机的原理来模拟一下近视眼的成因吧。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一定的顺序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
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像。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
总结:我们利用的凹透镜的目的是使光线发散,从而达到光线重新成像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就能看清物体了。
生活中每个人的近视程度不同,聚光程度也不同,因而要佩戴合适的凹透镜才能达到矫正的目的。
请同学们对照近视眼的相关问题小组讨论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问题长时间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玩电脑时间过长等进行实验,发现:将焦距短的凸透镜靠近眼睛时,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交换透镜的位置,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
思考问题,阅读关于近视成因。
听讲,思考学生分组,完成20分钟15分钟知道近视的原因及矫正方法知道远视及矫正方法板书设计四、眼睛和眼镜1、认识眼睛,知道成像的原理2、近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3、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练习设计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近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B.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C.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D.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2、小华家有四付眼镜:小明的近视眼镜、妈妈的平光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和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
2021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 教科版
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以及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概念、温度计原理及构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课前准备课件、烧杯、湿沙子、酒精灯、盘子、冰、各种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图片展示水的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变。
引入:它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二、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活动:制造云和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观察。
由现象思考下列问题: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在盘子上看到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盘子中看到水,说明什么问题?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在本实验前教师可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再导入本实验。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得出实验结论:水可以在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化,三态的转化与冷热程度有关。
三、测量温度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我们的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
三、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师:点拨实验方案。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教案(新版)苏科版
4. 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以提高其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速度计、运动小车、计时器、尺子、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和时间,为本节课学习速度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速度的计算,理解速度作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相结合,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探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通过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物理问题分析的能力,强化数理结合的思维。再次,通过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认识到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速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交通、体育等领域。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了解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组织: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小组分工不明确或是对活动兴趣不足。
八年级物理5-7章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各组投影展示记录的现象和数据并答复思考问题。
师问:怎样比较这些数据呢有无更直观的方法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用图像法能直观地比较这些数据。
指导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冰或海波、松香或石蜡的熔化曲线〔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温度〕。
讨论交流:教师以某一小组的图像为例,问: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规律各是什么呢各小组将数据和图像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并答复以下问题。
生答: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评估:教师对各探究小组给予积极评价。
各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
〔三〕熔点及熔化的条件回忆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1.当冰或海波熔化时,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来,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停止熔化,说明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2.当看到温度计示数不变时,你是怎么想的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3.转化成的图像有何规律晶体熔化时图像为一平行横轴的直线,温度为一定值。
学生能够说明其含义。
如:冰的熔点为0℃,说明冰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0℃不变。
师:我们把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熔点是晶体物质的根本属性之一。
让学生查阅教科书的熔点表,要求学生记住冰的熔点。
4.哪种晶体熔点最高熔点是多少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金属钨的熔点最高,是3410℃,因为钨的熔点最高,在高温下不易熔断,所以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做材料。
5.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不能,因为铁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
6.在0℃时冰就一定熔化吗为什么稳固练习: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继续熔化吗不能,因为冰虽然到达了熔点,但与房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提出问题:你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晶体的熔化过程吗让学生课下思考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提问。
〔四〕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师问: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是什么呢生答: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的熔化是由硬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主备教师陈风青授课教师教学班级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时间第5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板书设计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二、实验器材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教学反思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主备教师陈风青授课教师教学班级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时间第5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ts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2=2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 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