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3.2《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参考<<新青年>> <<狂人日记>>授课方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师:民国初年政治上演出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怪剧。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深刻的思考的问题。

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师: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2.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影响下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3.代表任务: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中心:北大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解析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北大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新青年>>迁往北大.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

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片面性.如将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柏一概加以否定.师: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如“我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

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学情调查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

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富强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情景表演或者以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生:(拿文章给师看)“老师,这篇文章里面写着‘我家的屋旁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句话会不会多余呢?”师:“这怎么能是多余的话呢?这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快去写作文,明天交上来。

”(生退下后再上台,交上作文本。

)生:“老师,这是我写的作文。

”师:“念给我听听。

”生:“我家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师:“废话!”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什么可笑的事?我们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

鲁迅的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期大家知道吗?(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今天读起来感到很幼稚,但在当时却是振聋发聩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每周评论》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里”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口语与书面语早已经分离,相比书面气的文言文,口语化的白话文更意义大众所理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2.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谈谈你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理解,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海报。要求涵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提交形式:纸质或电子版)
4.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述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主张,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民版 必修3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民版 必修3

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1915-1919)二、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前面所学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四、教学过程【整体感知】中国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仁人志士如康有为、孙中山等都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次;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一框题《新青年》的新觉醒一、背景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直接原因)思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杂志。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第二框题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第三框题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民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建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实用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实用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解为辅。

组织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想法,总结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三、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2、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3、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

5、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幻灯片,列举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边讲边问,师生有效互动)。

(回顾旧知识)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表12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
5.课后拓展: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学生撰写论文、制作专题课件等,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6.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通过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1.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观点对你影响最大?为什么?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如何?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新文化运动,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看法。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树立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
4.情感教育: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3)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做作业:
(1)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一主题,如民主、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
(2)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教学过程新设计(一)、[导课方式]播放MTV《中国话》与学生谈探讨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命运,导入新课。

(二)、[授课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小试牛刀
(2010年北京)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并给学生一些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立新之评论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当时的先进的爱国青年们提出了哪些新主张?
学生自主学习: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问题:新文化运动中的内容如何去理解呢?
思辨1:民主和科学的内涵是什么?
思辨2:什么是旧道德?新道德?
思辨3:为什么要进行文学革命?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结合导学案中提供的相应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明确活动的要求。时间为3分钟。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教学和小组学习的学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学史思维和学史方法,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③新文化: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中国文化繁荣;(文明史观)
④新篇章:促进民众的觉醒,为五四运动爆发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宣传动员。
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思维和方法,并理解“新”的内涵以及这场运动局限,进而认识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围绕“破旧立新”展开,它是在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时代背景下发动的,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想解放运动;以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为指导思想,提出三大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的学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阐述观念:深入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阐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女性解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2.分享观点: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场运动的发展脉络。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播放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最新-高中历史 32《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32《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目标分解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以及概况2. 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宣传的过程3. 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以及局限性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以陈独秀(上图)、胡适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后来又有何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作用?又有何不足?本课上承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之势,下启近现代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之端,是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对这段历史,除要求掌握基本史实和概念之外,更应站在社会、人文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和伟大功绩,注重理性分析,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或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教学的目的。

首先让学生考虑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可以利用图表形成知识网络,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其次,让学生自己提出“为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问题。

通过教师帮助和学生自己阅读和收集历史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提高运用史料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过程的了解提出“是又怎么样”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验证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新青年》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问题式导入:1、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时主要学习什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洋务运动时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出现维新派,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与洋务派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学习西方政治制度)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结论: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

到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能推翻袁世凯独裁,但却无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兴起了什么运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标要求:基本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发展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从课标要求看,新文化运动这一课要学习四块内容:背景、兴起、主要内容、影响。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请同学们思考:1912——1915年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出现了哪些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出现了哪些不合时宜的现象?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1912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这个事件说明什么?政治: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陈旭麓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由此看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2、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新青年》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称京师大学堂。

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

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蔡元培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

他又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大教授。

蔡元培还聘请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聘任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

他又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栗任理科学长。

这批新文化运动颁奖和学术界精华的到来,使北大成为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新文化的战士。

同时,蔡元培也任用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如刘师培、辜鸿铭等。

原因:1、蔡元培的学术方针;2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3《新青年》迁到北大。

牛刀小试1、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DA、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B、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C、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授D、倡导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2、(08广东文基)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B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赛先生——Science——科学——自然科学、科学精神2、西洋人“闹了哪些事”才到了光明世界。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3、材料中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我们一起老看一下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内容?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摘自鲁迅《狂人日记》材料二:“……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

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重点解析: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思考: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原因:⑴经济基础不同(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⑵(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⑶历史背景不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文学革命方面有两位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哪两位?他们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什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蝴蝶》牛刀小试(08海南)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过度:1917年11月,一声炮响,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也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即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谁?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有《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四、新文化运动影响1、性质(1)前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后期: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新闻资料一: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新闻资料二: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

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思考:两则新闻反映的婚姻观有何变化?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说明了什么?2、进步性(主导):(1)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4)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物的关心。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看下面两段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材料二: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3、局限性:(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高考连接:(11分)阅读下列材料(08广东):【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凹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

(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想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

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材料五】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陈寅恪《致沈廉士》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3分)1918年.(1分)刘半农。

(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

(1分)(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

(2分)(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4分)①“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