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分配政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其资源分配理论也是其重要
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资源分配理论强调的是按劳分配,即按照个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体所获得的资源分配。

这与资本主义中的按资分配相对立。

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中,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决定资源分配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资源分配理论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通过个体的劳
动才能创造出各种产品和服务。

因此,个体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资源应当与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成正比。

这种按劳分配的原则,旨在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说,
资源应当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分配,而不是按照个体的财富或权力来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源应当公有化,由整个社会共同管理和分配,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资源分配理论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对立,资源的分配往往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因此,在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消灭阶级差别,最终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分配理论是一种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资源分配
理论,强调劳动是资源分配的基础,主张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承认阶级斗争对资源分配的重要性。

这种资源分配理论对于当今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的思考和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分配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如何衡量生产要素的贡献
在多要素分配中,如何准确衡量各种生 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是一个难题。
VS
如何处理收入差距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过大的收入差距可能导致社会不稳 定和不公平,如何处理收入差距问题是分 配理论面临的挑战。
对未来分配理论的展望
深化对生产要素贡献的研究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
边际生产力理论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要素 的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即增 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能增加的产 量。
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 价格由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决 定,在均衡点上,生产要素的需 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
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结构
01
02
03
完全竞争市场
分配政策的手段
包括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工资政策等,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 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各国分配政策的比较与实践
1 2 3
西方国家的分配政策
普遍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收 入分配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 段进行再分配。
发展中国家的分配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采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分配政策,如鼓励投资、扩大就业等,同时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分配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分配 ,可以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经济学派的分配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分配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应根 据其边际生产力决定。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分配过程。

河北省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研究——基于对马克思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耦合

河北省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研究——基于对马克思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耦合

劳 资分 配 不 断 地 向 着 有 利 于 资 本 的一 方倾 斜 。 因
此 ,随 着劳动 生产 率不 断提 高 ,工 人所得 到 的工 资 在 新创 造 的价 值 中所 占的 比重 不断 下降 ,而 资本家 榨 取 的剩余价 值 的 比重却 在不 断提 高 。从 而 造成 资 本 主义 社会一 极是 财富 的积 累 ,另 一极是 贫 困的积 累 ,形 成恶 性循 环 。 “ 产 业后 备 军 的相 对 量 和财 富 的力量 一 同增 长 。但是 同现 役劳动 军相 比,这种后
配。 “ 有 了这 种本 来 构 成 生 产 的一 个 要 素 的 分 配 ,
3 .在经 济 增 长过 程 中 ,技 术 的 进 步 和 资 本 的 不 断积 累会 引起 劳动 与资本 构成 比例 的变 化 ,进 而 影 响工人 的就业 和 收入 以及整个 分 配格局 。资本 有 机构 成不 断提 高是 资本主 义生产 方式 发展 的必然 趋
第3 6卷
第 5期
石 家庄 经济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V0 I . 3 6 No . 5 Oc t . 2 01 3
2 0 1 3年 1 0月
河北 省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关 系问题研究
— —
基 于 对 马 克 思 与 西 方 收 入 分 配 理 论 的耦 合
蒋 宵宵
(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法 政 学 院 ,河 北 石 家 庄 0 5 0 0 2 4 )
摘 要 :关于 经济发展 过程 中收入 差距 的 演变轨 迹 ,学界存在 两种代表 性却 又对 立的观 点 :马克 思 、新剑桥 学 派所主 张的 “ 日益 恶化论 ” 和库兹 涅 茨提 出的 “ 倒 u理 论” 。通过 对马 克思相 关理 论 的现 代解 读 ,找 到 实现收入 分 配与 经济发展 良性互动 的根 本途 径 ;通 过对 西方 经济 学 家代表 思 想 的研 究 ,认识 到其 理论 的工 具性价值 。同时 ,在我 国基 本 国情 的基 础上 ,将二 者在理 论模 型上 予 以有机耦 合 ,深入 理论 的分析 逻辑 ,引入 多元 的分析 思路 与视 角。并 以河北省 为例 ,把理 论研 究与 实证 分析 结合起 来 ,将 经 济增 长与收入 分 配作 为一个 有机 的整体进 行 系统研 究 。并就 河北省

微经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练习题

微经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练习题

微经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练习题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一、填空题1、垄断市场上的厂商数量是();2、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而长期均衡的条件是()和()。

3、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的市场,而又要低于()的市场。

4、引起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的存在。

5、在西方国家经济中寡头垄断市场主要在()和()等行业。

6、在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法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1、如果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5,商品的价格P=6,则相应的边际收益为()A、7.5B、4.8C、1D、242、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时,垄断厂商可以()A、亏损B、利润为零C、获得利润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存在3、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上可以有()A、P大于LACB、P小于LACC、P等于最小的LAC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存在4、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的假定有()A、行业内寡头厂商们之间是有勾结的B、行业内某个寡头厂商提价时,其他寡头厂商也会仿效C、行业内某个寡头厂商降价时,其他寡头厂商也会仿效5、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同时下降的前提条件是()A.Ed >1B. Ed <1C. Ed =1D. Ed =06、垄断厂商利润极大时()A.P = MR = MCB.P >MR = ACC. P >MR = MCD.P >MC = AC7、完全垄断厂商如果处于()A、长期均衡时,一定处于短期均衡B、长期均衡时,不一定处于短期均衡C、短期均衡时,一定处于长期均衡D、以上都不是8、垄断竞争厂商实行最大利润的途径有()A.调整价格从而确定相应产量B.品质竞争C.广告竞争D.以上途径都有可能9、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10、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A.同质的B.有差异的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有差异的D.以上都不对11、以下()产品不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我们将着重对现行制度与政策的缺陷进行剖析。

一、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及其收入分配效应(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基本估计按照SNA统计体系的规定,初次分配反映的是各收入主体对国民生产总值原始贡献所获取的相应的原始收入,收入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收入。

再分配及其派生收入主要指抚恤、救济、津贴,以及转移性收支等项目。

根据我们对城乡居民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对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两点基本判断:其一,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其公平程度的高低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其二,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

由此可以推论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件分配的重要性 , 他认为这种分配是个人获取收入 的索取权。 他坚持认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并不能取代生产条 件 的分配或者使生产条件的分配处 于分析的边缘 , 相反 , 这种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 正 是 由于劳动采取 了雇佣劳动 的方式 , 生产资料采取资本 的形式 , 价值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 , 价值 ( 产品) 的另一部分才表现为工资( 劳动力的价格 ) 。如果没有资本 、 土地所有权 与雇佣 劳动对立这样一种生产关系 , 就 不会有利润( 利息 )地租和工资这样的分配关系。 、 这两种分配观以及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的理论是和古典学 派以及庸俗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分歧 , 也是一大进步 , 它不仅为后面的价值决定 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奠定 了理论基 础, 同时为探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提供 了理论依据。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 , 给研究收入分配与经 济增长的关系以启示 , 那就是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在经济增长的某个 阶段 , 收入分 配不平等也许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 但在另外一个阶段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许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 ; 所以 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结合其所处的历史阶段 以及各 国的客观条件 ,收入分配关系要随着经济
增 长 的进 程做 出相 应 的调整 。
2 . 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一致性 的根源。在马克思 以及古典学派 的分配 理论中 ,价值问题对分配的决定有着明显 的从属性 ,这与传统 的占统治地位 的新古典主义方法形成强烈 的对 比, 古典及新古典主义的供求论认 为, 价值理论——均衡价格 的概念既是生产要素 的配置机制 , 同时 , 也决定着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 表面上看似乎证明了各种收入来源的合理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 尽 管价值 的生产是价值分配的基础 , 价值创造 的多少制约着价值分配的多少 , 但分配方式的依据是以要素所有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特别要指明的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关于“政治”一词的由来,可以参看下面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蹩脚的修补匠,而马克思则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他能看清建筑的整个结构,并且知道它的漏洞明白该怎么推导重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不上西方经济学的当,是为了不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而乖乖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它们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化,强调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制度,主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注重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分析。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矛盾的揭示。

应用: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有较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被应用于阶级关系、社会制度、资本积累等方面。

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分配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分配理论

04 利润决定与资本分配
利润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利润水平受到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种生产 要素的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其价格将下降,进而导致 利润水平下降。
生产成本
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必须支付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 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等费用,间接成本 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即生产要素的增量所带来的 产出的增量。当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为正值时,企业会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当边际 生产力为零或负值时,企业会停止使用该要素。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需求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需求量是由市场价格和生产技术条件共同决定的。市场价 格决定了企业愿意为生产要素支付的最高价格,而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企业所需的最低生 产要素数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土地的分配,高地租水平的土 地往往被优先分配给对土地需求更高 的使用者。
地租最大化与土地配置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地租最大化 是土地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
地租最大化意味着土地资源得到了最优 配置,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为了实现地租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建立 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保障土地 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在某些情况下,公平和效率可能 会产生矛盾。例如,为了实现更 平等的收入分配,政府可能会采 取一些限制市场自由的政策,这 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率。
社会收入分配的调整政策
01 02 03
政府宏观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手段来调整社 会收入分配。例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政府 可以减少高收入者的收入,并通过转移支付和社会福利来 帮助低收入者。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

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

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

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

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

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相同的起源,不同的轨迹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一)

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一)

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一)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偏大,目前缓解收入差距的很多措施主要是从二次分配入手的,但是单纯依靠二次分配其作用是有限的。

加深对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差距的认识,建立并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商品交换;价值;收入分配;信息不对称一、分配理论的局限性决定了对现实社会收入差距认识的局限性(一)两种分配理论的简单回顾过去我们对收入差距认识的局限性是源于分配理论的。

迄今为止分配理论主要有两种:即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由萨伊提出后又由马歇尔补充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两者的分歧就在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值部分到底是谁创造的,应该分配给谁。

马克思把价值增值部分定义为剩余价值,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其观点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应该分配给他们。

而西方经济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把价值增值部分定义为利润,认为利润来自于企业家的劳动、创新、承担风险和行业垄断,不应该分配给雇佣劳动者。

(二)当前的分配方式及其局限性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

关于这三种分配方式的定义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这三种分配方式都是针对如何分配企业的生产成果的,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而实质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以“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即进行等价交换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仅仅强调劳动者应该获得剩余价值仍然不够全面,因为社会生产中还包含着另一交换过程,即生产者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交换过程。

经济运行包括两个基本的交换过程:企业向居民户购买生产要素的过程和居民户向企业购买产品两个过程。

在前一过程中企业向居民户购买劳动力时涉及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竞争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劳动者的工资,分配的结果是劳动者获得个人收入。

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一理论探讨了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几个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造成了社会不平等。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福利,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私有制,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尼古拉斯·凯恩斯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尼古拉斯·凯恩斯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实行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来调节市场经济,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

三、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了以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增长,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他主张政府应该保护私有财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并通过个人自由选择来实现公平分配。

四、阿罗·斯尔茨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阿罗·斯尔茨是20世纪经济学家,他在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尔茨提出了“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受到损害。

他主张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纠正信息不对称,提供公共信息和监管机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公平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等多种观点和理论。

这些理论都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的目标。

虽然不同理论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对现代社会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

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

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在经济学领域中,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对比。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理论背景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他认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不平等。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增长。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经济压迫。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理论和需求供给关系等方面。

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竞争机制的有效性,鼓励个人自由行动和经济活动的自由度。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将劳动力视为商品,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售自己的劳动能力给资本家。

然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常常低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被视为一个供求平衡的市场。

个体劳动者根据其技能和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劳动报酬。

在这种市场机制下,劳动者与雇主之间是自愿的合作关系,并且双方根据市场价值进行交换。

三、利润分配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中,卡尔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剥削劳动者的资本家所致。

资本家通过支付相对较低的工资,获得了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利润。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利润分配的方式强调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

企业通常将利润用于商业扩张、创新和投资等,从而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四、对经济压迫的不同解释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从而引起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和压迫。

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不公正。

而西方经济学则强调经济自由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市场竞争,任何人都有机会实现个人的经济繁荣,而经济的不平等是由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决定的。

五、社会制度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构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分配政策分配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长期研究的主题之一。

马克思的分配观与众不同,在他的分配理论中,始终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思路。

马克思研究分配的基本逻辑思路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①他还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②马克思的论述表明,生产和分配都存在于生产总过程中,但并非同类事物,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而不是相反。

同时,分配关系具有客观性,因为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关系自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研究生产关系是研究分配关系的基础或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生产条件的分配主要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采取什么形式、在什么范围内结合的问题。

这是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

生产成果分配包括:其一是补偿已消耗生产资料的部分和收入部分,这是维持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其二是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生产条件分配与生产成果分配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生产条件分配决定生产成果分配。

首先,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社会性质。

其次,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社会成员占有消费资料的比例和份额。

第三,生产条件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状况决定了产品供应量和结构变化。

因为“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能是生产的成果”。

③马克思还研究了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分配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他认为,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关系(狭义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构成这一“总体的各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分配关系的历史性即暂时性”,是指任何分配关系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只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

马克思基于上述分配原理和分配观,研究了特定社会分配方式的逻辑思路。

他指出:“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

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④可见,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形式决定产品分配的形式,而前者又决定于该社会生产资料的分配和生产者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阶级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的出发点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一种不平等的财产占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正是凭借这种财产权的不平等占有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

进而,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分配的平等,即实行按劳分配。

要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就必须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又必须找到价值及剩余价值的源泉。

西方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一、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由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3、生产要素价格。

二、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

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相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三、工会的存在对工资决定的影响在工资决定中,工资水平一般是由工会和企业协商确定的,政府在其间起一种协调作用。

因为工会控制了入会的工人,而且工会的力量相当强大,所以在经济学中作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并以这种垄断来影响工资的决定。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有三种: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2、减少劳动供给3、最低工资法四、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正常利润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公资相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

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家才能的收入,可以说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的工资。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只有在动态的社会中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才会产生。

五、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个人原因:个人能力;个人勤奋程度;个人的机遇社会原因:户籍制度;公会制度等六、收入分配的目标:平等与效率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1、贡献标准: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国民收入2、需要标准:按社会成员对社会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3、平等标准:按公平的准则分配国民收入。

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不利于平等,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收入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七、收入再分配政策1、税收政策2、社会福利政策西方经济学的分配体系以生产要素为出发点,加上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前提,从而对各种要素的所有权进行相应的价值分配。

分配的原则为价格机制:市场供求决定要素均衡价格。

两种理论体系的比较首先,两种理论的分析角度不同。

西方经济学的按要素分配理论是站在承认私有制的合理性、必然性的角度来认识分配问题的,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产权的索取权也是合理合法的。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观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私有制存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从根本上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服务的。

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按要素分配,马克思认为掩盖了剥削。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对剥削的掩盖,即对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追求利润、土地所有者追求地租、劳动者只得到工资的掩盖也是必然的。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情况就会是这样。

所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和土地对劳动成果的索取权。

其次,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制度前提不同。

按要素分配的制度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按要素分配是对私有制条件下要素所有权的一种极力强化。

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市场经济。

从斯密所倡导的“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到凯恩斯“相机抉择”的宏观干预,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市场经济的充分肯定。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中,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可以分割和转让。

由要素所有权所派生出的剩余索取权在要素产权分割的过程中也被同时分解为各个层次的收益权,如转让使用权的同时,也将相应的收益权同时转让。

在私有制条件下,市场对要素分配的尺度只能是承认要素的终极所有权和相应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并通过供求关系来衡量要素的价格,同时,由于对某些要素所有权的垄断,也造成了基于生产要素占有关系不平等前提下的社会成员要素收益权的不平等,换言之,即社会分配的不公平。

按劳分配则是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公有制条件下,土地、资本都是公共产权,而只有基于个人天赋和后天教育不同而形成的劳动力要素的本身会有差异。

这种劳动力要素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劳动力提供的劳动质量可能不同。

劳动力与劳动本身是不同的,劳动力是劳动者所具有的潜在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在生产中的应用。

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前提下,承认劳动力要素的差异,按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按劳动的结果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配,显然这种分配是以劳动力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

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了劳动贡献的计量技术问题,按劳分配比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更为合理。

第三,两种分配体系强调的都是对社会新增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

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共同参与创造的新价值才能用以分配,而要素本身自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转移和耗费要减去,即提取折旧。

这与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中作出的第一扣除即为折旧有类似之处。

其次,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对社会新增价值按要素分配之后,还要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一方面通过赋税从社会成员那里获取收入作为公共支出的来源;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成员进行二次分配,适当消除初级分配中因要素所有权的不平等而造成的贫富不均。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分配也是对新创造的劳动价值(V+M)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只得到其生存所必需的工资(V),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也并非将所有劳动成果分完吃光,而是要作出各种扣除。

除上述第一扣除外,还有社会公共管理开支扣除、社会救济扣除、社会扩大再生产扣除等共6项扣除。

可见,马克思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先对社会新增价值作了各种必要扣除之后,再按劳动贡献对劳动力进行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从最终效果上看,这两种分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是两种分配形式都将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按要素分配制度中,要素所有权及其剩余索取权使要素所有者有充分的原动力将剩余索取物及时地转化为追加到要素投入,因而,生产必然表现为扩大再生产。

公有制按劳分配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由社会和国家直接对劳动产品作出扩大再生产所必须追加的投入要素的必要扣除,因此,生产也必然在扩大的规模上继续进行。

第四,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两种分配理论都试图以价值源泉为根据,说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产权要求相应回报;二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创造,应该参与价值分配。

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但分配关系不是取决于价值创造,而是取决于生产关系。

因此,只要存在私有制,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所有权对价值的索取。

借鉴从两种分配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形式,财富的分配与生产始终相通。

我国的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充分肯定。

由于分配直接体现着所有制,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既要体现公有制特点,即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各种非公有制的要求,实行按要素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