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
——艺术手法
•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 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 动人心的种子。
•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 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 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 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对比。
•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许 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用酸恻动人的语 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 中的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 得回肠荡气。
• 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 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 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 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 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 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总结
•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 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 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 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 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 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 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 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 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 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 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 实ຫໍສະໝຸດ Baidu,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鼙鼓”采用借代的手法,之安禄山反叛。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宛转”指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采用借代的手法,
指杨贵妃。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采用互文的写作手法。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李、杨二人感情深厚,表
• 杨贵妃之美运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 “恨”有三恨,一为李、杨死别的遗憾,二为 “经年不入梦”,对贵妃的思恋,阴阳相隔的 遗憾,三为天人相隔,总无绝期的遗憾。
• 这首诗可以分做三个层次。 •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分层标准是安史之乱,以此为界,
分别表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幸福的生活与安史之 乱后唐玄宗悲凄的生活。 • 第三层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以夸张的想象,以及 神话故事,使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李、杨二人的 爱情悲剧,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更加表现了二 人坚贞不渝的爱情,更能表现作者对玄宗重色的反 思。 • 此处的浪漫主义与一、二层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更 显作品魅力。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采用了移情和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渲染一种凄凉、萧
索的氛围,烘托了唐玄宗的悲伤与失落。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睹物思人之情。 •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 • “多秋草”表庭院荒芜,“落叶”表生命将逝之悲,说
明了庭院的一派萧条景象,表达了唐玄宗的萧瑟愁苦之 情。 •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 采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昔日一片繁华,今朝一片 衰败。表现了唐玄宗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杨贵妃的思 恋之深切。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 “思”与“孤”二字形象地表达了玄宗的处境孤寂与他 对杨贵妃的思恋。“未成眠”说明心中有心事因而夜不 能寐,也从侧面说明了玄宗的思恋之深切。
人员分配
制作: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6级2班第五组
第一层
•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七个字含 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诗人通过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 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 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 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三层
•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 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 一折,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别开境界,借助想 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托物寄 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 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 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 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现了唐玄宗的遗憾,伤悲之情。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运用了“黄埃”“风”这两个意象,“黄埃”渲染了一
种阴郁、压抑的氛围,萧索的“风”,即冷瑟的风,暗 示唐玄宗内心的凄凉,合起来,便渲染了一种压抑、昏 暗、凄凉的氛围,表现了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峨眉山”是化用李白的诗句,表现蜀道的艰难。然而 实际上唐玄宗当时并未经过这里,融情于景,渲染玄宗 入蜀是的凄凉。“旌旗”代指战争,而此时无光,且日 色都已偏西,说明唐玄宗沉浸在悲痛之中,未曾关注战 况。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蜀江水碧蜀山青”有两种理解方式。一者,是为起兴, 塑造一种清冷的氛围,与后面“圣主朝朝暮暮情”一脉 相承。表现了唐玄宗的思恋、遗憾、悲痛之情。一者, 这描绘了一幅山青水秀的画面,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 法,以乐景衬哀情,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思恋、 遗憾、悲痛之情。
• 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 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 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 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第二层
•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 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 “迟迟”与“耿耿”运用了叠词,“迟迟”
阐明玄宗心中感受,表明他觉得长夜漫漫, 彻夜难眠,烘托了玄宗的思恋之情。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冷”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连那瓦都觉 得冷,玄宗心中更是冷,“重”为厚,表现 了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烘托出玄宗老景悲 凉。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悠悠”采用叠词,表明时间漫长,表达了 玄宗对杨贵妃的思恋之情。
——艺术手法
•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 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 动人心的种子。
•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 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 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 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对比。
•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许 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用酸恻动人的语 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 中的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 得回肠荡气。
• 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 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 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 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 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 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总结
•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 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 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 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 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 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 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 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 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 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 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 实ຫໍສະໝຸດ Baidu,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鼙鼓”采用借代的手法,之安禄山反叛。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宛转”指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采用借代的手法,
指杨贵妃。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采用互文的写作手法。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李、杨二人感情深厚,表
• 杨贵妃之美运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 “恨”有三恨,一为李、杨死别的遗憾,二为 “经年不入梦”,对贵妃的思恋,阴阳相隔的 遗憾,三为天人相隔,总无绝期的遗憾。
• 这首诗可以分做三个层次。 •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分层标准是安史之乱,以此为界,
分别表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幸福的生活与安史之 乱后唐玄宗悲凄的生活。 • 第三层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以夸张的想象,以及 神话故事,使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李、杨二人的 爱情悲剧,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更加表现了二 人坚贞不渝的爱情,更能表现作者对玄宗重色的反 思。 • 此处的浪漫主义与一、二层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更 显作品魅力。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采用了移情和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渲染一种凄凉、萧
索的氛围,烘托了唐玄宗的悲伤与失落。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睹物思人之情。 •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 • “多秋草”表庭院荒芜,“落叶”表生命将逝之悲,说
明了庭院的一派萧条景象,表达了唐玄宗的萧瑟愁苦之 情。 •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 采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昔日一片繁华,今朝一片 衰败。表现了唐玄宗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杨贵妃的思 恋之深切。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 “思”与“孤”二字形象地表达了玄宗的处境孤寂与他 对杨贵妃的思恋。“未成眠”说明心中有心事因而夜不 能寐,也从侧面说明了玄宗的思恋之深切。
人员分配
制作: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6级2班第五组
第一层
•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七个字含 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诗人通过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 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 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 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三层
•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 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 一折,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别开境界,借助想 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托物寄 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 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 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 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现了唐玄宗的遗憾,伤悲之情。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运用了“黄埃”“风”这两个意象,“黄埃”渲染了一
种阴郁、压抑的氛围,萧索的“风”,即冷瑟的风,暗 示唐玄宗内心的凄凉,合起来,便渲染了一种压抑、昏 暗、凄凉的氛围,表现了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峨眉山”是化用李白的诗句,表现蜀道的艰难。然而 实际上唐玄宗当时并未经过这里,融情于景,渲染玄宗 入蜀是的凄凉。“旌旗”代指战争,而此时无光,且日 色都已偏西,说明唐玄宗沉浸在悲痛之中,未曾关注战 况。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蜀江水碧蜀山青”有两种理解方式。一者,是为起兴, 塑造一种清冷的氛围,与后面“圣主朝朝暮暮情”一脉 相承。表现了唐玄宗的思恋、遗憾、悲痛之情。一者, 这描绘了一幅山青水秀的画面,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 法,以乐景衬哀情,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思恋、 遗憾、悲痛之情。
• 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 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 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 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第二层
•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 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 “迟迟”与“耿耿”运用了叠词,“迟迟”
阐明玄宗心中感受,表明他觉得长夜漫漫, 彻夜难眠,烘托了玄宗的思恋之情。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冷”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连那瓦都觉 得冷,玄宗心中更是冷,“重”为厚,表现 了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烘托出玄宗老景悲 凉。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悠悠”采用叠词,表明时间漫长,表达了 玄宗对杨贵妃的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