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押题练(六)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1)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1)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解析:选A 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

据此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所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

故选A项。

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D项符合题意。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由材料中提到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可知①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210610004225)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210610004225)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5月押题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5月押题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9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5月押题文综历史一、选择题:共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 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 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 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D. 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根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C正确;“士大夫”称谓变化,但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没有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学家积极入仕”,排除B;生产力的发展是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D错误。

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2.《旧唐书•穆宗纪》载:“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放下'。

制命始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 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D. 体现了唐代决策民主性【详解】“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说明给事中具有封驳皇帝的诏书的权力,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B正确,A错误;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具有审核权,没有决策权,C错误;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民主性”表述错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6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功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6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功

专题06 从甲午战斗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公平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见()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削减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2022·6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扬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6浙江·高考真题)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进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进展相对较快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4.(2022·1浙江·高考真题)观看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进展,解读正确的是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进展出①重工业有了肯定的增长①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①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2022·湖南·高考真题)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夫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进展。

棉纺织业进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快速扩展之路。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答案:B解析:题目中袁世凯批评以民智未开为由担心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其本质意图是使自身权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合法化,B项正确;A项中“民主意识”、C项中“政府改革”在题目中都没有涉及;D项也不是其本质意图。

2、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

据此可知,新刑律()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等信息可知,新刑律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中的“照搬”错误,排除;新刑律的颁布并没有巩固清朝的统治,D项错误。

3、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答案:A解析:题目中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他们在华进一步扩张,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和争夺,使之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一致和相对平衡,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在列强侵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B项中“优势”尚不能体现;该政策的提出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题目中也没有涉及列强的态度,C项中“较广泛”与史实不符;通过“利益均沾”使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权力,不是扩大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排除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五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五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主题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二、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

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②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3)中央集权的削弱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

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③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2)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2019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4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4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解析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精选大题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

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1)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年”再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产生于19世纪末,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

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爱国和进步的,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解析版)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二、具体表现:(1)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

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运动:预备立宪和新政。

(2)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民族民主意识高涨;近代教育呈现新的变化。

(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三、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四、高考真题1.(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一模]“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120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 D.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

这反映了( )A.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3.[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4.[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5.[2018·新疆高三二模]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2.[2019·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3.[2019·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这一时期()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4.[2019·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5.[2019·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新课标Ⅰ卷】2019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含答案)

【新课标Ⅰ卷】2019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D.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25.开元十九年,王维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他听说张九皋因为玉真公主的推荐,已被内定为第一名。

王维便请求歧王为他引见公主,并用自己的诗作争取到公主的支持。

最终他高中了当年的状元。

据此可知,唐朝A.士族大地主仍然把持着政权 B.封建官僚集团相互倾轧争斗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走向衰落 D.选拔人才的机制还有待完善26.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27.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

2019高考历史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根据材料“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材料中的照会 (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范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3.(2018·四川泸州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广东阳江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

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

其原因是 ( )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解析: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授课人:徐志辉[专题分析]教材:本专题内容涉及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高考:“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

(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程的考查力度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这一点。

2012年高考“冲击---反应”模式。

[教学过程]破题导入:社会学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论述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

要探讨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必须从这一时期我国相应领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分析。

知识梳理、整合: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表现1、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复习)(提问: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问: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分析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政治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政治民主化)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现代意义的银行、铁路、邮政等新事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也发行流传,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艰难、缓慢地转化。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

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A.维护人民利益B.遏制日俄扩XC.主动对外开放D.发展东北经济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1900年,俄国独霸满洲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1904年,出于本国的利益和英美的怂恿,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企图独霸满洲,对东三省主权的完整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1907年,清政府在东三省实施“新政”,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遏制日俄的扩X,故选B项。

2.辛亥革命后某某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

这些举措( )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解析:选 A 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某某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

3.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

之后,又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解析:选C 甲午战败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

4.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解析:选C 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X,故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六)
一、选择题
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

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解析:选B 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解析:选A 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宿州一模)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

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

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种现
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B 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取代了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制度变革和社会演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

5.(2018·赣州期末)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

据此合理解释是( )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解析:选D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了冲击,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多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不断反思、关注世界局势,故D项正确。

6.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解析:选B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材料中“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反映了妇女地位提高,而非民主共和的观念,故C项错误;女性平等地位确立,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

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

直至1900年之前,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

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

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据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改编材料二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

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

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

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负责租界管理。

这种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

租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

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空间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和休闲的因素设计城市。

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

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

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

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

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据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改编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严禁经商、生产”等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政治功能突出;突出王朝尊严和统治秩序;商业落后,市民活动空间少;贵族化消费特征明显;经济凋敝,对民生缺乏足够的重视。

原因:属于政治中心,专制和保守势力强大;传统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开放程度低,西方文化影响较小;工商业落后;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无意改善民生。

(2)主要表现:近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城市近代化也表现为城市建设(市政基础建设)的近代化;新观念的输入使近代城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作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乡进步和近代化发展的样板和带动力量;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新兴阶层产生;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为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民主革命积蓄了新的力量;中国社会进步思想和观念的形成,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