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六)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六)
一、选择题
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

这些举措()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解析:选A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宿州一模)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

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

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取代了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制度变革和社会演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

5.(2018·赣州期末)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

据此合理解释是()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解析:选D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了冲击,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多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不断反思、关注世界局势,故D项正确。

6.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解析:选B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材料中“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反映了妇女地位提高,而非民主共和的观念,故C项错误;女性平等地位确立,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

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

直至1900年之前,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

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

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据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改编材料二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

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

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

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负责租界管理。

这种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

租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

租界影响华界,
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空间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和休闲的因素设计城市。

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

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

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

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

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据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改编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严禁经商、生产”等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政治功能突出;突出王朝尊严和统治秩序;商业落后,市民活动空间少;贵族化消费特征明显;经济凋敝,对民生缺乏足够的重视。

原因:属于政治中心,专制和保守势力强大;传统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开放程度低,西方文化影响较小;工商业落后;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无意改善民生。

(2)主要表现:近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城市近代化也表现为城市建设(市政基础建设)的近代化;新观念的输入使近代城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作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乡进步和近代化发展的样板和带动力量;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新兴阶层产生;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为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民主革命积蓄了新的力量;中国社会进步思想和观念的形成,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