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据此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所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

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D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由材料中提到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可知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故选D。

4.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C 清帝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故C项正确。清帝退位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但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D项。

5.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材料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工业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故A项不正确;B、D两项说法本身不正确,由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等特点决定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民族工业生产结构不可能平衡或合理。故选C。

6.有人说,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技术设备落后

B.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C.缺乏重工业基础

D.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中国近代缺乏生产制造工业——重工业,造成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只有装配工业或加工工业。

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D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期为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选择D项。

A、C两项分别是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B项说法错误。

8.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解析:选C 本题是以社会习俗中的发饰变革作为切入点,以习俗的变革反映政治上的斗争。太平天国“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与“辫发之争”的实质无关,排除。9.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 )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