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教学思路及策略: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同学们,你们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下面就讲给大家听听。

利用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一、沧海桑田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

一沧海桑田(1)案例探究:案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案例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案例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大板块,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自学“沧海桑田”1、读教材32页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图2.10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读33页图2.11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3)读33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自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5、、、有哪两种?地最终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每年的有感地震达到1500多次,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利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图2.22,2.23和2.24,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测量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什么问题?3、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能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5.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学习重难点】:1、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

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___________。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2、观察世界地图,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3、德国科学家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

板块的运动4、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____引起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大板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板块______地壳比较______,板块与板块_______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_。

世界上的______、_______ ,也集中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地带。

6、板块运动:分为____和____;发生张裂运动时,使地表发生____,形成_____和______;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使地表____,形成____。

7、红海地处____和_______之间;地中海地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日本地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多火山地震;中国地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8、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2.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意识。
地理实践力
1.通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情与学法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具,动手拼图、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课的内容在《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江西道教名山的图片,引出《神仙传》。展示麻姑仙子的图片,说出沧海桑田的典故,从而进入本节情境式教学主题麻姑之《海陆的变迁》。
通过乡土文化的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置情境
1.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
2.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原因。
拓展型:1.板块构造学说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理由。
2.目前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情况。(任选一题查找资料并予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通过分层式的作业布置,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基础型的作业面向是全体的学生且对第二课时大陆漂移学说的学习做了铺垫;拓展型的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希望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对科学知识地不断探索还在继续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2.2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2.2海陆的变迁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课本、导学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试做37页的活动题写在书上。
2、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者是。
3、洲和洲的轮廓相吻合。
4、“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原始大陆在年前是连接一体的,年之后才逐渐分离,变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二)合作研讨: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我国是一个____的国家,原因是___
4.板块运动:分为____和___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使地表____,形成____。红海地处____和____之间
5.我们每个人要有防震意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做?
(三)展示汇报
B.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C.我国地形多山
D.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四)当堂检测:
1.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球上有山脉分布的地带
D.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国家有( )。
A.加拿大 B.美国 C.俄罗斯 D.日本
3.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
A.我国地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1.大陆漂移假说的其内容是____
2.自然界造成海陆变迁的形式有和,
人为活动方式是。
3.思考:七大洲轮廓的形状类似。
4.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展示汇报
(四)当堂检测:
完成本节课练习册的习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障碍与生成关注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 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不变的(错误)1. 地壳的变动一、海陆的分布2. 海面的升降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3. 人类的活动4. 其他的原因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五、练习与拓展选题单项选择题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非洲板块D. 亚欧板块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A. 裂谷B. 岛弧C. 海沟D. 海岸山脉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A. 地球公转B. 地球自转C. 板块运动D. 海水运动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七、反思与点评记录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于此.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海陆变迁,并且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能够利用证据说明大陆漂移的可信性能力目标:看图了解海陆变迁以及大陆漂移对现实海陆轮廓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重点:板块运动难点:板块运动【学法指导】自学讨论图册大陆漂移示意图【预习导航】一、自主学习:(一)沧海桑田:看图—,了解世界海陆的演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__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_____(国家)的科学家___________.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举出能证明大陆漂移的证据:(看40页活动内容)(三)板块的运动2.板块处于不断___之中,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_,多___和___。

3.日本所在的位置如图,日本每年的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疑问:【达标检测】1.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是()A.马里亚纳海沟B.安第斯山脉C.东非大裂谷D.亚洲东部呈弧形分布的岛屿2.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形成裂谷B.形成高山C.形成海洋D.形成低地3.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A.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B.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D.非洲和大西洋4.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A.是沧海桑田最不易发生的地带B.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地带C.是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D.是平原和山地过渡地带5.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板块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学习小结】(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2.示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图片和图表。

3.实例和案例。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图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如我国南海岛礁的变迁,让学生分析这个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2.2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2.2海陆的变迁
C.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D.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
2.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3.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
A.亚洲、非洲B.欧洲、非洲
C.北美洲、南美洲D.大洋洲、南美洲
5. 证据
(1)大西洋两岸的_________相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3)非洲与南美洲多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和古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什么?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5、未来地中海的面积将如何变化?
6、未来红海的面积将会怎样?
7、未来能否骑自行车去美国?
8、我国台湾为什么多地震?



1.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碰撞挤压形成.
A.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2)___________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 海陆变迁的证据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2)我国东部沿海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预习感知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_________和_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___________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A.迅速躲在课桌椅下
B.迅速下楼外逃
C.用书包护住头部
D.震后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到操场避震
9.六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
10.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
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
C.人类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反映
D.地壳运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集体备课
备注
课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课型
新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7.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8.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下列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错误的是()

人教七上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设计

人教七上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设计
人教七上地理 2.2 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海陆的变迁(一)
课时
1 课时
主备人 学习提示
复备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审核人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使用时间 复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点。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激活先知,链接新知】
上节课已经了解了陆地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共有
学习小结: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还在缓慢的变化着,而且永不停 息。即,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_____(运动、静止)之中的。
6.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需要证据的。
【深度加工,习得悟得】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为改造
2000 年前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2、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及 【反思】
2/2
B.地震和火山活动
1/2
人教七上地理 2.2 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设计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岩浆活动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魏格纳Biblioteka C.哥白尼D.哥伦布
3、下列哪些事例不能证明海陆变迁( )
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B.台湾海峡内有古河道的
遗址
C.印度洋海啸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 D.现在全世界平均气温高于

七年级地理上册_2.2_海陆的变迁导学案(2)_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_2.2_海陆的变迁导学案(2)_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重难点
1.知道板块变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
2.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
教学设想
教法
分析讨论法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1.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自学检测
(1)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由______________拼合而成
三、质疑探究
1.完成书本P38活动1
2.完成书本P39活动2
3.结合P37图2.19,从板块运动角度简单解释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
四、当堂检测
1.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
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2、六大板块与山系Βιβλιοθήκη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2)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5.结合地图册,写出世界著名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请解释我国台湾为什么会经常发生地震?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A.东部和西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处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C.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D.人们在改造自然时造成的结果
3.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2 海陆的变迁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

(5)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2、预习要点(1)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达标练习(1)下列哪些事例不可以证明海陆变迁( )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B.台湾海峡内有古河道的遗址C。

印度洋海啸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D。

现在全世界平均气温高于2 000年前(2)以下名称中,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板块C。

北美洲板块 D。

南美洲板块(3)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以下哪种现象( )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 B。

泥石流C.火山 D。

地震(4)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A。

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5)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海陆变迁,并且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能够利用证据说明大陆漂移的可信性能力目标:看图了解海陆变迁以及大陆漂移对现实海陆轮廓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
难点:板块运动
【学法指导】
自学讨论图册大陆漂移示意图
【预习导航】
一、自主学习:
(一)沧海桑田:看图2.13—2.15,了解世界海陆的演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__(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_____(国家)的科学家___________.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出能证明大陆漂移的证据:(看40页活动内容)
(三)板块的运动
2.板块处于不断___之中,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_,多___和___。

3.日本所在的位置如图,日本每年的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疑问:
【达标检测】
1.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是()
A.马里亚纳海沟B.安第斯山脉
C.东非大裂谷D.亚洲东部呈弧形分布的岛屿
2.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形成裂谷B.形成高山
C.形成海洋D.形成低地
3.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
A.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B.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
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D.非洲和大西洋
4.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
A.是沧海桑田最不易发生的地带B.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地带
C.是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D.是平原和山地过渡地带
5.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板块是()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学习小结】
(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