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阿拉伯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 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 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 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 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 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 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 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 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苏曼尔哈里发时期,婆罗摩笈多、婆 什迦罗等印度天算家的著作在766年左 右进入巴格达,并译成阿拉伯文。


8世纪末9世纪初包括《几何原本》在内 的希腊众多希腊天文数学经典先后被译 成阿拉伯文。 到10 世纪这种翻译运动仍在继续。 他们的这种翻译为世界科学文化遗产的 保护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运动。


中世纪有人厌恶这种繁琐的数学,作了一 首诗: “乘法原可恼,除法赤不良; 黄金律,太讨厌,练习真使我发狂。”

什么人改变了这一繁琐的计算方法, 使世界变成现在这样使用统一的数码 及计算方法呢?
1. 印度数学

古代印度的数学多数都与占星术有关。
他们的数学书籍带有浓厚的宗教气味, 将计算方法和结果用语句难懂的诗歌 写出来。

代表人物:花拉子米(783~850) 代表著作:《代数学》


花拉子米在书中将古希腊、印度等代数 问题给出一般性的讨论及解的方法,如: 引进 “移项、同类合并项” 等基本的 代数运算。

花拉子米的《代数学》约1140年被英国 人罗伯特译成拉丁文,作为标准的数学 课本在欧洲使用数百年。

花拉子米的另一本书《印度计算法》也 是数学史上十分有价值的数学著作。

这样就注定莉拉沃蒂永不能出嫁。婆什 迦罗为了安慰女儿,就把他所写的算术 书以她的名字命名,以使她的名字随同 这本书一起流芳百世。

这本树后来被帝王授意翻译成波斯文, 译者连同这段故事一起附上。
1.3 印度数学家对世界数学的 伟大贡献

(1)用圆圈符号 “0” 来表示零。这是印度 数学的一大发明。

如:
A x
D 12
B
48
C
已知:AD AC DB BC 求:AD ?, DC ? 设:AD x, 则AD AB 2 BC 2 BD BC 即:x 482 ( x 12) 2 12 48, 得 : x 8

印度人这样编题:

山上住着两个苦行者,一个是巫师,会 在空中飞行。他从 山顶笔直跳到空中到 达某一高度后斜降到某一小镇上;另一 个从山顶垂直入地,再步行到同一小镇。 二人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山和小镇的 距离及巫师升高的高度。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 有一条很厉害的黑蛇,长32 “哈土他” , 71 它钻进一个洞里,5/14日内钻进 “ 安 2 23 吉拉”,但在1/4日它的尾巴增长 4 “安吉拉”,何时才能完全钻入洞中?


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著作《莉拉沃蒂》最 为出名,其中许多代数问题也是用歌谣来 给出的。如: 一首诗歌导致一个无理方程:



素馨花开香扑鼻, 诱得蜜蜂来采蜜。 熙熙攘攘不知数, 一群飞入花丛里。 试问此群数有几? 全体之半平方根。 另有两只在一起, 总数位九分之八, 徘徊在外做游戏。
.
解得答案为:=72
1.1 印度数学的特色


(1) 搞数学的印度人把自己当作天文学家。 由于种姓制度,数学教育几乎只属于僧侣; 印度人是有造诣的计算家,也是拙劣的几何 学者;
2. 阿拉伯数学

“ 阿拉伯数学” 并非单指阿拉伯国家 的数学,而是指 8~15 世纪阿拉伯帝国 统治下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数学。

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人在保存和传 播希腊、印度的文化,最终为近代欧洲 文艺复兴准备学术前提方面作出了巨大 贡献。
2.1 阿拉伯的翻译运动(8-15世纪)

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 半岛上处于游牧状态的阿拉伯人,又用 了一个世纪阿拉伯人打出了一个从印度 到北非并包括西班牙的帝国。
2.2 印度数系传向欧洲



印度数码刚传到欧洲时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因为手写体总有变化,所以在欧洲经过若 干岁月的演变,逐渐变成接近现在的样子。 14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 1480年,英国一本印刷书中数码已相当接近 现代写法。
2.3阿拉伯的数学家

阿拉伯学者们在广泛吸收了古希腊、印度 (中国)的数学家成果基础上,也加上了 他们自己的创造,使阿拉伯数学对以后欧 洲数学的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印度十进制数字的演化过程: 公元前3世纪,印度表示 1~9 的一套独 特符号就已出现在一些石刻铭文中。它 们尚未演化成我们今天使用的符号,而 且也不包含零。

稍晚一些时候,零也加入进来从而形成 一个完整的体系。


该体系的一个稍加改变的版本被阿拉伯 人翻译传抄并传往欧洲。 1300年以后,印度再也没有产生任何伟大 数学家 。
1.4 创立了独一无二的数系并在全 世界推广使用。


这一数系包含四个要素: ① 以十为基底; ② 具有代表数一至九的特殊符号 1、2、3、4、5、6、7、8、9;0 ③ 具有位值制表示法; ④ 零的使用。


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数系。
这些要素中的每一项拿出来都不是印度 特有的,但所有这些要素的结合赋予了 印度数系以独有的高品质。


这个庞大的帝国分成以: 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为首都的西部王国; 哈里发建立的中心位于巴格达的东部 王国。

东部的苏曼尔不论其种族和宗教信仰, 向一切学者开放巴格达的大门。 他们收买大量希腊人的手稿,邀请各地 科学家到首都从事科学研究,并设立的 “智慧室” 吸引了大批学者,在那里掀 起了著名的翻译运动。 使巴格达成为当时科学文化中心,
印度数学多半是经验的,很少给出证明 和推导。


(3)印度数学缺乏选择性,高质量的 和低质量的数学往往同时出现。有作 家称印度数学是 “珍珠和酸枣的混合”。
1.2 印度的数学家

婆什迦罗(1114~1185)。 他是这一时期印度最突出的数学家,长期 在天文台工作。代表著作: 《莉拉沃蒂》《算法本源》 内容涉及代数、几何、三角等,其中包括 零的运算法则的完整叙述,特别是对零作 除数的问题给出了有意义的解释,认为分 母为零的分数 “表示一个无限大量”。

《莉拉沃蒂》的书名,也带有印度特色, 里边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莉拉沃蒂是婆什迦罗女儿的名字,占星 家预言她终身不能结婚。

占星家的父亲婆什迦罗为女儿预测吉日, 他把一个底部有孔的杯子放入水中,让水 从孔中慢慢渗入,杯子沉没之时也就是女 儿出嫁的吉日来临之际。

女儿带着好奇观看这只待沉的杯子,不想 颈项上一棵珍珠落入杯中,正好堵塞了漏 水的小孔,杯子停止了下沉。


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 禁止低种姓之男与高种姓之女通婚,但可 以低种姓之女嫁给高种姓之男。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2) 印度人用诗歌的形式来写作数学,并 且他们在世界的语言含糊而神秘。
CCXXXV 8个C,12个X,4个V缩写为: CCXXXV CCXXXV DC C C C X L CCXXXV 是40 X L

如果是多位数乘多位数,其复杂的程度 不难想见。 加法并不比乘法简单多少,乘法只是重 复写若干遍,而加法要逐个数,……, 然后再缩写成所求答案。


那时精通四则运算就可以算学者了。至 于分数,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直到现在,德文里还保留着这样的谚语, 形容一个人已经陷入绝境,束手待毙就 说他已经 “掉到分数里去了”。
其中系统介绍了印度数码十进制记数法, 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尽管在8世纪印度数码和记数法已随印度 的天文表传人阿拉伯,但并未引起人们 的广泛注意。 花拉子米的使它们在阿拉伯世界流行起 来。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后来被译成拉丁文 在欧洲传播,所以欧洲人一直称这种数 码为阿拉伯数码。

阿拉伯人在代数、三角方面也取得了一 些自己的成就; 他们在几何上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对希腊 几何的翻译与保存,并传给了欧洲。
印度与阿拉伯数学
罗马数码下的四则运算

罗马数字 I、V、X、L、C、D、M : 表示:1、5、10、50、100、500、1000。 3888则写成
MMMDCCCLXX XVIII
Biblioteka Baidu
举一例子来说明当时的计算是多么烦冗。
公元800年左右的教科书中有一题: 235×4 IV CCXXXV 235 乘 4 . CCXXXV 将 分别重复写4遍:


阿拉伯人关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 第五公设的兴趣与研究的真诚,诱发了 后来欧洲学者在这方面的兴趣,对非欧 几何的诞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人为译出大量令 人满意的印度、希腊等经典著作所作 的不屈不挠的努力。

(2)负数的引进与使用 在引进零的同时,几乎也引进了负值, 并写出了用负数在零进行运算的全部规 则。印度另一著名数学家婆罗摩及多 (598~665)的著作中:

“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零为正数; 零减零什么也没有;零乘负数、正数或 零都是零……。”


婆什迦罗又把负量当作债务或损失,把 正数当作财产。这就为负数增添了一项 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效的用途。 婆什迦罗甚至把负数当作方程的根或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