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

合集下载

高考改革下的新课程标准

高考改革下的新课程标准

高考改革下的新课程标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核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高考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并伴随着全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意义重大,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下的新课程标准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高考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选拔优秀的人才。

然而,长期以来,高考被指责为“应试教育”的代表,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们陷入枯燥的学习模式中。

为此,高考改革成为推动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工作,制定了全新的课程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 多元发展: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 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信心。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高考改革下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并对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2. 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们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育方式得到改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活动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

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

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今年,我省作为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开始了新课程基础上的高考,故称“新高考”。

社会对新高考有着殷切期待,教育教学人员更急切地想了解新高考有哪些特点,其实施的成效如何,它对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提出哪些挑战,今后我们应如何应对新高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福建省普教室中学文科主任、考试评价科科长、特级教师刘文川和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特级教师叶诚良。

记者:今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新高考呈现出哪些特点?刘文川: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第一次高考,概括起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指导下,以《考试说明》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使考试与教学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规定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能力性、时代性、人文性、选择性等命题原则,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实现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

其次,试题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初步尝试反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运用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初步体现了课程关于生活化、实践性、探究性、思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出现了不少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试题。

高考结束后,多数的老师和考生对试题给予较好的评价。

尽管各个学科试题中都难免留下一些瑕疵和遗憾,但总体上看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能够实现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样两个目标。

叶诚良:一、新高考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

试卷增加了实验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强调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论证与探究的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设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体现了个性化、选择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答案的多样性与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强调考生的思辩与评判,同时,还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按6个维度分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考核,倡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新高考”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中学科教学也在此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目标导向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以发展为中心”,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导向是未来高中学科教学的关键所在。

目标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练习,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目标导向教学还需要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协作学习的推广协作学习是“新课程”中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协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同时,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共同进步的意识。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今后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一个新趋势。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知识或者技能,更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学以致用”方面的自我拓展。

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理解。

它的推行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重要性和影响应该不容忽视。

“新课程”“新高考”不仅将学科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能力培养,而且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系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互相促进和制约的因素。

新课程实施是指在传统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引进创新元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性活动和跨学科的学习方法。

而高考改革则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高考改革主要包括考试科目及内容的调整、改变评价方式和培养多元化人才等内容。

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新课程实施提供了高考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与高考改革要求培养的多元化人才目标是一致的。

实施新课程可以为高考改革的目标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新课程实施对高考改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考核提供了实践基础。

例如,实施新课程后,学生可以参与更多的实验、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就可以补充高考改革中传统考试的不足,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

首先,新课程实施需要时间,而高考改革常常要求较短时间内实现。

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需要适当考虑高考改革的时间节点和进度,以确保两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之间存在观念和评价体系的不协调。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而传统高考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

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新课程实施的疑惑和担忧,同时也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负担。

因此,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需要逐步调整高考评价体系,更加贴合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两大变革,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高中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新高考改革和新课标的颁布,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的解读和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新高考解读1.1 什么是新高考?新高考是指我国推行的面向全体学生,以考试为中心,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要方式,兼顾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考试的高中教育改革。

它是一种全面发展、能力导向、多元评价、分类考试、个性发展的高中教育制度。

1.2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变化?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实行的是一考多评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考试三个方面。

这样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高考还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素质教育要求,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高考?面对新高考,学校和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升华和感性经验的转化,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2.1 新课标的背景及意义新课标是指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它是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新课标的颁布,旨在推动高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高中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2007年8月宿州新课程培训讲稿任峰首先我今天所讲的题目很不合适。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而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非常反对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挂钩,似乎一旦把新课改与高考联系起来,就会变成应试教育。

但是我们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却不得不面对高考,而现在的高考也不断改革以适应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改。

所以关注高考的目的并不是要搞应试教育,而是为了更好的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我今天就尝试解答这样两个问题:新课程的高考如何考?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会不会对将来的高考带来负面影响?一、三十年高考改革之路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的高考,中国整整10届的学生在一起考试。

1977年高考具体考试时间是12月7、8、9日三天,各省单独命题,570万考生参加,录取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8年,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考时间:7月20~23日。

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这就是传奇般的77,78届的渊源。

而老三届”指的是在66、67、68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

30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考报名考生突破1000万人,计划招生560万人,高校录取率将近50%。

教育部部长周济称,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生了质变。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

30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新课程改革后引人瞩目的第一次高考。

二、2007年非实验区和实验区高考大纲比较首先,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一、适应高考考试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新高考政策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考试要求方面。

高考数学考试难度增加、题型多样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

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适应新的考试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适当增加数学建模、数学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新的考试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数学建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适应新高考政策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新高考政策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命题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五、增加数学教师的培训和研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政策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数学教师的培训和研究。

新高考政策解读与教学反思

新高考政策解读与教学反思

新高考政策解读与教学反思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直在不断改革与完善。

新高考政策的推行,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一政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新高考政策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在考试科目设置上,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物理、历史中选择一门,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进行组合。

这种选科模式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新高考的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除了统一高考成绩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都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者,新高考的考试时间和次数也有所调整。

部分省份实行多次考试,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选科组合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学科组合的教学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此外,教学资源的配置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都需要根据新高考的要求进行优化和整合。

面对新高考政策,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目标上,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管理方面,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高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高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高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新高考政策的推行,给教学内容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到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深入到了教学理念、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多个层面。

首先,新高考模式促使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综合性和跨学科融合。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分明,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然而,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例如,在解决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范畴,而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新高考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增强。

新高考给予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

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需要更加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比如,对于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艺术史、艺术鉴赏等课程;对于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可以设置人工智能、编程等相关课程。

这种选择性的增强,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者,新高考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逐渐成为高考的考查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传统的基础知识,还要及时更新和拓展,纳入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

以物理学科为例,除了经典的力学、电学等内容,还可能涉及到量子物理、相对论等较为前沿的知识。

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等,也需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新高考还促使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以往的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高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

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

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两大重要改革,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高考改革旨在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观念。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

首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考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了传统教育中的课时,增加了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等。

这使得高考改革有了更好的基础,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培养兴趣爱好,这对高考改革中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的考核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高考改革也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改革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就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要与高考改革相适应。

例如,高考改革中要求考生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那么新课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意识,加强实践性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

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为高考改革服务,使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进上。

高考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这要求教师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而新课程改革也提倡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

这使得高考改革中的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达成了一致,共同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进与提升。

最后,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还体现在学校课程实施的协调与减负上。

高考改革提倡减负,降低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加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也为学校减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浅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

通过专家报告、名校参观、同伴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既是一次陕西教育人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江苏教育的先进,特别是不掐尖,各县区均衡发展值得学习和推广。

“偕行”有与世偕行,与人偕行,与时偕行之意。

也强调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共生文化,强调师生在共同学习与生活交往中,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更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正如石庄高级中学丁锁勤副校长所说:用爱和责任凝聚一群人、一件事、一起干、一定赢!那么,如何由心动到行动,确实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思考,去尝试。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抓精细管理,驱动学校内涵发展南通教育处处体现精细管理,通州中学气势恢宏的校园建设,海安中学图书馆、大剧场的创意设计,南通中学厚重的校园文化,白蒲中学“四大偕行”理念,都昭示出南通校长的教育情怀、专家办学、精微管理及育人智慧。

作为我们,该如何去做?一是要做学者型管理者。

这需要我们正视短板,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党和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及相关要求,研究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做务实型管理者。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要熟悉学校的教情与学情。

脚踏实地的沉下去,走进年级、走进课堂、走进办公室、走进宿舍,带头听课、带头评课、带头教研,才能发现学校的管理漏洞,才能找到薄弱环节,才能科学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三是要做创新型管理者。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也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要关注世界形势,要重视国家教育改革方向,要在学校守正中创新,及时建立“三新”背景下的学校制度体系,力推学科建设和课堂创新,确保学校在新一轮综合改革中能接续发展。

二、抓精准课堂,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南通之所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高地,除了政府重视、专家办学外,其核心就是教学模式新、学情定位准、课堂质量高。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1. 引言1.1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学科之一,数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在旧有的教学体制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等。

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这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如何适应新政策,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也需要不断创新,拓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正文2.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二、教师教学质量不均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数学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四、教学资源匮乏:一些中小学数学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五、课堂互动不足: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存在这些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找到解决之道,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2.2 适应新政策的教学方法探讨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适应新政策的教学方法探讨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更好地适应新政策要求。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一对多教学,而新的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新高考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新高考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新高考对学科教学的影响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的推行,给学科教学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首先在考试形式和科目设置上做出了重大调整。

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被打破,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科组合自由。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的侧重点。

过去,在文理分科的框架下,教学往往更注重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而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学则需要在保证知识深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和跨学科融合。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新高考加大了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

阅读材料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写作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议论文和记叙文,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学科在新高考中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新高考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设置更加注重情境化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更多地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由于选科组合的多样性,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需求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英语学科方面,新高考突出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查。

传统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增加听说训练的比重,创设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英语水平。

此外,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的难度也有所提升,对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掌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视角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视角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视角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已经成为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最新变革。

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高考将对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和特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首先,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高考制度偏重对学生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的考察,而新高考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普通高中需要通过特色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特色教育可以包括科研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是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和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普通高中在新高考背景下的特色发展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新高考中,核心素养将成为普通高中的特色和重点。

通过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普通高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普通高中还应该注重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与学校的合作对学生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普通高中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家校互动,与家庭共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新高考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高考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高考下的教学方式改革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进行改革。

新高考的推行,无疑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变化之一是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学生拥有了更多的科目组合选择。

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再是“一刀切”,而需要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过去,教师习惯于按照固定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科选择建议。

为了适应新高考,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

例如,项目式学习法在新高考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比如,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设计并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项目,学生需要运用物理原理、数学计算以及材料选择等多方面的知识来完成。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探究式学习也是新高考下值得推崇的教学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或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以历史学科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自己得出结论。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就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

实践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验、企业实习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生物学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生态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信息化技术在新高考下的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线课程、教学软件、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新高考改革的推行,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教学策略的调整与创新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科决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新高考的政策和要求,包括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录取机制等方面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高考促使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

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划分课程,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选科需求,灵活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组合。

例如,对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深入的实验探究课程;对于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组合的学生,则可以加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个性化教学在新高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学生的选科组合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大。

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开展课外调研、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评价方面,新高考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政策及开展情况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政策及开展情况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政策及开展情况一、政策方面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提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的工作目标,并明确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印发,提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8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这一政策旨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为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工作要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0月8日至10月13日组织开展了2022年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

二、培训开展情况(一)培训内容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同时,针对新教材的使用,培训也会涉及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二)培训形式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形式多样,包括线上培训、线下培训、混合式培训等。

线上培训通常通过视频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线下培训则通常采用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

混合式培训则是将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在线上学习相关内容,再线下进行实践和交流。

通过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教师们可以深入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掌握新教材的使用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创新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创新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创新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高考方案强调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普通高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基于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创新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高考方案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实验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与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新高考方案要求普通高中课程要提高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三、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新高考方案要求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提供学科整合和跨学科研学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究。

教师还可以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开展学科整合和合作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四、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五、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新高考方案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网络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整合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2007年8月宿州新课程培训讲稿任峰首先我今天所讲的题目很不合适。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而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非常反对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挂钩,似乎一旦把新课改与高考联系起来,就会变成应试教育。

但是我们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却不得不面对高考,而现在的高考也不断改革以适应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改。

所以关注高考的目的并不是要搞应试教育,而是为了更好的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我今天就尝试解答这样两个问题:新课程的高考如何考?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会不会对将来的高考带来负面影响?一、三十年高考改革之路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的高考,中国整整10届的学生在一起考试。

1977年高考具体考试时间是12月7、8、9日三天,各省单独命题,570万考生参加,录取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8年,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考时间:7月20~23日。

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这就是传奇般的77,78届的渊源。

而老三届”指的是在66、67、68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

30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考报名考生突破1000万人,计划招生560万人,高校录取率将近50%。

教育部部长周济称,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生了质变。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

30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新课程改革后引人瞩目的第一次高考。

二、2007年非实验区和实验区高考大纲比较首先,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目,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新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如果很重要的话,也列入必考范围。

如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就被列入必考模块。

其次,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

打比方说,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还小,因为他们只选几个少数的固定模块。

新大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

一句话,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第三,新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实验区四省高考方案比较四省高考方案比较(附江苏)说明:1.山东: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域的必修内容。

文史方向的考生只做科学部分的题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只做人文与社会部分的题目。

2.海南:高二学生参加基础会考,时间于高考后一天举行。

文科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理科考政治、历史、地理、技术;每科折合10分,共计40分,算在高考总分中。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会考科目的重视,克服普通高中学生过早文理偏科的现象;每个学生只需要参加四科会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会考复习负担;另外还能有效避免高考移民现象。

3.广东:选考科目为1~2门,一般只选一门。

若选两门,就分别计算两个总分。

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有两个总分的考生可以填报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志愿。

4.宁夏:宁夏的理综比全国1理综在物理和化学两科上的分数比重下降,物理少了10分,化学少了8分,而这18分则加在了生物学科上。

这得益于近年来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

这一变化会不会在安徽省的09年高考方案中有所体现呢?5.江苏: 江苏省的新课程高考方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社会反响不一。

选修测试科目共2门,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必选1门;文科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地理中选一门,理科倾向的学生在化学、生物中选1门。

剩下的其他五门为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测试日程和时间为:必修科目测试:高二下学期、高三下学期,每年的4月8日全天和9日上午,每科75分钟。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报考两次。

选修科目测试:高三下学期,每年的6月9日。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

成绩的使用:填报普通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需达到C级及以上(技术科目测试合格),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超过三门。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实验区理综/化学试卷结构归纳:1.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为必做题——保证基础性和均衡性,其它为选做题。

选做题一律放在试卷最后——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2.六个模块化学选修中《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四省有三省试卷中设置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的试题,而广东省只设置了前两个模块试题。

《化学与生活》、《实验化学》在四省化学试题中均未出现。

这并非否定此两个模块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化学与生活》相对简单,一般文科学生选修,理科学生自学。

《实验化学》内容已经渗透到其它模块的教学中,在四省高考试题中也都有一道大题考实验知识。

所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开齐、开足选修课。

3.选做题的题量:山东、广东、宁夏每个模块均为一道主观题,而海南为四题,其中三道选择,一道主观。

选做两个模块以上的学生,只以第一个模块计分。

这种命题方式大大减轻了高三学生复习迎考的负担。

负面影响是有的学校开选修课时就只开其中的一两个模块,造成选修模块开不齐。

4.选做分数比重:山东10.3%,宁夏15%,海南20%,广东选做分数比重最少,为6.67%,若把理科基础化学部分分数计算在内,所占比重更低。

因此,个人认为这种方案非常不利于选修模块的教学。

五、高考题对日常教学的启示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课程。

同时,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的变化与考试评价密切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影响高考的选题、命题。

面对学习方式的新变化,高考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案例一:27、(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11分)(9分)克矽平是一种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1)化合物Ⅰ的某些性质类似苯。

例如,化合物Ⅰ可以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其反应方程式为(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2)化合物I 生成化合物Ⅱ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为(3)下列关于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 、化合物Ⅱ可以与CH 3COOH 发生酯化反应B 、化合物Ⅱ不可以与金属钠生成氢气C 、化合物Ⅲ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 、化合物Ⅲ不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化合物Ⅲ生成化合物Ⅳ的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5)用氧化剂氧化化合物Ⅳ生成克矽平和水,则该氧化剂为 。

27、(1) (2)CH 2O (答HCHO 也得分)(3)A C—OⅠ Ⅱ Ⅲ Ⅳ 克矽平3—n33+ 3H 2(4)(5)H2O2(或双氧水、过氧化氢)【分析】这是一道信息题,广东省有一千多家珠宝生产企业,矽肺病是该行业的职业病。

试题关注了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现了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同时也体现出化学在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上的积极性。

信息题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公平性,所有的学生高考以前都没做过。

本题给出了克矽平的合成路线,看似复杂,但只要学过必修2的学生就可以解答此题了(本题是必做题)。

第(1)问给出了“化合物I的某些性质类似苯”的信息,学生可以由苯的加成反应迁移出此问的答案。

第(2)问给出了该反应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学生知道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所以该反应是一个加成反应,据此推出另一物质为甲醛。

虽然必修化学没涉及到甲醛的知识,但此问只要写出甲醛的分子式,不需要写结构。

第(3)问是考官能团的性质,学生可以由乙醇和乙烯的性质迁移出答案。

第(4)问考查学生对加聚反应的理解。

最后一问给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出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

所以说此题尽管作为一道大题,却并没有超载必修化学的知识范围。

必修二中有机化合物内容与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走的是典型代表物学习的线索,而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走的是有机物类别学习的线索。

在教学中切勿用原来的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习中主要让学生认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如果上升为烷烃、烯烃、醇类、羧酸等从类别的角度认识会给学生增大学习难度,而且导致课时不足。

从这一题我们也能看出,随意拨高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高考是不利的。

【教学启示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可能仍然用传统教材的要求处理新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无限地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

这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徒劳无功,不仅对高考没有好处,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应处理到何种程度,避免“一步到位”。

但是教学要求的弹性也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案例二:23、(2007广东化学卷,11分)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处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

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