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_兼评_京华烟云_中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作者:秦楠范祥涛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京华烟云》是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是部描写几个大家庭在时代大变迁下动荡命运的历史性作品,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也是一部风俗小说。

作者在该书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色,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

(林东宣 1998:26)另外,该书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以及部分儒家思想,所以又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

一、翻译的目的论以及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1、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林语堂的写作目的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

(范祥涛等2002:26)林语堂著写《京华烟云》也是有其不同的层次目的。

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2、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就翻译的方法,施莱儿马赫曾提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

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接近原作者;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

”(Robinson 2002: 229)勒弗维尔认为,“他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偏离本族价值观,记录异域语言文化的差异,将读者送到异域文化氛围内。

他所说的第二中方法指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

”(Lefevere 1977: 74)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中美价值观比较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浅析莎士比亚《辛白林》中的女性形象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个典型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从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莎乐美》的人格特征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Horrors in A Rose for Emily《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On t 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s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中美文化中吉祥与不吉利数字的文化心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生态翻译观下的电影片名翻译浅谈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究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中外教师教学体态语的意义差异研究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欢乐合唱团》字幕翻译的汉译策略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论反语的语用功能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斯佳丽的性格分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浅析李尔王的陷落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The Tragic Fate of TessApplication of TPR Teaching Method in Facilitating Pupil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研究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解析荣格原型理论下的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从高等教育看中英文化的差异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西奥多德莱赛《美国悲剧》的相似性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分析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ter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蕴和影响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论《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观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运用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The Black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 ure in The Bluest Eye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核心意象解读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

《京华烟云》翻译中“文化还原”现象分析

《京华烟云》翻译中“文化还原”现象分析
哲 学 甚至 人性 进 行 了 。一展示 。2 世 纪三 十年 代 ,随着 美 国 的崛 一 O
I 、直译法还原 直译 法是指 “ 用译 语 中的 ‘ 对应 ’词译 出原语 中文化信
起 ,加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 国的早期殖民影响,英语在世界范 息 ” ,这 在 《 华 烟 云 》 的 翻 译 中较 为 常 见 。 这 种 翻 译 通 常 是 京 围内被更大规模的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林语堂先生选择英语作 在文 字含义为 东西方共 同认 同的情况下进行 直接 的对应转换 。 为介绍中围的工具是一种具有相当大进步意义的举措,但这同时 在林语堂先牛所著 的英文版 《 京华烟 云》中, 将中国的 “ 医” 太 又对作者跨文化的功底提 ¨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 { 转换 的行为,类似 于将汉语 译成英文 ,即作者在心底将本族文
译 》 中对 于翻 译方 法 的 总结 以及 翻 译 尊 崇 文 化 诱 导 等 理 论 ,对 就是说译者通过增词加注等方法 对于 原文 中的某些形象 ( 物象 )
作者 简介 : 金倩 (9 6 0一) 18 .8 ,女 ,汉族 ,甘肃庆 阳人 ,陕西师 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语 言文学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 翻译理
cut oa ” o r t d y 。但在还原时只需翻译 出慈禧 ,即可达意。由此 宗教信仰 问题,绝不可以译为上帝 ,还是要地道的译为 “ 老天 可见 ,译注法的还原只需要将初次转换所添加的外衣剥掉,使 爷 ” 。另 外 将 “ o f c a i t 还 原 为 儒 家 ,“ r e t i k n C nu in s ” F e— h n ig 其 内在重新呈现出来。这里对于本文化的熟知程度是考验译者 T o s ” 还 原 为道 家 ,都非 常具 有 中国传 统 宗教 文化特 色 。 ait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_兼评_京华烟云_中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_兼评_京华烟云_中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和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中隐含的文化翻译进行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本文作者旨在强调目的论研究的优势并试图从结合实例的分析中找到林语堂英文作品给文化翻译尤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带来的启示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5$ ! !""# !""# 年第 ! 期 <=>?4@A =B @4C>D ;=E@FD=4@A E=AAG0G =B GAGEF?=4DEH I D4B=?J@FD=4 FGEC4=A=0K . / 第 % 卷 总第 &* 期 067689: 45$ &*;5:$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引言 文化翻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 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但目前流行的翻译理论大多从 宏观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在文化翻译的实践上可提供的帮助有限。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 这一翻译理论将源语仅仅视作翻译的信息来源, 翻译时, 译者根据 翻译的目的论早在 !" 世纪 *" 年代已被提出, 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文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但 国内对其译介很少, 将其结合具体的文化翻译作品来研究的更少。 《京华烟云 》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 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和策略进行阐述, 并以此为基础, 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作品 中隐含的文 化翻译进行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本文作者旨在强调目的论研究的优势并试图从结合实例的分析中找到林语堂英文作品给文化翻译,尤 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带来的启示。 & 文化与翻译 语言的差异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表面形式问题, 而是牵涉到不同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 化母体的民族性。长期以来, 文化被认为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题。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 己特有的文化, 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又是动态多变的, 文化表层结构方面的变化, 无论从速度和质量方面, 都远远超过深层文化结构 方面的变化。譬如, 现代生活在衣、 食、 住、 行乃至言语等方面的变化要比信仰、 价值观念、 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结构的变化明显得多。 EL8MNOM976 “跨文化合作 ” (M7O68QR:OR89: Q55U689OM57) (&33& ) “跨文化交际 ” (M7O68QR:OR89: Q5SSR7MQ9OM57) 认为翻译就是 ,C5:T + J97OO98M 将翻译视为 。 458P @7P86 “文化交融 ” (9QQR:OR89OM57) “9QQR:OR89OM57” 。 ?X Y97M6: HL9Z 独创了 一词。由此可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 A6V6W686 . &33! / 则把翻译理解成 “如同做心脏手术时, 换, 亦是文化间的转换, 正如 HRN97 19NN76OO 所言: 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 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 !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 &3*& 年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特 殊需要下, 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特征。 此后, 汉斯威密尔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 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另一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 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目的论中还 进一步提出了两大翻译策略即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 所谓纪实翻译就是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作者对源语读者表达的源语文化交际内容; 而工具 翻译指参照源文用目的语实现源语文化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功能。相应地, 纪实翻译多采用逐字对译, 字面翻译, 注释翻译, 异化翻 译; 工具翻译则多采用等功能翻译, 异功能翻译, 类体裁翻译。 2 作品分析 “两脚踏东西文化, 现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心评宇宙文章 ” 的林语堂 [ 通过自己的翻译及英 《京华烟云 》 文作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正如其女儿林如斯所言, 在实际上的贡献, 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根据目的论, 目的主导翻 译的全过程,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目的在于让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以此为主导思想决定了他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时以纪实翻 译策略为主, 以求真实再现, 根据特定情境辅以工具翻译以帮助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理解深层文化。本文将从社会文化, 物质文化, 和非语言 文化几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称谓, 习俗, 哲学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2$ & 姓名, “AM\6 JR:97[ NL6 Q9::6P J8X 97P J8NX K95 B9OL68 97P J5OL68X JR:97 Q9::6P L68 !"#$%&$ . 6:P6NO NMNO68 / 97P N5 JR:97 L68N6:V[ 9:OL5R]L OL6 例: 6:P6NO P9R]LO68[ Z9N Q9::6P G8L ’(%")#$%&$ . 7RS^68 OZ5 P9R]LO68 / [ 97P J5QL5Z Z9N Q9::6P *"+ ’(%")#$%&$ . 7RS^68 OL866 P9R]LO68 / M7 OL6 L5RN6L5:PX ” . AM7[ &333_ &’ / 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式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林语堂颇具匠心的采用纪实的方式进行翻译,让读者身临其境,而括号中的注释则帮助读者理 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JR:97 . S9]75:M9 / Z9N OL6 79S6 5V 9 ELM76N6 <597 5V @8Q[ Q6:6^89O6P M7 9 Z6:: + \75Z7 U56S[ ZL5 O55\ L68 V9OL68 ‘ N U:9Q6 9N 9 ]67689: M7 97 例: . &* + &, / 98Sa Q9SU9M]7 V58 OZ6:W6 a698N ZMOL5RO ^6M7] 86Q5]7MT6P 97P OL67 86OR876P O5 URO 57 85R]6 97P U5ZP68 97P O5 P86NN 9N 9 Z5S97 9]9M7X ” 此处在中国读者家喻户晓的名字木兰如果没有林语堂的解释在外国读者看来就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为了避免文化内涵的流失, 以及加 强读者对主人公性格的了解, 林语堂采取了加注的纪实翻译方式。 “AM7 ^6]M7N OL6 :6OO68 ZMOL ” AMVR ^67PN LMN L69P . ]866OM7] / X 185OL68[ a5R 986 N9M:M7] ZMOL OL6 :57] ZM7P 5W68 OL6 O67 OL5RN97P SM:6N 5V 例: “HMNO68 J5QL5Z ^5ZN O5 a5RX ”. !,2 / . !,2 / 例: Z9W6NX X X X ” 林语堂采用纪实翻译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顿首 ” [ “鞠躬 ”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根据上下文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礼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郑 玲 . &3*’ + / , 女, 安徽庐江人,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硕士。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汉英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汉英翻译策略
c o n 1 . c n , e n , p a g e s , p r o d u c t D i s p l a y . x m l 展品介绍 。本 文首先对 所选 广告做宏观结构上 的调整 , 并以 目的论为基础 , 具体讨
决定 翻译方 法( R e i s s& V e r m e e r .1 9 8 4 .1 0 1 ) , 这项原则有利
摘 要 :目的 论 是 功 能 翻译 理 论 中最 重 要 的 理 论 。本 文 首 先介 绍 了广告 翻 译 特 点 , 并 对所 选 广 告 译 文 作 宏观 结 构 上 的调
整 。进 而 以 目的 论 为依 据 , 通 过 对 结 构 上调 整后 的广 告 汉 译 英 翻 译 实例 的 具体 分析 , 总 结 出翻 译 方 法或 策 略 必须 由译 文预 期 目的或 功 能 来决 定 , 因此 要 采 取 灵 活 的 翻 译 策略 。 .
翻译 目的 , 根据翻译 目的选择 翻译方法 。以文本 目的为翻译
过程第一准则的 目的论是功能派 的主要理论 。以 目的论为 指导 , 广告语篇的翻译应着眼于以一下几点 。
( 一) 语 篇 宏 观 结 构 上 的调 整 论广告汉英 源自译 的策略 。 一、
广 告 翻 译 特 点
本文所选 的是五粮液酒的广告。笔者认为 , 译文广告宏 观结构对具有不 同语 言 、文化 背景 的受众对于该广告接 受
群体对 广告 包括广告语篇本身产生兴趣之后 ,广 告才会使 这 些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深刻印象 ,从而最终 提高 消费群体 购买商品的可能性 。译者在翻译广告类语篇 时应 根据译文 预期要达到 的 目的或功能 ,使用符合译语 文化观念 的语 言 结构和表达方式 ,使译文语言 对译语接 受者发挥 良好 的影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一、林语堂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及新道家代表人物。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多与风月山川朝夕相对,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对他以后崇尚自由、不喜拘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当地牧师,再加上林语堂中小学在教会学校的受教经历,他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染。

后来,林语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之后又到美国、德国留学。

直到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北京作为历朝历代文化的见证者,文化气息浓郁。

追求个性与信仰自由的林语堂决心开始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研究儒释道。

幼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后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与独特性,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林语堂对中、英两种语言驾轻就熟,不仅有出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具备卓越的英文造诣。

可以说,他是以西方人的思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国文化的,且其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架支撑,也不乏西方新文化思想的血肉填充,由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从1936年到1966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年。

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

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

《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

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是西方思想的呈现。

《京华烟云》故事发生在中国政治格局动荡、时代潮流起伏、社会风尚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和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

一方面,林语堂据实描绘了传统文化伦理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穿插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归纳。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高等教育
从文化角度看叶京华烟云曳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廖芬芳 渊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冤
揖摘要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遥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袁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
化交际活动冶遥 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袁译者在将一种文化信息译为另一种文化信息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与障碍遥 翻译过程中如何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袁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新民袁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高校英语课程整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袁2010.渊4冤.
20
2015 年第 15 期
[3]文秋芳袁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尧特点尧问 题 与 对 策要 要要对 我 国 1999 要 2009 期 刊 文 献 的 分 析 [J].FLC. 2010. [4]孙鹏袁李嫦嫫袁芦建顺袁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 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 [5]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 乡学院学报.2012. [6]白春燕.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扬州大 学学报.2008.
发袁通过实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意义袁从而为汉英文化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遥
揖关键词铱文化转向 曰 归化 曰 异化 曰 京华烟云
揖中图分类号铱H315.9
揖文献标识码铱B
揖文章编号铱2095-3089渊2015冤15-0020-01
1.语言袁文化与翻译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遥 语言密切联系 着文化袁语言本身就是最主要的文化现象袁又是其他绝大部分文 化现象的载体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遥 尽管有关文化的观点纷繁 复杂袁但其既具有人类共同普遍性袁又具有地域性尧民族性和历史 时代性的不同特点则是公认的袁 而这正是与翻译直接密切相关 的遥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化交 际活动冶院不同地域尧不同民族袁甚至不同历史时代的语言文化的 转换尧交流遥 参照尤金窑奈达的意见袁英汉语之间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文化差异院淤地理概念遥于生活习俗遥盂宗教信仰遥榆价值观念遥 虞审美情趣遥这些相互区别的特殊的文化色彩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和争论遥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袁 即归化及异化策略遥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 策略袁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袁使译文更通俗易懂袁 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遥 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袁即 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遥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2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3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4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5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6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7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8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9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0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1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2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13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14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6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17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1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19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20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2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方法23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24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25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26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27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2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29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30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31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32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33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3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35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36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37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3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39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40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4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42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43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44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45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46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4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48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49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50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5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52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53 英汉爱情隐喻比较研究54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55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56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57 简析黑人英语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影响58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59 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60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61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62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63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64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65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66 An Analys 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67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68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69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70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71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72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73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意识74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75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运用76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77 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78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7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8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8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82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83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84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8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86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87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88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89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90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91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9293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9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95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96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97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98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9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100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10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02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03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104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05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106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07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0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09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10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11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12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113 [毕业论文](法语系毕业论文)杜拉斯《情人》的艺术成就114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115 斯嘉丽与艾米丽不同人生态度与命运--从父亲形象角度分析《飘》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116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117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18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19 合作原则视角下中美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对比研究1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1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122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23 How to Arous 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24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125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26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12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128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12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30 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131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1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133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134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135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136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137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138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139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140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141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142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143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144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45 论叶芝创作风格的转变146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47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148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149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50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151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152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153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5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蜜月》的文体分析155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156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157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15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59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60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61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16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163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164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65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166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167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168 “东方主义”和“美国梦”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69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170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171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172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7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7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175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176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177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78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179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180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81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182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18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84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185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186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8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88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89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190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191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2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93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194 论翻译的艺术195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196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197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98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99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200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简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简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简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作者:梅志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

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京华烟云》;翻译目的论;翻译选择;创作翻译;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6-02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

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京华烟云》;翻译目的论;翻译选择;创作翻译;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6-02 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

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京华烟云》;翻译目的论;翻译选择;创作翻译;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6-02 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

目的论的角度下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汉译英字幕翻译——以《白蛇缘起》为例

目的论的角度下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汉译英字幕翻译——以《白蛇缘起》为例

目的论的角度下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汉译英字幕翻译——以《白蛇缘起》为例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字幕翻译作为电影中重要的文化传递方式之一,对于传播电影的文化内核起到了关键作用。

尤其是中国传统动画电影,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让国外观众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为例,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译英字幕翻译的策略与实践。

一、目的论理论及其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是一种以实现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目的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观众的需求,准确传达电影的表达意图。

二、《白蛇缘起》的文化内涵和英文传播《白蛇缘起》是一部由中国传统动画电影创作的优秀作品,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电影中充满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包括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风情和中国画风格等。

然而,要想让影片在国外观众中产生共鸣,必须进行有效的英文传播,而字幕翻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白蛇缘起》汉译英字幕翻译的策略分析1. 文化信息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不同于直译和意译,汉译英字幕翻译需要更多地依靠意译,以便传达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和意境。

2. 语言风格的适应:英语是一门不同于汉语的语言,翻译中需要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使得字幕更具英文的自然流畅和表达效果。

3. 确保情节连贯性: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确保观众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避免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四、案例分析:《白蛇缘起》中的字幕翻译实践1. 文化成语的翻译:影片中涉及到了一些中国文化成语,如“卧薪尝胆”、“鹤立鸡群”等,这些成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观众背景做出合适的译文选择。

2. 呼应中国画风:《白蛇缘起》采用了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字幕翻译中需要选择与之呼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强视觉与听觉的统一感。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作者:吕剑兰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4期摘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

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京华烟云》目的论文化翻译翻译策略一、引言《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创作的英语长篇小说。

小说虽说是用英文撰写的,但它实际上是创作兼翻译的产物。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半年内便售出5万多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林语堂因为该小说,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林语堂向西方读者进行中国文化的传输,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他地道、娴熟的英语,同时与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文化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下面从目的论视角分析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二、从目的论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策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斯·维米尔将Skopos一词引入了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他认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以满足需要的结果,即译文。

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文献型翻译指译者用目的语再现源语文化交际内容,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工具翻译指译者参照原文,用目的语实现源语文化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功能,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只作参考。

换言之,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而工具型翻译强调译文文化。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还原问题——以《京华烟云》为例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还原问题——以《京华烟云》为例

2019年第4期(总第53期)No.4,2019Total No.53哈家濮師范共槽社佥科脣脣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还原问题——以《京华烟云》为例赵琳(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81)[摘要]《京华烟云》是典型的文学翻译作岛,受到人们广泛欢迎,这一作品包含较高文化价值,使其在国家文化交流互动上有重要意义。

文章主要围绕《京华烟云》中的修辞及问题、翻译方法的运用、文化翻译还原及中译本对比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从文化还原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京华烟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要素,将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特色等融入作品中,能有效地发挥译本的文化传播价值,是文学翻译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还原;《京华烟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9)04-0102-04近年来,英语文学翻译作品中民族文化成分的体现受到研究者极大重视,利用英语来展现中国文化,即是文化交互的过程,这类翻译作品通常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当译者将作品再次以中文展现出来后,可完成文化还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方法。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京城三大家族为背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社会变化。

作品内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在对其进行回译时,要求译者考虑到文化还原问题。

一、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介绍《京华烟云》是一部借助英语语言,全面介绍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这就 表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特征明显,深刻阐述了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由于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该作品在介绍中国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文化翻译还原时,需要译者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各地文化背景,实际翻译文学作品时能运用好跨文化意识,突出作品文化价值。

从翻译理论来看,《京华烟云》创作过程可看作是进行文化的转换,将汉语翻译成英语,作者利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以及自身的跨文化互换能力,全面介绍老北京文化和景点等,使外国读者加深对中国文化、风俗的了解[1](P4°-45'59)O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自然地进行翻译中的文化转换,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对其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还原,在坚持作品内容和实质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语言的运用,实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迁移,以便达到翻译目的。

从目的论视角论《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中的文化传输

从目的论视角论《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中的文化传输

从目的论视角论《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中的文化传输从目的论视角论《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中的文化传输《边城》是中国当代作家沈从文的著名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

戴乃迭的英译本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窗口。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边城》英译本中文化传输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推广和交流。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边城》英译本中的文化传输。

首先,在《边城》英译本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文化传输的目的是实现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戴乃迭通过对沈从文原著的敏感理解和精准翻译,将小说中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真实地传递给英语读者。

例如,在小说中,沈从文表达了对土地、家庭、爱情、责任和忍耐等价值观念的思考。

通过戴乃迭的翻译,这些价值观念得以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感受到,实现了文化传输的目的。

其次,在《边城》英译本的推广过程中,文化传输的目的在于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文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通过选择适当的译者和合适的出版渠道,戴乃迭的英译本成功地推广了《边城》和中国文化。

热情的市场反响证明了文化传输的目的得以实现。

该英译本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阅读和赞誉,让更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兴趣。

同时,在《边城》英译本的交流过程中,文化传输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互动。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戴乃迭的翻译,英语读者在阅读《边城》时,会对中国的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了解促进了跨文化的对话和互动,消除了文化间的误解与偏见,实现了文化传输的目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传输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完全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

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难免会产生一些变化和误差。

尽管戴乃迭的英译本力求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但在文化传输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调整和重新解释。

这些调整和重新解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并确保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边城》所传递的文化。

关联理论视野下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探究

关联理论视野下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探究

[作者简介]舒正友(1974-)男,贵州安顺人,硕士,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自主学习。

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自诞生以来,广受好评,林语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于英语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创作出来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明显带有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而且林语堂在用英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有很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创作,因此,《京华烟云》不仅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汉英翻译中的经典代表作,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一、什么是关联理论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笔者在这里只是对关联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1985年到1986年,Sperber 和Wilson 两人提出了著名的关联理论,这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这一理论逐渐得到认知语用学界的普遍接受,并且成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

关联理论的核心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从“认知”到“推理”的过程。

认知是推理的基础和前提,在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然后通过语言的特点以及语境,进行科学的推理。

就是所谓的关联理论。

二、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的重要意义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光从定义上来看,很浅显易懂。

但如果深究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尤其是怎样处理好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接,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在文化差异中来实现两种不同语言的转化,这是一直以来,从事翻译学研究的核心和难点。

关联理论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翻译的发展以及翻译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关联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块的重大意义进行一个分析。

我们都知道,翻译活动的本质是翻译者对于源语言的一种解析,这种解析不是没有依据的,它是建立在认知水平之上的,是通过明示或者说是推理来将一种语言成功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其实,在翻译活动中,已经渗入了后来诞生的关联理论,只是说,当关联理论诞生的时候,翻译活动就有了科学的根据和指导思想,翻译活动就更为的科学和合理,无论是在明示这一块,还是在通过语境来进行推理,都是翻译活动的科学依据和准则。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using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examples. For centurie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as been widely read and interpreted, raising numerous issues in terms of its cultural context,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This work seek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strategies used by translators in their render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nto English. By examining both versions in detail,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ach approach and its overall effect on the reader.Background“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18th century by Cao Xueqin. It follows the story of a family over several generations, focusing on the status, politics, and romance that ensue.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to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done by William Trubner in 1847, followed by a version completed by Gladys Yang in 1977. However, these versions have had mixed reactions from readers and scholars alike, and there has yet to b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Purpose-Oriented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When it comes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making decisions based on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n accurate rendering of the source text.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will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s relative to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These include how well the translator addressed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how faithful the translation was to the original style, content, and theme; and how successful the translator was in conveying the intended message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Analysis of Trubner’s VersionWilliam Trubner’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847. As one of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is Chinese classic, Trubner’s version was not without its flaws. While he made a valiant effort to capture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novel, his translation falls short in many areas. First, Trubner did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of the novel in its entirety, leading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translations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Additionally, he did not remai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style, which is highly poetic and lyrical, often opting for a mor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at doe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Trubner often fails to convey the underlying themes of the novel, leaving readers with a less than satisfacto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Analysis of Yang’s VersionGladys Y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977. Compared to Trubner’s version, Yang’s translation is more successful i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and staying true to its original intent. Yang takes the cultural context into account, using the information she has gathered on the history, political climate,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ime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Additionally, she succeeds in conveying the poetic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also remaining faithful to the narrative and staying true to the novel’s core themes. As a result, readers can enjoy a dynamic experience with the text that offers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ConclusionThi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r eam of the Red Chamber”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translators, aswell a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each approach.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en exam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n mind in order to create an accurate rendering that captures the i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以《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以《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以《京华烟云》
张振玉译本为例
史梦晔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2()26
【摘要】《京华烟云》是一本闻名遐迩的小说,通过讲述姚家的起起落落向西方世
界介绍中国人民的传统生活。

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文学作品翻
译增强国家文化形象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分析《京
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中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以更好地传播具有多样性的中国传统
服饰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完善和发展,让世界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深
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史梦晔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京华烟云》中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思想
2.顺应论视角下《京华烟云》两译本女性服饰翻译研究
3.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解读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
4.从译者主体
性视角解读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5.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中称谓语翻译策略——以张振玉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的文化传输
第!期
“顿首 ” 数, 为了避免误会林语堂还加注说明以示 的特定含义。 “()* )+, )-.*, /)+/ /)* 0-11-2345 6.7345 83459+ :-;1, 7*/;74 /- ()+4/;45 -4 /)* .7*/*</ -0“!"##$%&’ ()# ’*+,#”+( !"#$%&#$% -#!(%,+./ +( ()# 例: (&"’ ) 0#’%&&%&’ 1- ()# ()%*2 311&= >;/ )36 .+7*4/6 ,3, 4-/ +..7-?*= >*:+;6* 3/ 2+6 /-- 1-45 + @-;74*9 +4, 2-;1, 34/*70*7* 23/) )36 6/;,3*6A ” 此处“扫墓 ” 作为一种社会传统习俗以纪实的方式介绍于读者供其参考。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背景知识。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以上均为纪实翻译的例证, 然而林语堂在小说中引用庄子的论述时却采取了工具翻译, 例: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 — 太宗师 译作 B- B+-= /)* 4#&%() 36 4-/ )35)= 4-7 /)* &+2%* 1-2C 4- .-34/ 34 /3D* 36 1-45 +5-= 4-7 >9 1+.6* -0 +5*6 )+6 3/ 57-24 -1,A E7-D /)* *66+9 -4“B)* F+6/*7”>9 G);+45/6*A 原文是古文, 晦涩难懂, 但是林语堂用简单的现代英语进行工具翻译以求通俗易懂, 使读者更好地领会他的小说反映的哲学思 想。这里翻译目的又一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涉及深层文化, 工具翻译比纪实翻译更有效。 “B)* ?*79 4-D*4:1+/;7* -0 -003:3+1 /3/1*6 )+, :)+45*,A H)*7* 2*7* +11 /)* -1, +66-:3+/3-46I B)* 13/*7+79 ,*57**6 -0 !"#$%&’#$%( )$%&’*%( +$%"#$( 例 "$%,-%( !"-%."-" 2*7*= -0 :-;76*= 1-45 5-4*A J :+>34*/ D3436/*7 2+6 4- 1-45*7 :+11*, ,$%&!"#%&= + ?3:* D3436/*7 4- 1-45*7 ."-",$%&= + 5-?*74-7 41-45*7 + +.#%&+#= +4, /)* D+536/7+/*6 4- 1-45*7 +$/+$- +4, 0#’-%A J11 )+, >**4 7*.1+:*, >9 4*2= :-+76* /*7D6 :-4/+34345 /)* ,*D-:7+/3: +4, ;47-D+4/3: M %&N O K G)3*0 -0 F3436/79= (*:-4, G)3*0 -0 F3436/79= G)3*0 -0 87-?34:*= G)3*0 -0 L36/73:/A ” 2-7,“:)3*0” “13/*7+79 ,*57**6”加拼音的方式而官衔则应用英文中现成的对等词, 此例反映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的有效结合, 学术头衔林语堂以统称 (郎中 ) (道台 ) 简洁明了 A 如 ,$%&!"#%& 对应 :+>34*/ D3436/*7= 6)31+45 M 侍郎 O 对应 ?3:* D3436/*7= /6;45/;(总督 ) 对应 5-?*74-7= /+-/+3 +4, 0;934 M 府 尹 O 对应 D+536/7+/*6A A 这里分别以衣食为例 P$ ! 物质文化通常包括衣食住行, “Q-2= /)* 57+4,D-/)*7 )+, >7-;5)/ 07-D ()+4/;45 6-D* :-;4/796/91* /6;45/6*A B)*6* 2*7* 6-13, /73+451*6 D+,* -0 51;/34-;6 73:* 6/;00*, 23/) )+D 例: M &NN O +4, .-7R -7 >1+:R 6;5+7 +4, >*+4 01-;7= +4, 27+..*, 34 >+D>-- 1*+?*6 +4, 6/*+D*,A ” 粽子, 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在外国人看来却是新鲜奇特的, 林语堂充分考虑读者将粽子作详尽描述, 让外国人没有品尝也能想象到它的形象 和滋味, 而读者想象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多了一层了解。 “()* )+6 6D+11 0**/ +4, *<S;363/* @*/ K >1+:R )+37 ,-4* 34 + 1--6* :-300;7*= +4, 2-7* +4 -1, >7-+, K 61**?*, .34R @+:R*/= /73DD*, +7-;4, /)* 例: M # O :-11+7 +4, /)* 61**?* *4,6 23/) + /)7** K 34:) >7-+,= ?*79 .+1* 57**4 6+/34A ” 一双金莲儿, 纤纤盈握, 乌油油的发髻, 松松的挽着, 身穿一件桃红的短褂子, 宽大的袖子, 镶着三寸宽绿缎子的滚边儿。 典型的中国传统服饰, 纪实地描述了一番画卷, 读者可以充分想象主人公的形象, 因真实的再现, 也多了分异域的色彩。 身势语的表达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 P$ P 非语言文化指语言以外的身势语, 例: 人人手里都捏了把汗。 “H)*7* 36 /)+/ 7+R* -0 D34*I ”,*D+4,*, F;1+4 T 6 0+/)*7= +5+34A “U* 36 61**.345 34 )36 7--D= ”6+3, G-7+1A F7A V+- 2+1R*, +2+9 23/) )36 )*+?9“/35*7 6/*.6A ” W?*79>-,9 2+6 )-1,345 34 )*7 .+1D + )+4,0;1 -0 .*76.37+/3-4A M &N# O 例: 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X0 9-; 6)-;1, 5-= X 2-;1, 5- 23/) 9-;= ”6+3, (;49+= +4, )36 0+:* >*:+D* 7*, +4, 2)3/* >9 /;746A A A ” M !%Y ( O “你去, 我就去 ” 孙亚说, 脸上红一阵 白一阵的。 ) 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身势语, 比如同是点头, 不同文化中含义可能截然不同, 上述两例中纪实翻译的处理是建立在有上下文不会引起 误解的基础上, 同时让外国读者了解到中国人常用的身势语。 % 结束语 《京华烟云 》 综上所述,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 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和策略进行阐述, 并以此为基础, 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作品 中 隐含的文化翻译进行分析, 结合其翻译目的得出结论: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 译者主要采用纪实翻译, 结合具体情境, 工具翻译是必要的补 充, 尤其是涉及到深层文化的翻译。 Z 参考文献 [ Z & [ 范东生 A 文化的不同层次与翻译标准 Z \ [ A 外国语, !""" 年第 P 期: Y’ K ’! Z ! [ 范祥涛, 刘全福 A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 Z \ [ A 中国翻译, !""" 年第 Y 期: !# K !N Z P [ 郭建中 A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Z F [ A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Z % [ 郭建中 A 文化与翻译 Z F [ A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Z # [ 刘宓庆 A 当代翻译理论 Z F [ A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Z Y [ 刘卫东 A 文化层次翻译观 Z \ [ A 中国科技翻译, !""& 年第 % 期: %’ K #" Z ’ [ 施建伟 A 林语堂传 Z F [ A 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 Z N [ 张振玉译, 京华烟云 Z F [ A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Z ] [ 仲伟合, 钟 钰 A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Z \ [ A 中国翻译 = &]]] 年第 P 期: %’ K %] Z &" [ ^*4/_1*7= W,234A &]]PA G-4/*D.-7+79 B7+461+/3-4 B)*-73*6A ‘-4,-4a b-;/1*,5*A ‘*0*?*7* = J4,7cA &]]!A B7+461+/3-4 d U36/-79 d G;1/;7*A ‘-4,-4a b-;/1*,5*A Z && [ ‘34 V;/+45A &]]]A F-D*4/ 34 8*R345A e*3@345a E-7*354 ‘+45;+5* B*+:)345 +4, b*6*+7:) 87*66A A Z &! [ Q-7,= G)736/3+4*A &]]&A B*</ J4+19636 34 B7+461+/3-4a B)*-79= F*/)-,-1-59 +4, L3,+:/3: J..13:+/3-4 -0 + F-,*1 0-7 B7+461+/3-4 K f73*4/*, B*</ J4+19636A JD6/*7,+Da b-,-.3A Z &P [ Q-7,= G)736/3+4*A !""&A B7+461+/345 +6 + 8;7.-6*0;1 J:/3?3/9a E;4:/3-4+136/ J..7-+:)*6 W<.1+34*,A ()+45)+3a ()+45)+3 E-7*354 ‘+45;+5* W,g ;:+/3-4 87*66A 5& 67.(7*+. (*+&!3%!!%1& -*13 ()# 891$1! ()#1*: ;)#&’ <%&’ =0!(*+6(> L36:;66345 /)* 7*1+/3-46)3. >*/2**4 :;1/;7* +4, /7+461+/3-4 +/ /)* >*5344345= /)* +;/)-7 -0 /)* /)*636 D+R*6 + 694-./3: ,*6:73./3-4 -0 /)* D+34 .734:3.1*6 -0 /)* (R-.-6 /)*-79A H3/)34 /)* 07+D*2-7R -0 /)* /)*-79= /)* .7*6*4/ +;/)-7 53?*6 +4 +4+19636 -0 /)* /7+461+/3-4 6/7+/*53*6 34 ‘34 V;/+45 T 6 W45136) 273/3456 23/) + 0-:;6 -4 F-D*4/ 34 8*R345 +4, +773?*6 +/ + :-4:1;63-4 /)+/ 23/) /)* .;7.-6* -0 /7+461+/345 G)34*6* :;1/;7* 34/- W45136)= /)* .7*0*77*, /7+461+/3-4 6/7+/*59 36 ,-:;D*4/+79 /7+461+/3-4A H3/) 7*5+7,6 /- .+7/3:;1+7 63/;+/3-46= 346/7;D*4/+1 /7+461+/3-4 36 4*:*66+79 *6.$ 2)*4 ,*+1345 23/) /)* :;1/;7* -0 344*7 1+9*7A ?#: "1*2!> (R-.-6 /)*-79 ;,-:;D*4/+79 /7+461+/3-4;346/7;D*4/+1 /7+461+/3-4;:;1/;7* -0 344*7 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