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滤过、重吸收和分 泌功能
(二)球旁器
分布: 主要在皮质肾单位,由颗粒细胞(球旁细 胞)、 球 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 功能: 感受Na+的含量变化,释放肾素
致密斑 球M外es系an膜gia细l c胞ell
颗粒细胞
(二)球旁器(近球小体)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 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 含有分泌颗粒,能合成、贮存和释放肾素 致密斑 位于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此处的上皮细胞呈高柱状。 致密斑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使肾小球 不断生成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向毛细血管外)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滤过的阻力(向毛细血管内)
• 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二)有效滤过压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学和肾循环
一、肾的结构特征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两侧共有200 万个,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 皮质肾单位占90%,近髓肾单位占10%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概念: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
肾小囊
单 位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五)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紧急情况 -血液的再分配
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α受体,使肾血 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五)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7.1泌尿系统动物解剖生理
三、尿道
尿道是尿液排出的肌性管道。尿道内口,起于膀胱颈, 以尿道外口通于体外。 雄性尿道细长,分为骨盆部和阴茎部两 部,兼有排尿和排精的作用。 雌性尿道短,仅有排尿作用。母牛的尿 道外口下方有一尿道下憩室。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终尿 三、尿生成的调节 四、尿的排放
有效滤过压 毛 细 血 管
胶体渗透压 血 压
囊内压 毛细血管长度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肾:核心器官
排泄功能(尿的生成) 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内分泌功能
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的管道
肾脏
一、肾的类型与大体结构 二、肾的组织结构
肾的类型
复肾(熊、鲸、海豚) 表面有沟多乳头肾(牛) 表面光滑多乳头肾(猪、人) 表面光滑单乳头肾(马、羊、狗、兔)
随Na+重吸收(电位差)
随NaCL重吸收,与机体是否缺水无关60- 通透性受ADH控制
70%
20-30%
绝大部分主动 67%左右
分泌K+ 尿中排
绝大部分受泌H+制约(H+-Na+交换)CO2形式
与Na+同载体,协同(同向)转运,抑Na+泵无, 即继发性 主动转运
各自载体与葡萄糖类同
各种力量对有效滤过压的影响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表)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三)影响肾小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吸收的因素
1.原尿中溶质浓度的改变 2.肾小管上皮的机能状态改变 3.激素的影响
(四)家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特点
1.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小管液中分泌尿酸,而不是尿素 2.禽无肾盂和膀胱肾小管液经集合管直接汇入输尿管。 3.肾小管浓缩尿能力低,但泄殖腔具有强烈的重吸收水的能力。 4.尿酸易沉积,尿液中需较多水分才能将其排出。
人体解刨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脏外形似蚕豆,由前后两面和内外两缘组成。内缘中部凹陷,为 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
大小
肾脏大小因人而异,一般长10-12cm,宽5-6cm,厚3-4cm。
肾单位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 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管是与肾小球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肾血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抗利尿 激素等。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尿液稀释机制
当机体水分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液稀释。
蛋白质组学技术
应用蛋白质分离、鉴定和定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蛋白质表 达谱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变 化,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特点和滤过压。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组成,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通道,允许不同分子量的物质通过。 同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中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03 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构 与功能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 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9章 泌尿系统
1.尿的成分和性质
尿量:正常成人 1~2L/d;正常约1500ml/d
少尿:150—500ml/d; 无尿:100ml/d以下; 多尿:2500ml/d以上
成分:来源于血浆,水:95~97%,
固体物质:3~5%
无机物:Na, K; NaCl
有机物:尿素、肌酐、尿酸、氨、胆色素等
理化性质:淡黄色,
pH 5.0~6.0,受食物影响大。
肾门
内
侧
肾盂
缘
肾窦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 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央部凹陷,称肾门。 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 等出入。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肾 蒂。肾蒂由上到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 盂。
• 由肾门深入肾实质之间的腔隙称肾窦 ,窦 内容纳肾盏、肾盂、肾血管及脂肪组织等。
1.2 位置
腹后壁,脊柱两侧;
2、肾的微细结构
• 2.1肾单位(nephron):肾的基本功能单位, 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每个肾 脏是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
• 2.1.1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肾小球, 肾小囊
• 2.1.2 肾小管(renal tubule):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远端小管
• 肾髓质在肾实质的深部,色淡,由15~20个肾 锥体组成,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锥体的尖端钝圆, 伸向肾门,称为肾乳头,其顶端有许多乳头孔, 肾形成的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内。
• 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性小管,围绕肾乳头,每侧 约有7~8个肾小盏。 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 大盏,肾大盏约有2~3个。由肾大盏合成一个扁 平漏斗形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弯向下行,移 行为输尿管。
滤过血液变稠
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的情况只提供了 原尿生成的可能性,要变为现实,还 需满足时间(或血流速度)的条件。
八年级生物泌尿系统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泌尿系统知识点一、引言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规律,人体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而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环境维持和代谢排泄的主要器官。
八年级学习生物,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自我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是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器官,形状像四棱锥体,左肾靠近脾脏,右肾则靠近肝脏。
输尿管是连接肾和膀胱的管道,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则是排泄尿液的通道。
三、泌尿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尿液,清除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离子和水分,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
而肾则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器官,它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维持电解质的平衡,调节酸碱度,合成激素和维生素等。
四、泌尿系统的作用泌尿系统可以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清除废物和毒素,帮助维持体内的内环境。
当人体膀胱内产生尿液时,压力感受器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排尿。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自主控制排尿时间,以避免尿液随意溢出。
五、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肾功能不全、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
其中,尿路感染较为常见,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尿路感染的症状一般包括尿频、尿痛、尿急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肾脏感染等危险情况。
六、如何保护泌尿系统健康除了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来保护泌尿系统健康。
首先,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泄量,有助于清洁膀胱。
其次,避免长时间憋尿和过度劳累,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糖分,以保证泌尿系统畅通无阻。
七、结语生物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和生活品质。
了解泌尿系统的本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健康饮食意识和保健意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健康。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1.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1.1 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1.2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并产生尿液。
1.3 输尿管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1.4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它的排空是由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的协调收缩控制的。
1.5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外部的管道,用于将尿液排泄出体外。
2.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1 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皮质和肾髓质。
2.2 肾小球起着过滤血液的作用,将滤出的废物和过剩的物质转化为尿液。
2.3 肾小管对尿液进行再吸收和分泌,调节体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和稳定性。
3. 形成和排泄尿液3.1 肾小球的滤过和再吸收3.2 肾小管对尿液的进一步处理和调节3.3 尿液的排泄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储存,并最终由尿道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的生理调节4.1 肾脏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含水量和浓度通过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来调节,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4.2 肾脏对血压的调节。
肾脏通过调节体液的容量和血管阻力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4.3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肾脏能够调节体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
第二部分:泌尿系统的疾病和常见问题1. 肾脏疾病1.1 慢性肾病。
指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体内废物和水电解质无法正常排泄。
1.2 肾结石。
由于尿液中某些物质结晶沉淀而形成,引起尿路梗阻和疼痛。
1.3 肾炎。
又称为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炎症性疾病。
2. 尿路感染2.1 膀胱炎。
由细菌侵入膀胱引起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
2.2 肾盂肾炎。
是一种泌尿系统感染,常伴有发热、腰痛和全身不适。
3. 泌尿系统肿瘤3.1 膀胱癌。
发病率较高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吸烟、化学品接触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3.2 肾脏肿瘤。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肾脏肿瘤,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血尿等症状。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泌尿系统的功能1.排除代谢废物:泌尿系统通过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物、尿酸、尿素等废物从体内排出。
2.维持体液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出,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及浓度稳定。
3.调节血压: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脏的血流量和水钠的排泄,影响全身血压的调节。
4.调节酸碱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5.参与红细胞生成:泌尿系统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二、尿液的产生与排泄1.尿液的产生:尿液的产生主要经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三个步骤。
2.尿液的排泄:尿液从肾脏排出的过程主要依靠输尿管的蠕动和膀胱的排尿反射来完成。
三、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肾脏结构: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2.肾脏功能: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尿液的产生、排泄和调节体液平衡等功能。
四、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中的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被滤出,并形成初尿。
2.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负责重吸收初尿中的有用物质,将其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同时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剩物质。
五、酸碱平衡调节与尿液浓缩与稀释1.酸碱平衡调节: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2.尿液浓缩与稀释: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和排泄,实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总结:本文总结了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畜禽解剖生理7泌尿生理
猪:微黄色 牛、羊:淡黄色 透明度
马、驴:浑浊粘稠,浅黄色
影响因素:尿液中所含的色素浓度; 相对密度 饲料、饮水、使役等。 2、透明度 酸碱度 马:因含有大量碳酸钙、不溶性磷酸盐及黏性物质而浑浊不透明 其它动物:无色、淡黄色或黄色透明状
泌尿系统
3、相对密度 影响因素:尿量和溶解在尿中的固体量 尿量大,相对密度小 固体溶解量大,相对密度大 4、酸碱度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泌尿器官
一、肾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位置:腹腔上部、脊柱两侧。 形态:因家畜种类而异。
肾的一般构造 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称纤维囊。健康动物肾的纤维囊容易剥离。 肾门:肾内缘中部的凹陷,肾动脉、 肾静脉、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处。
第二节 泌尿生理
尿的成分和理化特性
尿的形成
尿的排放
泌尿系统
一、尿的成分和理化特性 来源:血液 (一)尿的化学成分
水(96-97%) 尿
无机物 溶质 有机物
钾、钠、钙、铵、氯、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等
尿素、尿酸、肌酸酐、马尿酸、草酸、尿胆素、低级脂 肪酸、色素、某些激素、维生素和酶等
泌尿系统
(二)尿的理化特性
泌尿系统
肾的解剖结构
外部:皮质,棕红色 肾小盏
内部:髓质
肾大盏 肾椎体
肾柱
纤维囊
泌尿系统
肾的形态特点:
(一)牛肾的特点 属于有沟多乳头肾。肾叶大 部分融合在一起,肾的表面有沟, 肾乳头单个存在。 右肾:呈长椭圆形,位于第12肋间隙至 第2、第3腰椎横突的腹侧。
左肾:呈三棱形,前端较小,后端大而钝 圆,成年牛左肾位置不固定,当瘤 胃充满时,左肾则移至右肾后下方。
泌尿生理PPT课件
05
03
尿蛋白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或仅含微量蛋 白质,若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疾 病。
04
尿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 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或肾小管功能受 损。
肾功能检查方法及评价指标
血清肌酐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
标。
尿素氮
反映肾脏排泄功能,与 肌酐一起用于评估肾小
球滤过率。
THANK YOU
泌尿生理PPT课件
• 泌尿系统概述 • 尿液生成与排泄 • 泌尿系统调节机制 •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 泌尿系统检查方法与评价指标 • 总结与展望
01
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肾脏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闭塞,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 导致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酸性物质在体内潴留,引起代谢性 酸中毒。
Fanconi综合征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从尿中大 量丢失。
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液生成与排泄过程
深入探讨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尿液生成环节,以 及膀胱储存和尿道排泄等过程。
泌尿系统疾病及其诊治
系统介绍了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等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 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
深入研究泌尿系统生理机制
进一步揭示尿液生成和排泄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泌尿系 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大量输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结构
一、肾的位置:腹后壁脊柱两侧:左肾 T11-L2;右肾:T12-L3 二、形态: (1)两端:上端:宽薄;下端:窄厚
(2)两面:前面:凸;后面:平 (3)两缘:外侧缘:向外隆凸;内侧缘:凹有肾门、肾V、肾垂及N,淋巴管出入部 (4)被膜:内层:纤维囊、中层:脂肪囊、外层:肾筋膜
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K+、血Na+改变 心钠素:排纳利尿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平均1.5L/天
无糖、Na、Cl、K少尿素、 肌酐比原尿多
1%排出体外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 小管液中某溶质浓度 管腔中渗透压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有统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科学,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理学中的泌尿系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排尿和排泄机制。
正文内容:I. 泌尿系统的组成A.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
\t1. 肾小球:含有毛细血管网络的结构,负责初步过滤血液。
\t2. 肾小管:接收肾小球过滤的物质,进行再吸收和分泌。
\t3. 肾盂:将尿液传输至输尿管。
B. 输尿管:连接肾盂与膀胱间的管道,将尿液输送至膀胱。
1. 输尿管内部结构。
2. 输尿管的运动机制。
C.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通过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实现排尿。
\t1. 膀胱的解剖结构。
\t2. 膀胱的顺应性和容量。
II. 肾脏的功能A. 过滤和排泄废物2.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作用。
B. 维持血液的稳态1. 肾脏的调节血容量和血压的机制。
2.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C. 分泌激素调节1. 肾脏合成和分泌的激素。
2. 激素对体内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III. 尿液的形成过程A. 肾小球滤过1. 血液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机制。
2. 滤过物质与不可滤过物质的区分。
B.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1. 重吸收的物质及过程。
2. 分泌物质的源和机制。
C. 尿液的浓缩1. 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作用。
2. 抗利尿激素对尿液浓缩的调节。
IV. 运动与泌尿系统A. 运动对肾脏的影响2. 水和电解质的代谢调节。
B. 运动对尿液产生和排泄的影响1. 运动对尿液产生量的影响。
2. 运动对尿液排泄机制的影响。
V. 饮食与泌尿系统A. 饮水与尿液产生1. 水分摄入和排泄的平衡。
2. 饮水量对尿液产生的影响。
B. 饮食与尿液成分1. 食物中的物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2. 饮食与尿液pH值的关系。
总结:生理学的泌尿系统对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和排除废物十分重要。
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肾脏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而输尿管和膀胱负责尿液的传输和储存。
人体八大系统的基本功能
人体八大系统的基本功能
人体八大系统,在生理解剖学上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
1、运动系统: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主要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在人体体重中占60%。
骨与关节共同连结形成骨骼,从而起到形成人体形体、支撑体重以及保护内脏等作用;
2、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消化腺构成,消化管通常是指从口腔至肛门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各部位的形态和功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3、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通常上呼吸道分为鼻、咽、喉,下呼吸道为气管和支气管;
4、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负责排出多余的水分以及代谢产生的废物,并使机体内环境保持一定的稳定;
5、生殖系统:具有繁衍后代,并能形成和保持第二性征的作用;
6、循环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位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7、内分泌系统:属于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共同作用,可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稳,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种代谢活动等;
8、神经系统:属于重要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和控制各系统器官,并统一完成生理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奥秘”中的第二章“泌尿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泌尿系统模型、肾脏模型、尿的形成过程图示。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引导学生思考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泌尿系统。
2. 知识讲解:使用泌尿系统模型和肾脏模型,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尿的形成过程图示,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材料,识别尿液中的成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泌尿系统包括哪些器官?(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过程。
2. 答案:(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脏,经过过滤作用,将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然后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尿液、使用模型和图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对于过滤作用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细节1. 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泌尿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脏的排泄功能考纲要求1.肾脏泌尿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重要性,同排泄功能相关的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重吸收的方式,几种物质重吸收的过程和特点。
H+,NH3,K+及其它物质的分泌。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机能的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机制: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及其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7.排尿反射。
考纲精要一、肾脏的功能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内环境稳定而言,每天排尿量不应小于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而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对水的调节依赖于抗利尿激素,而调节血Na+,血K+的水平则受醛固酮的影响。
3.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激肽、血管舒张素等,而抗利尿激素不在肾脏产生。
记忆方法:①肾素即肾脏的激素,必然在肾脏产生;②由于肾脏是调节体液平衡最重要的器官,因此,血液容量主要由肾脏调控,那么,占血液近一半容积的红细胞数量也应由肾脏控制,所以调节红细胞数量最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该在肾脏内产生;③前列腺素、激肽等为局部体液因子,全身大多数组织都必然合成供“自身”利用,因此,肾脏内也需要产生这类局部活性物质;④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即“利尿”作用,因此,对抗“利尿”的抗利尿激素绝不可能在肾脏产生,只能在脑内产生,因为只有脑具有“抗利尿”的思维。
二、肾脏血液循环特征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1)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5%~6%分布在外髓,不足1%分布在内髓,这与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滤过血液的机能相适应。
(2)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脏血流的调节(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
(2)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总之,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状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
三、近球小体由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间质细胞、远曲小管(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致密斑组成,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变化,进而调节肾素的释放。
四、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异同点(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位置数量肾小球髓袢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球后直小血管主要作用皮质肾单位外皮质和中皮质层较多体积较小较短2:1 较短形成原尿近髓肾单位内皮质层较少较大较长1:1 较长与尿液浓缩、稀释有关五、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六、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平衡: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城市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时,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内变化时,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恒定,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也相对恒定。
2.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因此,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基膜上的空隙较小,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障作用。
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决定于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电荷中性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带正荷物质通透性大于带负电荷物质。
滤过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会导致原尿成分的改变,如出现大分子蛋白质等,而终尿内出现异常物质(如大分子蛋白质)可能病变在肾小球滤过膜,也有可能病变在肾小管、集合管等部位。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3.肾血浆血流: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七、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收1.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
原尿中99%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2.大部分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有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3. Na+、K+等阳离子主动重吸收,HCO3-、Cl-等阴离子被动重吸收(Cl-在髓袢升支粗段除外),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相关联),水在近球小管等渗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物质重吸收部位(记忆方法):(1)绝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
(2)葡萄糖只能在近球小管重吸收而且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有限,这就是为什么血糖增高时会出现尿糖的原因。
如果各段小管均能吸收葡萄糖,就不会有肾糖阈、糖尿这类概念。
(3)K+在血液中必须维持稳定的浓度,血K+稍微增高将会产生严重危害,对这类稍微增多即有害的物质,当然只能在近球小管重吸收,而在远曲小管是被分泌的。
(4)水、Na+、尿素的重吸收与尿液的浓缩、稀释有关,需联系浓缩机制记忆。
八、某些物质的分泌和排泄1.K+的分泌:主要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K+的分泌依赖于Na+重吸收后形成的管内负电位,分泌方式为Na+-H+交换。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 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下丘脑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时,出现尿崩症。
3.醛固酮也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循环血量减少分别通过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使近球细胞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增加含量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
醛固酮发挥保钠排钾的作用。
②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5.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十、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1.外髓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在此通过Na+—K+—2Cl-转运系统发挥作用。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质高渗梯度稳定的作用,因为组织液进入血管升支的水量超过降支丧失的水量,所以水可随血流返回体循环。
十一、排尿反射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断进行。
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才会超过10cmH2O。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骨髓,传入、传出神经都为盆神经,排尿反射是一正反馈过程。
十二、清除率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测定清除率可了解肾的功能,还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并可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