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一节至第三节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四、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瘸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癓,方用香棱丸或大黄虫丸;②痰湿瘀结证,治宜化痰除湿,活血消癓,方用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③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消癓,方用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④肾虚血瘀证,治宜补肾活血,消癓散结,方用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思考题:1、试述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指征。

2、癓瘕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第二节盆腔炎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急、慢性盆腔炎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

熟悉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了解盆腔炎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

一、急性盆腔炎1.定义、沿革。

2.病因病机:主要是经产血室正开,摄生或手术不洁,湿热毒邪入客胞中,与气血相搏,正邪剧烈交争,致令发热。

邪毒与血结甚或热盛肉腐可成脓。

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异位妊娠、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相鉴别。

4.辨证施治:①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②湿热瘀结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加意苡仁、冬瓜仁。

5.外治法。

二、慢性盆腔炎1.定义、沿革。

2.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久则郁结成癓。

3.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应以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相鉴别。

4.辨证论治:①湿热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②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③寒湿凝滞证,治宜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汤;④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方用理冲汤。

5.外治法。

思考题:1、试述急性盆腔炎的急症处理。

2、湿热瘀结盆腔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其主要证候、治疗原则及代表方?第三节不孕症课时:共2课时,自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2、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妙药。 3、产后病当以大补气血为先。
八、明代
• 万密斋《广嗣纪要》: 认为清心寡欲是种子妙法。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对妇科疾病论述甚详,内容丰富。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天人合一”理论解释月经 提出 “逆经”、“暗经”。
九、清代与民国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 建立中医学院 • 出版六版教材 • 中专—大专—大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离经脉”。
•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
饮食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 意义的指导。 •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 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妇人科、女科。 • 傅山《傅青主女科》:
认为妇科病主要在于肝、脾、肾三脏。 提出 “经本于肾”。 产后主张攻补兼施—生化汤。 • 亟斋居士《达生篇》: 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 吴谦《医宗金鉴》 • 陈念祖《女科要旨》 • 唐容川《血证论》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成就最大,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七、金元时代
• 刘完素: 1、提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 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
2、治法主张寒凉。 3、灵活运用四物汤。 • 张子和: 1、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2、善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
月经病。 • 李 杲: 调补脾胃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 朱丹溪: 1、丹溪验死胎法。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使用(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罗颂平、谭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目录前言2第一章导论3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3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4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5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5第六章预防与保健5第七章月经病6第八章带下病10第九章妊娠病10第十章产后病13第十一章妇科杂病15参考书目17学时分配18前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课程,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

总论共六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妇女的生殖脏象、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五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附论共五章,简要介绍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等一般知识。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中医妇科的知识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教学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教学内容】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目的要求】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内容】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内容】1.月经、带下、妊娠的生理现象:2.月经、带下、妊娠的机理: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4.预产期的计算方法5.临产时的特征。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九、清代与民国(公元1636-公元1949年)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 流传也较广。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辑录而成, 书中辨证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述平正扼要,理法严 谨,方药简效,更有独到见解,影响久远。萧赓六着《女 科经纶》,成书于公元1684年,内容较丰富,间有己见。 亟斋居士着《达生篇》1卷,成书于公元1715年,论胎前、 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平易浅近,尽人能 晓。吴谦等编着的《医宗金鉴》,成书于公元1742年,此 书由国家组织编写,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 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传,成为医者必 读的参考书。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医学的形 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医学发展的历史,离 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为此,我们把中医 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历史阶段进行阐述。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 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经验。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 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 的记载。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七、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 1368年) 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 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元代医学 设13科,有产科一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阔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的思路。刘完素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书于公元 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同时该书《妇人胎产论》 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 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 了规律性阐述。张子和着《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1228 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

《中医妇科学》课程标准中医专业

《中医妇科学》课程标准中医专业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体例)试行第一部分课程的描述(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效果六、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与建设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教学设计理念)一、教学内容及要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课程自身特点为准则,适当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四、课程考核内容设计第三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一、师资队伍建设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第四部分关于课程基础平台建设第一部分课程的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运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特色学科,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医妇科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社会需求,面向中医药现代化、面向基层及社区医疗的实用型中医人才。

【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2.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证的概念、辨证论治及处方用药。

3.熟悉妇科各病证的病因病机.4.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各病证其他疗法、预防保健及计划生育。

【能力目标】1.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

2。

掌握妇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四诊正确收集妇科资料.3.能用中医理论对妇科常见疾病作出初步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4.具有病案分析,规范书写门诊、住院病历的能力。

5.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接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能吃苦不怕累的治学精神。

2.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牢固树立“医即为人”的思想.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团体协作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1、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2、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是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首提“癥瘕”3、秦汉时期:《难经》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4、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褚氏遗书》提倡晚婚节欲,优生优育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5、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6、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胞宫”一词见于北宋《活人书》张寿颐《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首论及“子管”“子核”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胞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多数3-5天。

;;;;。

《中医妇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妇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第十节 痛 经
06
第十二节 经行口糜
05
第十一节 经行前后诸 病
1
第十三节 经行 吐衄
2
第十四节 经行 风疹块
3
第十五节 经断 前后诸证
4
第十六节 经水 早断
5
第十七节 经断 复来
第一节 带下过 多
第二节 带下过 少
01
第一节 妊 娠恶阻
02
第二节 异 位妊娠
03
第三节 胎 漏
04
第四节 胎 动不安
第十六章 正常妊娠
第十八章 妇科检 查及妇产科常用特
殊检查
第十七章 正常分 娩
第十九章 计划生 育
01
第一节 月 经先期
02
第二节 月 经后期
04
第四节 月 经过多
06
第六节 经 期延长
03
第三节 月 经先后无定 期
05
第五节 月 经过少
01
第七节 经 间期出血
02
第八节 崩 漏
03
第九节 闭 经
第三节 癥瘕 第四节 阴挺
第一节 阴痒 第二节 阴肿
第三节 阴疮 第四节 阴吹
第一节 骨盆与 骨盆底
第二节 女性外 生殖器与内生 殖器
一 妇女一生各时期 的生理特点
二 月经的生理现象
三 卵巢的功能及周 期性变化
四 生殖器官的周期 性变化与月经
六 影响女性生殖 系统的主要内分泌
腺和激素
五 性周期的调 节——下丘脑-垂
第一节 产 后血晕
02
第二节 产 后痉证
03
第三节 产 后发热
04
第四节 产 后腹痛
06
第六节 产 后身痛

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五节带下病

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五节带下病

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五节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现代医学的生殖器炎症及肿瘤引起的白带异常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病因病机】一、脾阳虚弱:如饮食不节、忧思劳倦,损伤脾气,脾阳虚而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成带下病。

二、肾阳不足:其人素体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聚,下注任带而发为带下病;或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致带下病。

三、湿热下注:若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气内郁,郁久化热,热与湿蒸,均可导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脉而成带下病。

四、湿毒蕴结: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下阴忽视清洁,或房室不禁,或手术受损,均能使湿毒乘虚内侵,损伤任带,秽浊之液下注,而成带下病。

【辨证论治】本病辨证首先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其寒、热、虚、实。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多属脾阳虚;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伴畏寒肢冷,多属肾阳虚;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恶臭难闻,属湿毒蕴结。

临床上常见脾阳虚弱、肾阳不足、湿热下注、湿毒蕴结证。

一、脾阳虚弱[证候]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纳少便溏,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 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流注于下,损伤任带二脉,发为带下,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湿浊内盛,则两足跗肿;脾虚中阳不振,则体倦乏力,纳少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阳虚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 完带汤加减。

腰痛者,加杜仲、鹿角胶;带下量多,日久不止者,加芡实、莲须、金樱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气海、带脉、白环俞、足三里。

诸穴均用补法。

二、肾阳不足[证候] 带下冷如蛋清,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尿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证候分析]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职,寒湿内盛,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发为带下,则带下冷如蛋清,淋漓不断;肾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肾阳虚外府不荣,则腰痛如折;阳虚寒从内生,则畏寒肢冷;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常则尿频;命门火衰,火不温土则便溏。

中医妇科-诊断要点

中医妇科-诊断要点

血色淡,崩漏,经闭, 无力,口淡乏味,不思 苔薄
带下,阴挺
饮食,食后腹胀

脾阳不 经行泻泄,带下,子 面色晄白,倦怠无力, 舌淡, 缓滑
振(痰 肿、不孕,经行后期, 畏寒肢冷,甚则浮肿, 胖嫩, 无力
湿) 闭经,恶阻
食欲不振,腹部胀满, 苔白 或滑
大便溏泄,形体肥胖, 腻
心悸气短
脾虚血 月经后期,量少,闭 少心脾 经,胎动不安,月经 两虚 先期,崩漏,脏躁
4)心病辨证
心病在妇科临床上的证型较为少见。
5)肺病辨证
肺病在妇科临床上证型也较少见。
辨证要点--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是以气、血的生理、病理为基 础进行的辨证分析,从而掌握气血各种 病变的证候特征。
1) 气病辨证
气在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升发、 气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在病理上有气虚、气 陷、气滞、气逆等不同变化。
切诊--脉诊
月经脉:脉多见滑,或弦滑略数 带下脉: 只见病脉 妊娠脉:脉多滑利,按之不绝 临产脉:尺脉滑利而急数,此称“离经
脉” 产后脉:新产之初可见浮滑或滑数,或
虚数略滑之脉。以后逐渐为虚缓和平之 脉。
切诊--按诊
四肢 腹部(包括妇科检查及孕期腹部检查)
盆腔切诊
是了解、诊断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与重 要依据。
(9)腹部是否膨隆、有无疤痕等。
闻诊
(1)耳听声音 听患者的语音、呼吸、 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帮助 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
(2)鼻嗅气味 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 以辨阴阳、寒热。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 经、带下、恶露等气味。
切诊
是医生用双手对病人体表进行触、摸、 按、压从而获得异常体征,为辨证提供 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一节至第三节

下篇第二章妇科病证第一节至第三节
素性抑郁,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瘀 阻冲任,血海不得满溢,遂致闭经。
补平泻法。
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四、寒滞冲任
[证 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少腹 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 [治 法]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四、寒滞冲任
[方 药] 温经汤加减。月经量少者,加鸡 血 藤、丹参;腹痛拒按者,加元胡、蒲黄、小 茴 香。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膈俞、肾俞、关元、气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二〕阳盛血热
[证 候] 经期提前,量多,紫红,质稠或夹血块, 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 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 法]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二〕阳盛血热
[方 药] 清经散加减。经色紫黯夹血块者,加 益母草、茜草;经量多者,去茯苓,加地榆、女贞 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曲池穴。用
泽兰、牛膝;带下量多者,加苍术、车前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丰隆穴。用平补平泻法。
第四十页,共七十六页。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提前,时而错后, 1周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论治】
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胁腹胀痛为肝 郁。 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者为肾虚。
2. 望诊
对妇科病证进行望诊,除一般常规的整体望诊 和局部望诊外,必要时还须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
望月经包括量、色、质、有无血块。 望带下包括量、色、质的变化。 望恶露,要结合产后日期观察量、色、质及血块等。

《中医妇科病诊断课件》

《中医妇科病诊断课件》
《中医妇科病诊断课件》
中医妇科病诊断课件将帮助你了解妇科疾病的分类、常见症状以及诊断和治 疗方法。准备好向世界分享你的知识了吗?
中医妇科病的分类
内湿瘀血型
阴道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属于此类,以湿 热、瘀滞等症状为主。
肝郁脾虚型
乳腺增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此类,以 肝郁、脾虚等证候为主。
气滞血瘀型
月经不调、痛经等均属此类,以气滞、血瘀 等证候为主。
肝肾阴虚型
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脱垂等属于此类,以肝 肾阴虚等证候为主。
妇科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见症状
1 下腹疼痛
2 异常阴道出血
腹痛是许多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可能与 经期、性交等有关。
出血量多、月经周期不规律或出现非经期 出血等,可能提示妇科疾病存在。
3 白带异常
4 性生活问题
异常的阴道分泌物,如味道、颜色、量的 改变,常是妇科病的表现之一。
误区与注意事项
1 忽视日常保健
2 仅依赖中医治疗
除了求医治病,平时的日常保健和生活习 惯同样重要。
妇科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中医和西医的方 法与手段。
3 忽视身体的信号
4 不合规使用草药
症状的缓解并不代表疾病已经痊愈,需要 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
草药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 必要的风险。
性欲减退、性交疼痛等问题,常与妇科病 有关联。
辨证论治方法
1
望诊
观察舌苔、脉搏等,以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
2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以辅助诊断。
3
听诊
倾听患者的述说和反馈,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妇科病的常见治疗方案
中药疗法
中草药的煎煮、服用,根据 具体病情,配制相应的中药 方剂。

妇科病的中医疗法PPT课件

妇科病的中医疗法PPT课件

七、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场经皮肤粘
膜导入 作 用:活血化瘀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
八、介入治疗。
第三节 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一、血崩证 首当止血,预防厥脱 1.辨证用药 2.辨病施治 3.西药治疗 二、急腹证 1.辨证用药 2.针灸 三、高热证 退热
药物、物理降温、手术(切开引流、切除病灶) 四、厥脱证 1.中药 2.针灸 3.西医药: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2021滋阴凉血两地汤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疏肝养肝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2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宣郁通经汤3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4疏肝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2021三健脾和胃1健脾法
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目的要求:
2、针刺促排卵
第二节 常用外治法
“外治之理,即内伤之理”
外洗阴户、阴中纳药、肛门导入等外治方法始
于汉代(《金匮要略》)。
特点:多途径给药,局部治疗,提高疗效。可
与内治法配合使用。
外治法适用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及子宫内等
局部病变。
一、坐治——熏蒸、浸浴
作 用:清热解毒,止带消肿 适应症:阴疮、阴痒、带下病 二、外阴冲洗——以器械注入药液,冲洗外阴 阴道 作 用:清洁阴道,解毒杀虫、止带止痒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术前准备 三、阴道纳药——以栓剂、胶囊或膏剂纳入,留 置时间较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作 用:清热解毒、去腐、收敛、生肌、止血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四、贴 敷——药膏、药末或袋装中药蒸敷

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中医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点确立治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该课程上篇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下篇包括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外科病证及肿瘤。

因学时关系,重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方剂部分,简单的了解中医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运用。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实物、模型、图表等辅助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更好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家邦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版《中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40%。

授课学时分配表上篇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3.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三.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完整PPT资料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完整PPT资料

七 带制下香量附 多丸 ,、 色复 黄方 如益 脓母 或得草赤膏 白热、 相调 兼痛经 ,减活 壮血 如,片 米泔经,量臭秽少难闻,,经小腹疼痛宫,小,便温短赤,舌红加,减苔黄或黄腻,丸脉数、或痛弦数经。 宝颗粒
色黯淡,畏寒肢冷,腰 经暖宫
腿酸软,小便清长。舌 止痛。
苔白润,脉沉。
三、崩漏
分型 辨证要点
中医妇科病症的辨证论治
重要知识点 (★★月经不调、痛经)
➢根据症状进行辩证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 用
一、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气虚 证
月经提前,量少,色淡 质稀,腰酸腿软,头晕 耳鸣,小便频数。舌淡 暗,舌淡黯,苔薄白, 脉沉细而弱。
补肾益 气,固 冲调经
温肾益 气,涩 精止带
方药
中成药
内补丸加减
金樱子膏, 妇宝颗粒, 参茸卫生 丸
湿热下 注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 兼,壮如米泔,臭秽难闻,小 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清热解 毒,利 湿止带。
止 若 下 龙 加带 肝 注 胆 减方经者泻湿,肝加减热用汤,妇片康炎科、片净千妇、颗金炎盆粒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缓弱。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气滞血瘀
[证 候] 月经数月不行,精神郁闷,烦躁易 怒,乳房、小腹胀痛,舌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 涩。 [治 法]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三、气滞血瘀
[方 药] 逍遥散加味。烦躁易怒者,加郁金、 栀子、黄芩;津伤便干者,加火麻仁、知母。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血海、行间、三阴交、 子宫穴。用泻法。
二、阳虚寒凝
[方 药] 大营煎加减。阳虚寒盛,腹痛较剧 者,加巴戟天、补骨脂;虚甚者,加人参、党参。 [针灸治疗] 可选取关元、命门、膈俞、血海、 三阴交穴。用补法,关元、命门加灸。
三、肝郁气滞
[证 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 小腹胀痛,胸闷不舒,舌黯红,苔薄白或 薄黄, 脉弦。
[治
一、肾精亏虚
[方 药] 大补元煎加减。月经过少者,加 丹参、川芎、肉苁蓉;月经延后日久者,加肉桂、 牛膝。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膈俞、三阴交、关元、 太溪穴,用补法,可加灸。
二、阳虚寒凝
[证 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 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 法] 温肾扶阳,养血调经。
[治
法]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一、气不摄血
[方 药] 归脾汤加减。大便溏薄者,加山 药、薏苡仁、砂仁;月经量多者,去当归,加 艾叶、阿胶。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足三里、地机、脾 俞穴。用补法,脾俞加灸。
二、血热妄行
(一)阴虚血热
[证 候] 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 赤 唇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治疗要点
妇科病证的治疗,在贯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原则的基础上,还须结合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 妇女以血为本,生理方面的经、产等多伤于血,以 致气分偏盛,情绪容易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 调,忧思劳倦,易伤于脾;禀赋不足,房事不节, 孕产过多,常损伤肾。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 失调,导致冲任损伤,发生经、带、胎、产、乳等 诸病证。因而在治疗上,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 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来调治冲任,作为治疗妇科病 证的治疗大法。
先天不足,精血亏虚,天癸匮乏,冲任不充; 或房劳多产,久病耗伤肾精肝血,而致肝肾亏损, 精亏血少,冲任失养,血海空虚而闭经。
【病因病机】
3. 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 畅,瘀阻冲任,血海不得满溢,遂致闭经。
4. 痰湿阻滞
素体肥胖,痰浊内盛,或脾失健运,痰湿 内生,阻滞胞络,气血运行受阻,乃致经闭。
[方 药] 人参养荣汤加减。腹胀纳少者,加 砂仁、佛手;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 [针灸治疗] 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 海穴。用补法。
二、肝肾不足
[证 候] 初潮晚,逐渐闭经,头晕耳鸣,健 忘,腰酸腿软,性欲低下,舌红,苔少,脉细。 [治 法] 补肝肾,调冲任。
二、肝肾不足
[方 药] 六味地黄丸加味。头晕耳鸣甚者, 加石决明、钩藤;阴虚甚者,加麦冬、女贞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肝俞、肾俞、气冲、三阴交 穴。用补法。
1. 问诊
围绕主诉询问,结合妇科特点,询问月经史、 带下史、婚产史等。 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 经质、末次月经日期、经期及经期前后症状等。 带下史包括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以及与月经 关系等。
婚产史包括性生活情况、结婚年龄、孕产次数、堕 胎情况、末次分娩或流产日期、避孕措施等。
经量质稀,腰膝酸软者为肾虚。
一、肝气郁滞
[证 候] 经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红有块,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纳呆,善太息,苔 薄白,脉弦。
[治 法]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一、肝气郁滞
[方 药] 逍遥散加减。肝血不足,肝阳偏亢 而致头晕目眩者,加菊花、石决明;小腹胀痛甚 者,加延胡索、蒲黄。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支沟、太冲、三阴交 穴。用平补平泻法。
4. 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般女性的正常脉较男性细小,缓滑有力为常脉。 月经将至或正值经期,脉象滑利为正常月经脉。
妊娠常脉为六脉平和而滑利,尺脉动甚,按之不绝。
临产脉,又称离经脉,是将产之象,其脉是尺脉转 急如切绳转珠,或脉见浮数散乱。
产后脉,由于产后冲任气血俱虚,故脉象多 虚缓平和。 妇科病证的按诊,重点是按腹部,诊察有无 压痛、包块,其部位、性质、范围、喜按或 拒按等。
2. 望诊
对妇科病证进行望诊,除一般常规的整体望诊 和局部望诊外,必要时还须望月经、望带下、望恶 露。
望月经包括量、色、质、有无血块。
望带下包括量、色、质的变化。
望恶露,要结合产后日期观察量、色、质及血块等。
3. 闻诊
妇科病证的闻诊特点,孕妇20 周后要听胎 心音;必要时嗅月经、带下、恶露的气味。
[治 法]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二)阳盛血热
[方 药] 清经散加减。经色紫黯夹血块者, 加益母草、茜草;经量多者,去茯苓,加地榆、 女贞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曲池 穴。用泻法。
(三)肝郁化热
[证 候] 经期提前,经色紫红,质稠有块,伴 有经前乳房及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 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
3. 肝肾不足
房劳过度、多孕多产,肝肾精血亏损,冲任不 足则经期错后。肾气虚则冲任不固,导致月经提前; 肾虚则封藏失职,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经先后无 定期。
4. 痰湿阻滞
体质肥胖,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伤及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皆能下注冲任, 壅滞胞脉,阻碍血行,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行经 错后。
此外,由于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因而治疗妇科病证除内治法外,还可配用外治 法,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常用的外治 法有熏洗法、冲洗法、纳药法和贴敷法等。
第一节 月经不调 Irregular Menses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妇科玉 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 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 至,皆为不调”。其范围包括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等诸证。
【病因病机】
1. 肝郁气滞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气郁结,郁而化热, 热扰冲任,迫血妄行,遂致月经提前。肝气逆乱, 疏泄失常,血海蓄溢紊乱,遂成月经先后无定期。
2. 脾气虚弱
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损伤脾气, 以致中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统摄经血,导致月 经先期。脾虚统摄失司,以致血海蓄溢失常,导致 月经先后不定期。
(一)阴虚血热
[方 药] 两地汤加减。经量多者,加女贞子、 旱莲草;头晕耳鸣者,加夏枯草、石决明、龙骨。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然谷、 太溪。诸穴均用补法。
(二)阳盛血热
[证 候] 经期提前,量多,紫红,质稠或夹血 块,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第 二 章 妇 科 病 证
Gynecology
本章重点内容 1. 妇科病证诊断与治疗要点 2. 妇科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 律,男女基本相同。但由于女性在 脏腑有胞宫及其相关组织,在生理 和病理上有经、带、胎、产、乳等 特点,所以妇科病证的诊治都有其 特殊性。
一、诊断要点
第二节
闭 经
Amenorrhea
女子年过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 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 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 经。
【病因病机】
1. 气血虚弱
脾胃素弱,忧思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或久病大病,小产、堕胎,屡伤气血,致使血海 空虚,不能满溢而闭经。
2. 肝肾亏虚
【辨证论治】
月经色淡质稀,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为肾精亏虚。
色淡量少,质稀,小腹冷痛,喜温喜按为阳 虚寒凝。 色黯红,量少,小腹胀痛为肝郁气滞。 经色黯而量少,挟血块,小腹冷痛拒按为寒 滞冲任。
色淡,质粘稠,脘闷呕恶为痰湿阻滞。
一、肾精亏虚
[证 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 头晕耳鸣,伴带下量多,清稀,腰腿酸软, 面色晦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 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4. 调理气血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带、 胎、产、乳的重要物质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气血调畅,五脏安和, 冲任通盛,经孕正常。由于妇女经、带、胎、产、 乳等特殊生理皆容易耗血伤气,易导致气血失调, 发生妇科诸证;而妇科诸证,又能加重气血失调。 故调理气血是治疗妇科诸证的一种重要而应用范围 很广的治疗大法。
【辨证论治】
须辨虚、实及虚实夹杂的不同情况。 若他病所致的闭经,当先治原发病。临床 上常见气血虚弱、肝肾亏虚、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一、气血虚弱
[证 候] 月经周期后延,经量少,色淡质稀, 继而闭经,伴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头昏眼花, 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 法] 益气养血。
一、气血虚弱
二、肾气不足
[证 候] 经期不定,量少,色淡,质稀, 腰腿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沉细。 [治 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二、肾气不足
[方 药] 定经汤加减。月经量少者,加肉苁 蓉、丹参;头晕耳鸣甚者,加石决明、钩藤。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中极、肾俞、太溪、 关元、三阴交穴。用补法。偏肾阳虚,加关元、 命门;偏肾阴虚,加三阴交、然谷。
五、痰湿阻滞
[方 药] 芎归二陈汤加减。经量少者,加补 骨脂、泽兰、牛膝;带下量多者,加苍术、车前 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 交、丰隆穴。用平补平泻法。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提前,时而 错后,1周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 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5. 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禁房事,或感受寒邪, 冒雨涉水,寒凝血瘀,冲任受阻,经行不畅,血海 不能按时满溢则经期错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