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评课稿》

合集下载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

许多老师可能思考过这句话:“略读课文”中的“略”到底指哪一方面的“略”呢?联系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我个人认为:“略读课文”中的“略”代表的不是教学时间的减少、教师讲解的简略,它的内涵更多更多的应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面的拓展。

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

下面就周校长《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做一下分析,与各位老师交流:《花的勇气>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地记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周校长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两方面做得尤为成功: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周校长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了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

在谈话导入课文后,老师多次布置学生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握大意、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在教学重点句段时,比如两次看到花的景象的句段,又安排学生自由读。

然后师生合作读,每次读书前,教师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读有所思,才能读有所获。

整个读书过程就像是上楼梯,随着阅读层面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不断深化,阅读能力也在逐渐攀升。

二、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这节课教学中体现出的方法做了如下概括:1、理清思路抓线索、明主旨。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谋篇布局的蓝图,体现了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周校长教学时,从整体入手,在引导学生概述大意时理清了冯老先生两次看花这条明线,又通过词语填空牵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这条暗线,疏通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做好了铺垫。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观课报告《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关于略读课文,吴老师在《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第一,教学条理清楚首先她引导学生边读边用笔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用把课文内容概括为“爱花”、“寻花”、“盼花”、“看花”,从而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接着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词语,从而围绕着这些词语对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展开讨论。

最后升华感情、展开联想,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是花的勇气,你是否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小草的勇气,用最能表达情感的语句说出来。

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清晰,过渡自然。

其次,吴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

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吴老师在这里朗读指导特别细心。

先是自由读,说说花的特点;带着体会读,“作者的心情怎样?”指名学生带着感受读、齐读等。

最后,吴老师对课文的延伸拓展方面也做得很好。

一是说的训练:由千万朵小花的勇气联想到种子、小草等其他生命的勇气。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是由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延伸到维也纳三五月间的美丽画面,让学生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品味那些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根据这一年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由读课文之前,老师独具匠心地出示一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然后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这四个词语,口头练习填空句子:作者在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

《花的勇气》评课(精选14篇)

《花的勇气》评课(精选14篇)

《花的勇气》评课(精选14篇)《花的勇气》评课篇1今天是第二次参加塘下第二批小学语文中心组活动,有幸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蒋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

可以说,蒋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阵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清新优雅的香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好比是蒋老师自己本人一样。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及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来说说我的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一、独具匠心的——词语板块教学蒋老师在处理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首先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她的词语教学。

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分成了3组有特色有代表性词语,分别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

这也是蒋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整篇课文,有效地做到了点面结合。

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很好落实了四年级学生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任务,又大大降低了这个教学任务的难度,教给孩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得孩子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和惧怕,这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借助第二组词语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板块教学,让学生感受花的魅力,最后是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

王燕骅老师也说过:“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

本节课,陈辉菊老师在研讨课《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一、板块清晰,突出训练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 ),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而感到遗憾;看见( )时,感到惊奇;体会到( )时,心头怦然一震。

”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语言简洁,注重细节陈老师整堂课显得从容淡定,课堂很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

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

陈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

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陈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

”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

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在几次试教中,出现了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建议中,陈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调整改进,在片教研活动时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花的勇气》的说课稿【精品】

《花的勇气》的说课稿【精品】

《花的勇气》的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花的勇气》的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呵护学生的心灵,善待学生的纯真,唤醒学生的生命能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陶冶与洗礼。

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呼唤,这样的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的勇气》第二课时,《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关于生命的意味的,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基于以上分析,又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针对学生缺乏朗读自信的现状训练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积累描写花的句子。

2、德性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的生活品质。

3、言语实践目标:开展“我骄傲,我要向大自然发出挑战”以及“什么是勇气”的言语实践活动。

由此,设臵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并采用充分的言语实践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听课感想反思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听课感想反思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听课感想反思评课稿《花的勇气》听课体会头几天在王教师的博客上看到她在别的学校上师范课,感到很“吃醋”,一直都听教师们夸王教师的课上的好,我也想听听,可是没有机遇,于是在她的博客上留言了,希望能听到王教师的一节课。

结果第二天早上王教师就来我校指导工作,把我给乐怀了!第一是听我的一节课,王教师预备了一节课的时刻,就上示范课,而且课上的超级的好,从这点让我超级的佩服,也让我看到了教研员的实力,她们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做好课件,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步骤,而且把课上的这么顺利,使咱们学习的表率,若是咱们每位教师都具有如此的能力的话,咱们的教学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就一下几点说说我听了这节课后的感受。

一、导入的好在课前,王教师就和学生们谈天,“同窗们,我站在这你们感到奇怪吗?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有的问“你叫什么?”王教师回答“我叫王超,那么你们该怎么称号我?”“王超教师”“还有呢?”“王教师”“还有想问的吗?……没有了,那没有了咱们就上课吧”在那个地址我感觉王教师处置的专门好,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前怕学生紧张,就问“你们紧张吗?”学生说紧张,教师接着回答自己也紧张,再做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排除紧张,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反而加倍紧张了。

王教师如此谈话导入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排除紧张感觉。

二、巧设表格学生读完课文解决生字词以后,教师一样会问“本文要紧讲了什么内容?”。

一样来讲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他们没有概念,不明白如此的问题该怎么回答,而王教师在处置那个地址的时候,用了一个表格,内容有时刻、地址、人物、事件。

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完整,先在同桌之间交流。

让学生起来讲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时刻是……地址在……如此仍是纯粹的填表的形式,那个地址王教师就引导学生“谁能连成一段话说说”如此学生就会尝试着把这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去说,而且成效专门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来,其实无形中就告知学生如此来归纳文章内容,依照这几个要素来讲。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徐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学习。

第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一开始,徐老师问学生:“你们会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思、品”的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

在思的环节,徐老师再次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连平时老师专用的黑板也让给学生。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等感受最深的8个词语,学生的字虽然不够漂亮,板书虽然不够精美,但学生认认真真、跃跃欲试的兴奋劲相信每一位听课老师都看到了。

那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是个性阅读的体验。

接着,徐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抓词联想的方法,细细品味他们自主写下的词语,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交流中学会文本,学会体验,学会阅读。

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意识很浓。

第二,能够立足文本,选准感悟点。

文本中描写花的勇气的句子有很多处,教学中不能够面面俱到。

徐老师就巧妙抓住“冒”字,重点感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通过一读“冒”;二读”全冒”;三读“一下子全冒出来”,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的勇气。

课堂上激情四溢,教师、学生都融入文本,融入情境。

第三,能够关注单元学习主题,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完课文内容后,以诗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对"生命"的感悟,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意在将本单元的课文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有个男生说:“被人踏践的小草,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屈。

”有个女孩这样说:“琳达一家捐献眼角膜,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

”……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学生不仅真正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而且还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础。

说不定,学生今后成为诗人就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呢!。

【参考文档】花的勇气评课-范文word版 (7页)

【参考文档】花的勇气评课-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花的勇气评课篇一:《花的勇气》评课稿《花的勇气》评课稿《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1、理清思路抓线索、明主旨。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谋篇布局的蓝图,体现了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

阅读时理清思路,能较快地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李老师教学时,围绕以表现作者心理感受变化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为主线创设情景,通过画词语句子牵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这条暗线,疏通了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学生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并借(来自:WwW. : 花的勇气评课 )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

这样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读中体会抓词语、悟情感。

阅读是需要悟性的,悟什么?悟人物的情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悟语言的表现力。

阅读悟性高的人,能自觉展开想象,构筑故事情境,达到人我为一、情由心生的境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而语言文字是实现这种阅读效果的桥梁。

花的勇气的评课稿

花的勇气的评课稿

花的勇气的评课稿一、板块清晰突出训练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看见时感到惊奇;体会到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语言简洁注重细节陈老师整堂课显得从容淡定课堂很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陈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陈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在几次试教中出现了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建议中陈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调整改进在片教研活动时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次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也想以审视的眼光再来谈谈对这堂教研课的看法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投入自身的情感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能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入情入境这堂课教师在这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自己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当学生引而不发的时候又该从何入手这些问题也是缺少经验的借“点拨”而“跳出”文本这样一来教学也就有了层次、有了重点课堂也就会显得“主线简明、细节饱满”而学生的感悟就更加立体、多元和广角要真正打造出诗情画意的魔力对话教师就要敢于将学生推向“前台”去作足够时间的“自由舞蹈”当然从本质上讲对话教学的成功其实更仰仗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秀”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诗意地成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关注学生,关注学情———《花的勇气》评课稿丽岙二小王和秋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完成教案,也不是读懂课文万事休,而是唤醒人。

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一个智慧激活另一个智慧。

教育的着眼点永远是人。

换句话说,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情。

今天王晓珍教师的课堂上也看到教师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

其中就有一个环节特别精彩。

在学习导读时,教师就问学生,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略读课文的。

这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又加以点拨,提醒学生再去读导语,将导语部分分成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两部分。

而后,再抓住导语中提问题“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心情由失望,遗憾到怦然一震?”来学习课文。

这样的教学十分真实,没有公开课做秀的痕迹,相信也是师生最爱的。

这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教师猜测学生对冷风冷雨的认识不够时,教师就补充了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中“脸都冻得发麻了”感受天气之冷。

此时教师是在关注学生对词语认识有可能不够透彻的情况下,肯于花时间去让学生体会。

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关注到了“课堂应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欠考虑的。

一、定位偏离学生的实际。

《花的勇气》是冯冀才在维也纳看到了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花,突然心头一震,感受到花的勇气。

这种感悟,这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敏感,对于成人而言,也会有一定的感触。

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体会到这点,是有点超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的。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定位过高。

致使课堂上,教师很吃力地把学生往“生命的勇气”上拉,但结果这种勇气并未深入骨髓地震憾学生。

二、想放手,但不舍得放手教师已经关注到《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

但是,课堂上,教师几乎没有让学生多读几篇课文,而第一遍读课文时,也是快速读。

教师舍不得把宝贵的四十分钟分给学生一些。

在后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花的勇气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心头怦然一震?而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半分钟。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观课报告观看了马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马老师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条理清楚、过渡自然,善于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第一,抓住重点词语,设计独具匠心。

马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在初读环节,马老师由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寻找能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问题,延伸出在课文中找到“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把握了感情变化的线索。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从这些词语的前后文中找出造成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

如果让孩子在全文中找原因,孩子们会显得比较茫然,找的也不会那么准确,但让学生从词语出现的前后文中找,就比较容易找到,而且孩子们也能根据找到的语句进行概括。

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此基础上,在老师的引领下结合板书就能很清晰的明白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样独具匠心地教学设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精心指导朗读,品味语言。

朗读指导时,马老师抓住精美语句,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品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马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细致,采用了指名读、自读、范读等多种方法,并在范读后让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技巧,再指名读。

以读促感,学生体会到了花的美丽和作者看到花后的喜悦、惊奇的心情。

第三,拓展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马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阳光花园——苦难成就了他》,让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从失聪的贝多芬身上感悟生命的勇气,生命的真谛。

师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总结:只要有勇气,就一定有希望。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一步理解了本文的主题。

马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亮点和特点值得我学习借鉴,但我觉得马老师要是立足文本主题,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这节课会更好。

花的勇气评课

花的勇气评课

《花的勇气》评课南城小学何小凡站在此处,我很忐忑,首先,我很感谢邵老师对我的信任,出于这份信任,接受任务后,我不敢有半点怠慢,尽我的所能为我的老师服好务,尽管结果不够绚丽,但锻炼的过程对于我和我的老师来说绝对是一次成长的经历。

第二,我要感谢实小的老师们,感谢实小五年级的老师为我们的试讲及今天的上课给予的无私的帮助;感谢实小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精彩的发言让我们一次次惊叹。

第三,我要感谢陈章娟老师,这一路走来,我们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一谈我的一点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

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

我想:略读课文应当是“教”得要简略,而“学”得要丰富、丰厚。

本节课,陈老师在执教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第一、巧用导读,教给学法。

本篇课文的导读提示既为我们提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阅读要求,也为我们理清了作者看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陈老师开篇便教会学生捕捉导读提示中的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五年级必须掌握的能力训练点,从四年级开始放缓梯度,逐步入手,到五年级便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陈老师在教学上独具匠心,将课文进行了巧妙地处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个画面,并用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概括。

既调动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延续了上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的原则。

第三、品读语句,层层深入。

陈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品读花的部分,一读“草下之花”,了解花的色彩、花的样子;二读“草上之花”,感受花的魅力;三读“寒风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感悟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评课稿设计

花的勇气评课稿设计

花的勇气评课稿设计花的勇气评课稿设计能够在短短的两周内,静静地欣赏许珂老师两次执教《花的勇气》,对于我来说,真是一种偏得。

同一个人,同一篇文章,许珂老师却有不同的解读与演绎。

而且,两次教学呈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是在令人心生佩服。

也许通过对比来回味许老师的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对比一:行课主线课例1:构思极为巧妙,将文末的`“拔地而起”在和学生的谈话间悄然道出,使整节教学产生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学生兴趣盎然,在教者的引领下,感受文本中的奥秘。

课例2:教者根据写法决定教法。

文本作者冯骥才的行文线索是“我”的情感的变化:失望——惊喜——遗憾——惊奇。

教者根据作者的行文线索,预设了她的行课线索,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对比二:朗读指导课例1:朗读指导充分体现了教者的语文意识。

“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换成“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的情味和意蕴。

课例2:多种策略丰富朗读指导。

文本对比。

教者借助“绿野无花”、“冷风冷雨”与“改天换地”进行对比,引领学生加深体验,帮助学生完成朗读的提升。

品词析句。

“满满一层”和“拔地而起”放逐生活,加以感悟。

联想画面,适度补白。

在学生体会了“满满一层”和“拔地而起”后,教者引领学生进行联想,完成补白。

“我仿佛看见小花们……”对比三:突出亮点课例1:归纳主要内容的指导有层次,有实效。

教者根据阅读提示,提炼行文线索,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当学生的表达没有达到高度时,教者为孩子服务,打了一个台阶,“能不能用见到……感到……来概括”,让我们亲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课例2:敢于取舍,凸显略读教学的特点。

教者将朗读的指导只是放在两处:“草下藏花”和“改天换地”两幅画面。

在简约的环节中,展现着设计的不简单,略在当略之处,凸显了略读教学的特点。

通过对比,我又一次重温了许珂老师的教学——《花的勇气》,同一个人,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解读与演绎,但相同的却是在每一位听者心间留下的那一份感动——敬畏生命。

《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

《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

《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花的勇气》评课稿1李老师的课干脆利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巧妙突破难点处。

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是通过填空的形式来了解课文大意: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刚到维也纳时因()而失望,离开时仍()而遗憾,后来看到()而惊奇,最后被()所震撼,明白了()的故事。

这样就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觉得归纳课文内容不再是一件头疼的事。

这一设计特别巧妙。

二、课堂练习恰到好处。

李老师在教学中出示了:当冷风袭来时,我会说(),当冷雨淋来时,我会说(),我会对那些不敢在风雨中开放的`花儿说(),我会对城里那些温室里的花儿说()。

通过学生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后面的:被压在石头下的小草(),这就是勇气。

等等这些,让学生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习作也是一种启示。

这样的设计让人难忘。

《花的勇气》评课稿2在春暖花开的四月的第一天,迎来了塘下语文中心组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

场桥二小的蒋芝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花的勇气》。

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感受:一、借助词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三组词语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组词语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出示第一组词语后,蒋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作者的心情。

随后蒋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圈出词语,完成口头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而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蒋老师借助这组心情变化的词语,利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组词语是“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这组词语描写花的'词语。

《花勇气》评课稿

《花勇气》评课稿

《花勇气》评课稿一、借助词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三组词语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组词语是“绝望、缺憾、惊异、心头怦然一震”。

出示第一组词语后,蒋老师提问:“有什么发觉?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同学不难发觉这组词语描写的是的心情。

随后蒋老师要求同学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圈出词语,完成口头填空:“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绝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由于而感到缺憾,而当他看到,而感到惊异,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蒋老师借助这组心情改变的词语,利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让同学轻松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组词语是“傲然矗立、明朗夺目、奇妙十足、拔地而起”,这组词语描写花的词语。

借助这些词语蒋老师要求同学去课文中查找描写花的句子。

通过朗读指导,让同学去体会花“多、密、宽阔”的特点。

第三组词语是“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

蒋老师借助这组词语让同学体会花儿的志气。

三组词语的选择,别具匠心,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

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词语的特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让听课的我也是心头怦然一震,为蒋老师在阅读教学上有这样大胆尝试的志气而敬佩。

二、课堂指导引领,值得深入探讨1、以词组教学为主线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上。

本课最为关键的词语是“怦然一震”。

这是情感改变的重要转折点,此刻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志气。

因此对“怦然一震”这个词语的理解至为重要。

2、课堂中以生为本,是我们一贯保持的重要理念。

但是如何机敏有效的引领同学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点,那么是教学的难点。

如在出示第三组词语“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后,蒋老师提问:“冷风冷雨刮在你脸上有什么感受?”同学回答“很舒畅!”这样的回答令我颇为意外。

但这的确是同学此时此刻的真实的体会。

在阳光明媚的四月,气温回暖,穿着厚重衣服的同学或许会感到有些酷热,因此此时假如有凉风习过,还是蛮满意,蛮舒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的勇气》观课报告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关于略读课文,吴老师在《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第一,教学条理清楚
首先她引导学生边读边用笔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用把课文内容概括为“爱花”、“寻花”、“盼花”、“看花”,从而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接着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词语,从而围绕着这些词语对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展开讨论。

最后升华感情、展开联想,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是花的勇气,你是否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小草的勇气,用最能表达情感的语句说出来。

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清晰,过渡自然。

其次,吴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

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吴老师在这里朗读指导特别细心。

先是自由读,说说花的特点;带着体会读,“作者的心情怎样?”指名学生带着感受读、齐读等。

最后,吴老师对课文的延伸拓展方面也做得很好。

一是说的训练:由千万朵小花的勇气联想到种子、小草等其他生命的勇气。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是由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延伸到维也纳三五月间的美丽画面,让学生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品味那些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根据这一年段
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由读课文之前,老师独具匠心地出示一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然后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这四个词语,口头练习填空句子:作者在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

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

因为感到遗憾。

而当他看到。

因为,他感到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

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借助第二组词语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教学,感受花的魅力,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

这样独具匠心地教学设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朗读指导特别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蒋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

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蒋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细心。

想象读,“你彷佛看见了什么”。

抓住特点重读,“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

带着感受读,“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朗读指导上,我们都有目共睹,蒋老师特别用心!而老师的评价语也是非常地精炼、精彩。

每一次学生的朗读老师总能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

我想如果我是蒋老师的学生,我一定会爱上朗读。

在场桥二小听了蒋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

我想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

我们教课文不是单纯为了教内容,更重在语文能力的培
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蒋老师在上此堂课时就着重体现了这点。

一、版块清晰,突出训练
蒋老师的整堂课通过三组词语,分成三个版块组织教学,每个版块力求体现一个训练点:
1、训练概括的能力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 )而感到遗憾;看见()时,感到惊奇;体会到()时,心头怦然一震。

”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朗读的技巧
第二组词语表现花的魅力“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学生先划找关于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花的多、密、辽阔,借用着重符号、手势范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掌握轻重缓急的技巧。

3、激发想象的能力
第三组词语突出花的勇气“冷雨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
通过说话练习:“读着冷雨冷风中的小花,你有什么想说的?”来感受自己对花的佩服之情;通过移情朗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吗?(生读)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吗?(生读)”来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整个教学过程无不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利用“想象”将文字读成脑中的画面,或将画面用文字来表达,这项能力可不是凭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就体现在一字一句的渗透中。

4、渗透写话的能力
最后,蒋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勇气是赛场上的
(),勇气是地震中的(),勇气是病床上的(),勇气是()。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勇气是病床上的坚强。

勇气是赛场上的动力。

勇气是地震中战胜困难的力量。

……
学生在精彩的练写中让勇气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蒋老师虽说踏上讲台时日不久,但整堂课却显得从容淡定,从而使她的课堂更加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

这与她在细节上的
处理是分不开的。

蒋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

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蒋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

”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

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个人想法:
在教学“我用手拨开花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蒋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句子,特地设计了一个句子训练:“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像娇小的(),像鲜亮的()。

”学生回答:像纯洁的白云,纯洁的雪,像娇小的石头,像鲜亮的颜料……将花比作颜料、石头等,是不恰当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起不到理解文本的作用,更甚者还会起误导作用。

如果出示几幅图片,在音乐声中教师配以诗意些的讲述,是否更易将学生带入那时那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