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中西医治疗 李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5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5例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
排血量不足,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供血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结合传统
的中医诊疗方法和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按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进行对照。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两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指标等均进行详细记录和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9.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7%(P<0.05)。
在实验组中,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如呼吸困难、水肿、心律失常等。
实验组的心功能指标也明显改善,心功能级别下降明显,左室射血分数提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较好。
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手段可
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脏的自身排毒功能,改善心脏功能。
西医药物治疗则可以通过调
整心肌细胞的代谢,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两者结合可以互相补充,促进心脏功能的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还需要更
大样本量和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5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5例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55例患者,均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心功能支持治疗、心血
管康复治疗等。
观察指标包括心功能等级评估、体征改善、心电图改善、超声心动图改善、生活质量评估等。
结果:治疗后,55例患者的心功能等级、体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具体来说,心功能等级I级者从15例增加到30例,II级从20例减少到15例,III 级从15例减少到10例,IV级从5例减少到0例。
体征明显减轻,如呼吸困难、肺水肿、腹水等。
心电图结果显示,ST段压低、T波倒置、异位心律等改善明显。
超声心动图结果
显示,左室收缩功能和射血分数均有所改善。
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明
显改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等级,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调节气血、理气和健
脾的作用下,能够改善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西药治疗可以
通过药物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心肌收缩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心功能支
持治疗和心血管康复治疗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
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从治疗原理、方法、临床数据分析、优势和症状改善等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疗方式,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原理,方法,临床研究,数据分析,优势,症状改善,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论总结。
1. 引言1.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组织器官缺氧和营养不足。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背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和西医在临床实践中就有着一定的交流和融合。
直到最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才逐渐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和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是在继承传统中医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以达到更好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调理作用,同时结合西医药物和技术的优势,使治疗更加全面和有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理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原理在于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心 力衰 竭 , 独立 性 疾 病 , 非 乃各 类 心 脏 疾病 发 展 到严 重 阶 段 的 临床 症 状 , 情 复 杂 , 程 长 , 后 不 佳 , 年 存 活率 与 恶 性 肿 瘤相 病 病 预 5
分为 : 参 、 冬 、 味 子 、 参 、 地 、 膝 、 党 麦 五 丹 生 牛 赤芍 、 芎 、 附 、 川 香 当
照组 。 察组 共 8 例 , 中男性 5例 , 观 2 其 2 女性 3 例 , 龄6 ~8 岁 , O 年 2 1 平
均 年 龄 为6 . 7 ; 中 冠心 病 4 例 , 血 压 心 脏病 患 者 1 例 , 湿 72 其 3 高 1 风 性 心 脏瓣 膜 病 患 者 1 例 , 性肺 源 性 心 脏 病 患 者 5 , 6 慢 例 老年 退 行 性
临
床
医
学
C_ OE N El L HA RI D A NF G M C
暖圃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临 床 疗 效 分 析
董 建 临
( 常德 职 业 技术 学 院 附属 二 医 院 湖南 常德
4 0 0 1 0) 5
【 要 l 目的 探 讨并 总结 采 用中 西医结合 方 法 治疗慢性 心力表 竭 的疗效 。 法 把 2 0 - 1 月至 2 1年 2 摘 方 0 5 -0 q 0 0 月八戒 院的 16 6 例慢 性 心 力衰竭患 者随机 分 为观察 纽和 对 照组 。 观察 组8 例 , 照组 8 例 , 组均 进行 常规 西 医治 疗 , 2 对 4 2 但观 察组 在此 基 础上增 加 中药 十味安
归 , 甘 草 调 和 , 日l , 根 据 患 者 不 同的 病 情 调 整 剂 量 。 d 以 每 剂 并 7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施治利尿剂强心剂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种不同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
笔者于2003年4月至2005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4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2岁,平均61.4岁;病程6个月~5年;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23例,Ⅳ级7例;左心衰竭19例,右心衰竭12例,全心衰竭9例。
对照组40例,男23例。
女17例;年龄50~74岁,平均60.5岁;病程5个月~6年;其中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25例,Ⅳ级6例;左心衰竭18例,右心衰竭14例,全心衰竭8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的心衰诊断标准[1]”和“1982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2]”为诊断依据。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依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药物有速尿、地高辛、消心痛、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治疗。
①阳气虚衰型:治宜温阳益气,方用真武汤加减。
药用:制附子、生白术各6g,生姜3片,炒山药、茯苓、熟地、当归、天仙藤、党参各10g;②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特点是心脏运动功能减弱或者收缩性能低下,导致心脏排血不足,进而引起全身器官循环障碍。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及预防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综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1.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采用的方法有活血化瘀、祛痰化痰、理气和胃等。
结合中西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达到改善心功能、消除水肿、缓解症状等目的。
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能够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3. 膏方治疗中药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特有的膏方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直接渗透到心脏组织,起到保护心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4. 运动疗法心力衰竭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轻患者心脏负荷。
在运动疗法中,可以结合中医的理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结合中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使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针灸、膏方和运动疗法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标签: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笔者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病程6~18个月;其中原发冠心病20例,高心病4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2例,心肌炎和心肌病各1例;依据NY—HA 心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分级,达到心功能Ⅰ~Ⅱ级3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病程4~15个月;其中原发冠心病16例,高心病6例,风心病4例,肺心病2例,心肌炎和心肌病各1例;依据NY—HA心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分级,达到心功能Ⅰ一Ⅱ3例,Ⅲ级15例,Ⅳ级12例。
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内科住院Ⅰ级常规护理观察治疗,即常规卧床休息,心电床旁监护,鼻饲管吸氧,低盐,低脂饮食等。
对照组单纯接受西药治疗,每天给予静滴1.6一二磷酸果糖100mL(10g),心肌极化液1组(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普通胰岛素注射液12单位+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部分有感染情况者适时使用青霉素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静滴控制感染,并常规口服螺内酯片20mg,卡托普利片6.25mg。
镁托洛尔片6.25mg,2次/天,对心衰情况严重者,加服高门片0.125mg,1~2次/天。
水肿情况明显者加服氢氯噻嗪片25~50mg,1~2次/天。
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十味温胆汤加碱,基础方为:人参10g,茯神10g,炒酸枣仁15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半夏10g,橘红10g,炒枳实10g,竹茹10g,柏子仁10g,丹参20g,川芎10g。
随症加减:心悸眠差者将茯神和枣仁加倍量;胸闷痛者加地龙10g,郁金10g;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五味子15g,麦冬15g;久病及畏寒者去半夏,加附子10g,桂枝10g;水肿严重者加威灵仙10g,车前子15g,舌胖苔白纳差者去半夏,加炒白术20g,心力衰竭难以纠正且痰多者,加葶苈子10g。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2015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隨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10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疗法,在症状控制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33.0%)和总有效率(82.0%)均高于对照组(22.O%,73.0%),且观察组无效比率(18.O%)低于对照组(7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改善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标签: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心力衰竭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活动时呼吸加重,此外还包括伴劳、气促等症状,导致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
常规西药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短期能够较好地控制心衰症状,然而长期及预后依然效果不理想。
因此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选择2013至2015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并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结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以及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评估指南进行心衰的诊断],基础病因均为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NYHA分级为I级的患者;心室肥厚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最终纳入200例患者,所有患者经病史询问、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男性患者113例,女性患者8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0.6±12.5)岁;按照NYHA分级,Ⅱ级96例,Ⅲ级73例,Ⅳ级3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5年10月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两组患者从疗效、症状改善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均有所缓解,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3.3%、76.7%,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喘促、胸闷、水肿症状改善率也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不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临床心内科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就是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液潴留、乏力及胸闷、气短等。
为了缓解患者的一系列症状,有效的控制病情,必须要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工作,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5年10月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患者均符合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衰症状。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49±2.47)岁,平均病程为(5.67±2.1)年。
疾病类型为: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26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地高辛强心药物,用药剂量为0.125~0.25mg/d;应用呋塞米和螺内酯药物对患者进行利尿治疗,呋塞米用量为40~160mg/d,螺内酯用量为40mg/d;严格控制患者盐的摄入量,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贝那普利类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贝那普利用药剂量为5~10mg/d。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并总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把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入我院的1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82例,对照组84例,2组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十味安心汤加减治疗。
7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28例,有效例数42例,总有效率85.37%;对照组显效例数24例,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71.43%。
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2组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X线胸片等检查。
确诊后2组均给予正性肌力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十味安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
中药汤剂药物成分为: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生地、牛膝、赤芍、川芎、香附、当归,以甘草调和,每日1剂,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调整剂量。
7d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
1.3疗效标准按照诊断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减轻,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改善为Ⅰ~Ⅱ级;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减少,心脏功能改善为Ⅱ~Ⅲ级;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没有改善,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未改善,心脏功能改善为Ⅲ~Ⅳ级。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
定性资料采用c2检验,P <0.05表示2组资料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2.1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可见表1。
观察组显效例数28例,有效例数42例,总有效率85.37%;对照组显效例数24例,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71.43%。
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不良反应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监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
该疾病属于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时可能会使患者死亡。
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疗效不理想。
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为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4.5±8.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5.1±7.9)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者,肝肾病者,更年期综合征者,重度神经功能症者,近期进行过大型手术者,同时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常规给予患者为营养心肌、扩张冠脉、强心利尿、低流量吸氧等基础性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补肾调脾救心汤模拟剂,药方组成:地龙10 g,水蛭粉6 g,怀牛膝15 g,熟大黄15 g,芡实15 g,紫苏叶15 g,蝉蜕15 g,杏仁15 g,川桂枝15 g,怀山药20 g,制附子20 g,茯苓60 g,猪苓60 g。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让我们了解一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等。
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脏负荷,但无法治愈患者的疾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移植等,这些手术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手术风险较高,且费用昂贵。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注重的是整体调理和气血平衡。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能够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心脏功能;中药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增强心脏的抗病能力;推拿按摩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中医治疗能够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综合发挥中西医治疗的优势,兼容并蓄,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中医药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在很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一项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另一项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以2016年1月—12月为时间区间,以纳入、排除标准为依据筛选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分别予以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EF、AV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组间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另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大(P>0.05)。
结论:予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化治疗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11-03【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In January 2016 -12 months for the time interval for screening, 80 cas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40 cases, were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efficacy.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EF and AV index of cardiac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97.50% (39/4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7.50% (31/40),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ther two groups were not good reaction rate is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optimiz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heart failure; Curative effect慢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衰,为心内科常见慢性心脏疾病,病死率很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入院治疗的9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在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取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5d后,对比其心功能参数、血尿检测及血肌酐的水平。
结果:两组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血清检测指标及6min步行距离检测结果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失眠、下肢水肿、身心疲劳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传统治疗方式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中西医技术的逐渐融合成熟,中医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突出的应用价值。
我院选取9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所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
将90例所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年龄58~76岁,平均69.5±3.6岁;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59~77岁,平均70.1±3.2岁。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地高辛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0332)口服治疗,1次/d,0.25mg/次。
或用西地兰0.2-0.4mg静脉注射,每天一次。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探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探究【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收集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治疗,以住院病历单双号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实验组3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医治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BNP、LVEDd)和心电图指标(心率、QTd、QTcd及 QRS)。
结果经不同治疗方式后,实验组心功能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更好(P<0.05);心电图指标两组对比,实验组数据更好(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为心肌病损或负荷过大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减弱,以致于心搏出量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所需血量,出现灌注不足血瘀等症状。
该疾病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目前多采用以金三角治疗原则的西医治疗,药物选用ACEI或ARB为主,辅用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药,优先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稳定生命体征[1]。
长期使用西药治疗,易出现耐药现象和不良反应。
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顾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十分有效。
特选取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探究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是在为2021年8-2022年8月时间段来我院就诊的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1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和病例类型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表1:自然信息[n/()]组别n 男/女年龄(岁)平均病程(年)对照组3116/1558.72±3.691.52±0.39实验组3115/1659.43±3.771.46±0.45X2/t 值0.0650.7490.561P值0.7990.4570.577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超过40%者;③未有其他严重心脏疾病者;④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⑤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效果观察
李萍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06(011)003
【摘要】目的探讨脉络宁配合西药常规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组42例,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黏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脉络宁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纠正心衰的作用.
【总页数】2页(P335-336)
【作者】李萍
【作者单位】274031,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20例 [J], 李明海;吴春萍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60例疗效观察 [J], 刘军锋;封春华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22例报告 [J], 刘菊如
4.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 [J], 余武强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48例临床分析 [J], 王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阳亏虚,水饮内停
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兼 呕恶,小便短少,肝脾肿大,水肿,舌淡苔 白滑,脉沉细。 此型多见于心衰发展至中期,或以右心功能 不全为主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 病位主要在心、肺、脾。 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基本方:茯苓、桂枝、 白术、炙甘草、丹参、桃仁。
4.1.2 临床应用
A 剂量:呋噻米每日20mg,氢氯噻嗪每日25mg 并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病情控制 后即可以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 B 心力衰竭进展恶化,有利尿剂抵抗者 静脉应用利尿剂:如速尿持续静滴(1~5mg/h) 短期应用小剂量的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2~5 μg·kg-1· min-1) 2种或2种以上利尿剂联合使用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定 一、临床评估 1.1 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A 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 B LVEF≤40%。 C 心脏病史、症状及体征 D 有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
1.2 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A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提供各种心脏 病的病因线索 B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多普勒超声
4.3.5 使用时注意点:
A:β-受体阻滞剂使用2-3月后才出现明显疗效; B: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患者,不能作为“抢救” 用药。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需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者, 不考虑应用; C:一般在应用ACE抑制剂和利尿剂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 滞剂; D: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暂时不能应用; E :β-受体阻滞剂必须从小剂量开始(美托洛尔12.5mg/d、 比索洛尔1.25 mg/d、卡维地洛3.125 mg,2次/d),每 2-4周剂量加倍。
3.4 阶段D 终末期顽固性心力衰竭
1 及时治疗液体潴留 2 有适应症者心脏移植 3 用于阶段ABC的治疗措施
慢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判断: 慢性心衰分期 NYHA心功能分级 6分钟步行试验 BNP 和NT-proBNP
4.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 利尿剂 4.1.1使用理由
A 数天内就可降低肺淤血、外周水肿 B 惟一能够充分控制心力衰竭液体潴留的药物 C 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基础
3.2 阶段B 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 患者
1 心肌梗死患者使用ACE抑制剂 2 射血分数降低患者无论有无心肌梗死均使用 ACE抑制剂 3 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 4 明显瓣膜狭窄或返流者,行瓣膜置换或修补 5 定期评价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6 阶段A的治疗方法
3.3 阶段C 有症状左室功能不良的患者
测定左室容量、LVEF及室壁运动。显像可诊 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D X线影像学
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
E 心电图
提供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信息
F 心肌活检
有助于明确心肌炎症性或浸润性病变的诊断。
G 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可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部位和程度; 鉴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 评价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内径; 观察室壁运动情况,是否有室壁瘤;
3. 使用静脉血管扩张剂 a 硝酸甘油、单硝酸酯类,在血容量不低的 情况下, 谨慎使用,可改善心功能; b 有二尖瓣返流者,使用硝普纳,可改善症 状 4. 短期使用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部分病例可 延长生命, 改善症状; 5. 机械外科方法 心脏移植
慢性心衰中医中药治疗
病机:心衰病程较长,早期到终末期,症
4.4.3 不良反应:
A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B 胃肠道症状 C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低血钾、低血镁、合并使用 维拉帕米、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其他非标准治疗有效药物 1.醛固酮拮抗剂
1.1作用机理 A 醛固酮(ALD)具有激活交感神经作用 B 引起独立于AngⅡ及与AngⅡ共同作用于心脏, 有不良作用。 实验证实,引起心肌纤维化。ALD可使左、右心 室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 C ALD 引起低钾、低镁 D 心衰患者ALD高
2. 心力衰竭的预防 2.1 治疗引起心衰的原发病 2.2 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
3.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
以往心衰的治疗,主要是指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 新的观点是依据心衰的四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3.1 阶段A 控制高血压 治疗血脂异常 避免增加心力衰竭的引发如吸烟、酗酒 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病人使用ACE抑制剂 控制室上速的心室率 治疗甲状腺疾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3.6 使用时监测指标
A:血压:一般在首剂或加量的24-48 h内发生。 可 将ACE抑制剂减量; B: 心率:不应<55次/min,应将β-受体阻滞 剂减量或停用; C:心衰及浮肿程度是否加重:加大利尿剂用量。
4.4 洋地黄制剂 4.4.1 临床应用
A 早期心衰患者,不必使用,除非合并房颤;首先 使用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B 有症状的心衰, Ⅱ~Ⅲ级心衰,应与利尿剂、 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C 急性左心衰,亦非首选药物 D 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窦缓、窦房阻滞、 无永久起搏器保护的患者,不能使用 E 与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须谨慎 F 剂量:0.125~0.25 mg/d;快速房颤者,头三天 可用剂量 0.375~0.50 mg/d
H 心肌存活性的判断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 PET CT
1.3 心功能不全阶段和程度的判断
1.3.1 心力衰竭的发展分4个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A:患者存在发展为心衰的原发疾病如高血压、冠 心病、心肌病、糖尿病、风心病等,但尚无心 衰的症状和体征,亦无心脏结构显著异常; 阶段B:有导致心衰的结构异常,从未有心衰的症状 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陈旧性小面积心梗、 轻度瓣膜病变;
阶段C:已经发生严重心脏重构(即心脏扩大、肥厚、 纤维化),并有轻度心力衰竭的征象或临床表现; 阶段D: 有心脏结构严重异常;接受治疗,仍有心衰症状; 因心衰反复住院,或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或接受心力 衰竭临终关怀的病人;
1.3.2 影响心力衰竭的其他情况
根据心功能恶化来判断为主,其他尚有一些有用指标: 1)心律失常:房颤、室早、束支传导阻滞等; 2)电解质紊乱; 3)利尿剂使用剂量; 4)肝肾功能障碍; 5)饮食量; 6)伴发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 7)房室内径; 8)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部位
保元汤出自明代魏桂岩所著的《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肉桂。 主要作用在温阳,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但其 活血之力稍弱。 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衰,原方基础上加丹参、川 芎、赤芍,名为加味保元汤。
加减:形寒肢冷,并发劳力型心绞痛,尤
其是寒冷诱发者,加瓜蒌、薤白、干姜,重 用肉桂或桂心;
肺心病心衰伴轻度肺淤血,肺通气及弥散功 能障碍,气短显著者加葶苈子、蛤蚧尾研末 冲服;
2. AngⅡ受体阻滞剂
作用:AngⅡ受体阻滞剂(ARB)可阻断Ang Ⅱ和 AngⅡ1受体结合,发挥有利的效应。ARB对缓激肽 的代谢无影响,不会产生咳嗽不良反应。 试验:2000年AHA会议上宣布了Val-HeFT试验的结 果, 观察对象:心力衰竭患者 方法:常规治疗基础上(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者)加用 缬沙坦或安慰剂 例数:5010例 随访:2年 结果:病死率、病残率联合终点的危险性降低13.3 %,住院率下降27.5%(p=0.00001)。
1.2 临床应用
A RALES(Randomized Aldactone Evaluation Study) 1663例缺血性心肌病 24个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加用安慰剂或螺内酯 剂量 12.5mg/d, 25mg/d 结果总死亡率降低27%,因心力衰竭住院率降低36% B 建议:Ⅳ级心力衰竭患者,可应用小剂量的螺内酯 20mg/d。轻、中度心力衰竭的不确定其疗效
4.3 β-受体阻滞剂 4.2.1使用理由:
衰竭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产生心肌细胞的损 伤,β1—受体过度表达,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因此有理 由应用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衰的病理过程。
4.3.3适应证:
所有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病情稳定,LVEF<40% 者
4.3.4 禁忌证:
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二度及以上房 室传导阻滞(除非已安装起搏器)、明显水肿者
观察心脏各腔室内径(LV <54mm),瓣膜口径及功能、 狭窄、关闭不全(mvA>1.5cm)室壁厚度及运动程度 各腔室内的血流动力学、压力、流速(LAP< 12mmHg) 左室LVEF和左室和收缩末期容量指数 (LVESVI) (LVEF≤40% LVESVI ≤ 45 ml/m2 )
C 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状证候演变较多,在阴阳、脏腑、气血、津 液等多个层次产生较为复杂的盛衰虚实变化。 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水”。
气虚血瘀
主症:气短心慌,活动时及劳累时明显,可伴胸 闷胸痛,头晕乏力,失眠多梦,两颧暗红,舌质 暗或见瘀斑瘀点,舌苔白,脉细涩而数。 此型患者多见于心衰早期,NYHA心功能分级为 Ⅰ级、Ⅱ级,病位主要在心、肺。治以加味保元 汤。
4.2 ACE抑制剂 4.2.1使用理由
A 抑制RAS; B 作用于激肽酶Ⅱ,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提高缓 激肽水平
4.2.3 适应证:
A 慢性心力衰竭(轻、中、重度)患者的长期治疗 B LVEF<40%的患者 4.2.4 使用方法 A 小剂量起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每隔3~7 d剂量倍增1次,有低血压、低钠血症、糖尿病、氮质 血症以及服用保钾利尿剂者,递增速度宜慢。 B 维持量:一旦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应终生使用。 C 使用过程需说明的是 1)达到充分治疗效果较慢,需1~2个月; 2)小剂量效果差,需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 3)各种ACE-抑制剂均有效; 4)长期使用; 5)突然停用会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