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x

合集下载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

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

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

慢性心衰防治的难点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全文)

慢性心衰防治的难点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全文)

慢性心衰防治的难点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全文)

慢性心衰多见于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极高的病发率及致死率,是临床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人们对心衰的诊治越来越规范,使得心衰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心衰患病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在我国,中医药已经成为心衰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案之一。中医药防治心衰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等独到优势。如何针对慢性心衰防治中的难点问题,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优势,进一步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些思路。

1、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

2018年心衰指南中明确提出:“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恰当使用利尿剂是有效治疗心衰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但对于难治性心力衰竭或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中,约1/3出现利尿剂抵抗。这与心排血量降低致肾脏灌注不足、血容量不足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外渗、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①增加利尿剂剂量及改变利尿剂使用方式:加大利尿剂剂量可尽快达到有效阈值,而

静脉持续泵入利尿剂是最有效的方法,可避免由静脉注射增加血容量、血浆浓度,以及间断给药造成钠潴留反弹等不良后果。②利尿剂联合疗法:联合应用作用于远端小管或近端小管的利尿剂可与袢利尿剂产生协同作用。且患者可联合使用中药利尿剂,如葶苈子、泽泻、猪苓、茯苓、薏苡仁、香加皮、冬瓜皮等。③联用改善肾血流量药物:小剂量使用多巴胺可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血管收缩,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前期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而,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灯盏花、莪术、赤芍等可改善肾血液动力,增加肾小球滤过,改善利尿剂抵抗。④避免使用减低利尿剂疗效的药物: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肾脏血流,抑制利尿疗效;青霉素、甲氨蝶呤等因与呋塞米转运途径相似而降低利尿疗效。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20210523025832)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20210523025832)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共识

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 )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全会(ACCF )/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 A类推荐。我国一项对35〜74 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 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増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W瘤相仿。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

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

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全文)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全文)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和反复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心衰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老年患者患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

一、概述和流行病学

(一)概述

心衰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是指持续存在的心衰状态,可稳定、恶化或出现失代偿。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较成年人更多因心功能反复恶化或急性失代偿而入院,从而加速心衰进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慢性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中间值心衰(HFmrEF)。与HFrEF相比,HFpEF在老年心衰中占有更大比例。

(二)流行病学

老年人心衰发病率急剧增长与衰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增加及医

疗水平提高使患者生存期延长有关。

近年来,我国总体心衰住院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同期老年心衰患者病死率较成年患者明显升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且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仍在增加,预计未来老年人心衰患病率将继续攀升。

二、发病原因

(一)病因

老年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肌病变、心脏负荷过重、心脏瓣膜病及结构异常、心律失常等四类原因,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心房颤动等。退行性心瓣膜病、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心肌淀粉样变性等老年特有的心脏改变也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因。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修订版)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 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 770万[2]。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 370万[4]。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 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他疾病。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ADDIN

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

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及(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发展为21 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相继颁布,如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及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为慢性心衰的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药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国特色”,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显示有一定优势,但在西医指南中却鲜有提及。在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药被列在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不能肯定的药物中。在这种背景下,2014 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出台,系统总结归纳了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辨证分型及治疗,对进一步规范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各有特点,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慢性心衰诊疗方案的关键。基于此,由陈可冀院士、吴宗贵教授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

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于2015 年底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体会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体会



诊断标准:
① 有典型的心力衰竭的体征或症状;由于一些患者仅存 在呼吸困难的症状, 缺乏体征和液体负荷, 故症状可作为 诊断HF-PEF的临床证据; ② 正常或轻度异常的LV收缩功能:LVEF>50% (2007ESC心力衰竭和心脏超声组专家共识)或45% (ESC2008心力衰竭指南),LV不大舒张末容积指数 (LVEDVI)<97mL/m2;LVEF≧45%(2014中国心力衰 竭指南),且左室不大; ③ 有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的证据,如(左室肥厚,左 房扩大)和(或)舒张功能不全; ④心脏彩超提示无心瓣膜病,并可排除心包疾病、肥厚 性(浸润型)心肌病等。

利钠肽临床应用的进展:
最早在2008年ESC心衰指南以及2005年ACC/AHA 心 衰指南中推荐将血液BNP水平测定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 和预后指标。2011年ESC的心衰指南和2009年AHA心衰 指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推荐。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中, 将利钠肽用于评估急性心衰严重程度和预后作为I类A级 推荐,进一步在我国肯定了利钠肽的临床应用价值。
ACEI 和(或)β 受体阻滞剂起始时间 过去强调必须应用利尿剂使液体潴留消除才开始加用这 两种药物,否则会影响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这一观点并无 不妥,但可能会推迟这两种改善预后药物开始应用的时间。 对于住院的心衰患者则很难做到起初几天只使用利尿剂。新 指南并未再做这样的要求。对于轻至中度水肿,尤其住院并 可作密切观察的心衰患者,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可 以与利尿剂同时使用。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5(8)9

【摘要】由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起草,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完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简称新共识)正式发表(《中医杂志》,2014,55:1258.),用以指导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规范和应用。

【总页数】1页(P149-1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3.《儿童腺样体肥大引发睡眠呼吸障碍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4.基于Delphi法《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专家问卷分析

5.标准·方案·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持续升高,心衰患者的高死亡率、高住院率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心衰加重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和再住院密切相关。近年来预防和管理心衰加重领域有不少新观念和新进展,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本共识,从慢性心衰加重的定义、诊断与评估、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治疗慢性心衰加重患者提供参考。

慢性心衰加重概述

慢性心衰是一组复杂的自发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加重是指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的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是在基础病因和(或)诱因作用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分子机制,心肌能量代谢、心肌细胞数量、细胞结构、细胞外基质等发生变化,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心室扩大和(或)心肌肥厚等病理性重构加剧,心肌收缩力及心室顺应性进一步下降。

慢性心衰加重的临床表现

1 .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如呼吸困难、疲乏、腹胀、纳差、肺部啰音、水肿)再次出现或加重,这是心衰加重的最主要临床表现。

2,心衰合并疾病的症状禾□(或林征出现或加重如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悸、黑B蒙、晕厥;心肌缺血相关的胸闷、胸痛;感染相关的发热、咳嗽、咳痰;新出现的心脏杂音等。

3.心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加重或者利钠肽进行性升高。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我国心衰患病人数至少有1000万,患病率估计达1.3%,已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2]。现代医学基于心衰发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提出了心衰标准治疗的“金三角”概念,但患者仍普遍面临着生活质量差、五年生存率低、再住院率高等各种问题[3]。因此,心衰被称为“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垒”。

中医“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其中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的记载。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稳定心衰病情、改善心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5]。基于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李荣教授在研习前人治疗经验及大量临证实践的基础上,以临床新理念和新思维首创提出了心衰病防治的“中医金三角”理论,现阐述如下。

1. 中医对心衰病“病机金三角”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指出心衰病的基本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7]将心衰病归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概括为“虚”、“瘀”、“水”三方面。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血瘀、水停贯穿心衰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脏、脾脏、肾脏息息相关;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2021完整版)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2021完整版)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2021完整版)

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病共存、伴有多种综合征、多重用药及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等特点,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长期管理与其他人群不同,为便于临床老年医学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社区医师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总结适合我国老年慢性心衰诊疗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治疗与综合管理

(一)治疗目标与原则

治疗目标以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率及降低死亡率。

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动态评估患者伴随疾病的变化及相应合并用药的调整情况;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认知和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药物选择及辅助装置使用应权衡利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1.老年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

(1)利尿剂:是目前唯一充分缓解体液潴留的药物,是心衰治疗的基石之一。有液体潴留的HFrEF患者,若无禁忌证推荐使用利尿剂缓解症状,但尚无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

首选袢利尿剂,最常用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适应于伴轻度液体潴留的高血压患者,但痛风为禁忌证。利尿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尿量增加,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监测尿量及体重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剂量。用药期间监测患者血压、肾功能、电解质及尿酸,避免出现低血压、肾功能恶化、电解质丢失或高尿酸血症等。无液体潴留症状和体征及对某种利尿剂过敏或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利尿剂。

新型排水利尿剂: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袢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可增加尿量,改善症状,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增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对伴有低钠血症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重磅丨《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今日发布

重磅丨《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今日发布

重磅丨《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今日发布

今天,业内期待已久的《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8月12日,中国心脏大会·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会上,业内期待已久的《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正式发布。

该《共识》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胡盛寿、陈可冀、高润霖、葛均波四位院士发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组织心内科、心外科、运动康复、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领域诸多权威专家历时近2年定稿完成。

《共识》的三大亮点

心脏康复,是通过综合干预手段,如药物、运动、营养、教育、

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以达到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的目的,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心脏康复分为I期康复(院内康复期)、II期康复(门诊康复期)、III期康复(院外长期康复)。其中I期康复是心脏功能恢复、建立康复意识、进行康复宣教等的关键时期,也是目前急需标准化、规范化的关键领域之一。对此,本次《共识》内容具有三大亮点:

第一、有可立即执行的具体方案。共识从入院评估及宣教、I期心脏康复在PCI、CABG、心力衰竭、心内科其他疾病保守治疗,到出院前康复处方与指导,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案。

第二、提倡“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这与中医几千年来“复健”、“标本兼治”的思想一脉相承。陈可冀院士说,传统医学强调“动静结合”,针对心脏康复对象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强度的太极拳、不同体位的八段锦、不同程度的呼吸导引等个性化运动方案。这对改善康复对象的心肺功能,提高锻炼安全性、改善机体功能等具有积极意义。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 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共病和并发症多,常合并肌少症、骨关节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其运动 风险高于成年人。因此,老年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前必须进行全面评估和运动风险分层,以指导个体 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老年心衰的共病管理
✓高血压:
➢ 是老年慢性心衰最常见的病因,血压波动是心衰加重和恶化的主要诱因之一。 ➢ 积极降压治疗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预防或延缓心衰的进程。 ➢ 合并心衰的高血压患者推荐首选ARNI、RAAS阻滞剂(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
✓由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提供的2005-2008年37054例21岁及以上心衰患 者中,HFpEF和HFrEF患者发生5种及以上疾病比例为58%与45%,共病负担 程度有差异,HFpEF患者总疾病负担高于HFrEF患者。
临床特点
1.症状隐匿:急性失代偿老年心衰患者更易出现急性肺水肿和血压波动。而多数老年慢性心衰 患者可表现为咳嗽、乏力、疲倦、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恶心、腹泻, 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可无典型的呼吸困难表现。
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可联用利尿剂、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 下,如能耐受可考虑130/80mmHg以下。
老年心衰的共病管理
✓心房颤动:
➢ 是心衰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显著增加脑栓塞发生风险,而快速心 房颤动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病 因线 索

心 衰 接 诊 时 要 评 估 患 者 的 运 动 耐 量 液 体 照 《 中 药新 药 临 床研究 指 导 原 则 试 行










中 华人
潴 留 容 量状 态 及 生 命 体征 监测 体 重 估 测 颈 静 脉压



民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中 国 中 西 医 结合 杂 志 2 0




月 第 3 6 卷第


CJ


WM

Fe br u ar

2 0 1 6 V o




3 6 No 2 1 3 3





诊 疗 共识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中 西 医 结 合诊疗 专 家 共识



















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 临 床 具 体 治 疗 措 施 需 医 师 根 据实 际 坏 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 )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E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E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 )慢性心衰C、D 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

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

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

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 )、重症心肌炎

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 )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患者预后。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心衰病机可用

“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从而维持心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发布了心衰相关诊疗指南。20GG年,中

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成人心衰诊疗指南,冠心病中医

临床研究联盟也牵头发布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为规范慢性心

衰的中、西医临床诊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至今国内外尚缺乏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冢共识。

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参上述慢性心衰的诊治指南或共识,结合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本共识以病证结合为切人点,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制订而成,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适合于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提髙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

2.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

2.1病史、症状及体征

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心衰原发病的病因线索。心衰接诊时要评估患

者的运动耐量,液体潴留容量状态及生命体征,监测体重,估测颈静脉压,了解有无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端坐呼吸等。

2.2常规检查

2.2.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可反映左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的患者均应测量。

2.22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Ml )、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可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2.2.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

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及甲状腺功能等应列为常规检查。血浆脑钠肽(ENP)和N端脑钠肽前体(N T - proBNP)对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

值,故可用于排除诊断,BNPV 35 pg/mL,NT—proBNPV 125 pg/mL时不支持慢性心衰诊断。

2.2.4 X线胸片可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的信息。

2.2.56分钟步行试验用于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6MWD)V 150 m为重度心衰;150~450 m为中度心衰;>450 m为轻度心衰。

2.3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判断

对于应用和调整利尿剂治疗十分重要。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是液体潴留的可靠指标。

其他征象包括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肺和肝脏充血(肺部啰音、肝

脏肿大),以及浮肿,如下肢和慨部水肿、胸腔积液和腹水。

3.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

3.1慢性心衰的中医病机与证候要素

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基于近年来多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以及31位中医学心血管病专家意见,慢性心衰本虚以气虚为

主,常兼阳虚、阴虚;标实以血疲为主,常兼水饮、痰浊。上述6种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浊。

3.2慢性心衰中医辨证标准

本共识慢性心衰中医辨证以本虚和标实为纲,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分》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介绍主要证候要素的辨证标准,临床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

3.2.1本虚(1)气虚证。主症:气短;乏力;心悸。次症:活动易劳累;自汗;懒言或语声低微;面白少华。舌象:舌质淡或淡红。脉象:脉弱。(2 )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脘腹或腰背发凉。次症:困倦嗜睡;喜热饮;面色胱白;小便不利;浮肿或胸/腹水。舌象: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或白滑。脉象:脉沉细或迟、结、代。(3 )阴虚弱证。主症:口渴欲饮;手足心热;盗汗。次症:咽干;心烦;喜冷饮;颧红;尿黄或便秘。舌象:舌头质红或红绛,舌体偏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象:脉细或细数、细促。

3.2.2标实(1)血瘀证。主症:面部、口唇、肢体色暗或青;指(趾)端发绀;静脉曲张或毛细血管异常扩张。次症:口干不欲饮;肌肤甲错;肝/脾肿大;血液流变性、凝血检测异常,提示循环疲滞;胸片示肺淤血。舌象:舌质暗(淡暗、暗红、紫暗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象:脉涩或结、代。(2)水饮证。主症:浮肿;胸/腹水;小便不利。次症:心;喘促不得卧;口干不欲饮;清稀/泡沫痰;眩晕;脘痞或呕恶。舌象:舌淡胖大有齿痕,苔滑。脉象:脉沉或弦、滑。(3)痰浊证。主症:咳嗽咯痰;喉中痰鸣;呕吐痰涎。次症:形体肥胖;胸闷;胺痞;头昏;纳呆或便溏。舌象:舌苔腻。脉象:脉滑。以上证候要素辨证,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典型舌象,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参考脉象,即可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