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汇总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8e6c9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4.png)
基底核
下丘脑
基底核是大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 负责运动控制和习惯形成。
下丘脑是大脑下方的一个小区域,控制着 内分泌、水分和盐分平衡、体温等基本生 理功能。
脑的神经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上肢、锥体系下肢 和锥体系躯干。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 基底核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应尽早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 能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 改善肌肉力量、减轻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等。
职业治疗
针对患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CHAPTER 06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发展趋 势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
01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研究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延
功能
接受、处理和储存来自身体各部 位的感觉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 体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 ,控制着思维、行为、感觉和运动等 功能。
脊髓
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传递神经信 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等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593a3ff5f705cc17552709f0.png)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四、底丘脑
位于中脑和背
侧丘脑之间,在
黑质外侧的一个
扁圆形的灰质团
块。 底丘脑核
五、下丘脑
下丘脑沟
乳头体
视交叉 漏 斗 垂 体
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室旁核 1)视前区 2)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 3)结节区 4)乳头体区 视上核
端
脑
( Telencephalon )
概述:
脊 髓 节 段 上颈髓 C 1 ~ 4 下颈髓 C 5 ~ 8 上胸髓 T 1 ~ 4 中胸髓 T 5 ~8 下胸髓 T 9 ~12 脊髓节段 -1 脊髓节段 -2 脊髓节段 -3 C5节段 T6 节段 T11节段 C4椎骨 T4椎骨 T8椎骨 对 应 椎 骨 平 对 举 C3 节段 例 C3椎骨
腰 髓 L1 ~5
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前索、外侧索、后索
薄束
楔束
楔束核 T4 脊N节 T5 脊N节
腹后外侧核 薄束核
楔 束 薄 束
T4脊N节
T5脊N节
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后角固有核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薄束
楔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骶 尾 髓 S1~ 5
平对 T10. 11椎骨 平对 T12 和 L1椎骨
髓 Co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 灰质前索、外侧索、后索 (白质前连合)
后角
中间带
前角
一)灰质
1、后角(后
前)
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1a4cccfba0d4a7302763a86.png)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1e3d4051a300a6c30c229fa7.png)
图片欣赏2
美国哈佛大学的吉恩.里维特(Jean Livet)利用共焦显微技术(confocal microscopy),
拍摄一只基因工程小鼠的脑干组织切片(厚340微米),由于经过基因改造,小鼠的每个
神经细胞都呈现出不同颜色。
环球科学2008.1
中枢神经系统脑之脑干
腹面观与背面观
红核(↓)→红核脊髓束 黑质(↓)→黑质脊髓束
2)白质(投射纤维):
1]上行束: 内侧丘系(来源于薄束核与楔束核,延髓交叉,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对侧肢体本体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对侧肢体浅感觉 三叉丘系 (起源于三叉神经核团,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头面部皮肤、眼、口和鼻腔粘膜的浅感觉 外侧丘系 (起源于蜗神经核,止于下丘)
20 额上回
1 胼胝体 2 透明隔 3 穹窿 4 胼胝体膝 7 前连合 9 下丘脑 10 视交叉 11 视神经 12 嗅球 13 动眼神经 14 脑桥 15 延髓 16 脊髓 18 丘脑 20 松果体 21 四叠体 22 大脑导水管 24 第四脑室 26 小脑蚓部 27 小脑半球 30 中央管
海马锥体细胞层(Golgi染色)
2 小脑上脚 3 第四脑室室顶 5 小脑下脚 6 小脑中脚 7 中间神经 8 位听神经 9 第四脑室外侧隐涡 11 第四脑室脉络丛 12 山顶 13 顶前裂 14 方叶 15 中央叶 17 小脑小舌 18 原裂 19 单叶 20 后上裂 21 上半月叶 22 绒球脚 23 绒球 24 水平裂 25 下半月叶 2 6 锥前裂 28 二腹前裂 29 二腹叶 31 次裂 32 小脑扁桃体 33 小结 34 后外侧裂 35 蚓垂
背面观
视神经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中枢神经解剖学(63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63页)](https://img.taocdn.com/s3/m/8032cc5df121dd36a32d82fd.png)
脊髓主要的纤维束
内部结构 ㈡白质
3.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 ①皮质脊髓前束:
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谢谢大家
2021/4/26
66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6202 1/5/162 021/5/1 6May -2116-M ay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62 021/5/1 62021/5/16Sun day , May 16,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 1/5/162 021/5/1 62021/5/16202 1/5/165 /16/202 1
脊髓后角的纤维联系
前后角的纤维联系
闸门控制学说
脊髓白质
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2.上行纤维束 3.下行纤维束
外侧索
后索
外侧索
前 索
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 别位于三个索内。主要 由后角细胞轴突构成, 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 节段,完成节段或节段 间的反射。
传导躯干四肢本体觉及精细触觉2脊髓小脑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3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触压觉4脊颈丘脑束传导毛发的运动觉温度触压觉5脊髓网状束参与脊髓网状丘脑系维持意识觉醒状态6脊髓顶盖束将痛温觉信息传至顶盖引起头颈转向反射7脊髓橄榄束传导皮肤感觉和本体觉参与橄榄小脑系8脊髓皮质束参与构成浅反射的长传导途径9脊髓脑桥束传递外感觉冲动至小脑的中转传导束10脊髓前庭束将皮肤和关节的信息从胸核传至前庭核11内脏感觉束传递内脏感觉至丘脑完成内脏内脏反射脊髓主要的纤维束2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b207eb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5.png)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3f278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1.png)
病变后变化
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病人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
额叶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瘤、蝶骨脊脑膜瘤较为多见。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高热、出汗、多尿、皮肤血管扩张。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可能的鉴别诊断
腓总神经损伤:L4-L5,S1-S2
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及第1、第2趾相对缘皮肤。损伤后成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
A
D
B
C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额叶外侧面余部的功能分区
额叶外侧面余部
额上回后部病变: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额中回中后部:(皮质侧视中枢)
反射路径:皮质侧视中枢----对侧脑桥侧视中枢----同侧展神经核和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展神经、动眼神经-----外直肌、内直肌。
颞叶前部:与记忆、比较、联想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01
02
03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伤后出现命名性失语。
颞叶内侧面:属于边沿系统,海马是其主要结构,与记忆、精神、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海马损伤后可出现癫痫、错觉幻觉和严重的近记忆障碍。
颞叶深部有视辐射纤维,损伤后会出现双眼同向上象限盲。
内囊
内囊前肢:中间为丘脑前辐射,两侧为额桥束。 内囊膝:皮质核束,从中央前回下1/3(躯体运动区头面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到脑干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分别是3、4、6、12)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内囊后肢:两侧为丘脑中央辐射和顶枕颞桥束,中间有皮质脊髓束与皮质红核束及听辐射(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视辐射、丘脑后辐射。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c9cb12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e.png)
感觉区(Sensory areas)
02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03
三种功能区
大脑皮层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区) 中央沟前方 锥体细胞
皮质的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的白质(髓质),它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的皮质外,更重要的是大脑皮层以外的脑和脊髓,把皮层运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的感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导到对侧身体的运动与感觉信息。因此内囊有损伤就会引起对侧身体“半身不遂”。
5
损害表现及定位
01
皮质感觉区(倒人状)
02
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能)
03
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顶叶
皮层感觉障碍(复合性感觉障碍)
古茨曼综合征:四主征
体象障碍
失用症(供应缘上回顶下叶的动脉为大脑中动脉发出的顶后支,闭塞则可出现失用症和其它顶叶受损表现,如病灶对侧深浅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前庭症状、共济失调等。可有触觉滞留、倒错、失认或定位不能表现。)
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
前庭蜗(位听)神经vestibulocochlear nerve 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躯体感觉性神经。
二、有些脑神经只与运动有关
III. 动眼神经 IV.三叉神经 VI.展神经 XI.副神经 XII.舌下神经
I.
II.
III.
IV.
VI.
额叶frontal lobe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与其平行的中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自中央前沟向前走出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额上、下沟,此二沟的上方、中间、下方分别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806fb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c.png)
基底核
位置
位于大脑髓质深部、背侧 丘脑上外侧的灰质团块
组成
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基底核示意图
内囊前肢 最外囊 内囊膝 外囊
内囊后肢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示内囊)
内囊模式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 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 央辐射)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
视辐射
1.脊髓的位置
6个沟裂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脊髓结构示意图
前正中沟 前外侧沟
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2.脊髓的形态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 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膨大。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特点
颈膨大 C4-T1 2个膨大 腰骶膨大 L2-S4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6b4326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c.png)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中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大脑位于头颅内,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分为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三个主要部分。
大脑半球负责高级感知、思维和运动控制等功能。
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脑干负责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小脑负责协调运动和平衡。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脊髓由一系列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通过脊髓神经根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脊髓也是神经传递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将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身体各处。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可以分为感知、思维、运动和调节等多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
感知信息首先通过神经传导系统传输到大脑半球的感觉皮质区域,然后进行处理和解释。
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等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过程。
大脑半球的皮质区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具有高级智力和创造力等功能。
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骨骼运动的过程。
大脑通过运动皮质区域发出指令,然后通过脊髓传送到相应的肌肉和骨骼中。
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脑和脊髓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运作。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会对人体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脑血栓会导致脑血管阻塞,影响大脑供血,从而导致认知和运动障碍。
脊髓损伤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肢体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脑瘤则会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压迫性作用,引起头痛、恶心和视力问题等症状。
为了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身体健康,例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等。
其次,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环境中。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因为精神压力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
脑 位于颅腔内。
脊髓 位于椎管内。
第一节 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
外形:前后略扁的 圆柱形。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与延脑相 连,成人脊髓下端 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 全长45;新生儿下
颈膨大:C41 腰骶膨大:T123
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 与上、下肢出现有关。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向 下急剧缩小的一个圆锥 形末端。
2.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和楔束:位 于后索,是后根内 侧部纤维在后索的 直接延续。
肌、腱、关节本 体感受器;皮肤 精细触觉感受器 周围突 T5节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薄束
T4节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楔束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功能:向脑传导本体 感觉——来自肌、腱 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 运动觉及振动觉和精 细触觉——辨别两点 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 细等。
中脑红核→交叉→脊髓外侧索 →后角→中继后至前角运动神 经元。
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 动和肌张力。
四、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2.反射机能 脊髓反射:通过脊髓装置所完成的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一些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如膝反射 屈曲反射:
内脏反射: 竖毛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四、脊髓的功能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 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 织的丝,止于尾骨背面 的骨膜。
前正中裂 分成左、右对称两半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根丝,含运动性神经纤维
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背根)根丝,含感觉性神经纤维
每一脊髓节 的前根和后根的 外侧端在椎间孔 处合成一条脊神 经,经相应椎间 孔离开椎管。
后中间沟:颈髓和胸髓上部, 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有 一条较浅的沟。
3.低级中枢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
丘脑前束上行到延脑后则 合并成一束,称为脊髓丘 脑束或脊髓丘系。
3.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 脑处交叉→ 对侧: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①皮质脊髓侧束:脊髓 全长,位于外侧索后部、 脊髓小脑后束内侧。
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 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
功能: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 侧:骶、腰、胸、颈。
⑷脊髓丘脑前束:
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 束的前内侧。
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 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 (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 前束→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
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 相当。
1.前角: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 膨大处特别发达。
α运动神经元:大型细胞, 轴突占前根运动纤维 2/3 , 分 布 到 骨 骼 肌 的 梭外肌纤维,传递随意 运动冲动;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细胞,散在于α-运动神经元之 间,其轴突占前根1/3,分布至骨骼肌梭内肌纤维,维 持肌张力。
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返回侧支,其轴突再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电生理证实,细胞对α-运 动神经元有反馈抑制作用。
分群:
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 长;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 膨大。
2.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侧角:C83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内有中间外侧核, 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3.后角:尖部、基底部
后角边缘核(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背核或核(柱)):C83节段。
㈡白质
灰质周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㈡白质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
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 部分称之。
1.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别位于三个索内,即前固 有束、外侧固有束和后固有束。主要由后角细胞 轴突构成,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节段,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 节段或节段间的反射。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 穿刺。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 体
三、内部结构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 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 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 束。
脊神经节:后 根上的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 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C 8节、T 12节、L 5节、S 5节、 1节。 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状结构称之。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㈠灰质
纵贯脊髓全长, 呈“H”形的垂直柱。
前角: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 后角: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
侧角: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 成。
㈠灰质
网状结构: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由部分灰质、白 质混杂交织而成。 中央灰质: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
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 灰质。
纤维排列:外→内:骶、 腰、胸、颈
②皮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前 索的前正中裂两旁,一般只下 降至胸部,大多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 胞(也有一部分止于同侧前角 运动细胞),主要是支配躯干 肌的细胞。
⑵红核脊髓束:
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 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人类此 束较小,只达脊髓上部。
纤维排列:内→外: 骶、腰、胸、颈
⑵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 束:位于外侧索的边缘。
L3以上同侧背核→脊髓小脑后束 →小脑下脚→小脑
腰骶膨大节段的两侧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 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
⑶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外侧索的前部、 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