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谢 谢!
功能:是锥体外系的中继核。与大脑皮层 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态 反射。
基底核结构
1胼胝体膝 2尾状核头 3内囊膝 4壳 5苍白球 6丘脑 7内囊后肢 8胼胝体压部 9尾状核尾 10 内囊前肢 11 屏状核 12外囊
1 胼胝体 2 尾状核头 3 透明隔 4 内囊前肢 5 外囊 6 壳 8 穹隆 9 10 苍白球 11 前连合 12 屏状核 13 最外囊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距状沟 中央沟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端脑内侧面脑沟
(二)脑部常规MRI扫描
traT1WI
traT2WI
FLAIR
sagT1WI
(三)脑MRI影像学表现
二 间脑
间脑:为中线结构,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 包括:
丘脑 (背侧丘脑) 上丘脑 (后连合、松果体) 下丘脑 (视交叉、乳头体 、灰结节、漏斗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底核 大脑半球分界的沟: (1)中央沟 (2)外侧沟 (3)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和 (4)此线中点与外侧沟的连线
(一)大脑半球外侧面分界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神经解剖学-脊髓1(研究生)
脊 神 经 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 经,由椎间孔出椎管。在后根上有膨 大的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
3、脊髓圆锥和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腰骶膨大( L2--S3 )向下急剧 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 Filum terminale: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稳定脊髓的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VIII
前角基底部
IX
X
前角内、外侧核
中央管周围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
包括灰质联合,由后根纤维终止
(二)白质 White matter
每侧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前、后和外侧3个索。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联合
脊髓白质内的主要纤维束 短纤维: 固有束
薄束、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网状束 脊髓顶盖束 脊髓橄榄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侧角(侧柱)Lateral horn (column)
后角(后柱) Posterior horn (column) 后角 中间带 灰质联合
前角
中央管
1、前角Anterior horn
内含多极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分群 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颈、腰骶膨大处发达。
(二)脊髓的节段
与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
颈髓节段 胸髓节段 腰髓节段 骶髓节段 尾髓节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本章重点
• 大脑皮质的分层 • 脊髓灰质各部位神经元的特点 • 血-脑屏障的构成和作用
图1
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
图2 大脑皮质 的6层结构 (1) 银染法示神经 元的形态 尼氏染色示6 (2) 尼氏染色示6层 结构 (3) 髓鞘染色示神 经纤维的分布
图3
大脑皮质光镜图
图4
镀银染色) 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光镜图 (镀银染色)
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脊髓灰质
神经节
其它
1. 分子层 • 较厚,含大量神经纤维 较厚, • 神经元少而分散,包括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 神经元少而分散, • 星形细胞:位于浅层,小而多突起,轴突与 星形细胞:位于浅层,小而多突起, 蒲肯野细胞形成突触 • 篮状细胞:位于深层,大,轴突长,末端呈 篮状细胞:位于深层, 轴突长, 网状包囊与蒲肯野细胞形成突触
图
1 分子层 2 蒲肯野 细胞层
10
3 颗粒层
★
→ →
(↑α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图11 脊髓前角光镜图 (↑ 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图12 脊神经节模式图 ⑴局部 ⑵ 假单极神经元
图13
脊神经节细胞光镜图
图14
镀银染色) 内耳螺旋神经节光镜图 (镀银染色)
图15
交感神经节光镜图
环行肌 神经元 纵行肌
副交感神经节图16 副交感神经节- 小肠肌间神经丛 :HE染色 (左:HE染色 右:镀银染色 )
图17 血-脑屏障模式图
图18
血-脑屏障电镜图
骨膜 硬膜 蛛网膜 蛛网膜 下隙 软膜
头皮 帽状腱膜 颅骨 蛛网膜 颗粒
大脑 皮质 图19 颅部冠状切面) 脑膜模式图 (颅部冠状切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解剖学-神经系统(总论、中枢)
解剖学-神经系统(总论、中枢)第12章神经系统总论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位于颅腔内的脑、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之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在人体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第13章中枢神经系统第1节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与脑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二)外形: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有两个膨大:颈膨大C5-T1、腰骶膨大L2-S3)。
脊髓圆锥、终丝。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分段:脊髓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共有31 个脊髓阶段: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和尾1对。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中央管(一)灰质:围绕中央管呈蝶形。
前角(运动):α—支配骨骼肌运动;γ—维持肌张力后角(感觉):侧角: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元胞体)、骶副交感核(S2-4)。
(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1、上行纤维束:(1)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冲动。
薄束:内侧,传导来自下半身的冲动。
楔束:传导来自上半身的冲动。
(2)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的冲动。
2、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将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协调肌群间的运动。
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脑与躯干、四肢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的枢纽。
2、反射功能:机体一些反射的低级中枢第2节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四部分一、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一)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延髓:前正中裂、椎体、椎体交叉、4对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脑桥:延髓脑桥沟、4对神经根(三叉、面、展、前庭蜗神经根)、基底沟、小脑中脚中脑:大脑脚、脑间窝、动眼神经根2、背侧面: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脑桥:菱形窝——第四脑室底(第四脑室脉络丛→脑脊液)中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丘(听觉反射中枢)、滑车神经根(二)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1、灰质:脑干灰质分散成团块,称神经核。
教学讲课神经系统解剖(ppt)
脑干的组成
延髓的腹侧面
前正中沟 锥体
前外侧沟
橄榄 锥体交叉
舌咽神经(Ⅸ) 迷走神经(Ⅹ) 副神经(Ⅺ) 舌下神经(Ⅻ)
延髓的背侧面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髓纹
舌下神经 三角
迷走神经 三角
闩
脑桥的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三叉神经(Ⅴ) 外展神经(Ⅵ) 面神经(Ⅶ) 位听神经(Ⅷ)
脑桥的背侧面
教学讲课神经系统 解剖(ppt)
(优选)教学讲课神经系统解 剖
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CNS)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周围神经系统(PNS)
▪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来自中枢神经系统►脑
▪ 端脑 ▪ 间脑 ▪ 小脑 ▪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髓纹
正中沟 内侧隆起 蓝斑
面神经丘 前庭区
中脑的腹侧面
视交叉 视束
大脑脚
动眼神经(Ⅲ)
灰结节
乳头体
脚间窝 后穿质
中脑的背侧面
尾状核 背侧丘脑 内囊
上丘 四叠体 下丘 滑车神经(Ⅳ)
第三脑室 松果体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位置
精细程度,而不是体表面大小
(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听区 颞横回 (41、42 区)
视区 枕叶距状沟上下皮质 (17区)
书写中枢 (8)
运动性语言 中枢
(44)
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 中枢
(39)
听觉性语言 中枢
(22)
► 运动 ► 感觉
语言中枢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
基底核
位置
位于大脑髓质深部、背侧 丘脑上外侧的灰质团块
组成
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基底核示意图
内囊前肢 最外囊 内囊膝 外囊
内囊后肢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示内囊)
内囊模式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 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 央辐射)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
视辐射
1.脊髓的位置
6个沟裂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脊髓结构示意图
前正中沟 前外侧沟
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2.脊髓的形态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 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膨大。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特点
颈膨大 C4-T1 2个膨大 腰骶膨大 L2-S4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C1—8 T1—12 L1—5 S1—5 C0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Ⅰ--Ⅹ层⑴前角(柱) (板层Ⅷ、Ⅸ)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⑵中间带(板层Ⅶ)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⑶后角(板层Ⅰ—Ⅵ)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Ⅰ、胶状质Ⅱ、后角固有核Ⅲ、Ⅳ、胸核Ⅶ(C8—L3)。
⑷中央灰质(板层Ⅹ)灰质前、后连合◇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Ⅱ层---胶状质第Ⅲ、Ⅳ层---后角固有核第Ⅴ层---网状核第Ⅵ层---后角基部第Ⅶ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第Ⅷ层---前角底部第Ⅸ层---前角运动细胞第Ⅹ层---中央灰质2、白质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白质的传导束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薄束与楔束位置:脊髓后索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定位: S、L、T、C(内→外)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小脑内部有许多神经元和突触,通过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对运动进行精确 的调控。
小脑还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脑干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过渡区 域,主要负责传递和调节神经信 号,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
01
研究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提
高认知和行为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
02
探索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神经再生与修复
03
研究如何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
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脑部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肌电等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和分类,用于监测和干预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网络模拟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研究神经功能和疾病提供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如通过纠正致病 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 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控与修复技术
发展新型的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如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等,以改 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医学)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详解(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扣带回
杏仁体
胼胝下回 终板旁回 乳头体
纤维联系: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形成许多的环路。如海马环路。 功能: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觅食、防御、生殖活动;
2)调节内脏活动,情绪反应; 3)参与脑的学习记忆活动。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思考 题
1.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中通过的纤维。若右侧内囊病变, 可出现哪些功能障碍?为什么?
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功能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整合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联络区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基底核:
组成
(1)纹状体:
尾状核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2)杏仁核
(3)屏状核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系统解剖学详解
主讲人 XXXX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端脑
(telencephalon)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端脑(telencephalon):脑的最高级部位。
1.大脑皮质 外形和分叶 内部结构 皮质功能定位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内囊损伤出血“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对侧偏瘫 对侧同向偏盲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4.侧脑室 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整合和传递感觉、运动以及高级认知功能等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大脑的结构1.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连接。
每个半球又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2. 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回,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进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杏仁核等,这些区域在调节情感、记忆、运动控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脊髓的结构1. 脊髓位于脊柱内,贯穿整个背部,并与大脑通过神经纤维相连。
2.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由细胞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白质则由神经纤维构成。
3. 脊髓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包括从四肢等器官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以及从大脑下达到四肢等器官的运动指令。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号,如疼痛、温度、压力等,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读和响应。
2. 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运动活动。
大脑通过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精确而协调的运动。
3. 代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例如通过调节呼吸、心跳等活动来保持正常生理状态。
4. 认知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负责高级认知活动,如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
这些过程与大脑皮层及其他结构密切相关。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完成。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当感受到刺激时,神经元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轴突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组织。
六、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密切协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1. 与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连接,参与着内分泌物质如激素的分泌和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实际上在所有神经系统里,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元都相当类似。
正是神经元的数目和类型以及相互联系的方式将一个脑区同另一个脑区、一个脑同另一个脑加以区别。
不论是简单的反射应答还是复杂的心理反应,行为都产生于适当相互连接的细胞之间的信号模式。
在神经元通路结构中,复杂的数值更多抵消了这一基本的简单模式。
即使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为也包含许多神经元的活动。
考虑打网球的动作(图17-1),完成这一动作需要几个感觉系统的参与。
与网球运动有关的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加工,以识别飞行物体并估计其方向和速度。
大脑也估计打球者手臂、腿和躯干位置的本体感受信息,从而设计出身体的适当方位以将球接住。
所有这些感觉信息最终到达大脑皮质内叫作联合区的多感觉加工部位,综合在一起引起早期对试图打网球的记忆。
此外,与该计划性行为有关的传人信息让杏仁核恢复活动,杏仁核与情绪和社会行为有关,激活自主神经系统,让身体为运动作好准备。
最后,大脑内部与随意运动有关的系统得以恢复而发动行为,多感觉联合区同高级运动中枢发生联系,高级运动中枢估算把球拍移到某一位置的程序,然后程序传送到初级运动皮质执行。
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须下达到背、肩、手臂和手上正确的肌肉,也必须合拍,以便适当肌群的收缩和舒张能协调一致,同时须将身体姿势作为一个整体来调节。
行为一旦发动,大脑的工作就没有结束。
当手臂抬起,球靠近的时候,在手臂对准球移动球拍之前,大脑根据关于球的运动轨迹的最新感觉信息作出初始运动程序的许多细微调节。
当然,动作正在进行的时候,大脑也参与维持心率、呼吸和其它自主功能,这些功能显然在意识范围之外。
此例说明,我们塑造行为对环境刺激产生应答,根据感觉形成我们所知道的环境,这些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和身体运动感觉。
感觉开始于外周对一种或另一种刺激敏感的感官细胞,这些细胞编码有关刺激的信息,例如部位和强度。
感受器反过来兴奋同脊髓中离散神经元相联系的感觉神经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的机能分区
• 脊髓小脑 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和中 间核构成 • 大脑小脑 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 • 前庭小脑 由绒球小结叶及相关的前庭神经核构成 • 原(古)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
• 前庭小脑-古小脑 - 绒球小结叶 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 •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蚓垂、蚓锥体和前叶 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 • 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肢体的随意运动,使运动更精确
•
•
孤束核背侧小部分:接受面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的味觉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 三叉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额面鼻口腔粘膜的痛温触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额面鼻口腔的触压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与额面部的本体感觉有关。 7、特殊躯体感觉核 蜗神经核:声波刺激螺旋器周围突耳蜗神经节中枢突蜗神经前后核斜方体(大部 交叉,部分未交叉终达同侧听觉中枢;蜗神经核的部分纤维中途止于上橄榄核斜方体 核外侧丘系核,参与听觉反射)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叶听觉中枢。
三叉神经节
Ⅲ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脑干内 三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交叉
丘脑腹后
丘系
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头 面 部 感 觉 传 导 通 路
视觉传导路
Ⅰ Ⅱ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 细胞
节 细 胞
Ⅲ
视神经
视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视 交 视网膜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束 叉
外侧膝状 内囊后肢 体核 视辐射
•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
内分泌活动 •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端 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 • • • •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髓质medulla 基底核basal nuclei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沟和脑回 • 大脑纵裂 •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3个面:上外侧面、 内侧面、下面
3条沟:中央沟、外 侧沟、顶枕沟 2条假想线 5个叶: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岛叶
颞叶 枕 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外侧沟
岛 叶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下沟
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顶枕沟
胼胝体
距状沟
侧副沟 钩 海马旁回
半球下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 • • • • • • • 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 听觉中枢: 颞横回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又称Wernieke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功能:“内脏脑”
与内脏活动有关
与情绪和记忆有关
参与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功能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 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 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功能 上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 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 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脑脊 液总量在成人平均约150ml,它处 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 态。
枕叶距状沟上、下方的皮质(17区)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8对脑神经运动核
头面部肌肉
皮质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 特殊内脏 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背侧面:
•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Ⅴ)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 位置和组成 •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 第四脑室脉络丛
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
•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 第四脑室外侧孔 外侧隐窝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概述
• 位置与组成 • 包括端脑tel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中脑mesencephalon 脑桥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小脑cerebellum
1、脑干 brain stem
•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延髓4对,脑 桥4对,中脑2对。
中央前回
皮质核束:
上睑提肌 起于中央前回下部 上直肌 下直肌 内囊膝部 动眼神经核 内直肌 下斜肌 中脑大脑脚底中间 滑车神经核: 上斜肌 3/5内侧部 三叉神经运动核: :咀嚼肌 止于各核
内囊膝 中脑(上丘) (下丘)
脑桥
舌下神经核 (舌肌) 延髓
展神经核: 外直肌 上一半:睑裂以上的面肌 面神经核: 下一半:睑裂以下的面肌 疑核: 咽喉,软腭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的纤维一部分直接经小脑下脚入小脑,其他纤维达前庭神 经核。
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腹侧面:
• 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舌下神经(Ⅻ)、舌咽神 (Ⅸ)经、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
• 与脑桥相连的神经:三叉神经(Ⅴ)、展神经 (Ⅵ)、面神经 (Ⅶ) 和前庭蜗神经(Ⅷ) •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Ⅲ)
内囊结构的模式图
尾状核头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内 囊 模 式 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上辐射
苍白球
壳
豆状核
丘脑皮质束
顶枕颞桥束 背侧丘脑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组成: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 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有关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等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 •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 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 系的纤维和孤束核发出的味 觉纤维 •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后丘脑与上丘脑
• 后丘脑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 • 外侧膝状体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结构
•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背侧核:额肌,眼轮 匝肌。 腹侧核:口周围肌。 疑核: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
躯干、四肢皮肤 脊神经 的浅感觉感受器 Ⅰ
脊神经节
Ⅱ 背外侧束 脊髓灰质 Ⅰ、Ⅳ、Ⅴ
脊髓白质前连合 脊髓丘脑侧束 交叉
Ⅲ
脊髓丘脑前束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浅 感 觉 传 导 通 路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头、面皮肤、粘膜的 浅感觉感受器
Ⅱ 三叉神经 Ⅰ
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核束称为核上瘫: 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核束称为核下瘫: 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身体各部在上述两区的投射特点:
上、下颠倒,头面部不倒
左、右交叉
投射区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运动功
能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及感觉的敏感程度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端脑的内部结构
• • • •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大脑半球的髓质
CSF循环途径
•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 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 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 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 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 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人蛛网膜 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 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 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 若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 水和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 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扩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管理胸 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的运动和分泌。 4、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内脏器官的粘膜血管壁的一般内脏感觉---舌咽迷走面神经---孤束---孤束 核---发出纤维到上行到间脑,中继后达高级中枢。 脑干运动核:参与内脏反射,网状结构,参与呼吸循环和呕吐反射。 5、特殊内脏感觉核
• 上丘脑epithal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