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基于社会行动视角
国开社会调查大作业
国开社会调查大作业标题: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引言: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期望,本文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观念和期望,对于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年级和院校的大学生。
我们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就业观念: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认知,对于就业的重视程度,是否认为就业是自己的首要任务等。
2.就业期望: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包括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
3.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以及应对策略。
4.就业准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进行了相关的就业准备,包括实习经历、职业规划等。
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大多数大学生非常重视就业问题,将其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2.大学生对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期望较高,希望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3.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困惑,主要集中在就业渠道选择、就业前景不确定等方面。
4.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缺乏实习经历和职业规划。
结论: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2.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4.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
结尾: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的调查结果能够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就业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社会学理论解析与实例分析
社会学理论解析与实例分析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为我们提供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框架。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理论,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应用。
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最早且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为每个社会结构和功能都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例分析:社会的教育系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功能主义的例子。
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为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
教育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如学校、老师、学生和课程,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来实现这个功能。
例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老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来发展自己的潜力。
整个教育系统为社会提供了新一代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公民,进而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
它认为人们根据对事物的解释和评估来行动,而这些解释和评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中得出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和社会交互的过程,并强调人的意识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中的符号交流而形成的。
实例分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婚姻。
婚姻是一种社会交往,通过人们之间的符号和交流来建立和维持。
婚姻的意义和符号因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而不同,但是人们根据这些符号和意义来行动和对待婚姻。
在婚姻中,夫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并通过这种关系和角色来解释和评估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3. 革命理论革命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解释了社会变革和社会冲突的本质。
它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社会学理论中的就业观念,然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源。
在研究大学生就业解决途径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通过社会学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结论部分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对策。
通过本文的观点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观念、就业现状、就业困境、就业原因、就业解决途径、就业启示、未来就业对策。
1. 引言1.1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在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就业困境,而是一个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复杂问题。
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视角。
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原因。
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就业市场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教育体制和就业制度的不匹配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
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要想全面深入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通过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个体发展的平衡,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社会学理论中的就业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就业观念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解释——基于行动的视角
21 0 2年 3月
成 都理 工大 学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 URNA O L OF CHE GD N U UNI E S TY O E HNO O V R I FT C L GY( o i c n e } S c l i cs aS e
性 理 论预 示 了现 代 西 方社 会 学对 社 会 学 两 大 主 题 的 融合 问题 所 给 予 的 关 注 , 时 他 们 的理 论 也 使 社 会 学 方 同
法 论 显 现 出实践 性 特 点 。 关 键词 : 法 论 ; 方 个人 主 义 ; 动 ; 空 行 时 中 图分 类 号 : 2 7 B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0 3 ( 0 2 0 — 4 —4 1 7 — 5 9 2 1 ) 20 60
收 稿 日期 : 0 10 -2 2 1 - 90
学与微 观经济 学 的分离 和当前分 支经 济学对理 性人
假 设 的“ 批判 ” 但 是 占据 当前 经济 学方 法 论 主 流地 ,
位 的仍 然 是 “ 性 人 ” 个 人 主 义 路 线 , 学 派 之 间 理 的 各
的存在 只是对 理性 人 的探 讨层 次上 的区别 。而本 文 主要是 通过对 方法 论个人 主义 在经 济学 中代 表人 哈
V 1 0 o2 o 2 N . .
Ma. 2 1 r -0 2
方 法论 个 人 主 义 的经 济 学 与社 会 学解 释
— —
基 于行 动 的视 角
王 振 辉 , 小 浜 钟
( 北大 学 哲 学与社会 学学院 , 西 西安
摘
70 2 ) 1 1 7
要 : 法 论 所 关心 的 问题 是 人 们 应 当通 过 何 种 途 径 才 能 较 好 地 理 解 人 类 社 会 和 自然界 中现 象 的 真 方
大学生就业合理性的思考
一
价值 取向 、 、 性 、 兴趣 个 家庭实 际情况 和社会 的需 要 , 立职 确 业坐标 , 选择合理 的手段来 实现社会 职业角色 , 但在实 现社 会 职业 目标的实际过程中 , 生由于各 方面 的原因 , 就 大学 在
、
非合理性 的就业行为
维普资讯
第2 。 5卷第 l 期
20 0 6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 f h nzo ntu f e nu cln ut ngm n(oi cec dt n 0ra o eghuIstt o r at a Id s yMaae etSca S i eE io ) Z ie A o i r l n i
中, 行为的目 标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化内化的价值观、 就业 观, 以及综合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而形成的职业定位。因
此, 韦伯的社会行 动理论 与我 们研究 的大 学生择 业有不 谋
自身的情感 和受 传统 的 习惯 的影 响 而导 致 的各种 就 业 心 理 , 以通过合理科学 的就业指 导而加 以校正的。 是可
中。情感型就业行为 中, 大学 生的 职业 目标缺乏 理性 的思 考, 以大学 生 自身特殊 的情感 和感觉状态 为取向 , 目前大学 生就业 中出现的情感型就 业行 为常 见的有 如下几种 : 安全
也不排除大学 生 自身的原因 。
大学生虽然掌握 比同龄 人更多 的文 化知识 , 是学 校 但
与社会的截然不同、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使其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偏差。首先, 就业观念的落
后。高等教 育大众化 、 的市 场化 , 教育 使大批 的毕业生 涌入
就业指导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就业指导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对象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主要调研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已经毕业之后正在求职的大学生。
【调研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研,了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顺利就业。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求职困难和就业状况等方面展开,深度访谈则是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就业规划和期望。
【调研结果】1. 就业意向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继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关注薪酬和福利待遇,愿意接受一些与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
2. 求职困难调研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实习经验和工作经验,企业对经验要求较高,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另外,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找工作时常常受到拒绝。
3. 就业状况对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功就业,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尚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其中已就业大学生大多表示工作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或兴趣不符,存在着一定的就业不适配问题。
【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包括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引导与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社会学中的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社会认知分析理论是指通过分析个体的社会认知策略和过程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及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
它关注人们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感知、认知和解释环境、如何做出行为选择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认知分析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价值。
一、社会认知分析理论的基本特点1. 个体是有自我主体性的社会行动者社会认知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是有自我主体性的社会行动者,而不是人类学派所倡导的技术性功能论,也不是结构主义所倡导的机器性人类论。
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自身认知因素的制约。
2. 社会行动的根源是认知过程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将个体的社会行动视为一种加工信息的认知过程,人们通过感知、理解、解释信息来做出决策和行动。
因此,个体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从而成为一个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
3.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与桥梁社会认知分析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它帮助个体构建社会现实的认知模型,并用这种模型来理解和应对社会中不同的情境。
二、社会认知分析理论的应用价值1. 社会认知分析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社会认知分析理论主张将人们的行为视为一种加工信息的认知过程,从而对社会行为和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通过分析个体的社会认知策略和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于某些事件的反应和行为,并对社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2. 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可以应用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管理的领域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可以应用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管理的诸多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在教育管理领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社会认知策略和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好的评估和管理;在组织管理领域,可以通过分析员工的社会认知策略和过程,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3. 社会认知分析理论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如何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其表现形式,同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表现形式在当前经济制度下,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招聘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技能及专业能力与招聘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这种情况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数量上的问题现在,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但是,相对应的专业招聘岗位数量相对较低。
因此,大学生求职面临激烈的竞争。
另外,随着科技革新和社会进步,许多专业需求正在减少,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少。
这也是数量问题导致的。
2.经验方面的问题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都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意味着毕业生需要通过接受培训或实习来获得经验。
但是,这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可行的,因为很多毕业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资金和信息来获得这种经验。
3.融入困难毕业生进入工作市场时,他们面临的文化、规则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都与所学专业及社会经验中的人际交往方式存在差异。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因为这些困难会影响毕业生在职场中的表现,使他们很难获得成功。
4.低薪许多部门和公司为节约成本或其他原因而给毕业生提供的工资很低,这样的低薪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陷入了一个薪资不平等的困境。
经济收入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道德成长。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既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如此普遍且令人担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或至少减轻这个问题呢?下面是一些解决方案:1.提升技能和经验解决方案之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学习的途径,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长效职业培训机构不能做到的就业中心也可以向毕业生提供有用的资讯和服务。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的关 系上 , 具有普遍与特殊 的二 重特征 。任何社会 角色在统 的社会结构 中都 具有体现普遍性 的权 利与义 务。所 以说 , 角色规 范都具有一定 的普遍性 。大 学应 届毕业 生在 毕业 以
前, 一直在 国家和家长 的供养下成 长 , 以说 , 目前为止 的 可 到
割的方 面: 一是 自己对 社会 角色认 识 的冲 突 ; 是 自己对社 二
一
质并 不突出的大学 应届 毕业 生在期 待未 来社会 角色 的过程
中面临期 望与 现 实的极 大 失衡 , 从而 面 临就业 与 择业 的 困
境。
2 社会角色普遍 与特 殊 的二重性使 大学 应届 毕业 生在 . 面临社会 时陷入期待与恐惧 的矛盾
色进行权衡 、 择 、 选 评价 、 反思 、 自我 估价 的能 力。大学 应届
成了“ 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 , 因而知识分子 在社会 角色的认识 上形成 了自视优越 的独特社会心理 结构 , 当今大学 生在历史 传统 、 家庭 乃至 整个 社 会 的影 响下 将这 种社 会 心理 结 构 内 化, 因而对 自己将要扮 演 的社会 角色有 很 高的期望 值 ; 然而 另一方面 , 角色的形 成过程 , 须经 过社会 成员 即个 体之 间 必 的差异性 , 使社 会成员 的人 格 、 个性 特征在 具体 的角 色扮演 中得 以投射和表 现 , 即个人 在社 会 中的显 现 , 而实 现个人 从
会 角色期望 的迷惘 。 1社 会结构整体 与局部 的二重 性使 大学 应届 毕业 生在 . 就业 选择 中陷入理想 与现实 的矛盾
社会结 构化理论认 为 : 社会结构包 括整体与 局部两个 角
社会学的社会行为分析
社会学的社会行为分析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种种行为规律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社会行为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
社会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式,通常包括言行、态度、习惯、文化、思想等方面。
社会行为分析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社会阶层、社会问题、社会变革等,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行为分析的概述社会行为分析是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行为和动态行为的分析,来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社会行为分析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社会行为的各种动态行为与事件,例如个体行为、社会流动、社会冲突、生活方式、未来走向等等。
二、社会行为分析的方法社会行为分析是一种系统的、多层次的分析方法。
这个方法的具体内容包括:1. 对社会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2. 分析各类数据和信息的相互关系和趋势,提炼其中的主题和研究对象;3. 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类分析;4. 建立社会行为分析的模型;5. 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三、社会行为分析的应用领域社会行为分析涉及到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行为分析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洞悉顾客的需求和心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在文化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为文化传承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思路;在公共政策方面,社会行为分析能够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公民的需求,开展更具实效的政策制定和改革;在医疗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为医生和医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提早发现和预防疾病。
四、社会行为分析的价值和意义社会行为分析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现象、深刻理解社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各类社会问题、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增加,特别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
韦伯社会行动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白领化
核心并不在于使用价值 , 而是在于其所 内含 的象征 意 义 。它帮 助大 学 生 获 得 自我满 足 和其 他 人 对 自 己身份 的认 同 。因此 , 它会 帮 助消 费 白领化 的大学 生 在 同学 中找 到 一 种 优 越 感 。 同 时 , 过 显 示 优 通 雅、 精致 的 物质 与精 神 生 活标 榜 自己 的社 会 身 份 。 其 次 , 学生 白领 化 消费会 间接地 给 自身带 来一 定 大 资 源 。 出手 阔 绰 、 求 品位 时 尚生活 、 追 注重 生 活 情 调 的生 活方 式 , 使 其 他 同学 对 其 刮 目相 看 , 会 以期 赢得 他人 更 多 的尊重 和赞 赏 。此外 , 过这 种方 式 通 建立起的无形资源 , 也可能会在交往中使他们得到 好处 。例 如 , 通过 这种 方式 , 得他 人尊 重 , 赢 当选 学 生 干部 ; 与男女 朋 友 交 往 过 程 中 , 得 拥 有 更 多 在 赢 资源者的青睐 , 从而使这种消费的付出得到更高 回 报 。从这 种 角度看 待 , 即可理解 大 学生 不顾 自身 经 济 背景 而消 费名 牌 、 外 观 形 象 、 求 高 雅 生 活 的 重 追 原 因 。从 他们 的 白领 化消 费行 为 中 , 得 到在他 们 会 所建构的意义世界 中更多的资源 , 这也就使这种社 会行 动有 着 明确 的 目的性 , 并且 是一 种 目的合理 性 消 费行动 。 2 自我实 现 的价值 合 理性 消费 行动 . 价值 合理 性行 动并 不 考虑 有无 现实 需要 , 在 不 于达 到某 种具 体 的 目标 或 获得 某种 实 际效果 , 表 它 现 为对纯 粹 自身行 为本 身 的绝 对 价 值 所 持 的 自觉 信仰 , 它表 现 为坚 定 的 、 终 如 一 的为 实 现 或 接 近 始 某 种 最高 价值 而努 力 , 强调 行 动 的绝 对立 场 和最 高 价值 , 并坚 定 不移 地 、 计 划 地 把 达 到 这 种 价值 公 有 设 作 为行 动 的取 向 - 。 o 自我 实 现 的价值 合 理 性 行 动把 这种 白领 化 消 费 当作 一 种信 仰 、 念 , 这 种 消 费 方 式 作 为人 生 信 把
青年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青年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人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还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青年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潜在机遇。
首先,青年就业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
青年人是一个社会中活力最旺盛、积极性最高的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如果大量的青年人无法就业,就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等等。
因此,青年就业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当青年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其次,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青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如果青年人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能力和才华将被浪费,社会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这将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促进青年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青年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招聘和培养年轻人才。
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扮演重要角色,引导青年人合理选择专业和职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青年就业问题也需要从国际角度加以考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就业市场不再仅局限在国内范围内。
青年人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视野,关注国际就业市场的变化,积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思考问题,综合考虑经济、政策、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耐心和信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方面的努力,青年就业问题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社会学分析—“规范—权变”分析图式
摘要: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构建了自己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不久就遭到了加芬克尔批判,认为帕森斯行动理论的社会秩序先验性、外在性以及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将规范内化并恪守执行这些理论预设,指出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
本文拟在八个社会学概念上来具体解读他们行动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论证和解释。
关键词:帕森斯加芬克尔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常人方法学“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引言为什么要构建“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原因是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中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里的关于行动者如何行动的观点并不能完全地解释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为此,本文在综合两种理论后,提出一个新的分析图式即“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进行理论建构。
一、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概要在名著《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帕森斯构建了一般化的行动理论,构成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组是遗传和环境;第二组是含有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的手段—目的关系的合理性行动类型;第三组是整合的共同价值。
规范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无处不在,作用显赫。
那么,规范在帕森斯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先说功效规范,即科学逻辑上可以验证的合理性规范,它是行动者通过科学手段从环境中得到的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和程序,也是手段—目的关系内在合理性所要求遵循的。
再谈道德规范,许多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个人未必在社会层面上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了约束个人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因而道德规范这一有着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观念知识被构建出来。
最后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帕森斯认为,社会学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学和经济学,就在于它有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社会学方面非常明显的伴生特性(帕森斯2003:867)。
它体现在制度性规范的合法性中,也体现在仪式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起着整合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
关于规范的作用,正如帕森斯所说:行动作为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各种条件成分向着与规范一致和方向改变的过程。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动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互动的学科。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这两个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
一、社会观念社会观念指的是个体和群体对社会现象、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人们的文化、教育、环境背景等密切相关。
社会观念既是人们对社会的主观认识,也是人们对社会作出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人的社会观念多样且复杂。
其中一些观念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和直观感受形成的,而另一些则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和传播逐渐形成的。
社会观念包括对社会阶级、性别、种族、文化差异等的认知和理解,也包括对社会公正、道德价值观、人权等的看法。
社会观念在人们的社会行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社会观念会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进而影响其对社会行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例如,一个具有公正观念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基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或理念作出的行为。
社会行动通常包括具体的实际行动、言辞表达和符号象征等形式。
社会行动是社会观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行动,人们将其社会观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过参与社会组织、政治投票、示威游行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诉求。
社会行动是个体参与社会的方式,也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社会行动的目的是追求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权益或价值。
不同的社会行动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如争取平等权利、改善社会福利、推动社会变革等。
社会行动既可以是非暴力的和平示威,也可以是非法的破坏行为。
人们通过社会行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塑造社会形态并推动社会进步。
结论社会观念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观念是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人们对社会问题判断的基础。
社会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动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其中,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是社会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行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采取的行为。
它既可以是宏观的,如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可以是微观的,如个体的消费决策和社交活动。
社会行动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观察对象。
社会运动是指由一群共同关注特定社会问题的人们组成的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旨在通过集体努力来实现社会变革或改善。
例如,女性权益运动、民权运动和环保运动等都是社会运动的典型例子。
社会运动反映了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公众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
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揭示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
通过观察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者可以洞察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变革的推动力量。
其次,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
通过研究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者可以验证和发展社会学理论。
此外,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也对政府和公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的多样性使其研究难以系统化。
由于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者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其次,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因为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往往涉及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挑战和抗议,其运动性和集体性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因此,政府和公众需要审慎对待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以实现有序变革和社会稳定。
总之,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是社会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它们揭示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材料,对政府和公众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多维论析基于对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
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多维论析基于对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一、本文概述《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多维论析:基于对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一文,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躺平”现象。
通过对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广泛调研,文章从多个维度对“躺平”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躺平”现象的内涵,指出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出对未来发展、人生规划、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消极态度。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躺平”现象产生的原因,如就业压力、社会竞争、价值观转变等。
文章还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揭示了“躺平”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文章也关注到了“躺平”现象对社会发展、国家未来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在深入分析“躺平”现象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激发其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多维论析:基于对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一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背后原因、影响及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躺平”一词自2020年以来在中国社会迅速传播,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更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未来规划。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本文基于全国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对“躺平”现象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躺平”现象进行了阐释。
社会学视角强调,这一现象是社会结构变迁、教育制度不完善以及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责任的执行不仅可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增进人与人之间互信互爱的感情,还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与社会结构、制度、人口、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特点及其重要性。
一、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生活或行为的负责。
社会成员应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任,做到言行一致、守信用、不做违法犯罪等。
2、对组织或机构的负责。
社会成员应对所在组织或机构中的职责及工作负责。
3、对社会的负责。
社会成员应尽量为社会和集体做出贡献,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健康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力量。
4、对环境的负责。
社会成员应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5、对后代的责任。
社会成员应考虑到后代的利益和幸福,为后代保留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社会财富。
二、社会责任意识的特点社会责任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它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形成,而不是个人单独的行为。
2、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作用,是各种制度和法治的重要保证力量。
3、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过程。
4、社会责任意识是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心的表现,是一个人维护社会利益、遵守社会规范的自我感受。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意识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在危机时刻自觉的遵循社会规范,从而增强社会安定感。
2、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促进合作。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能够提高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合作,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3、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共同财富。
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中的公共资产,并避免人为掠夺,推进共同的利益最大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行动与社区服务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行动与社区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行动和社区服务。
社会行动和社区服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还能够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行动和社区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一、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是指一群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来促进社会的公益事业,并改善社会的状况。
社会行动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和救助,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和反映。
在社会行动中,个体不仅是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参与公益事业,更具有一种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价值观。
社会行动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社会行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社会行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
例如,义务教育,医疗救助,救灾救济,儿童保护等,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这些社会行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迭代。
但是,这些社会行动所体现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是不变的。
在社会行动中,个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其核心价值观和意识。
个体通过社会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在社会行动中凸显出他的人性和人格魅力。
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护中,个体所体现的爱心和同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在社会行动中,个体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发挥社会责任和义务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社区居民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力量,为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努力。
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行动的具体表现,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针对性。
社区服务不仅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社区服务的形式各种各样,例如社区义务工作,社区志愿活动,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社区环境保护等。
社区服务不仅要注重服务的实效和效果,更要怀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运动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运动研究社会运动作为一个集体行动的形式,是当代社会认识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运动是人们凭借特定的信仰、理念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抗议行动,旨在争取权益、改变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公正。
通过对社会运动的研究,社会学者揭示了其中潜藏的社会问题、集体行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社会运动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运动的研究揭示了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
社会运动往往源于人们对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认知,并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和改变。
例如,女性主义运动揭示了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不平等地位,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话题深入社会。
此外,同性恋权益运动、种族平等运动等也通过集体行动揭示了这些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歧视,引起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对社会的影响。
其次,社会运动的研究探究了集体行动的动因和内在机制。
社会运动往往是集体行动的结果,而集体行动又是参与者共同认同和投入的结果。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运动的研究,揭示了集体行动的激励因素和参与动机。
比如,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认同的构建以及政治机会结构的变革,都是激励社会运动发生的因素。
在研究上,社会学家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档案研究和观察等,从不同维度探究了社会运动中个体和群体的动因和机制。
最后,社会运动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声援和抗议,更是通过扩大意识形态、改变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变革来实现其目标。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运动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运动在社会变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例如,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美国民权运动、反对核能发展的反核运动等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社会运动通过建立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对话平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议程的改变。
在社会学视角下,社会运动研究是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和分析,它揭示了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集体行动的动因和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评述
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评述【摘要】本研究从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入手,介绍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强关系假说与弱关系假说的相关研究,从而探讨了心理学领域中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生就业;心理学探索1、引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心理学界,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影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林海等,2004;杨雪丽,2006),却鲜有研究关注社会支持的载体——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因素,已引起国内外的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心理学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变量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具有启示作用。
2、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社会网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社会关系网络定义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联系”。
(granovetter,1973)法国学者布迪厄(bourdieu)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指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所构成的或多或少近乎制度化的联系。
米切尔(michell)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关系网络界定为“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关系,其整体的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动”(michell,1969)。
巴里·韦尔曼(wellman,b.)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把社会关系网络界定为:“将社会行动者连结在一起的关系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既定的社会结构(wellman,1993)。
我国学者刘军认为,“‘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
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个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人才的学历高消费”观念。随着毕业生就 业形势的日趋紧张,受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仍有相当多 单位坚持一条“非研究生以上学历免谈”,“硕博多 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靠边站站,中专统统不 看”这句在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把人才 招聘会对高学历需求的倾向达得淋漓尽致。但实际 上,有不少单位是用高学历人才来装点“门面”,不 一定能人才“尽其用”,继而造成人才的流失。这给 大学生的合理流动、人尽其才造成了人为的障碍。 二是人才的“快餐式消费”观念。目前不少单位出现 的人才快餐式消费也在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 就业。三是一些不合理的性别职业分工被人们在观 念上合理化,男女平等的精神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 无力。许多招聘单位对女大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偏 见,这就使女大学生业难的问题仍然在不同程度上 存在,影响了她们的就业积极性。
二是消极的一面,目标不尽科学合理。如一名 大学生可能将自己定位在家庭主妇这一角色上,为 此她也会在各方面做精心的准备,如花大量的时间 来寻找男性朋友学习烹饪等等,那么这个目标就像 信仰一样成形。这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症结在于定 位时没有考虑到他人或社会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期待, 或者她认为这种期待对她来讲是不重要的。这种情况 存在于部分大学生中,这和大学生自我意识有关,也和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缺位有关。
2. 就业方式理性化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进行,大学生逐渐接 受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据相关研 究显示,93.70%的毕业生希望通过公平竞争进行 自主择业,这表明时下的大学生己逐步认同了自主 择业、双向选择的择业大趋势,就业方式在客观上 趋于合理化。就业方式合理化还表现在大学生对社 会资源的态度上:调查显示,有 53.77%的大学生选 择“有条件也要寻找门路”来辅助就业,这一比例随 着自主择业中出现困难、挫折的增多而呈不断上升 的趋势[7]。这说明毕业生原则上期待社会就业环境 的净化以给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但实际上不 同形式的拉关系走后门等行为却在一定意义上造 成了大学生就业不平等竞争。大学生出于对于自身 利益及发展的考虑,在不同程度上也不排除参与这 种就业方式。这说明大学生开始注重对社会资本的 利用,而不是片面、一味的将之视为社会不正之风, 因为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他们收集、筛选就业信息, 协助推荐就业,还可以支持和资助创业,大学生通 过对社会资源的反思,其态度也趋于理性化。 (二)价值合理性就业 价值合理又称伦理合理,即“取决于因为自身 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其它行为形式的缘故而 在价值上的自觉信仰的行动,独立于这种价值的现 实成效方面。”[8]可以说,这种价值合理性行动,因 为行动者自身具有一种超于一切的价值信仰,因而
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这是在就业时 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 理所左右。
2. 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上流行的文化准则自有 独立的看法,并不愿意轻易就范,但迫于群体压力, 被迫依附。
如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影 响,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性别观念仍在不 同层面上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发 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女大学生希望从传统的异性 职业圈中跳出来,在寻找新的职业定向时,是尽可 能地立足于所学专业,找到按传统观点看适合自身 性别特征的工作。二是尽管承认在各行业都需要两 性的共同参与,包括最具传统性别特色的职业领 域,但同时又对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具有很大的容 忍度。三是不甘心屈服于巨大的传统压力,希望通 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抗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 在根本上仍不能突破传统的理念。
y 青年探索 outh Studies 2009.4 77
青年与社会
庭,往往两难全,因为疲于奔波,很多人不得不忍痛 割爱,或者离开大学讲台,或者放弃继续深造。很多 大学生也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来选择职业。正如 人们注意到的,当代大学生们愿意到基层单位工作 的确实很少,理由是生活、学习不方便。可见求便心 理在大学生就业时占很大位置。
对韦伯行动的其它目的不做任何相关考虑,而这 种作为个人绝对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否合理并不重 要,在价值合理的行动中只有手段才是自觉思考的 对象。而在大学生的就业中,和上面所提到的目的 合理性就业不同的是,价值合理性就业的大学生, 其就业是否能按照社会需求,达到与社会发展一 致,关键要看其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可以分为两种 情况:
一、引言
“理想类型”(idealtype)又译“理想型”,是马克 斯·韦伯试图为社会学研究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础而 建立的一套精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解释经验现 实的概念工具。韦伯说,“为了透视实在的因果关 系,我们构造非实在的因果关系”。[1]所谓“理想”, 并非指人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它只表示某种形象是 接近典型的,如同“理想真实”、“经济人”的概念一 样,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以纯粹形态存在于现实之 中。就概念上的纯粹型而言,这一理想画卷不能经验 地在现实中的任何地方发现,它是一个乌托邦……[2] “理想类型”的目的是从纷繁的经验材料中精确地 显示出事实的关键层面和内在联系。“它不是假设, 但它提供了构建假设的方向;它不是现实的描述, 它的目的却为这种描述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表达手 段。”[“3] 理想类型”之所以能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是因为它与现实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比较成 为可能;它与现实的行动有距离,正是距离的存在 使得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获得对现实的认 识”[4]。
二、大学生就业行为“理想类型”分析
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所不同的是,大学生 的就业还存在随机的情况,由此,可以将大学生的 就业分为以下五种:
(一)目的合理性就业 韦伯认为,目的合理性行动是这样的一种行 动,即“取决于对环境中客体的行为以他人行为的 期待,而这种期待是被当作行动者自身所合理地追 求和推测的结果的‘手段’来使用的。”[6]我们从中可 以看出:在这种社会行动中,由于行动者对“结果” 即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都具备了合理的思 考和选择,在韦伯看来这是一种最高程度的合理性 行动。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中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 特点、社会的需要、家人朋友的期待等等为自己的 就业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随后,为了达到这种合 理的目标做工具和手段上的准备。针对目前大学生 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工具 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就业理想理性化 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理性化首先和大学生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的逐步世俗化有关,大多数的大学生
其次,与毕业生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社会流动 的考虑密不可分。现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流动的 社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最适 合自己的职业,这就存在一个社会职业流动的问 题,而较高的经济水平既是职业流动的物质保障, 又是向高一层职业流动的筹码。
再次,与社会压力有关。这种社会压力主要来 自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较高的期望值。而对于这种 压力的理性考虑恰恰是大学生为了减轻自身压力 的理性思考。可见大学生在就业理想上不仅考虑到 了毕业后的首次就业环境,同时也考虑到了为步入 社会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大学生对自 己就业理想的理性思考表现。
韦伯认为,情感行为不象价值合理行为所表现 的那样,是一种为最高价值而不惜代价的、始终如 一的、坚定的行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中,大学生 由于自身的情感而导致的各种就业心理是可以能 通过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而加以校正的。
(四)传统性就业 传统性就业即“取决于根深蒂固的习惯”[9]的 行动。这种行动因为对目的和手段没有进行有意识 的思考而盲从于习惯,因而也是不合理的行动。韦 伯认为,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习惯 行动接近于这类行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这种传 统性的行为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大学生的就业被 某些约定俗成的因素制约着,这种传统对大学生就 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的影响上。所谓的社 会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中流行 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心理 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 1. 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上所流行的文化准则,并 以此作为其选择职业的支点。 如时下大学生就业中突出的从众心理以及这 个热那个热的现象便是最好的例证。从众心理是指 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 取顺从行为的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傻子过年 看邻居”的心理。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不顾主观和 客观现实,盲目跟着潮流走,把别人的看法或者社 会的时尚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如很多大学生受传 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过于倾向于大城市、 高收入和贪图安逸,宁愿放弃三四年寒窗学来的专
作者简介:王沛沛,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20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 张 华,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20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y 青年探索 outh Studies 2009.4 76
青年与社会
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急欲显露自己的才华, 以期能尽快地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肯定,而较优厚的 报酬和福利、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则是最明显有效的 体现。
青年与社会
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 —基于社会行动视角
●王沛沛 张 华
内容摘要:从“社会行动”的视角出发,借鉴“理想类型”的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进行“理想 类型”的区分,可划分为:目的合理性业。
关键词:理想类型;大学生;就业行为;社会行动
韦伯从“理想类型”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作 出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1) 目的合理的行动;(2)价值合理的行动;(3)情绪的 或情感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5]这与笔者探讨
的大学生就业类型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本文正是从 “社会行动”的视角出发,并借鉴“理想类型”的方
法,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理想类型”的区分。
(五)随机性就业 既然现实中社会行动是复杂的,所以,“通常不 能发现一种具体的行动,尤其社会行动,仅仅是以 这些类型中的这个或那个方式被取向的。而且,这 种对行动取向的分类方法并不意味着要穷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