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 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试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2015年题组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014年题组
4.[2014·重庆卷]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2.[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3.(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12年题组(备注:无)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009年题组
1.(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2.(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2008年题组(备注:无)
2007年题组
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第二部分
1.(2012·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2015年题组
1.【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
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2014年题组
4.B [解析] 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B项正确。
2.A [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
1.B [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 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25.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D [解析] 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
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2013年题组
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
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
2.【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
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
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提取题干的信息。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法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2012年题组(备注:无)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2.【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D
2009年题组
1.【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2008年题组(备注:无)
2007年题组
1.【解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第二部分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2015年题组
1.【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
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2014年题组
4.B [解析] 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B项正确。
2.A [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
1.B [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25.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25.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D [解析] 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力。
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2013年题组
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
2.【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
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
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提取题干的信息。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法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2012年题组(备注:无)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2.【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D
2009年题组
1.【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2008年题组(备注:无)
2007年题组
1.【解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第二部分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