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梅戏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合集下载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陈道军传承传统文化,播洒的是根和种子;传承传统文化,浇灌的是心与命脉;传承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光和力量;传承传统文化,收获的是爱与希望。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话本戏剧、中医中药、传统佳节——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个魅力是国学经典的魅力。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

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吧!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自《诗经》以来,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百花争鸣;楚辞汉赋,辞藻华丽,铺陈写物,不歌而诵;魏晋文学,当属建安;唐诗宋词元曲,璀璨无比;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乃为典范;近现代文学,多以进步著称;当代文学,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瑰丽国宝。

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乐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

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

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六尺小巷天地宽,梅花经冬香更浓——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热议新编黄梅戏《倾宁夫人》

六尺小巷天地宽,梅花经冬香更浓——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热议新编黄梅戏《倾宁夫人》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资助项目黄梅戏《倾宁夫人》,于4月25日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首演。

该剧由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出品,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韩再芬领衔主演。

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然立足于当下,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诠释,体现了新时代徽风皖韵的风采。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组织戏曲编导、艺术管理、戏曲表演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前往观摩,之后又组织讨论。

以下即是研究生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纪要。

程蓉(21级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生):《倾宁夫人》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增加了人物的关联性,增添了曲折的情节,强化了观众对于结局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故事还引发了人们对当今社会家风建设、邻里关系处理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从多个角度去解读。

该戏发生在桐城张家开工喜建新宅之际,邻居吴家以“张家占有吴家土地三尺”为由,把张家告到衙门。

张、吴两家皆以地契为证,说“三尺地”是自家的。

张家契在清朝,吴家契在明朝,两张地契有三尺地重叠。

倾宁夫人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写信向在朝为官的伯父张英禀报。

张英出差,大学士府中的陶师爷写了回信,暗示县令倾向张家。

县令看到来信后,下令让张家复工,但对三尺之地的归宿问题却含糊其辞。

倾宁夫人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不许复工,以免让他人误以为张家仗势欺人。

可张家族人坚决要求复工,倾宁夫人与族人产生激烈的冲突。

恰在此时,张英的亲笔家书送到,他要求家人退让三尺,并向吴家公开道歉,于是张吴两家重修旧好。

这就是整部戏的全部情节。

但故事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细细观赏,久久品味,便可发现该剧场景设计独具匠心,人物选择别有寓意,情节结构十分巧妙。

首先,从场景的安排来看,以徽州特色建筑的黑瓦白墙以及舞美设计的大框架和小框架,在舞台上展示了张吴两家争夺三尺之地故事所发生的环境。

通过舞台设计达到聚焦镜头的效果,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之中,这在舞台艺术上不能不说是创新之举。

其次,戏剧冲突迭起。

从整体来看,这部戏除了张、吴两家在公堂上拿出地契以证自己有理的冲突外,还有张家复工、吴家认为张家仗势欺人而坚决不许复工的冲突,张家家族内部的六尺小巷天地宽,梅花经冬香更浓——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热议新编黄梅戏《倾宁夫人》■ 江爱华(整理)摘 要:新编黄梅戏《倾宁夫人》首演便引起代表着黄梅戏艺术的新生力量的青年学子们的热议,他们分别从该剧的剧本创作、舞台美术、表演导演、音乐作曲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观剧体验以及对该剧的评议,认为该剧从女性的角度重新诠释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让精神,该剧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

观看黄梅戏有感

观看黄梅戏有感

题目:观看黄梅戏有感摘要: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且在戏曲整体萎缩的形势下,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黄梅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我们不能只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今日的成绩上,而漠视黄梅戏风雨兼程的来时路。

关键词:黄梅戏、安庆、声腔正文: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

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

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

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

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

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

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传承中华戏曲,弘扬民族文化作文

传承中华戏曲,弘扬民族文化作文

传承中华戏曲,弘扬民族文化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中国戏曲和民族文化这个有趣的话题。

相信大家都看过戏曲表演吧?戏曲可真是绚丽多彩啊!有京剧的唱腔嘹亮,有昆曲的曲调婉转,有越剧的吴侬软语,还有粤剧的怪腔怪调。

戏曲演员们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华丽戏服,脸上化着夸张的戏妆,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热闹非凡。

看着他们或娇羞或威武的表演,你是不是也想穿上戏服,涂上戏妆,在台上大展身手呢?戏曲不仅有精彩绝伦的表演,它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你知道吗?每一种戏曲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肌理语、行当分工和身段打扮。

比如,京剧中的"行当"就有生、旦、净、丑等分工,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都有特定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粤剧的"怪腔怪调"则是独特的音调和曲调。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

戏曲的剧目也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小说和历史典籍。

它们通过诗词歌赋、对白唱段的形式,讲述了许多富有思想价值、思想内涵的故事。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就是戏曲中常见的经典剧目。

通过欣赏戏曲,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绚丽的舞台艺术,更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智慧。

可是,你知道现在的戏曲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吗?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欣赏和学习戏曲了。

一些优秀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的接班人却很少。

一些小剧种的传承都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新一代的小主人翁,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

我们可以多欣赏一些戏曲节目,领会戏曲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在学校选修戏曲课,亲自体验戏曲的乐趣;我们还可以鼓励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加入到传承戏曲的行列中来。

只有我们用年轻的生命力量去呵护这门古老的艺术,它才能在时代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浅谈黄梅戏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黄梅戏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黄梅戏的继承与创新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新文艺的。

”继承是为了创新,我们要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从中国戏曲历史来看,任何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都离不开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从师承到创造发展,到独树一帜。

师承学习是在前辈艺术家实践的基础上开始的。

戏曲技术性强,最初总离不开模仿,就像初学美术一样,临摹到写生,揉合融化,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笔力天成、自立一体。

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上,你永远不能“自成一家”。

学习不能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更不能生搬硬套。

任何一个艺术家,无论是我们的戏曲演员,还是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都要先师承,再创造发展,以至于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可是在传统师承的基础上,不创造革新,吃老本,因循守旧,必然坐吃山空。

你看京戏,在程长庚那一辈,是在徽调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秦腔、昆曲及各方面的戏曲艺术形成了京剧。

到谭鑫培,京剧艺术就比较完备了。

后来学谭鑫培的,凡是很好的继承,很好的创造革新,都做出了成就,象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

就连周信芳也是谭派出身。

可是他在谭派的基础上创造革新,特别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造发展,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流派。

有的单纯模仿,停滞于师承阶段,不去创造革新,不越雷池一步,形成不了自己的流派。

我们学习继承前辈艺术家要学其艺术精髓。

如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老师有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在《打猪草》中扮演农家少女陶金花,她的演唱是那么甜美、清新、质朴、天真烂漫,极富乡村的泥士芳香,给人以“嗲”、“娇”的感觉。

如果我们对这种表演上的特色,只作表面上理解,皮毛的学,盲目的用,那肯定会失败。

“嗲”和“娇”是这个勤劳、朴实、聪慧、善良的农村小姑娘憨态可掬的写照,如果不掌握分寸、火候,一味的发嗲撒娇,不但“甜”不起来,还有些狐猸的味道,反而惹人讨厌。

有的演员在模仿学习时没有更好地掌握,把“嗲”与“娇”夸张到很不适当的程度,或是不根据刻画角色的需要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

论文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文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关键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辉煌灿烂,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安徽传统文化渊源的基因,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保护与传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安徽传统文化,彰显徽风徽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1项)1 Ⅰ—5 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宣城市绩溪县三、传统舞蹈(1项)2 Ⅲ—1 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滁州市凤阳县四、传统戏剧(2项)3 Ⅳ—13庐剧(东路庐剧)巢湖市和县4 Ⅳ—20 徽剧(徽戏童子班)宣城市绩溪县五、曲艺(2项)5 Ⅴ—2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6 Ⅴ—3 清音(清音戏)亳州市利辛县七、传统美术(2项)7 Ⅶ—4 剪纸(亳州剪纸、萧县剪纸)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萧县8 Ⅶ—11 竹编(王河舒席、徽州竹编)安庆市潜山县黄山市屯溪区八、传统技艺(1项)9 Ⅷ—14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池州市东至县十、民俗(1项)10 Ⅹ—12 抬阁(肘阁、湖村抬阁、隆阜抬阁)阜阳市颍州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2项)1 Ⅰ—7 老子传说故事亳州市涡阳县2 Ⅰ—8 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怀远县二、传统音乐(8项)3 Ⅱ—15 砀山唢呐宿州市砀山县4 Ⅱ—16 淮河锣鼓阜阳市颍上县5 Ⅱ—17 谢郢锣鼓淮南市凤台县eg6 Ⅱ—18 丰收锣鼓滁州市明光市7 Ⅱ—19 凤阳民歌滁州市凤阳县8 Ⅱ—20 思帝乡锣鼓六安市金寨县9 Ⅱ—21 无为民歌巢湖市无为县10 Ⅱ—22 断丝弦锣鼓安庆市宿松县三、传统舞蹈(16项)11 Ⅲ—12 棒鼓舞亳州市涡阳县12 Ⅲ—13 钱杆舞蚌埠市五河县13 Ⅲ—14 旱船舞蚌埠市五河县14 Ⅲ—15 太和狮子灯阜阳市太和县15 Ⅲ—16 马戏灯淮南市毛集区16 Ⅲ—17 手狮灯滁州市来安县17 Ⅲ—18 采石跳和合马鞍山市雨山区518 Ⅲ—19 无为鱼灯巢湖市无为县19 Ⅲ—20 云舞宣城市郎溪县20 Ⅲ—21 舞宣城市绩溪县21 Ⅲ—22 火狮舞宣城市绩溪县22 Ⅲ—23 平安草龙灯池州市东至县23 Ⅲ—24 十二月花神安庆市潜山县24 Ⅲ—25 花梆舞安庆市太湖县25 Ⅲ—26 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徽州区合并项26 Ⅲ—27 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6项)27 Ⅳ—21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阜阳市合并项28 Ⅳ—22 灵璧皮影戏宿州市灵璧县29 Ⅳ—23 余家皮影戏蚌埠市禹会区30 Ⅳ—24 皖南皮影戏宣城市宣州区31 Ⅳ—25 鸡公调池州市东至县32 Ⅳ—26 曲子戏安庆市太湖县五、曲艺(10项)33 Ⅴ—7 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市肥西县合并项34 Ⅴ—8 花腔渔鼓宿州市萧县35 Ⅴ—9 萧县坠子宿州市萧县36 Ⅴ—10 灵璧琴书宿州市灵璧县37 Ⅴ—11 淮河琴书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合并项38 Ⅴ—12 端公腔蚌埠市怀远县39 Ⅴ—13 扁担戏阜阳市界首市40 Ⅴ—14 端鼓滁州市明光市41 Ⅴ—15 白曲滁州市来安县42 Ⅴ—16 小调胡琴书六安市舒城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43 Ⅵ—3 晰扬掌亳州市44 Ⅵ—4 六洲棋淮南市45 Ⅵ—5 叶村叠罗汉黄山市歙县七、传统美术(10项)46 Ⅶ—12 吴山铁字合肥市长丰县47 Ⅶ—13 葫芦烙画合肥市瑶海区48 Ⅶ—14 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市含山县合并项49 Ⅶ—15 萧县石刻宿州市萧县50 Ⅶ—16 杨氏微雕蚌埠市51 Ⅶ—17 天官画滁州市天长市52 Ⅶ—18 羽毛画巢湖市和县53 Ⅶ—19 皖南木雕宣城市宣州区54 Ⅶ—20 徽州根雕黄山市55 Ⅶ—21 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八、传统技艺(19项)56 Ⅷ—22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淮北市57 Ⅷ—23 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亳州市58 Ⅷ—24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宿州市埇桥区59 Ⅷ—25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阜阳市临泉县60 Ⅷ—26淮河柳编工艺(黄岗柳编、霍邱柳编)阜阳市阜南县六安市霍邱县合并项61 Ⅷ—27 滁菊制作技艺滁州市62 Ⅷ—28 大救驾制作工艺六安市寿县63 Ⅷ—29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六安市霍山县64 Ⅷ—30 博望打铁工艺马鞍山市当涂县65 Ⅷ—31 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巢湖市庐江县66 Ⅷ—32 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宣城市67 Ⅷ—33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铜陵市68 Ⅷ—34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69 Ⅷ—35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70 Ⅷ—36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1 Ⅷ—37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2 Ⅷ—38 五城米酒酿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3 Ⅷ—39 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4 Ⅷ—40 皖南火腿腌制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汤口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黄山区合并项九、传统医药(2项)75 Ⅸ—2 张一贴内科黄山市76 Ⅸ—3 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十、民俗(14项)77 Ⅹ—12 九曲黄河阵亳州市利辛县78 Ⅹ—13 大班会亳州市谯城区79 Ⅹ—14 清明庙会蚌埠市五河县80 Ⅹ—15 大黄庙会阜阳市界首市81 Ⅹ—16 天长孝文化滁州市天长市82 Ⅹ—17 琅琊山初九庙会滁州市琅琊区83 Ⅹ—18 四顶山庙会六安市寿县84 Ⅹ—19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芜湖市繁昌县85 Ⅹ—20 安苗节宣城市绩溪县86 Ⅹ—21 赛琼碗宣城市绩溪县87 Ⅹ—22 花车转阁宣城市绩溪县88 Ⅹ—23 福主庙会池州市东至县89 Ⅹ—24 上九庙会黄山市徽州区90 Ⅹ—25 婆溪河灯黄山市黄山区安徽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吸引着观众,而现代黄梅戏音乐在创新中延续着经典,不断追求更新。

黄梅戏音乐与其他戏曲音乐的比较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和特色,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未来,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继续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都表明黄梅戏音乐在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世界文化舞台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历史、特点、现代、比较、地位、趋势、未来。

1. 引言1.1 黄梅戏音乐的定义黄梅戏音乐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源自湖北黄梅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悠扬的唱腔和深情的表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明珠”。

黄梅戏音乐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动人的旋律吸引着观众,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在表演上,黄梅戏音乐注重角色刻画和情感演绎,演员们需要通过声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感情,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黄梅戏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1.2 黄梅戏音乐的魅力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和演员。

黄梅戏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旋律悦耳动听,节奏明快刺激,让人无法自拔。

其独特的音韵韵味,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

黄梅戏音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其魅力之一,演员们通过婉转动听的唱腔和优美舞姿表现出各种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黄梅戏音乐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味道。

黄梅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作者:尹晓东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2期尹晓东对于传统戏曲的保护,并且在政策和行动上加以落实,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开始的。

鉴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政府在第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遗”项目时即选定了昆曲。

这既是对昆曲文化价值的认定,也是对文化遗产衰微的一种警示。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份世界性的公约非常重要。

一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历史性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中国作为缔约国,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关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机构,并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四批名录中,传统戏剧共有195项,我国主要的戏曲剧种基本涵盖其中,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几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一些保护性措施得到落实。

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戏曲艺术,怎样保护和传承,能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或者说要不要进行创新,认识上却很不一致。

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呢?翻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强调文化互动和文化创造力对滋养和革新文化表现形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们也会增强那些为社会整体进步而参与文化发展的人们所发挥的作用。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滋养和革新文化表现形式。

因此,如果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倡导,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建构和创新,不仅与遗产保护不相悖,还是题中应有之义。

戏曲作为一种依靠人来传承的“活态”艺术,对它的保护不能像对待博物馆中的文物一样,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才是对这份遗产最好的保护。

从黄梅戏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黄梅戏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黄梅戏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以来,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文化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传播媒介,更是在传播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梅戏媒介力量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当前之所以要急迫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游牧、渔猎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前整个社会急剧地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口传的音乐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无奈地衰微,以至于消亡。

大众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传播的主导,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弘扬,传播我们的国粹,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梅戏的现代演绎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二、黄梅戏的媒介传播策略1.悠悠文化乡愁--黄梅戏的历史兴衰2001年,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非物质遗产。

黄梅戏之入选,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黄梅戏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黄梅戏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黄梅戏意境曼妙、节奏舒缓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悲凉、哀怨的感受,使得黄梅戏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缠绵、惆怅的情绪。

弘扬黄梅戏传统文化心得500字

弘扬黄梅戏传统文化心得500字

弘扬黄梅戏传统文化心得500字
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戏曲的萌芽,戏曲在我国历史上也有
悠久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现在青年学生们都好像遗忘了,都关注于潮流音乐或说唱,不禁会觉得传统戏曲乏然无味,没有现在
潮流音乐有趣,但是,戏曲是中华国粹,我们应该去品味它的美与意
义。

流行音乐分种类,戏曲也如此,戏曲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等,每一种不同的戏曲都会有不同的风味,不同的艺术特色,细细品味, 戏曲具有的浓厚的中华艺术色彩总会给人以--种亲切温馨的感觉,以
独特的声调和字正腔圆的字词叙说着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描写着-缕又一缕的感情。

不仅仅是声音和内容,戏曲演员的服饰与妆容更是给整个戏
曲表演附上了精致的灵魂。

比如黄梅戏的服饰与妆容,它的服装是汉
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讲究神韵,朴实俊秀。

它的妆容不同于京剧的华丽与浓墨描摹,黄梅戏的妆容更偏向清秀淡雅。

不同风格的戏曲也有不同的观看感觉,但不论是黄梅戏的清
淡面颊还是京剧的繁华假面,都具有着中华文化浓厚色彩,是我们中
华的国粹,也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的宝藏,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注重保留文化色彩,传承中华文化。

我发扬戏曲传统,保留中华文化,你呢?。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中展示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将黄梅戏融入博物馆展示和保护之中,可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传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不仅可以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促进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承担着传播文化、教育观众的重要使命,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博物馆中得到展示和保护,有助于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1.2 黄梅戏传承的意义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其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的传承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让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在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正逐渐被边缘化,而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更显得尤为重要。

黄梅戏的传承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文化,更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

通过传承黄梅戏,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黄梅戏的传承也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黄梅戏的传承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任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将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人继续享受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完毕】2. 正文2.1 黄梅戏的历史背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剧种。

它起源于明朝中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的剧本通常选取的是黄梅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歌舞结合,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唱腔而闻名。

黄梅戏的传承的作文,几代人传承下

黄梅戏的传承的作文,几代人传承下

黄梅戏的传承的作文,几代人传承下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黄梅戏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它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灵动活泼的表演,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们的心弦。

说起黄梅戏的传承,我就想起了我们镇上的老戏班子。

那时候,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看戏可是大伙最期待的事儿。

每到逢年过节,或者哪家有了喜事,就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

戏班子里的演员们,年龄参差不齐,但个个身怀绝技。

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他们的一招一式都透着深厚的功底;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虽然技艺尚显稚嫩,但那股子热情和冲劲让人眼前一亮。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老艺人。

李奶奶年轻的时候可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据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来听她唱戏。

她扮相俊美,唱腔圆润,尤其是那一双眼睛,仿佛会说话一般。

每次她登台,台下总是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

记得有一次,李奶奶演中的冯素珍。

她一出场,那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就赢得了台下一片喝彩。

她开口唱道:“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那声音清脆悦耳,犹如黄莺出谷。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冯素珍的聪明勇敢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唱到高潮部分时,李奶奶的声音更加激昂,身体微微颤抖,仿佛她自己就是冯素珍,正在经历着那些悲欢离合。

台下的观众们也被她的情绪所感染,有的跟着轻轻哼唱,有的则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除了李奶奶,戏班子里还有一位年轻的演员小王。

小王从小就喜欢黄梅戏,经常跟着老艺人们学习。

虽然一开始他总是出错,但他从不气馁,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后台独自排练,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终于,在一次演出中,小王的表现让人惊艳。

他在台上的表演自然流畅,唱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演出结束后,台下的观众们纷纷为他鼓掌叫好,那一刻,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自豪和满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班子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有时候资金紧张,有时候演员流失,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群众文化建设中黄梅戏的作用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中黄梅戏的作用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中黄梅戏的作用分析群众文化建设中黄梅戏的作用分析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它源于湖北黄梅县,流传于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是中国戏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黄梅戏在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丰富文化遗产,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黄梅戏在推动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特殊的音乐风格、复杂的服装和化妆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南方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黄梅戏在表达和传达南方地区文化特点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播。

其次,黄梅戏在保护丰富文化遗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保存和传承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黄梅戏传承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加强对其保护的力度。

因此,黄梅戏在保护丰富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加速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黄梅戏在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黄梅戏的传承和发扬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黄梅戏的传承,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黄梅戏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黄梅戏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它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播、保护了丰富文化遗产、传承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其保护和推广的力度,让黄梅戏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黄梅戏,一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黄梅戏这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

黄梅戏可是我老家的瑰宝哦!它发祥于安徽黄梅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黄梅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的黄梅已经有了地方戏曲小百灵科戏的表演。

黄梅戏最有特色的就是唱腔了,它的唱腔独树一帜,曲调优美动听。

不但唱工精湛,而且表演功夫也了得哦。

小品、Activities剧、新剧种等等,黄梅戏样样精通。

它常常将情节曲折的故事融入表演之中,给观众带来视听双重的享受。

不过近些年来,受到其他剧种的冲击,黄梅戏的传承之路并不太平坦。

幸好有专门的学校在培养新一代的黄梅戏传人,而且也有许多老艺术家在孜孜不倦地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就连小朋友们也对黄梅戏很感兴趣呢!我们学校每年都会邀请黄梅戏团来演出,我最喜欢看《白蛇传》和《西游记》啦。

剧组的叔叔阿姨们也很nice,总是耐心地向我们讲解黄梅戏的一些小窍门。

有一次,他们还让我们几个小朋友上台体验了一把唱黄梅戏的感觉,真是很有趣的经历哦!黄梅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它还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人物形象十分生动,讲究吉祥、和气;舞台布景和服饰也极具地方特色;剧目内容则多采自古典名著,体现出对祖国文化的传承。

所以黄梅戏对于我们这些小朋友的成长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哦。

我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为一名黄梅戏演员,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家都应该一起努力,把黄梅戏这样的国粹好好保护下去,让它永垂不朽!好了,就说到这里啦。

黄梅戏虽小,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领略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携手将这门瑰宝代代相传下去吧!篇2我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戏曲,叫做黄梅戏。

它跟京剧、越剧不太一样,是属于我们安徽的地方戏种。

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黄梅戏,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家的文化瑰宝,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精选 19 篇)戏曲,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神,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我们十一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宛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宛然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京剧的大殿。

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末乏味,而是令人沉浸于此。

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漂亮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采。

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员们汗水的暗地里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宛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欢跃之情。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递来说,校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土壤。

一方面,戏曲进校园,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期待获得哪些目标,如何才干够让戏曲进校园再也不流于形式,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思量到。

此外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龄层次,都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戏曲进校园的方案,而不是只是为了节约工作而进行各种敷衍了事的工作。

有鉴于此,戏曲进校园的工作贵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否则,戏曲进校园往往不能够获得预想中的效果。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我相信,中国的京剧必然会闪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作为拥有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 32 个剧种的戏曲大省,湖北精准施策,出台《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和《湖北省中小学戏曲工作“八个一”》落实方案,除观看一场戏曲演出、举办一次戏曲讲座、举办一场戏曲展演活动、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示范学校等共性任务外。

浅谈黄梅戏《我的离骚》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黄梅戏《我的离骚》中的家国情怀

2020-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黄梅戏《我的离骚》中的家国情怀姚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近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排推出了由盛和煜编剧、张曼君导演、徐志远作曲的大型黄梅戏舞台剧《我的离骚》。

在该剧的《导演阐述》中,导演张曼君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编剧创作剧本有感于《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根植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指的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现实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

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必须承认,家国情怀在建设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我的离骚;家国情怀;知青;民族凝聚力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36-01一、特殊时代的家国情怀知青时代是指中国1968年初至1978年末,从城市去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代这些人实际大多为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国的知青成长在共和国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他们遭遇了上山下乡,是人生道路上空前绝后的磨难。

但为何在明知是艰难的情况下却前赴后继,正是那个时代知青的家国情怀,放弃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去农村体验艰苦困顿所带来的自我意志上的磨练与考验。

舍却美好的前程去踏上未知的一段旅程,或者这些正是他们在特殊时代对共同体的认同并去积极响应和服从的一种意志,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传承黄梅戏艺术弘扬黄梅戏精神

传承黄梅戏艺术弘扬黄梅戏精神

传承黄梅戏艺术弘扬黄梅戏精神———赞第五届全国黄梅戏戏迷联谊大会隆重召开各位领导、各位黄梅戏艺术家、全国的戏迷朋友们,网络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滔滔长江水流传着黄梅戏曲,巍巍大龙山迎来了四海宾朋。

今天,我们怀着黄梅戏的梦想,带着对艺术的追求,相集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黄梅戏之乡——安庆!为的是传承黄梅戏艺术,弘扬黄梅戏精神!在安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由“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主办、全国黄梅戏迷联谊会协办的“第五届全国黄梅戏戏迷联谊大会”隆重召开了!在这里我代表全国黄梅戏迷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向关心和支持黄梅戏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泱泱华夏,灿烂文化源远流长;梨园菊圃,锦绣黄梅吐艳争芳。

翻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霜,两百多年来,黄梅戏艺术历经草台、花台、花戏台之嬗变;吸取了兄弟剧种之特长,民间歌舞之营养,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世界首批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艺术魁宝和文化精髓,如曼妙的村姑,风姿绰约,翩翩起舞,多姿多彩;像迎春的红梅,清香四溢,誉满全球,情撒人间。

这是一批批艺人、专门家为之努力和奉献的结晶,这是一代代戏迷、爱好者为之传承和弘扬的结果,这是民族文化精神体现,昭示着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时代蕴育和造就了艺术,艺术标志和纪录着时代。

本次活动在总结前面四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一次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主题更加鲜明,内涵更加扩展,形式更加丰富,黄梅戏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传承文化黄梅,我们目睹了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的发展,感受到黄梅戏艺术的希望和明天,走进了黄梅戏陈列馆,领略了黄梅戏发展的昨天和今天;弘扬艺术黄梅,本次活动为期四天,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戏迷朋友达800人之众,四场戏迷专场演出,网络、电视现场直播的观众达百万之多,规模及影响创历届之最,主题晚会将更显专家和戏迷们的艺术风采;构建知性黄梅,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与会戏迷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听取了专家的讲座,了解了黄梅戏历史渊源,初识了黄梅戏专业知识,体会了黄梅戏艺术精华。

传承戏曲文化的心得体会

传承戏曲文化的心得体会

传承戏曲文化的心得体会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本位。

尽管在中国当代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戏曲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依然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戏曲文化的传承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自己在传承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心得和感悟。

一、学习戏曲要持之以恒学习戏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苦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具有极强自觉性的事情。

无论是学习京剧、黄梅戏、评剧等何种类型的戏曲,都需要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反复练习,保持对于传统艺术魅力的认同和追求。

在我本人的学习过程中,我通常会将一些经典的戏曲唱段进行熟悉和研究,将自己投入到角色的体验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传递和体现戏曲精神。

此外,持之以恒,还要在多方面探寻和学习。

我们要多看、多听、多思考、多交流,透过繁华浮霜,深入了解戏曲的内涵,不断积累相关的文化和音乐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戏曲水平和素养。

二、为戏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传承戏曲文化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照搬”和“模仿”,而是应该要在传承中不断探索,挖掘和注入新的内涵。

这里的新内涵也并不限于表演和创作方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传承戏曲文化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各种技术、设备和舞美等元素,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

在我个人的实践过程中,我总是喜欢在创新和传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不仅如此,我在日常的学习和表演过程中,还会注重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从而为戏曲文化注入一份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就拿京剧来说吧,有时候,我也会意识到某些京剧唱段表达的情感不够直接或者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我也要在原有的唱段基础上“充电升级”,使其更加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认真对待广大观众和爱好者众所周知,戏曲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广大的观众和爱好者。

作为一名传承者,我们必须对待广大的观众和爱好者非常认真,他们也是我们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对象,我们对于他们的关注和关心,同样应该持之以恒,并且切实的为他们呈现更好的艺术品质。

黄梅戏心得体会

黄梅戏心得体会

黄梅戏心得体会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剧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我看来,黄梅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唱腔黄梅戏的唱腔是其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以其高亢悠扬、婉转动听的特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黄梅戏的唱腔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员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技巧,才能够演唱出优美的唱腔。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唱腔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唱腔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是黄梅戏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以其细腻、真实、自然的特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在黄梅戏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表演形式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表演形式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是黄梅戏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剧情黄梅戏的剧情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黄梅戏的剧情以其丰富、多样、深刻的特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在黄梅戏中,剧情的发展往往与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密切相关。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剧情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剧情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是黄梅戏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内涵黄梅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

在黄梅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黄梅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黄梅戏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

黄梅戏中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

在观看黄梅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黄梅戏所传达的精神价值,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传承中华文化_《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

传承中华文化_《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一起来看下为大家精选的演讲稿。

中华文化,一个历史久远的风铃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一个人人心中的腾涌言辞。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1《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根。

这本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戏、糖人等内容。

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我最爱剪纸了。

在我四岁时,外婆就教我剪纸、剪花,三瓣花、四瓣花…… 外婆夸我心灵手巧。

每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剪燕子,做迷你风车,做玫瑰花…… 这些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难,老师还常常奖励我美术簿呢。

看完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画画的基本功,剪的花就更多了,过年时,我还剪了一些窗花贴在衣柜门上呢!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

妈妈去过安徽,她说黄梅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做"黄梅调",我外婆也很喜欢黄梅戏,《牛郎织女》、《拉郎配》……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是燃烧的酒精灯光源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黄梅戏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作者:杨孝刚
来源:《中文信息》2017年第10期
摘要: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以来,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文化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传播媒介,更是在传播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梅戏媒介力量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当前之所以要急迫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游牧、渔猎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前整个社会急剧地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口传的音乐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无奈地衰微,以至于消亡。

大众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传播的主导,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弘扬,传播我们的国粹,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梅戏的现代演绎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二、黄梅戏的媒介传播策略
1.悠悠文化乡愁--黄梅戏的历史兴衰
2001年,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非物质遗产。

黄梅戏之入选,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黄梅戏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黄梅戏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
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黄梅戏意境曼妙、节奏舒缓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悲凉、哀怨的感受,使得黄梅戏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缠绵、惆怅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惆怅、舒缓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黄梅戏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黄梅戏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黄梅戏剧团。

有人主张,黄梅戏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黄梅戏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黄梅戏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黄梅戏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黄梅戏,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黄梅戏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黄梅戏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黄梅戏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黄梅戏了。

因此,黄梅戏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传统艺术需要开掘,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需要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去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

黄梅戏艺术就可以和音像、出版、展览、网络等许多领域架构起桥梁,使我们的国粹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传统艺术。

2.定位黄梅戏——黄梅戏的整体文化价值
黄梅戏是一种文化情结,就今天的文化环境而言,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自身。

那种触摸不到的神韵,与现实生活很远,却长久地深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黄梅戏不仅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艺术形式,还是文字的优秀产物。

由于有一批富有文采的文人创作,黄梅戏也创造和经历了独领风骚的繁盛时期。

其词曲华丽优美,篇幅较长,文字剧本也可单独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

在近代,文化阶层的人士将学习戏曲作为成人增加修养,学生接受全面良好教育的组成部分。

现如今,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文化的珍藏品在现代,黄梅戏除了是一种文化珍藏品,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从艺术价值上看,是雅文化,但从市场角度来看,黄梅戏的传播应是面对所有国民的大众传播,大众传媒就理应肩负起这一重任。

3.创意新组合——黄梅戏传播中的媒介力量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传播媒介还未获得充分发展的背景下,黄梅戏利用广播进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梅戏充分运用广播媒介拓展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了黄梅戏传播的影响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普及化,广播技术和广播设备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黄梅戏广播也凭借其传播迅速,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深入广大听众,这为黄梅戏成为全国五大剧种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利用黄梅戏演唱比赛直播或转播的形式,为黄梅戏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

198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衔举办的“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作用尤为明显。

“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共有来自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的98位黄梅戏中青年演员报名
参加,历时近半年,听众选票有15万张之多,选出了“黄梅十佳”演员(前十佳)。

这些演员至今还是黄梅戏演唱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大部分还活跃在黄梅戏表演的第一线,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梅戏广播剧的存在意味着广播媒介不仅仅停留在对黄梅戏进行宣传与普及上,而是在吸纳、糅合广播艺术和黄梅戏艺术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生成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种。

虽然说黄梅戏广播传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黄梅戏影视传播方式相比,黄梅戏广播传播还处于劣势,这主要与时代的发展和电视媒体的兴起相关。

当然,黄梅戏广播自身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黄梅戏精品意识还不强,广播节目还过于庞杂,还缺乏足以与黄梅戏电视栏目相抗衡的黄梅戏广播品牌栏目;对观众群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剧目生产的数量较少等。

与此同时,关于黄梅戏广播剧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目前的黄梅戏研究还没有对黄梅戏广播剧进行系统的梳理,也缺乏对其进行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从而缺乏戏剧界的持续关注和深度透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在整合戏曲广播资源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推出了安徽省第一家专业戏曲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FM99.5)频率。

该频率立志“黄梅文化,并以皖中庐剧、皖北梆子、皖南花鼓三个地域性较强的剧种为辅助,形成‘徽黄庐泗花鼓梆’齐头并进的安徽戏曲特色文化”,重点推介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

2009年9月,全国多家省级广播电台的代表齐聚江苏省广电总台演播剧院,参加江苏省2009年中秋戏曲晚会,共同宣告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的诞生。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作为发起者之一促成了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的成立,这为安徽戏曲文化,特别是黄梅戏文化的广播传播打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当精英文化遭遇大众文化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定是有流行文化的,每个朝代、每个地区都有流行文化。

但一个民族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精英文化,定位于小众且深具传统文化内质的戏曲艺术就是精英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借助在表面上抹平了一切地域和民族差异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主要以直观的电子画面和声音为载体,定位于大众消费市场的文化形态。

这是并不是强调精英文化就是一种雅文化,大众文化就是俗文化。

这两种文化不存在彼与此,相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

在大量信息疯狂充斥世界各个角落的媒介时代,精英文化应该理智走向大众传媒。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传播过程中,精英文化在传播大众化的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不管是在物质生活多么充溢的时代,精英文化应该扮演文化救世主的角色,拯救自己的同时也普济众生。

这样,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碰撞才显得有意义。

2.大众传播媒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

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媒介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有几下几个积极的作用:a.大众传播媒介,凭借着先进的传媒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时间、丰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

b.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是将文化的传承和积累相结合。

c.大众传媒通过宣传、报道、评论、舆论监督的方式,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大众传播媒介无疑是把双刃剑,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它也有市场垄断,政治束缚,精神文化物质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艺人的权利等局限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借助传媒走向大众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形式也越来越被大众认可,下一步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精英文化的内涵,走世俗化的路线而非被俗化!
参考文献
[1]盧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趋势与制度构建[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2]巩凤涛.乐籍制度下传播与小调的“同宗”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