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7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衣、食、住、行、婚姻一、住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三、食(用火)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一、药物有关药物起源传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

”《帝王世纪》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淮南子》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帝王世纪》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二、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夏至春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二、病因学“六气致病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一、卫生保健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事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朝代更替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屈原《离骚》西汉辞赋,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汉《周髀算经》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造纸哲学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医学影响较大的:儒家—对古代医德形成的影响道家—精气理论、自然观、“虚其欲”阴阳家—战国邹衍“阴阳五行说”西汉—提倡道家清静无为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节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同,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发展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胚胎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发展期。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

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

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着不少医学的内容。

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

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

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

《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

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

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

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

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

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

不屑于为末技医工修史立传。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无传,.就是一个例证。

不少医药史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湮没,难以查考。

中国医学史4-7章

中国医学史4-7章

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传染病的研究与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
温病——外感急性热病 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 与伤寒不同
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

《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
(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 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 器部位也不同。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四、李杲——脾胃论

字明之,号东垣,金代人,易水学派


代表著作:《脾胃论》
主要学术思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精气构成
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治疗: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 “补土派”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作用: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轮班制 水患痢疾施药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医学分科、学习的科目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宋 校正医书局
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古医 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 世医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恽 铁 憔 处 方
恽 铁 樵
西医重视生理解剖
中医重“形能”,主气化,顺乎自然,
重视四时五行等外界影响
西医学有先进之处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近代中国的医学史研究

近代中国的医学史研究
加强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互动关系研究,揭示两者在近代中国的融合与发展, 以及这种融合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对近代中国医学史进行更 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近代中国的医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历史文 献、口述资料的挖掘和分析,研究者们揭示了近代中国医学的 演变过程、主要特征以及与西方医学的交流和融合。
西医学的传入和影响
西医学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 医学逐渐传入中国,最初 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通商 口岸。
西医学的影响
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 医学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但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 发展。
西医学教育的兴起
随着西医学的传入,西医 学教育也逐渐在中国兴起 ,培养了一批西医学人才 。
近代医学教育的兴起
对于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以 便更全面地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未来,研究者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近代中国医学史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与西方医学的交流 和融合过程,以及对于现代医学的影响和贡献。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研 究和传承,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冲击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医也 随之传入中国,对传统医学的
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冲击。
观念冲突
西医的实证科学方法和传统医学 的理论体系产生了观念上的冲突 ,引发了医学界的争论和探索。
融合与发展
尽管面临冲击,传统医学仍在努力 融合西方医学的先进成果,不断完 善和发展。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
传教士的贡献
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基督 教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西医技 术和知识,为中国的医学发展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

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

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

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

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伏羲,《史记》称伏牺。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

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

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

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

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

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

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

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

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

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一周代至三国时期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二晋代至唐代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至元代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四明代至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婚配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 )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一病因、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 —59p )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n—mrB-PTT—m—i-r—mrTii-arB-ST'rTiri—mrirH-m-m-rTTmri-?—i-arrin—sri-arammri-rinTTT—arsriTT"i-an—rT—s—rwar《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岀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 )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 )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中国医学史(近现代)

中国医学史(近现代)

二、近代医学的发展
1、医疗卫生机构
2、近代主要的西医药学术团体
1904: 中国红十字会 1907: 中国药学会 1909: 中华护理学会 1915: 中华医学会 中华民国医药学会 1916: 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 1926: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麻风协会 1929: 全国医师联合会 1933: 中国防痨协会 1935: 中国卫生教育社 中国预防花柳病协会
3、新式接生法
三、近代中医学
1、中西汇通派
•唐宗海(容川,1851-1908)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892) •恽铁樵(1878-1935) 《群经见智录》(1922) •张锡纯(1860-1933) 《医学衷中参西录》(1909)
2、废医存药
余岩在1929年提出了“废除旧医,以扫除 医事卫生之障碍” 的议案。 他在《医学 革命论》中主张废医存药,是近代废止中 医派的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力越来 越衰弱,西方加紧对中国侵略 的步伐,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越 来越多。 传教士们发现医学是最好 的工具,既可以与政府发生联 系,又可以同百姓发生关系。 于是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办教 会医院。
3、教会医院的设立
1820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诊所 1827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眼科诊所 1834 派克(P. Parker) 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局 1842后, 厦门、上海、广州、福州、宁波 均有教会医院
国立医学校
1881 李鸿章办北洋施医局、天津海军医学堂 1902 袁世凯办北洋医学堂 1912 北洋政府公布医学校条例, 成立北京、杭州医学专门学校 1934 调查全国共30所医学校: 国语15; 英语10;德语2; 法语2; 日语1. 1949 全国38所医学校. 毕业2万。
5、医书翻译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
挑战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中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医学需要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点和成果,形成更加完善、科 学、实用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创新
中医学需要不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创新等方面。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进行深入研 发,提高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中药的现代 化进程。
04
黄帝
被誉为中医之祖,他对内经进 行整理和总结,奠定了中医理
论基础。
扁鹊
被誉为神医,他首创了四诊法 ,并著有《难经》。
张仲景
被誉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 病论》,该书是中医临床医学
的经典之作。
华佗
被誉为外科圣手,他发明了麻 沸散,并首创了五禽戏。
经典医药著作及其价值
《黄帝内经》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 为中医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病因病理学说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外因和内因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外因包括六淫 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和饮食等。
中医学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体系,为人类健康做出了 重要贡献。
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 实践经验,为治疗各种疾 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融合了多学科知识
中医学融合了哲学、天文 、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知 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02
CATALOGUE
中医学早期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的医学
甲骨文中的疾病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商代人们 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青铜器与医药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青铜器在医疗方 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针灸、外科手术等。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
摘要:
中国医学成就
1.秦汉时期医学发展
2.唐朝医学成就
3.明朝医学成就
4.近代医学成就
5.新中国医学成就
正文:
中国医学成就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就。

从秦汉时期到现代,中国医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1.秦汉时期医学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其中,“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此外,华佗的“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他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唐朝医学成就
唐朝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唐朝医学分科较细,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是著名的医学专著,被誉为中国古
代医学的瑰宝。

3.明朝医学成就
明朝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国际医学界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医学流派,如“新安医学”等。

4.近代医学成就
在近代,中国医学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医生成功地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中国医学界还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交流和合作,推动医学的发展。

5.新中国医学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学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国家之一,医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简史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害杂病论》——张仲景,开启辨证论治的先河。

4、《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专著。

5、《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言,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开启脏腑辩证的先河。

8、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六气皆从火花,五志过级皆能化火”。

2、张从正——攻下派,“邪去正自安”。

3、李东垣——温补派,《脾胃论》。

4、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9、《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命门学说”。

10、温病四大家:1、吴有性——《瘟疫论》,创“戾气”学说。

2、叶天士——《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3、薛雪——《温热条辩》4、吴唐——《温病条辩》,创“三焦辩证理论。

11、《医林改错》——清-王清任,改正古代人体解剖上的错误,发展血瘀致病的理论。

二、中药学发展简史(按时间归纳)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现存最早药学专著,采用“上、中、下”三品分类。

2、魏晋南北朝时期:1、《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采用“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2、《雷公炮制论》——雷公,载药330中,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3、隋唐时期:1、《新修本草》——官方,载药844种,第一部历史上官修本草,以图文对照的方式阐述药物。

2、《本草拾遗》——陈藏器,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增补大量民间用药,药物按“功效”分为十大类,成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开端。

4、宋、金、元时期:《证类本草》——唐慎微,载药1588种,《开宝》、《嘉佑》、《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宋代官修本草)。

5、明朝时期:1、《本草纲目》——李时珍,载药892种,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成就。

2、《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古代官修本草图谱的珍品,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本草。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已 江 瓘 李时珍 杨继州 马 莳 王肯堂 龚廷贤 陈实功 赵献可 张景岳 吴又可 李中梓 许浚(朝) 维萨留斯(法) 哈维(英) 吉益东洞(日) 清(1644年—1840年) 付仁宇 陈梦雷 汪 昂 吴 谦 叶天士 徐大椿 赵学敏 沈金鳌 吴鞠通 陈修园 钱秀昌 王清任 郑梅涧 琴 纳(英) 丹波元简(日) 清(1840年—1911年) — (鸦片战争) 吴其浚 王梦英 费伯雄 吴尚先 雷 丰 唐宗海 张振鋆 周学海 柳宝诒 维尔肖(德)巴斯德(法) 民国(1912年—1949年)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废止中医 恽铁樵 张锡纯 国民党政府废止 “旧医”案 曹炳章 谢观 陈存仁 汤本求真(日)
中国医学史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孙喜灵
中国医学史观:
中国医史年代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扁鹊 内经(酝酿) 医和 耆波(印度)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内经 (形成) 希波克拉底(希腊)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云梦秦简 西汉 (公元前206年—24年) 马王堆医笈 淳于意 李柱国 本草待诏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神农本草经 涪翁 华佗 张仲景 盖伦(罗马) (265年—316年) 王叔和 皇甫谧 (317年-420年) 葛洪 龚庆宣 (4200年—589年) 雷敩 陶宏景 知聪 (386年—581年)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581年—618年) 巢元方 杨上善 唐 (618年—907年) 孙思邈 孟诜 王焘 苏敬 王 冰 蔺道人 咎 殷 阿维森那 (阿拉伯) 五代 (907年—960年) (南方出现十国)韩保升 北宋(960年—1127年) (北方金)(1115-1234) 刘翰 王怀隐 王惟一 掌禹锡 唐慎微 陈师文 钱乙 寇宗奭 丹波康赖(日) 南宋(1127年—1279年) 成无已 陈言 刘宗素 张元素 张子和 王执中 陈自明 宋慈 李杲 元 (1271年—1368年) 齐德之 滑寿 杜本 危亦林 葛可久 朱震亨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经验的累积,人们对疾病有了较多的认识,巫医的势力逐渐消退。

秦汉时期[编辑]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后期,《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两部作品,《灵枢》详细记载了针灸。

针灸治疗行之久远,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砭石被最早用于医疗,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逐渐被金属针取代。

《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以病名来命名有23种,以症状命名的有12种。

《五十二病方》所提的病名更高达103个。

这时期著名医生有医和、医缓、扁鹊等人。

秦越人著《难经》,全书共有八十一难。

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丰富了《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

因其阐述《黄帝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

并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等多有创见。

《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检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确立了“六经”分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论治原则,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李时珍(1518?—1593)发现古代医药典籍中多有谬误之处,毕生之力有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特性,将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

其间历时30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

书中附方达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

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行世。

张介宾(1563?—1640)著有《景岳全书》,其医学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王清任(1768-1831)曾亲见瘟疫灾区儿童尸体三十多例,又数次前往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内脏位置,将其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中 国
5、注重疾病预防。



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成就
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诊法治则学说 针灸运气学说
中 国 医 学 史
《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味、 矿物药46味。
分上中下三品: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 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中 国 医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 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 以一定的启示。


(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 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 「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 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 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 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 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 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 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 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 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 無及此乎?」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有:1. 《医学史》《医学史》是一部全面介绍医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医学理论、实践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2. 《世界医学史》《世界医学史》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史著作,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发展历程。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理论、实践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与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3.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4. 《古希腊医学史》《古希腊医学史》是一部介绍古希腊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希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哲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5. 《古罗马医学史》《古罗马医学史》是一部介绍古罗马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罗马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6. 《中世纪医学史》《中世纪医学史》是一部介绍中世纪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世纪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7. 《近代医学史》《近代医学史》是一部介绍近代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近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8. 《现代医学史》《现代医学史》是一部介绍现代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20世纪至今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本书还探讨了现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周代⾄三国时期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醉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三国华佗⿇沸散是世界最早全⾝⿇醉药⼆晋代⾄唐代1晋《肘后备急⽅》最早记载天花病脚⽓病恙⾍病和疥⾍以及⾷道异物治疗2南北朝《僧深集⽅》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疹,还记载了结扎⾎管⽌⾎等等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了世界上第⼀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元代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元代在⾻伤科和外科⽅⾯,发明了脊椎⾻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的缝合曲针四明代⾄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痘接种术第⼀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类最基本的卫⽣保健活动居住,⾐着,⾷物与⽤⽕(⽕的使⽤在⼈类卫⽣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来,婚配⼆⼈们⼀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我国最早的⽯质医疗⼯具,砭,以⽯刺病也,⽤来切割脓包或浅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或针灸起源时间:新⽯器时代2、灸法:对某⼀部位进⾏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法介质:艾叶(灸草)第⼆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 )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献甲⾻⼘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的是《尚书-洪范》⼀病因、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兴奋、⿇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 —59p )⼀、马王堆《⾜臂⼗⼀脉灸经》,《阴阳⼗⼀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献《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功导引专著n—mrB-PTT—m—i-r—mrTii-arB-ST'rTiri—mrirH-m-m-rTTmri-?—i-arrin—sri-arammri-rinTTT—arsriTT"i-an—rT—s—rwar 《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四⼤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A⼈与天地、⾃然是统⼀的B⼈与社会是统⼀的C⼈体⾃⾝是统⼀的D⼈的⾝⼼是统⼀的⑵重视脏腑经络(3)运⽤阴阳五⾏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剂君⾂佐使的组⽅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岀四⽓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炮制和制剂(3 )记载临床⽤药原则和服药⽅法(4 )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创办中医院校
–先后在上海、浙江、广州、天津、北京等地创 先后在上海、浙江、广州、天津、 先后在上海 10余所中医学校 余所中医学校, 办10余所中医学校,并先后制定出版了中医药 相关教材,但没得到应有发展。 相关教材,但没得到应有发展。
• 创建中医学术团体 • 创办中医杂志
–解放前夕,全国各地办的中医药杂志达400多种, 解放前夕,全国各地办的中医药杂志达400多种, 解放前夕 400多种 成为近代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 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 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 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 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 法是通过医药; 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 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 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 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 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 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2.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 2.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并取 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 得了相应的进步
3.临证各科成就 3.临证各科成就
[内科] 清·费伯雄 内科] 医醇賸 《医醇賸义》
–善治虚劳,主张和治、 善治虚劳,主张和治、 善治虚劳 缓治, 缓治,创制了许多具 有新意的方剂。 有新意的方剂。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 1840年以前已有传入,但影响不大 1840年以前已有传入, 年以前已有传入 17世纪中叶:罗雅谷《人身图说》 17世纪中叶:罗雅谷《人身图说》, 世纪中叶 邓玉函《人身说概》 邓玉函《人身说概》 17世纪末叶:巴多明《人体解剖学》 17世纪末叶:巴多明《人体解剖学》 世纪末叶
8.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阶段 8.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1949年以后 公元1949年以后 1949
恽铁樵, 恽铁樵,恽树珏 观点: 观点:
– 比较中西医学; 比较中西医学; – 坚信可以汇通; 坚信可以汇通; – 坚持中医独立价值, 坚持中医独立价值, 并肯定西医; 并肯定西医; – 医学不应以《内经》 医学不应以《内经》 为止境; 为止境; – 以中医为主。 以中医为主。
改进办法: 改进办法:
[传入方式] 传入方式] · 建立诊所和医院 · 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 · 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二、西医学在我国的发展
西医学传入后, 西医学传入后,逐渐成为我国 医学的一部分, 医学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在近百年 来经历缓慢过程。 来经历缓慢过程。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与 中医科学化思潮
三种医学态度和主张: 三种医学态度和主张: • 民族虚无主义 • 保守主义 • 改良主义思想 :中西汇通
第一节 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近百年来, 近百年来,中医学的生存发展遇 到了严重危机。 到了严重危机。
第一节 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1.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述 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述
• 经典文献整理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绩,而一 经典文献整理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绩, 般的医学著述也有所发展。 般的医学著述也有所发展。
– 整理中医典籍; 整理中医典籍; – 确定中医诊治标准; 确定中医诊治标准; – 开发新中药; 开发新中药; – 引入实验方法; 引入实验方法; – 揭示和确立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 揭示和确立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 – 从临床诊疗实际方面寻找中西医结合点; 从临床诊疗实际方面寻找中西医结合点; – 中西汇通,创立中国的新医学。 中西汇通,创立中国的新医学。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
代表人物:丁福保、陆渊雷、谭次仲、 代表人物:丁福保、陆渊雷、谭次仲、 施今墨、时逸人等; 施今墨、时逸人等;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 1.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 1.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 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 • 2.中医经验可贵,理论不科学。 2.中医经验可贵 理论不科学。 中医锡纯 实验派大师 著作: 著作:《医学衷中参 西录》 西录》 观点: 观点:强调中医之理 包括西医之理, 包括西医之理,主 张中西药并用。 张中西药并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汇通派小结
• 愿望良好,态度开明,思想较保守派进步。 愿望良好,态度开明,思想较保守派进步。 客观上维护中医学, 客观上维护中医学,对中医学在近代生存发 展是有贡献的。 展是有贡献的。 • 不能认识到中西医差异的深刻原因和本质, 不能认识到中西医差异的深刻原因和本质, 也无力完成汇通目的。 也无力完成汇通目的。中西医学差异有文化 根源, 中体西用”论指导, 根源,用“中体西用”论指导,无法正确指 导实践和指出处理中西医关系方式和方向。 导实践和指出处理中西医关系方式和方向。
唐 容 川
唐容川书法
中西医汇通派
朱沛文——“开明医家”,岭南名医 开明医家” 朱沛文 开明医家 著作: 华洋脏象约纂》 著作:《华洋脏象约纂》 观点:主张中西并取无所偏主, 观点:主张中西并取无所偏主,各有 是非,各有特色;中西相融, 是非,各有特色;中西相融,求同 存异。 存异。
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通其可通,
7.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公元1840-1949年 公元1840-1949年 1840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 化,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 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 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 并存、中西混杂的势态 的势态, 并存、中西混杂的势态,出现了 旧学” 新学” 中学” “旧学”与“新学”,“中学”与 西学”之争。 “西学”之争。
中西医汇通派
清末民初 唐容川 朱沛文 恽铁樵 张锡纯
中西医汇通派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 唐宗海,字容川, 著作: 《血证论》 著作: 血证论》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观点:以西医知识印证中医;中西互补, 观点:以西医知识印证中医;中西互补, 创立“新论” 创立“新论”,建立尽善尽美之医学 。 重中轻西; 重中轻西;
[外治法] 外治法] 吴师机, 清·吴师机,字尚先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
• 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病, 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病, 以膏药治疗为主。 以膏药治疗为主。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 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吴尚先
用砚
4.中医药学校、 4.中医药学校、学会及杂志的创办 中医药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