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第六章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国医学史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和剂局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校正医书局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三、外治法
1996年山东广饶出土开颅术头骨,距今5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社 会 背 景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 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 “衣其羽皮” 骨针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特点: 1.每方详列主治、组成、药物炮制法、药剂修
制法——推广成药!
2.常用有效方剂多为丸、散等剂型;
3.记载大量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逍遥散 、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丸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圣济总录》
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官广泛收集历代方 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编成的大规模方书。 200卷,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 被囊括。
一所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后改为惠民 局;修合熟药业务分离,后为和剂局;南宋 发展为太平惠民局。
▪ 元代:设有广惠司,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碑刻 惠民局
五、医药书籍编著刊行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 ▪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本草》公
元973年)载药983种
▪ 《嘉佑本草》(《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 》公元1057年)载药1082种
▪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 “以经释论”!
▪ 《伤寒明理论》简明辨析伤寒50证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二、《内经》、《难经》整理注释
元·滑寿,著《读素问钞》、《难经本 义》,综合了历代医学家对《内经》、《难 经》注释,辨论比较精确,考证亦较详审。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医疗慈善机构和管理
▪ 安济坊、病囚院、漏泽园、保寿粹和馆… ▪ 安济法:世界上早期颁布的济贫法
二、医学教育
▪ “三舍”升试法(王安石):上舍、内舍、外舍
• 理论考试、医疗技能和医疗得失考核 • 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
▪ 太医学教育(宋徽宗):方脉科(大方脉、小方 脉、风科)、针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科(疮肿、折伤、金疮、书禁)
中国医学史4-7章
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传染病的研究与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
温病——外感急性热病 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 与伤寒不同
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
《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
(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 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 器部位也不同。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四、李杲——脾胃论
字明之,号东垣,金代人,易水学派
代表著作:《脾胃论》
主要学术思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精气构成
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治疗: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 “补土派”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作用: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轮班制 水患痢疾施药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医学分科、学习的科目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宋 校正医书局
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古医 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 世医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恽 铁 憔 处 方
恽 铁 樵
西医重视生理解剖
中医重“形能”,主气化,顺乎自然,
重视四时五行等外界影响
西医学有先进之处
中国医学史06
1 医学理论的提高
王叔和:《脉经》(西晋,公元三世纪)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西晋,259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
《脉经》
《针灸甲乙经》
巢元方
(1)王叔和与《脉经》
《脉经》——第一次总结、现存最早的 脉学专著。 – 1、作者:汉末晋初· 王叔和(约公元 3世纪) – 2、内容:10卷、98篇、10万余字— —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 象阴阳辨证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 – 3、成就: ①确立寸口脉法; ②归纳脉象 24种,规范脉象 名称 ③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 脉证统一 – 4、不足: ①体例不够严谨 ②“王脉、相脉、囚脉”—— 唯心色彩
嫘 祖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 爲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 镜子发明者 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
嫫母,黄帝次妃,方相 氏,因发明纺织被后世 祀为“先织”。古代最 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
母,但是,她却有良好
的道德修养,更由于黄 帝的推崇使她成为六宫 的楷模。屈原《九章》 说:“妒佳冶之芬芳兮
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 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 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 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 ,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 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 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 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 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 医处仍有杏林。
扁
鹊(大约公元前5世纪)
学术特点
1、精通望、闻、问、切,尤
以望诊和切诊著称
2、精通内、外、妇、儿、老
各科,随俗应变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成。
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每方之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方。
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
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 《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 《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 《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 《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9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10 《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 《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13 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中国医学史 重点
绪论 一、概念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二节卫生保健 一、居处 树上山洞南方: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北方: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地面上建筑二、衣着原始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裸身生活; 后来气候变冷,将树皮或者兽皮覆盖在身上,进入半裸身阶段;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用兽皮缝制衣服 新石器时期遗址—织机—麻布衣服 三、用火 1.消毒杀菌杀虫,减少胃肠疾病 2.缩短人体消化食物过程,提高人体素质 3.扩大食物种类。
原始治疗方法,熨烫、灸治法 四、导引 是一种医疗保健活动,起源于原始舞蹈五、婚姻形式的演变 原始群—乱婚制 母系氏族公社—血缘群婚第三节医药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二、针灸法 (一)、针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砭石: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二)、灸法 烘火取暖热熨灸法三、外治法止血法 按摩法 热熨法 总结: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甲骨文 我国发现最早文字,殷墟出土16万余片。
与疾病相关323片415辞。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 “疾”+人体不同部2、对流行病的记载 疾年 雨疾 降疾(二)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 《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的就有23种,如:痈、痹、疟等。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诗经》——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 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 《山海经》——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族外群婚(走婚) 族内群婚载药126种大多一药治一病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的发明和药用条件:天然野果发酵的启示谷物剩余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酒为百药之长”——《汉书》1 .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2 .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3 .制作药酒。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1. 明清时期官修医书以《普济方》、《医部全录》和《医宗金鉴》为代表。
2. 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堪称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由朱橚主持编纂完成的,收方61739余首。
3.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是清政府诏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书中分类辑录了自《黄帝内经》至清初120余种医学文献,是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
4. 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学术体系,且便于初学,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全书,故后世亦将这部著作称为清政府组织编写的“___________”。
5. 明清时期民间汇刻医书的代表为《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和《景岳全书》。
6. 明清时期医家诸多,成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其中江瓘父子编写的《名医类案》开选编古人医案于一书的先河。
至清代魏之琇又对该书进行补充,编写完成了《续名医类案》。
7. 中医学医案著作中以宋代徐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为最早;而原始医案中以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最为知名。
8. 清代医家唐大烈编辑的《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
9. 清·徐春甫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10.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书中特设“十问歌”专门论述中医问诊。
11. 清代医学家李时珍在脉学方面的著作为《频湖脉学》,书中将27种脉象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脉象的主病,编写成歌诀。
12. 简要回答明清时期内科学发展中“温补派”和“反温补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代表著作,及其学术主张。
吴有性,字又可,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
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
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
《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第一章医药的起源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
《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开展过程和开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开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历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历扩开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构造,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历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开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场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说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历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辑要类 汪昂《本草备要》 汪昂《本草备要》 沈金鳌《要药分剂》 沈金鳌《要药分剂》
二,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酝酿 《黄帝内经》《难经》:病名,分类,症状,治疗 , 黄帝内经》《难经》 病名,分类,症状, 》《难经 2,发展 , 3,成熟 , 刘完素——火热病机——治热以寒 刘完素——火热病机——治热以寒 ——火热病机—— 辨证纲领,诊断要点, 辨证纲领,诊断要点,治疗措施
……
《玉机微义》 玉机微义》 明医杂著》 《明医杂著》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附余》 《内科摘要》 内科摘要》 ——内科正名 ——内科正名
薛己
3. 虚劳专著
理虚元鉴》 明 汪绮石 《理虚元鉴》 1630年 红炉点雪》 1630年 龚居中 《红炉点雪》 1636年 慎柔五书》 1636年 胡慎柔 《慎柔五书》
大胆纠正了既往本草学中的错误 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 释名,集解,修治, 释名,集解,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正误, 主治,发明,正误,附方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首次记录的病症:铅中毒,汞中毒, 首次记录的病症: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冰块冷敷退热, 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冰块冷敷退热,蒸汽消毒 论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 论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气象等
4. 医案
名医类案》 江瓘 《名ຫໍສະໝຸດ 类案》 ——开选编古人医案为一书的先河 ——开选编古人医案为一书的先河
(二)外伤科 1. 内外兼治 陈实功 《外科正宗》 —— 正宗派
2. 强调内治 王维德 《外科证治全生集》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阴阳分证论治,反对刀针蚀药
1
本文由汪白白白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医学发展的特点: 医学发展的特点: 1. 理论和实践臻于成熟,体系完备,疗效卓著 理论和实践臻于成熟,体系完备, (1)温病学派形成 (2)人痘接种术 (3)解剖学的革新 2. 西方医学开始传入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 医学著述,医学杂志, (一)医学著述
全书: 全书: 1556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1624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类书: 类书: 1723 《医部全录》 医部全录》
丛书: 丛书: 1742 1519 1602 1695
二,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一)内科 1. 综合性医书
1396年 1396年 楼英 ……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1584年 赤水玄珠全集》 1584年 孙一奎 《赤水玄珠全集》
2. 内科著述
1396年 1396年 1502年 1502年 1515年 1515年 1536年 1536年 1529年 1529年 刘纯 王纶 虞抟 方广
1827年 傅山 《傅青主女科》 ——辨治精详,法明方效 1715年 亟斋居士 《达生篇》 ——"睡,忍痛,慢临盆"
四,儿科
(一)儿科专著 1549年 万全 《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育婴秘诀》 1750年 陈复正 《幼幼集成》
(二)小儿推拿 明 《小儿推拿秘诀》
清 《小儿推拿广意》 ——全面总结推拿理论,手法,治疗经验
五,五官科 (一)眼科
1602年 王肯堂 《杂病证治准绳七窍门》 ——论述内眼结构和功能 1644年 傅仁宇 《审视瑶函》 1741年 黄庭镜 《目经大成》
(二)耳鼻咽喉科 明 薛己 《口齿类要》 ——现存最早的口齿科专著 1838年 郑宏纲 《重楼玉钥》
三,免疫法的先驱
1 .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条件: 条件: 天花流行 《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 肘后备急方》 时间: 时间: 传闻 宋宋真宗 实录 16世纪明代 世纪明代
天花病毒粒子 天花患者手足
内容: 内容: 痘衣法: 痘衣法:内衣换穿 痘浆法: 痘浆法:痘浆涂鼻 旱苗法: 旱苗法:痘痂吹鼻 水苗法: 水苗法:痂末调水涂鼻
局限性: 局限性: "烂灰为蝇","腐草为萤 " 烂灰为蝇" 孕妇食兔肉"令子缺唇" 孕妇食兔肉"令子缺唇"
3,其它药物学成果 , 3.1 集新类: 集新类: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1765 药921,增716,补遗并正误,重民间经验及特效药物 , ,补遗并正误,
琴纳为儿子接种牛痘
三,解剖生理学的探索
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医林改错》(1830) ) 倡导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位医家?他们最具代表性 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位医家? 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3.人痘接种法有哪四种形式? 人痘接种法有哪四种形式?
天花患者
影响: 影响: 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 世纪相继传入欧洲各国 世纪相继传入欧洲各国, 人工免疫法的先驱,17—18世纪相继传入欧洲各国, 成为当时人类预防天花的最有效法宝. 成为当时人类预防天花的最有效法宝.
2 . 人痘术外传与牛痘术东来 ——1688年 俄罗斯人 最早到中国学习种痘 —— 年 牛痘术 发明者: 发明者: 英国乡村医生 琴纳 1810年 年 牛痘术传入中国
湿热条辨》 薛雪 《湿热条辨》 生平:字生白,号一瓢, 生平: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 成就: 成就: 确立湿温病诊治纲领 ——基本特点,病因病机, ——基本特点,病因病机, 基本特点 发病规律, 发病规律,辨治要点
温病条辨》 吴瑭 《温病条辨》 生平:字鞠通, 生平:字鞠通,江苏淮阴 成就: 成就: 创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发病特点, ——发病特点, 发病特点 传变规律, 传变规律,诊治要点
《温疫论》 温疫论》
3. 2 温病学体系的形成
温热论》 叶 桂 《温热论》 生平:字天士,号香岩, 生平: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 成就: 成就: 1.区别伤寒与温病 区别伤寒与温病 ——病因 感邪途径,症状, 病因, ——病因,感邪途径,症状,治法 2.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辨治纲领 辨治纲领, ——辨治纲领,发病规律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汪石山医书》 《汪石山医书》 六科证治准绳》 《六科证治准绳》 《张氏医通 》
(二)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 最早的医学杂志 《吴医汇讲》 名称: 吴医汇讲》 名称: 1792 年 唐大烈 《吴医汇讲》 职能:介绍学术经验, 职能:介绍学术经验,促进学术交流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一体堂宅仁医会 "一体堂宅仁医会" 名称: 名称: 1568年 徐春甫 "一体堂宅仁医 年 会" 职能:研究医理,交流经验, 职能:研究医理,交流经验, 弘扬医德, 弘扬医德,互助互济
3.1 基础理论的全面创新
吴有性 生平:字又可, 生平:字又可,江苏吴县 成就: 成就:传染病病因认识突破 代表作: 温疫论》 代表作:《温疫论》 病因学——戾气说 病因学——戾气说 —— 发病——传染性, ——传染性 发病——传染性,传染来源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 多样性 治疗——以物制气(特效药) ——以物制气 治疗——以物制气(特效药)
3. 外科专病 1529年 薛己 《疠疡机要》 ——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1632年 陈司成 《霉疮秘录》 ——论治梅毒
三,妇产科 (一)与《妇人大全良方》有关的文献 1547年 薛己 《校注妇人良方》 1607年 王肯堂 《女科证治准绳》 1620年 武之望 《济阴纲目》
(二)其他著述
2,药物学发展的新里程碑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2.1 李时珍
李时珍生平 科举落地, 科举落地,行医著书
李时珍(1518~1593)
2.2 《本草纲目》(1552—1596)的学术成就 本草纲目》 — )
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 总结了 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 记载药物1892种 记载药物 种 绘图1100多幅 绘图 多幅 附方11000多个 附方 多个 建立了当时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 ——16部 ——60类 纲—— 部 目—— 类 动物药: 动物药:虫,鳞,介,禽,兽,人 ——从贱至贵,从微至巨 ——从贱至贵, 从贱至贵
六,针灸学
1537年 高武 《针灸聚英》 铸造男,女,童子铜像各一座 1601年 杨济时 《针灸大成》 清代 太医院 取消针灸科
第二节 医学的创新趋势
一,药物学的发展与新探索 1,药物学发展新趋势 , 1.1 王纶《本草集要》 (1492) 王纶《本草集要》 ) 1.2 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 陈嘉谟《本草蒙筌》 )
吴 瑭
王士雄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生平:字孟英,号半痴山人, 生平:字孟英,号半痴山人,浙江钱塘 成就: 成就: 总结温病成就 ——以 内经》《伤寒论》说为经, 》《伤寒论 ——以《内经》《伤寒论》说为经, 以叶, 陈之说为纬; 以叶,薛,余,陈之说为纬; 辨新感,伏气温病之诊治要点. 辨新感,伏气温病之诊治要点.
《本草纲目拾遗》(1802) 本草纲目拾遗》 )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
植物1714种,循名求实,详载产地,品种,形态,性味,功用 种 循名求实,详载产地,品种,形态,性味, 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1848) 植物名实图考》 )
3.2专题类 专题类 鲍山《野菜博录》 食物类 鲍山《野菜博录》 王磐《野菜谱》 王磐《野菜谱》 周履靖《茹草编》 周履靖《茹草编》 地域类 兰茂《滇南本草》 兰茂《滇南本草》 刘善述《草木便方》 刘善述《草木便方》 缪希雍《炮炙大法》 缪希雍《炮炙大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 张仲岩《修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