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4.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可以使用。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可
供存放。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可以送一点进博物馆或是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让她们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6.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二、素材挖掘
1.“拿来主义”
点说喜欢“拿来”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拿来”是虚心学习外民族的长处,为我所用。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拿来”,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拿来”,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拿来”,
只会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少深厚的内涵。
因此,学会“拿来”才不自满,才不孤独,才开
.....................
眼界,才见学问;学会“拿来”才善于思考,富于创意,从容冷静,虚怀若谷,这个民族才会变得...........................................
生机勃勃,充满
.......
2.可敬的鲁讯先生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
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更严重的是当前我国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和一部分政府领导人员竟随便运用“拿来主义”: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房地产管理制度之后,赞叹:“外国人都是以租房为主买房为辅的,这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所以我们也应该这样解决住房问题”!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教育制度之后,赞赏:“这才是先进的教育制度”!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法律后,“大声疾呼”:“中国应该像外国一样废除死刑”!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
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
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
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
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3.从“闭关”到“送去”再到“拿来”的确进步不少,但是“拿来”就一定是成功之门的“敲门砖”吗?我看未必。
当然,在当时“拿来”已经足够解决问题,可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能否再走前辈的老路?我虽然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这样下去,中国将永远得不到进步。
为什么?我们不聪明?我看未必,我们是出生在这个新世纪,接触的事物比1934年的同龄人多得多,我们的智商远高于那个时代的人。
我们没远见?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们这个年纪年少轻狂,但也不乏能够深思熟虑的人才。
那我们缺乏了什么?答曰:创新。
每当我们“拿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之类的问题?每当我们“拿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有一种动力让这样东西“进化”?然而,每当中国人不愿意买国产货,甚至把“国产货”变成专有名词,用来比喻那些不买进口货的人。
每当有一个人自豪的对大家说:
“我用的是中国制造!”周围的人或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他,或暗地里嘲笑他“鸡立鹤群”。
但没有人感到悲哀,这才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举一个例子,美国苹果公司算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一个数码产品公司,中国人有不少都有它的产品,如今大街上不少人手里都拿着他们公司的产品。
成为时尚与财富的标志。
但是每当中国自行开发的产品和苹果的比较相像时,便被人称为“山寨”。
这不悲哀吗?每当中国人“拿来”技术的同时,只知道模仿,但从未想过创新。
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原有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已经被磨去了棱角,我们没有力量反抗,反抗只会让自己更加失败。
我们都深知这一点,但是每天都要背负着压力,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有自己的幻想,都只能埋在心里,可能到了生命终结时仍然无法重新把它挖出来,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悲哀。
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送去”,不是送到国外,而是送到每一个中国青少年的心中,让中国有能力的人更有创造精神,迎来中国人才领域的新革命。
4.我最先接触的应该是日本的动漫。
从最初的“哆啦A梦”“聪明的一休”起,到后来的“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等,很多日本动漫形象在中国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我决不反对日本动漫,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
日本动漫无论是从画工、情节、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称经典,不可否认,日本动漫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不好,甚至有“文化侵略”之嫌,但是,中国业界人物却没有奉行“拿来主义”,不借鉴、不学习,甚至有所抵触,如中央电视台禁播日本动漫。
国内的动漫如“成语故事”被画过好几遍,“三国”、“水浒”也被拍过好几遍,要么是政治说教,要么是情节弱智。
因为在有些人眼里动漫就必须是给孩子看的,而他们显然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
其实无论日韩、欧美,他们的动漫与影视一样,是老少咸宜的,迪斯尼动画中的“米奇”,就是一个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经典动漫形象。
而较之遗毒更深的台剧,不知是否因为两岸关系的原因,有关部门就格外放松,偶像剧、偶像明星基本照单全收。
自F4出现后,台湾偶像剧便在大陆疯传,小女生们“×××好帅哦”的尖叫声在校园里、网络上随处可见,连不少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跟风痴迷起来。
那些空的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剧中人无所事事的生活以及不切实际的灰姑娘变公主,或动辄青蛙王子、富家公子的荒谬故事,无疑会对当下一代流毒深远。
以上两例,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两件事例,可以看出当下的一部分民众对各种文化的挑选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素材储备
1.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鉴赏:“灵台”指内心。
“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
“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自己对祖国始终怀有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即便祖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这种爱国的情怀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反而会更加强烈)。
“轩辕”除了指黄帝外,还有一层意思。
古人有时用轩辕指天空中北斗七星及其所在的区域。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天空的星星都是跟随着北斗七星旋转的,认为轩辕是天的中心。
这样,轩辕既指黄帝,代指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应。
“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荃”是
一种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又与黄帝的地位暗合。
巧用典故,层层照应。
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妙处!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将这份热忱告诉祖国的同胞,但同胞们却全无察觉,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唤醒同胞的自觉!
2.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却并不以为然。
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
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
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
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
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
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
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
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
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
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
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
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
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
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
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 精神。
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
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
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
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
尤其是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良知和哗众取宠谋利发财。
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3.鲁迅名言集萃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选自小说《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8)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墨写的谎,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7)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9)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
(2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2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72)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2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
(31)怀疑并不是缺点。
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2)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6)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7)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38)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39)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40)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3)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44)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8)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49)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5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5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52)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53)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54)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55)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5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57)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58)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4.鲁迅的浪漫柔情
2014年7月16日《羊城晚报》
成健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
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他们的通信后来结集为《两地书》出版,鲁迅在该书序言中说:他们之间的书信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特别是鲁迅,直至1927年初,在给许广平写信时抬头仍是“广平兄”,而许广平则早已以“我亲爱的老师”相称了。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根本不懂浪漫,毫无柔情可言,其实不然,有一种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润于细节中。
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记载:“夜为害马剪去鬃毛。
”“害马”,是鲁迅对许广平亲昵的戏称。
在女师大风潮中,许广平等6名学生被校方开除,布告“即令出校,以免害群”,故有此一说。
“剪去鬃毛”,也许是替她修剪秀发,也许是隐含深意吧。
此事表明,两人感情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亲密无间。
同年9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则去了广州,两人约定各自奋斗两年之后再相聚。
思念总是痛苦的,有时却也是浪漫的。
鲁迅平素为人冷峻而严肃,但这个时期,他的许多言行却呈现出匪夷所思的另一面。
那时的厦大如同僻处荒岛四无人烟,鲁迅每天都要去邮政代办所看看有没有广州来信,他暗自数过,从住处至邮政所的距离大约80步。
邮政所内外各有一个邮筒,有一次他半夜去给许广平寄信,把信投在外面的邮筒里,回来后想起邮政所的伙计是新换的,而且满脸呆气,便不放心,第二天又写了一封信,投到所内的邮筒里。
秋高气爽的日子,鲁迅约三五同事去爬山。
山上有一片乱坟场,鲁迅竟然找到一块刻有“许”字的墓碑,并想法子将“许”字涂成深色,然后斜倚着这块墓碑拍了一张照片。
推想起来,鲁迅应当是借此表达对许广平的深深依恋吧。
校园附近有一棵相思树,鲁迅曾独坐树下打发寂寞的时光,不料一头猪颠颠地跑过来啃吃树叶。
这相思树叶在鲁迅心目中可是爱情的象征啊,他怒不可遏,一跃而起,同猪展开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