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1社会转型教师用书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3)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 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 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 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2.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 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 户部、度支。宋朝对宰相制度的发展( ) A.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系,压制个性
关联点二 古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之对比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 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 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古 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 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 天下的重任”可知,自宋代开始士大夫的“天下己任”情怀 日趋浓厚,这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关,故 B项正确。 答案:B
融通点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1.概况 基本状况
表现
政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1.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 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7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话题217_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教师用书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由此可见,当时(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B [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强调亚洲经济地位高,排除A项;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东西欧之间并无明显的矛盾,排除C 项;材料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而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流地位,排除D 项。
]2.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第4篇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8紫禁摇荡教师用书
话题8 紫禁摇荡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
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适值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机遇与挑战并存,近代曙光初露。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封建盛世危机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
2.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路,由盛转衰。
3.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4.文学上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
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真实历史。
二、明清时期近代曙光初露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①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
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②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①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创新角度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7·江苏高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D[通过纵向比较1990年和2003年高、中、低收入国家各自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国家在产业结构上呈现的趋势是:农业、工业比重降低,服务业的比重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是因为其经济发展程度高,而非忽视农业生产,A项错误;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高,B项错误;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变革发展不平衡,C项错误。
]2.(2015·江苏高考)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1921~1930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
1930~1932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开始实施新政,故B项错误。
1933~1935年预算比重先升后降,而不是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度过经济大危机,故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题一曲折探索一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一五”计划一一建设(1)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一确立(1)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年) 1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轉济休*】■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 (2015全国卷I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5唐宋变革教师用书
话题5 唐宋变革“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
唐宋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
2.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
(2)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
(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领域出现新变化,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专卖制度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
3.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在民族政策领域,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1)思想方面: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
(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1社会转型教师用书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高考热点话题:社会转型01、概念解读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
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
将1911-1978年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
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I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
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
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高考历史课件历史二轮主题一:社会转型30页PPT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高考历史课件历史二轮主题一:社会转型共30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考历史课件历史二轮主题一:社会转型共30页文档
高考历史课件历史二轮主题一:社会 转型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6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真题引领——高考体验 领悟真谛·1.命题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尝试解题] ________B [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2.命题点:五四运动后思想多元化(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尝试解题] ________C [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材料中的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实业”,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采用“劳农主义”以及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
通过这场争论使许多青年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3.命题点:孙中山的伟大转变(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
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
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
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遭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遭到破坏。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6)从思想理论来说,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
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2.(2019·蚌埠一模)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
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该事件表明( )A.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B.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C.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D.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C[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土地,由晋侯作裁决,说明卿大夫已然挑战了周王室对土地的所有权,冲击了周王的权威,周王已无法自主支配全国的土地。
]3.(2019·宿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家国一体”的分封制[史学新论]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 西周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子弟和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权威预测)在平定武庚(商纣王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D[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的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故排除C项。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史学新论]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分封现象“千年不倒”说到底是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及儒家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权威预测)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记载说明(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
]春秋战国走向一统的文化渊源[史学新论] 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命题思考] 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图腾。
3.(权威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C[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
社会转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不是民族融合造成的,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与题目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D项颠倒因果关系,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民族融合,而不是民族融合推动战国变法,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