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太平洋海域的Argo浮标计划
ARGO浮标
Argo是一个海洋观测系统的名称,可为气候、天气、海洋学及渔业研究提供实时海洋观测数据。
该观测系统由大量布放在全球海洋中小型、自由漂移的自动探测设备(Argo剖面浮标)组成。
大部分浮标在1000米漂移(被称为停留深度),每隔10天下潜到2000米深度并上浮至海面,在这过程中进行海水温度和电导率等要素的测量,由此可计算获得海水盐度和密度。
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送到地面科研人员,并向所有人免费、无限制提供。
Argo计划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中勇士杰森(Jason)和阿格诺(Argonauts)寻找金色羊毛(Golden Fleece)时所乘的船。
之所以选用该名字,意在强调Argo计划与杰森(Jason)卫星高度计的相互补充。
历史:Argo计划首先在1999年召开的海洋观测大会上提出,该会议是由国际机构组织的,旨在创建可协调的海洋观测方式。
原始的Argo 计划书由一个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编写,该计划书描述了一个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并将在2007年的某时完成。
2007年11月,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全面建成。
Argo指导工作组于1999年在美国马里兰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在会上概述了全球数据共享原则。
Argo指导工作组于2009年向海洋观测大会提交了十年进展报告[3],并收到了有关如何完善观测网的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在高纬度海区、边缘海(如墨西哥湾和地中海)和沿赤道海区加强观测,在西边界强流区(如湾流Gulf Stream和黑潮Kuroshio)强化观测,向深海扩展观测以及利用新型传感器监测海洋生物和化学变化等。
2012年11月,Argo观测网已收集了100万条剖面(是20世纪所有调查船观测资料的两倍),并在多家组织的网站上进行了报道。
浮标设计及运行通过改变浮标自身的有效密度,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在海中上浮和下沉是Argo浮标的重要特点。
任何物体的密度由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获得。
Argo浮标在自身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体积的方式改变密度。
基于Argo浮标和历史资料的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与中层水年代变化分析
间给定 等 位 温 线 上 的盐 度 以 每 1 O年 0 0 0的 比率 .1 增 加 ; 等位 势 密 度 线 上 , 在 盐度 和 温度 分别 以 每 1 O 年 0 0 8和 0 0 5℃的 比率增 加 。在 中层 盐 度也有 .1 .6
同样 的增加 。 自 1 8 9 1年 以来 ,0 0 0 P 2 0 ×1 h a以下
字路 口。水 团 的分 布及 其 变 化 , 与各 种 时 间 尺 度 的 海洋环 流 和全球 水循 环 变 化 关 系 密 切 , 在 位 势 密 所
度 层次 越深 , 所关 联 的气候 变化 时 间越长 。因此 , 热 带 西太 平洋是 监 控气 候 变 化 的 一 个 重要 地 区之 一 , 研究 该海 域不 同层 次 水 团 的 分 布 、 散及 其 变 化特 扩
张艳 慧 , 王凡 , 楠 臧
(.中 国 科 学 院 海 洋 研 究 所 海 洋 环 流 与 波 动 重 点 实 验 室 , 东 青 岛 2 6 7 ; .中 国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 山 601 2
1 00 ) 0 49
摘要: 利用 2 O世 纪 8 0年 代和 9 O年 代 wOD 1 Wol c a tb s 2 0 ) O ( rdO enDaa ae 0 1 中的 C TD温 盐剖 面资
征, 不仅 对大 洋环 流有 重要 的作 用 , 且对 气候 系统 而
变化 有重 要 的意义 l 。 _ .曾对跨 大 西 洋 的 2 。 断 面 上 的 a 4N 温盐 特性 进行 了分 析 比较 , 果 发 现 水 团特 性 存 在 结
年代 际变 化 。在 主 温跃 层 上 , 1 5 从 9 7年 至 1 8 9 1年 至 19 9 2年盐度 有一 个稳 定 的增 加 。在 1 ~1 2 7o C之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卫星高度计数据集。
对高度计资料的光谱分析表明,全球海面距平变化,有半数波长小于1000km。
如果感兴趣的气侯信号包括所有大于1000km的波长,那么以每隔3个经纬度布设的浮标观测网将能够分辨出这些信号,其信噪比约为3:1。
研究还发现,测高谱中半功率点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它的波长从热带处的1300km到北纬50oN处变为700km。
世界海洋环流实验水文资料中的气候信号。
通过WOCE 水文资料与早期资料的对比发现,在北大西洋副热带海域中存在大范围的、十年时间尺度变化的中层变暖现象。
实验还表明,这些海盆尺度的变化信息可以从间隔3个经纬度分布的剖面浮标网资料中提取出来。
数据同化模式应用。
事实上,模拟与纯数据分析对观测资料的要求并没有明显区别。
模式是以数据为基础,它需要相应的比较场进行严格的模式测试。
而数据同化模式则需要大量的资料,以确定单点测量与模式平滑场连接的统计学特性。
此可见,“阿尔戈”观测网的布点既不能太稀疏,也不可能太密集。
故最终选择了在全球海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观测深度为20XX米的设计目标。
考虑到卫星高度计的光谱空间尺度随着纬度的增加会缩短的事实,要求在高纬度海区增加浮标的布放密度,而在赤道海域则可稀疏一些。
即在北纬60oN以北海域,其浮标的布设密度要比赤道海域增加2倍。
但就平均而言,Argo观测网将每隔约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总计约300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
“阿尔戈”海洋观测网建设在20XX年3月20-2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上,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1个Argo浮标,从而正式拉开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
至20XX年3月,世界上已经有14个国家和团体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投放了337个Argo浮标,这些浮标主要世界上12个国家和团体施放。
从图中可以看出,Argo浮标的区域分布为:大西洋最多,其次为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大洋几乎无人问津。
argo浮标的工作原理
Argo浮标的工作原理1. 引言Argo浮标是一种用于监测全球海洋和大气变化的自动浮标系统。
它由一系列浮标组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收集海洋和大气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回地面站点。
Argo浮标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浮标的漂浮和下潜,以及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
2. 浮标的漂浮和下潜Argo浮标包括一个浮标主体和一个浮标球astounding-barrier。
浮标主体通常由聚氨酯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浮力和耐腐蚀性能。
浮标球则是一个空心球体,通过一个绳子连接到浮标主体上。
浮标的漂浮和下潜是通过控制浮标球的空气压力来实现的。
当浮标需要漂浮时,浮标球内部的空气压力与周围水体的压力相平衡,使得浮标浮在水面上。
当浮标需要下潜时,浮标球内部的空气压力被增加,使得浮标重于水体,并向下沉入海洋中。
浮标的漂浮和下潜是通过一个电动机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来控制的。
电动机控制浮标球内部的空气压力,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浮标球内部的压力变化。
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电动机可以调整浮标球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浮标的漂浮和下潜。
3. 数据采集和传输Argo浮标系统通过一系列传感器来采集海洋和大气数据。
这些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安装在浮标主体上,可以测量海洋和大气的各种参数。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洋和大气的温度,盐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洋的盐度,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洋的压力,光学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洋的光照强度。
这些传感器通过电缆连接到浮标主体上的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滤波、校准和校验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存储则将处理后的数据保存在浮标主体的存储器中,以备后续传输。
数据传输是Argo浮标系统的关键部分。
浮标主体上配备了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回地面站点。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海底电缆或近岸无线网络等方式进行。
ARGO资料
ARGO资料的重要性ARGO浮标将提供全球海洋2 000m深度以浅的次表层温、盐度资料。
这些资料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对与ENSO有关的海洋、天气灾害(如洪水、干旱等)预报的能力,还将有助于提高海洋对气候的作用,以及其他与ENSO事件相似的,如太平洋十年振荡(PDO)、北大西洋振荡(NAO)、北极振荡(AO)和南极绕极波(ACW)等气候和海洋现象的认识,从而能对大尺度大洋环流,也包括海洋内部的质量、热量和淡水输送平均状况和变化过程进行全球性描述。
ARGO资料还可以对大洋上层的演变过程及海洋-气候变化的模态(如热量和淡水的贮存和输运等)进行细致的描述;还可以通过对海面以下温、盐度垂直结构及参考层流速的测量来提升杰森卫星高度计资料的使用价值,并为解译由高度计获得的海面高度资料提供足够的覆盖范围和分辨率。
目前,全部资料主要是利用ARGOS系统收集和转发,实现从海上到陆地的实时接收。
ARGO 浮标数据除了必须经过“ARGOS 资料服务中心”作处理外,还需进行“实时质量控制”和“延时质量控制”的校正处理后,才能为海洋预报、气候预报以及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可靠的科学数据。
ARGOS系统和实时接收、处理数据1978年10月,在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和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以及美国宇航局(NASA)之间启动了一个划时代的合作研究项目,即在泰罗斯-N/诺阿(TIROS-N/NOAA)系列卫星运行期间,建立一个以收集环境资料为目的的服务系统,这就是一阿戈斯系统”。
阿戈斯系统主要由观测平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单元,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从而形成了一个从地球表面到空间的庞大通讯体系,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测平台是安装各种测量仪器(或传感器)的载体,它可以是移动的船舶、气球和浮标,也可以是固定的海洋和气象观测站以及地震观测台等。
但只有在这些载体上装备了平台发射机终端(PTT)后,才能真正成为阿戈斯系统的组成部分。
我国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成功完成“深海玄武”浮标首次批量布放
我国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成功完成“深海玄武”浮标首次批
量布放
陈朝晖;任翀;刘增宏;熊海霞;张林林;高志远
【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
【年(卷),期】2024(42)1
【摘要】2023年1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盆顺利完成首批6000 m级国产“深海玄武”浮标的布放。
自12月9日起,经质量控制的深海温度和盐度剖面观测数据实时提交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
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标志着我国在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陈朝晖;任翀;刘增宏;熊海霞;张林林;高志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
【相关文献】
1.我国首次完成深海富钴结壳采掘试验
2.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
3.我国首次完成万米级深海科考
4.一句话新闻
5.《干旱环境监测》2020年第36卷总目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rgo计划实施状态报告
附件三:中国Argo计划实施状态报告中国Argo计划实施状态报告中国Argo计划执行现状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以项目的形式给予资助,其支持的力度还十分有限。
为此,来自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的海洋和大气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国家设立专项给予长期支持。
1、浮标投放2002年以来,中国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布放了35个Argo浮标(其中2006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6个),目前仍有12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图1)。
其中APEX 型浮标20个,PROVOR型15个,统计得到的浮标成活率如图2所示,APEX型浮标平均寿命为52个周期,而PROVOR型平均寿命只有25个周期。
Fig.1 Locations of deployed (blue dots) and currently operating (red dots) Argo floats.Fig.2 Survival rate estimated from all Argo floats (red), APEX (yellow) andPROVOR (black) as of 19 January 2007.2、遇到的技术问题在中国Argo计划已投放的浮标中,主要遇到如下3类技术问题:(1)能量衰竭(energy flu)20个APEX型浮标中,有2个浮标发生了能量衰竭,其观测的剖面数分别为56个和91个。
(2)Druck压力传感器问题(Druck pressure transducer problem)20个APEX型浮标中,有2个浮标发生了Druck压力传感器问题。
(3)未知原因15个PROVOR型剖面浮标中,有6个浮标在观测了几个剖面后突然失踪(通讯中断),其原因不得而知。
Argo剖面浮标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1-2年)与浮标设计寿命(4-5年)的较大差距,一度影响到管理部门对Argo计划的信心。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初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布放了81个Argo剖面浮标(见下图)。
为了满足本项目相关研究课题和国内其他用户的迫切需求,我们借助国内便捷的宽带网技术,每天直接从位于法国图卢兹的Argos资料服务中心索取由我国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的实时观测资料,并经实时质量控制后,在此发布并及时(24小时内)更新。
欢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点击这里获取中国Argo浮标实时观测资料(Access to Real-time Argo profile data)点击获取中国及全球Argo浮标观测资料(FTP Access to Argo profile data)中国Argo计划简介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期间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一个大洋局域观测网。
以后则每年投放20-30个浮标,以维持该局域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中国Argo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东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使中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
同时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该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大洋观测网建设,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之路,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而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它海上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中国Argo计划组织管理结构项目介绍•中国Argo计划简介•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名称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委托部门中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项目依托部门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项目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许建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项目参加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参加人员陈英仪张人禾华锋许东峰纪风颖吴日升张建华殷永红陈显尧刘增宏廖康明马继瑞毛庆文余立中项目执行时间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试验内容•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布放16个Argo剖面浮标;•了解和掌握Argo剖面浮标这一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探索Argo剖面浮标数据实时接收,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开展Argo资料在海洋、天气业务化预报中的试应用研究;•进行Argo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建立Argo数据库;•创建中国Argo信息网页;•建立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
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 -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苏纪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缩写。
它是“全球海洋观测业务系统计划(GOOS)”中的一个针对深海区温盐结构观测的子计划,但在对Argo计划作考虑时,人们往往又会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此计划所用的设备上,即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
本文对此设备与Argo计划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应该积极参加Argo 计划的理由。
1、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简称剖面浮标)(1) 这是一种仪器设备,它有多种型号,可以从任何航行的船只上,也可以从飞机上投放。
任何科学项目皆可以用它来作为观测海洋的手段。
过去欧美在大西洋施放剖面浮标较多,在太平洋较少。
这些剖面浮标取得的数据一般是不与项目以外的人共享的。
(2)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为公海或本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EEZ),都不需要照会他国。
由于这种剖面浮标大部分时间皆停留在1000m或以深处,其移动速度较慢,不易漂至他国的EEZ。
至于这些剖面浮标进入了他国的EEZ,至少在过去没听说出现过什么国际纠纷,这可能因为这些剖面浮标原本是有其科学目的,并不是针对别国的EEZ去作调查。
少数剖面浮标“随波逐流”漂到他国EEZ内,也没有人去追究。
(3)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在他国的EEZ内,该科学项目当然得依据海洋法公约去取得该国的同意。
例如,若要在黑潮源地施放剖面浮标以了解该处的深层海洋结构,必须向菲律宾政府征得同意。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805)资助(4) 当然,一些国家的海军也在他国的关键海区用船只或飞机施放剖面浮标(还有表层浮标及抛弃式温深仪等海洋观测设备),这些他们是不会照会该国的,其取得的数据也不会与该国或其他国共享。
ARGO计划
ARGO计划ARGO计划是一个旨在提高海洋观测能力的国际合作项目。
该计划于2000年启动,旨在利用自动浮标和船只等平台,收集全球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等数据,以改善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理解。
ARGO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海洋观测系统,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预测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自2000年以来,ARGO计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数千个浮标,这些浮标可以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并定期测量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等参数。
这些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回地面中心,供科研人员和气象学家使用。
通过ARGO计划收集的海洋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海洋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ARGO计划的浮标设计精巧,能够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并进行长期观测。
这些浮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可以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区域进行多参数观测。
浮标每隔10天就会浮出水面,向卫星发送最新的观测数据,并接收指令进行调整和校准。
这种自动化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海洋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ARGO计划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气象预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实时监测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等参数,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台风、风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救援信息。
此外,ARGO计划还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海洋管理政策和措施。
总的来说,ARGO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全球海洋观测和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部署自动浮标和船只等平台,收集全球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等数据,ARGO计划为科学家和气象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RGO计划能够不断完善,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ARGO计划
ARGO计划的概述Argo计划“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是以深海为对象的观测计划,是GOOS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rgo是一个以剖面浮标为手段的海洋观测业务系统,它所取得的数据供全世界各国使用。
该计划设想用3~5年的时间(2000~2004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千米布放一个卫星跟踪浮标,总计为3 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 全球海洋观测网(如图)。
一种称为自律式的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简称“ARGO浮标”)将担当此重任。
它的设计寿命为3~5a,最大测量深度为2000m,会每隔10~14天自动发送一组剖面实时观测数据,每年可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0~2 000m水深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
由于其与杰森卫星高度计(ARGOS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故将其以“ARGO 计划”相称。
ARGO计划的推出,迅速得到了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并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大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气候变异与观测试验(CLIVAR)和全球海洋资料同化试验(GODAE)等大型国际观测和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届世界气候变化纲领大会、第20届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大会和第13届世界气象大会都认为,ARGO计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
IOC各会员国也认识到Argo计划中的剖面浮标因“随波逐流”可能进入他国的EEZ,因而一致同意通过了一项决议(IOC决议XX-6),以支持ARGO计划在全球的实施。
此决议要求各国对其在Argo 计划下施放的剖面浮标要公告其施放地点及其实时漂流位臵,其所获得数据要共享。
任何国家若要在其他国家的EEZ海域投放Argo剖面浮标,需按照海洋法公约征得该国的同意。
由于海洋观测费用高昂,全球海洋观测业务系统乐意并且鼓励其他渠道所取得的海洋数据提供给业务系统,以让全世界共享。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1朱伯康1)许建平1、2)编译(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1、全球海洋观测网(Argo)为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洋学界正在做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即设计并部署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以便对海洋从季节到十年间的变化作前所未有的长期跟踪观测。
这项计划的实施,将使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预测向前迈出一大步。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场支柱就是Argo剖面浮标网,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球海洋次表层数据库。
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将由3000个自动仪器组成(图1),每个浮标每隔10天发送一组取自2000米到海面的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图2、3)。
在全球大洋内每隔大约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其数据通过卫星快速转送到气候(或海洋)预报中心,以供业务使用,传送时间通常小于12 小时,而经过质量控制的资料则需迟后3个月,才能在Inter网上查到。
全部Argo资料均对外公开而无所有权的限制。
届时,将由该观测网来观测和报告任何时刻全球海洋的物理状态。
Argo计划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它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中的一个试验计划,得到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所属的气候变化和预测实验(CLIVAR),以及全球海洋数据同化实验(GODAE)的大力支持。
第四届世界气候变化纲领大会、第20届国际海委会会议和第13届世界气象大会等一致认为,Argo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计划。
在美国,考虑到Argo计划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以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和跨学科研究的潜力,它已经被列入美国国家海洋合作计划(NOPP)内实施。
由于Argo计划处于跨部门和跨学科的重要地位,故已成为NOPP资助的重点项目。
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新一轮全球海洋观测(Argo)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国际Argo科学组及其活动许建平1、2)(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际Argo科学组成立于1999年,当时仅有4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6名科学家组成,其中美国3名,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各1名;Argo科学组的主席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Dean Roemmich教授担任。
经过两年的发展,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已经扩大到世界沿海11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印度、新西兰、中国)的16名科学家加盟(表1),参与的国家比2年前增加了近3倍。
1国际Argo科学组的任务Argo科学小组(AST)是由全球海洋数据同化实验(GODAE)计划和世界气候变化和预测实验计划上层海洋专题组(CLIVAR/UOP)授意下成立的。
AST的成员由每一个提供Argo浮标国的科学家组成。
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有:(1)根据GODAE 和 CLIVAR/ UOP的要求,以这两个项目的计划书和工作报告为指导文件,为全球(温度、盐度)剖面观测网制定一个实施计划;(2)就剖面浮标观测网如何服务于CLIVAR现有的长期海洋观测系统、GODAE和GOOS/GCOS的全球海洋、大气观测系统,向CLIVAR上层海洋专题组和GODAE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并接受这两个小组的建议;(3)根据Argo会议的决议,发起并成立一个全球Argo联合组织以开展全球Argo浮标网的布设和维护工作,并向此联合组织提供必要的咨询意见;(4)促进和评估观测系统的研究工作,以指导初期的Argo采样设计和长期的发展和演化;(5)提供咨询并指导与浮标网有关的技术革新;(6)加强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有关的机构和组织的联络工作,包括船只机会计划、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和遥感计划(如 Topex/Posidon和Jason等)的联系;(7)向GODAE和CLIVAR国际项目办公室提交阶段性进展报告。
全球Argo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许建平1、2)朱伯康1)编译(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在2001年3月20-2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上,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1个Argo浮标,从而正式拉开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
在本次会议上,有14个国家和团体表示愿意提供浮标,并参与Argo计划。
到2001年未,全球即将布放或已经布放的Argo 浮标有871个。
未来三年内有计划布放的Argo浮标为2009个,累计浮标总数已达2880个(表1),与Argo计划当时设想的在全球大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
此外,丹麦、挪威等国也表示将提供浮标参与Argo计划;而日本、韩国等国表示若能继续争取到资金支持,其提供的浮标数量还会有所增加。
由些可见,Argo计划已经愈来愈受到沿海各国政府和团体的重视。
表1各国Argo浮标统计单位:个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现将各国或团体在本次会议上提交的参与国际Argo计划的具体方案和设想介绍如下,以便对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和进展情况有一全面了解。
1.美国美国的Argo计划是由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国家海洋合作计划(NOPP)资助的。
该计划目前是由美国的浮标联合协会组织实施,该协会由5个研究机构,即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华盛顿大学(UW)、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NOAA/AOML)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太平洋气象学环境实验室(NOAA/PMEL)等组成。
浮标的生产制造、施放和资料系统运行等工作均由这些研究机构协作完成。
在美国Argo计划实施的头两年中(即1999和2000财政年度),NOPP已资助了187个浮标,同时还包括技术改进和资料系统研制的经费。
热带太平洋海域的Argo浮标计划
热带太平洋海域的Argo浮标计划1朱伯康1)许建平1、2)编译(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1、国际Argo计划国际Argo计划提出施放3000个剖面浮标组成一个海洋观测网,以便实时观测全球海洋上层的温、盐度结构。
每个浮标之间距离约为300km。
浮标将被设置在2000m水深附近漂移,且每隔10天上浮一次,把测量的温、盐度剖面资料和位置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设在陆上的接收站。
然后,浮标再次下沉到预定的深度进行新一轮循环。
浮标的使用寿命为4年。
这些浮标的工作原理与大气无线电探测器相似。
2、实施Argo计划的意义利用Argo浮标进行全球次表层观测,并结合覆盖全球海洋表面的卫星观测,将会提高业务预报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这些资料会直接有助于提高与ENSO有关的(如洪水、干旱等)季预报能力,还将有助于提高海洋对气候的作用,以及其它与ENSO相似的事件(如太平洋十年涛动等)的认识。
另外,这些资料为处理沿海诸如珊瑚礁及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背景材料。
3、资料政策全部Argo数据(包括实时资料和延迟模式资料)都向公众开放,且不受使用时间限制。
实时资料通过全球通讯系统(GTS)传送,以供业务预报机构使用;延迟模式数据在90天内经过质量控制处理,通过互联网(Internet)发送。
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4、Argo计划的实施Argo计划始于1998年。
那时,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已着手筹措经费用于Argo计划。
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欧共体、法国、新西兰等国从原有的资金渠道开始购置Argo浮标,另外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德国、印度、挪威、韩国、西班牙也开始提出计划,申请经费实施Argo计划(图1)。
直到目前为止,国际团体已经筹划到395个浮标所需的资金;在未来3年中还有2234个浮标的计划。
ARGO计划
ARGO计划
ARGO计划是一个旨在改善全球海洋观测网络的国际合作项目。
该计划旨在利用先进的浮标和船只技术,收集海洋环境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ARGO计划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浮标的技术。
这些浮标被部署在全球各个海域,能够测量海洋温度、盐度和水下运动。
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动态变化,从而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其次,ARGO计划还利用船只和海洋观测站等设施,收集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海洋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气候预测和海洋环境研究,还可以帮助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ARGO计划的数据对于应对海洋灾害和提高海洋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帮助预警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的来说,ARGO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合作项目,旨在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手段,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
通过收集和分析海洋数据,该计划为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ARGO计划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海洋观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数据质量,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支持。
同时,ARGO计划也将继续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建设美丽的蓝色地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Argo全球海洋剖面浮标观测网-Argo:全球剖面浮标系列
Argo计划及其面临的技术问题1郭明编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Argo,一个大范围的全球温盐剖面浮标观测网,已被计划作为海洋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于2000年开始投放浮标,目前尚在建设之中。
实际上,Argo计划是基于现存的海洋上层热量观测系统,并对其在时间、空间、观测深度和准确性上进行了扩展,同时还增加了对盐度和速度的观测。
命名Argo,主要是为了强调全球浮标网与Jason高度计任务的密切关系,这是第一次人们可以几乎实时地系统测量和收集上层海洋的物理状态信息。
1Argo的诞生和设计全球剖面浮标观测网是在如下三方面技术的最新发展促使下诞生的,从而使得海洋和气候科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可以利用每隔10天测量全球海面高度一次的高精度卫星高度计资料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现场实测数据库,但这个数据库需要有效的解译和补充海面地形。
(2)剖面浮标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可以在常规条件下,在全球任何海区对海洋物理性质进行观测。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意味着在海陆空三维气候系统中,主要被海洋变化所左右的热量与淡水的贮存,将可以第一次被准确的测量出来。
(3)数据同化技术的成熟(包括硬件及软件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把水下数据和遥感所得海面数据结合在一起。
这些数据包括风力(由散射计观测)、海平面变化和次表层要素等。
因此,在综合的卫星遥感系统和强有力的数据同化技术的支持下,使得实施全球次表层海洋观测网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运行中都具有广泛的优越性。
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另外需强调的是,Argo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现场观测系统。
它的目标是提供大尺度空间范围及时间尺度在数月以上的覆盖全球大洋上层的海洋资料。
该系统的这空间分辨率不足以用来计算边界流,而且其时间取样对于研究赤道波导也是不够的。
此外,浮标的设计深度只有2000m,故全球浮标观测网必须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给予补充。
Argos漂流浮标的若干观测结果
Argos漂流浮标的若干观测结果刘增宏;许建平;朱伯康【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5(024)001【摘要】表层漂流浮标是一种利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与传送数据的海洋观测设备,它可以利用Lagrangian法则连续观测表层海流及表层水温.文章利用近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投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其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变化,得出以下结果.(1)由浮标的漂移轨迹看出,黑潮表层流路年际变异相当大.(2)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南海的趋势,似无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深入南海的迹象;夏季南海表层水由南海流出经吕宋海峡汇入黑潮主干.(3)秋季台湾东北海区存在一个强反气旋涡,空间尺度约270km.(4)黑潮主干在秋末冬初经过东海时明显呈弯曲流动,并形成许多小尺度的气旋式涡.(5)在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并无分支北上进入对马暖流区.(6)2003年春季,黑潮在日本以南的弯曲不明显,并伴随有冷、暖涡产生,暖涡的强度和空间尺度都要比冷涡大得多.(7)由漂流浮标观测得到的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明显呈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在浮标漂移路径呈反气旋或气旋式转动的区域,表层水温对应出现高或低温区;但出现在台湾以东的低温区则与此时期的台风过境有关.【总页数】10页(P67-76)【作者】刘增宏;许建平;朱伯康【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21;P715.2【相关文献】1.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J], 徐晓华;廖光洪;许东峰2.Argos表面漂流浮标在黑潮区的若干观测结果 [J], 刘增宏;许建平;朱伯康3.使用Argos卫星系统对Argo浮标进行定位和数据传输 [J], 商红梅4.南海Argo浮标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J], 苏京志;王东晓;张人禾;谢强5.基于Argos漂流浮标的东海黑潮特征分析 [J], 冯颖;陈红霞;袁业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rgo浮标技术研究初探
Argo浮标技术研究初探
余立中;商红梅;张少永
【期刊名称】《海洋技术》
【年(卷),期】2001(020)003
【摘要】@@ 1引言rn近年来世界沿海国家对Argo计划响应迅速,该计划欲用3年时间(2000~2002年)在全球大洋每隔3个经、纬度布放一台Argos卫星跟踪浮标,总计为3000台(现已修订为至2004年布放3300台),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 全球观测网.我国当前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几个大型海洋调查研究项目均要求收集南海、西北太平洋、赤道海域乃至整个太平洋和全球海洋次表层的一手资料,因此,发展我国的Argo剖面浮标技术,不仅可以为我国开展的海洋调查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可为我国正式加入全球的Argo计划做技术储备.
【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余立中;商红梅;张少永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00111;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00111;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00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Argos海洋浮标多普勒定位原理与方法 [J], 宋叶志;胡小工;黄勇;茅永兴
2.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J], 徐晓华;廖光洪;许东峰
3.初探我国Argo浮标下潜深度标定 [J], 张少永;林玉池;剖面浮标课题组
4.使用Argos卫星系统对Argo浮标进行定位和数据传输 [J], 商红梅
5.基于ARGOS通信技术的海冰浮标低功耗系统设计 [J], 沈璐;谢晖;陈相全;董永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rgo浮标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呈现
利用Agr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探讨台风对上层海洋的影响摘要:通过编号为R2901384的Argo剖面浮标在台风“纳沙”来袭前后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探讨在此过程上层海洋的温、盐度结构的变化。
借助于浮标的定位系统分析台风对海洋中尺度运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Argo剖面浮标观测在对台风控制区的海洋现场观测方面提供了比较有效措施和相对准却的资料,为台风对海洋影响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Argo剖面浮标,台风,上层海洋,温、盐度结构,中尺度现象1引言鉴于2011年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年,因为环境的恶化以及气候的变迁,在近期还有可能引发更为极端的海洋现象,故加强对海洋环境的观测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自2000年在全球海洋范围内建立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以来,使我们对海洋的观测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Argo观测资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因此,在恶劣海洋环境条件下Argo剖面浮标的实时观测就为我们对极端海洋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下面以2011年最强台风“纳沙”为例简单分析一下Argo观测资料的结果。
2观测过程提取了编号为R2901384的Argo剖面浮标从8月2日到10月29日每5天做一次断面观测资料,观测范围覆盖:114.177E—116.626E,17.895N—20.408N;而台风“纳沙”是在9月28日—9月29日经过这一海域。
然后,分析台风经过前后该海域的温、盐度以及运动特征的变化。
由于观测资料的缺陷,这里仅取5m到600m的深度范围内的温、盐度剖面,观测层数为41层,历经三个月的观测,共获得23条温盐度剖面。
3资料分析3.1温、盐度结构参考台风经过的时间,将观测结果共分为两个阶段,台风经过前(8月2日—9月27日)和台风经过后(10月1日—10月29日),台风经过时刚好不是观测时段。
首先将整个过程中观测的温、盐度数据反映到S-T图上(图1),然后绘出每一条温、盐度段面图,紧接着分析前后两个阶段的平均温、盐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太平洋海域的Argo浮标计划1
朱伯康1)许建平1、2)编译
(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
1、国际Argo计划
国际Argo计划提出施放3000个剖面浮标组成一个海洋观测网,以便实时观测全球海洋上层的温、盐度结构。
每个浮标之间距离约为300km。
浮标将被设置在2000m水深附近漂移,且每隔10天上浮一次,把测量的温、盐度剖面资料和位置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设在陆上的接收站。
然后,浮标再次下沉到预定的深度进行新一轮循环。
浮标的使用寿命为4年。
这些浮标的工作原理与大气无线电探测器相似。
2、实施Argo计划的意义
利用Argo浮标进行全球次表层观测,并结合覆盖全球海洋表面的卫星观测,将会提高业务预报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这些资料会直接有助于提高与ENSO有关的(如洪水、干旱等)季预报能力,还将有助于提高海洋对气候的作用,以及其它与ENSO相似的事件(如太平洋十年涛动等)的认识。
另外,这些资料为处理沿海诸如珊瑚礁及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背景材料。
3、资料政策
全部Argo数据(包括实时资料和延迟模式资料)都向公众开放,且不受使用时间限制。
实时资料通过全球通讯系统(GTS)传送,以供业务预报机构使用;延迟模式数据在90天内经过质量控制处理,通过互联网(Internet)发送。
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4、Argo计划的实施
Argo计划始于1998年。
那时,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已着手筹措经费用于Argo计划。
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欧共体、法国、新西兰等国从原有的资金渠道开始购置Argo浮标,另外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德国、印度、挪威、韩国、西班牙也开始提出计划,申请经费实施Argo计划(图1)。
直到目前为止,国际团体已经筹划到395个浮标所需的资金;在未来3年中还有2234个浮标的计划。
如果这些浮标能够如期落实,那么,到2004年,Argo 计划就能实现覆盖全球海洋的预定目标。
图1 2001-2002年期间全球Argo浮标施放区域和数量
(图中列出的数据表示各国将于2001年施放的Argo浮标数;带括号的表示各国将于2002年施放的Argo浮标数)注:US-美国JP-日本CN-中国RK-韩国AU-澳大利亚UK-英国IN-印度DK-丹麦DE-德国EU-欧共体
CA-加拿大NZ-新西兰FR-法国
5、优先施放Argo浮标的海域
为了进一步补充现存的赤道太平洋上的ENSO观测系统,使其观测范围向南北极延伸,中、西热带太平洋ENSO“暖池”海域则是优先考虑布放Argo浮标的
区域之一。
实际上,要到2001年年中开始才会施放Argo浮标。
不过,在该优先布放Argo浮标的海域,却好是太平洋岛国的专属经济区(EEZs)(图2)。
图2 太平洋区域专属经济区分布
(图中灰色部分表示专属经济区的范围)
6、国际社会的支持
Argo计划一开始就获得WMO和IOC的支持。
在2000年2月7日WMO-IOC共同发出了JCOMM第002号通告。
Argo已被WMO和IOC 作为业务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研究计划的重要贡献。
IOC第XX-6号决议提出:“如果施放的漂流浮标进入某一国家管辖海区,应通过适当途径提前通知该沿岸国家,并告之该浮标的精确位置”。
但是对在EEZ 内施放Argo浮标这个问题,决议则尚未涉及。
7、太平洋岛国的参与
浮标提供国建议应尽早在2001年年中开始,在太平洋岛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布放Argo浮标(图3)。
布放可利用调查船、机会船只或飞机进行。
然而要能真正实施这一计划,必需得到太平洋岛国的支持。
很明显,这些国家可以直接从该计划中受益。
如可以改进ENSO季预报能力,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海平面的上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等。
太平洋岛国可以免费获得这些利益。
尽管太平洋岛国可以用其渔船或巡逻船只来协助施放Argo浮标,但浮标提供国却往往不需要这样的帮助。
图3 2001年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Argo浮标的断面和位置
8、建议
为了加速在太平洋岛国区域实施Argo计划的进程,提出如下建议:
对浮标提供国:
(1)应提前通知太平洋岛国有关飞机或船只进入其所辖的专属经济区执行浮
标布放任务;
(2)在施放Argo浮标的调查船只上提供位置,让这些国家派观测员上船,以监督在其海域施放浮标;
(3)定期提供该区域基本的大尺度温度和盐度场图表,这些图表和资料将
向公众开放并不受使用期限制;
(4)如果需要,提供指导或协助与用Argo资料发布预报的业务预报中心建
立联系;
(5)指定一联络人以进行Argo浮标施放、科研及应用方面的联系。
对太平洋岛国:
(1)同意有关船只或飞机进入其所属的专属经济区施放Argo浮标;
(2)如果需要,为在该海域执行施放Argo浮标的船只或飞机提供后勤服务;
(3)如果需要,介绍并联系当地有关组织,以便能利用他们的飞机或船只施
放Argo浮标;
(4)指定一联络人接洽有关浮标施放或科研、应用方面的事宜。
(本文根据“Report of the Argo Science Team 3rd Meeting,March 20-22,2001”中的有关附件材料翻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