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国家气候中心

合集下载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特征及其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的关系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特征及其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的关系

kn n e g a hc l rfrn ers l i h i lrb h vo nt ewe tr cfcS br pc lHih ( r H)o iga dg o r p ia eee c e ut nt esmia e a iri h senPa i u to ia g W PS p i na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副热 带高压双脊线
文章 编 号
季风槽
准 1 O天振荡
中图分类号 P 6 42 文献标识码 A
10 —9 9 2 0 )0 — 1 5 0 0 6 8 5( 0 8 1 0 6 —1
Clm a o o ia e o u l d e o e so heW e tr cfc S b r pia i t l gc lViw n Do b eRi g sPr c s ft se n Pa ii u t o c l
c maoo i l a i n t i s d , h 3 y a E / A e n l i d ts t a e mpo e x mietec a - l t l c ss hs t y t e4 一 er i g a b .I u NC P NC R ra ay s aa es r e l d t e a n h h r s y o
维普资讯
第3卷 第 1 2 期 20 08年 1 月




Vo _ 2 No 1 l3 .
Chn s o r a f mo p ei ce c s iee J u n lo At s h rcS in e
Jn 20 a. 0 8
气 候 平 均 场 中 的西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双 脊 线 特 征 及其与季风槽准 1 0天振 荡 的关 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关系研究综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关系研究综述

西 太 平洋 副热 带 高压 异 常 与 中 国长 江 中下 游
夏 季 降 水 关 系研 究 综 述
李慧 周顺 武 王亚非
( 1 . 南京 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4 4 ; 2 . 中 国气象科学研究 院灾 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0 0 8 1 )
引 言
副热带高压位置 、 强度、 分布和变化 的关键因素 j 。
西太 平洋 副 热 带高 压 的形 成 和维 持 , 除 了平 均 H a d -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是 中 国重 要 的 工 农 业 基 地 , 同 l e y 环流下沉支的作用外 , 还有 中国青藏 高原 与大洋 时又是经济和科技 文化发达地 区, 也是 中国降水异 间纬向垂直环流下沉支的作用 以及副热带季风垂 常、 旱 涝频 繁 发 生 的 地 区之 一 _ l J 。长 江 流 域 地 理 环 直环流圈的作用 J 。此 外 , 季风槽 和梅雨锋都对其 境 和 大地 构 造 多 样 复 杂 , 属 于 多 种 地 质一 生 态 环 境 有一定影 响 。 。 。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在 的特定
9 3—1 0 2 . L I Hu i , Z HOU S h u n — WU, W ANG Ya - f e i . A r e v i e w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s u b t r o p i c a l h i g h a n o ma ly o v e r We s t P a c i i f c a n d s u mme r
摘 要: 综述 了西太平 洋副热 带高压 对 中国长江 中下游夏季 降水异 常的影响。在 回顾 西太平 洋副热 带高压 强度 、 位置等特

【高中地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

【高中地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

【高中地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的观测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年存在。

它是一个稳定的、动力较小的暖深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不同。

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烈,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5-1/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缩小。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东向西多呈扁平长形,有时有多个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中心。

一般来说,冬季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

盛夏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北向南呈窄形,其长轴一般由西南向东北。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通常似乎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然而,由于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显著的温差,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并不相同。

夏季,大陆和靠近大陆的海面温度较高,因此该地区的高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海洋上的高压则没有增加。

在500毫巴以上的地层中,它比大陆要弱得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达100毫巴,主要位于沿海和大陆上空。

与地面地图相比,情况完全改变了。

一般来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指500毫巴及以下的情况。

在对流层内高压区基本上与高温区的分布是一致的。

每一个高压单体都有暖区配合,但它们的中心并不一定重合。

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低层,高压区则与冷区相配合。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中一般较为干燥。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时西风带环流特征
考察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时西风带环流形势的特征,并探讨它在北方地区高温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用副高的东西位置指数与500hPa高度求相关(图2),可以看出在偏西的副高控制区内为负相关,其北侧大槽区为 较强的正相关。表明当副高偏西时,副高控制区高度将升高,而东亚大槽区的高度将降低,大槽将加深,大槽北 侧的极区又转为负相关,说明该处的高度场将抬高。而当副高位置偏东时,长江流域中下游的高度降低,大槽变 浅甚至转为高压脊控制。
(2)当副高偏东或偏西时,500hPa西风带流场上出现极为不同的流型。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东西移动使亚洲 太平洋地区的长波位置和强度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副高偏东时,西风带大槽位于 日本岛以东,这时其后部的脊区控制了中国北方地区至朝鲜半岛,给该地区出现高温造成有利条件。当副高偏西 时,这种形势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副高西端的这种扰动还会以波列的形式向极地和北美方向传播,从而从更 大的范围内影响西风带环流。
天气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 还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 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 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 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 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 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 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 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 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 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 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 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 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地理--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联合考试

地理--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联合考试

2022年高三10月联合考试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6月22日小明同学使用香港天文台网站进行探究学习,他在平台上输入某地经纬度后,得到图1所示的太阳视运动路径图,图中所示时间为北京时间,粗线是当日的太阳路径。

据此完成1~3题。

图11.图示时刻A.北京日影最短B.伦敦夕阳西下C.悉尼为6月22日D.黄河站极光绚烂2.该地可能位于A.圣地亚哥(33°S,70°W)B.西安(34°N,108°E)C.洛杉矶(34°N,118°W)D.乌兰巴托(48°N,107°E)3.推断该日我国驻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79°W,0°)大使馆国旗旗杆影子在当地时间三个时刻的指向变化2021年2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

图2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图24.政府机构发放碳排放配额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其改变了A.大气组成结构B.大气垂直分层C.大气辐射强度D.大气水平运动5.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与乙相比企业甲A.碳排放总量更大B.占地面积更小C.能源使用效率高D.交通运输量少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气温差值,是用来表征城市小气候影响下城郊温差的程度。

图3为2021年天津市四个季节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6~7题。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刘芸芸;李维京;艾(子兑)秀;李清泉【摘要】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面积指数、强度指数采用真实的面积和体积进行定义和计算,脊线指数则同时利用50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切变线进行定义,且不仅仅局限于588 dagpm等值线,充分考虑了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选取其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9种组合类型的构建,最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种雨型的分布特征.%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monthly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ndices used in National Climate Center(NCC) monitoring service, a series of the monthly WPSH indices, including the area index, intensity index, ridge line index and western boundary index, are redefined and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nth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s from 1951 to 2010.rnThe reconstructed area index is defined by the "real area" of the WPSH surrounded by the 588 dagpm contour over western Pacific, while the intensity index is the "volume" of the WPSH over 588 dagpm. The reconstructed western boundary index is defined as the minimal longitude degree of the 588 dagpm contour in the region between 90°E and 180°. When 588 dagpm contour disappears in some month, it is substituted by the maximum of this index in this month during 1951 to 2010.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ridge line indexhas more adjustment. It is defined by the latitude position of the isoline where 500 hPa zonal wind u = 0 and (eu)/(ey)>0 surrounded by 588 dagpm contour. When there is no 588 dagpm contour, the 584 dagpm contour is just considered in the definition. If even no 584 dagpm contour exists in some month, it is substituted by the minimum of this index in this month during 1951 to 2010. Both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500 hPa zonal wind shear line are considered in the reconstructed ridge line index, and no more restricted by 588 dagpm contour, which takes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WPSH system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China.rnThe reconstructed WPSH indices have enabled describing objective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PSH' s monthly change, and overcoming the defect of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the WPSH indices using in NCC service on the data resolutio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ridge line index a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lso confirms its rationality and objectivity. Finally, two kinds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PSH indices, the ridge line index and western ridge point index, are selected to combine nine classifications of WPSH, which correspond with all kinds of distribu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East China at large.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the position anomaly of the WPSH and the summer main rainfall belt in East China.【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2(023)004【总页数】10页(P414-423)【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西伸脊点【作者】刘芸芸;李维京;艾(子兑)秀;李清泉【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

资料及指标说明-国家气候中心

资料及指标说明-国家气候中心
资料及指标说明
一、资料 全球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美国国家气候资 料中心,共 3285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全球逐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 候中心 GDCN1.0 数据集和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温度选取了 2362 个观测站,降水 选取了 3776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共 723 个观测站,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极端事件指标监测使用的逐日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从全国 2415 个 气象站中选取时间序列至少有 40 年、分布较为均匀的 2000 个站点,观测要素包括 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起止时间为 1951 年 1 月 1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达尔文和塔希提站海平面气压实时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中心 ES40 实时数据库;历 史资料来自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大气环流实时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T639 产品,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 OLR 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9~2000 年, 网格点距为 2.5°×2.5°。 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资料分析中心(SIDC)。 海表温度(SST)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 基准为 1971~2000 年,网格点距为 1°×1°(见参考文献 Reynolds,2002)。 次表层海温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 为 1980~1997 年。 北半球积雪资料来自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PC),为 NOAA 逐周北半球积雪分布资 料,采用极射赤面投影,北半球分为 89×89 个网格,资料定义 1 为有雪,0 为无雪。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3~2002 年。 南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分辨率为 1°×1°, 气候标准值采用 1982~2004 年平均。 二、候、季节和年度的划分说明 候的划分为每月 6 候,每年 72 候。 季节划分以北半球为准,冬季为上年 12 月~本年 2 月,春季为 3~5 月,夏季 为 6~8 月,秋季为 9~11 月。 年为 1~12 月。 三、指标与方法 1.极端事件监测指标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采用世界气象组织( WM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的气候变率和预测研究项目(CLIVAR)中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 组(ETCCDMI)推荐使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中的暖昼、暖夜、冷昼、冷夜、 降水强度、极端强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http://cccma.seos.uvic.ca/ETCCDI/) (见参考文献 Peterson,2005),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气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气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6日共40年我国551站的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74项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环流特征量资料以及ncep 196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500 hpa再分析资料。

采用资料再分析处理后提取副高指数,然后用我国551站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月气温分别与同期的月副高西伸脊点指数、月副高强度指数、月副高脊线指数求相关系数,并对结果作t检验,找出信度为95%以上的区域。

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各地气温在年内和年际都确实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副高脊线附近,及由脊线向北直到副高北界,甚至北界以北的广大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高;在副高北界以北约15~20个纬度处和副高脊线以南的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低。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气温;副高指数;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68-03yu tian-chong 1 zhang zhi-qi 2 qu hua-qian 3 sun fei-chi 1 tan zheng-hua 1 cui yao-peng 1(1 benxi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liaoning 117000;2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3 huanren meteorological bureau)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副热带高压带。

山脉的存在、海气相互作用、海陆热力差异、陆面过程,乃至海冰、冰川和积雪等外部强迫过程改变了大气的能量收支,造成了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为若干个区域高压中心,支配着副热带天气系统的运动和水汽的传输,强烈地影响着热带、副热带及其邻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它也是影响中国持续异常的天气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分裂成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

它的强弱、进退,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

副高脊线北侧的偏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通常锋面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

就平均状况而言,5月(春末),副高脊线位于15~20°N,雨带位于华南。

6月(夏初),副高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日本南部一带,即梅雨季节。

7~8月(盛夏),副高脊线位于25~30°N附近,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处在副高脊线控制之下,进入伏旱期。

9月,副高脊线迅速退至20°N以南,北方雨季结束,南方沿海地带此时受台风影响,降水仍较多。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当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发生干旱。

当副高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练习:下图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当副高脊位于15°N~20°N附近时,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A.洪涝灾害B.沙尘暴C.灌溉水源缺乏D.土壤次生盐碱化2.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松花江正值汛期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副高脊位于30°N~35°N附近D.罗马进入干旱季节3.图中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位置位于副高脊北侧的原因是()A.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B.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带北上C.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D.副高气流辐合造成北侧多对流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

墙报交流论文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杨辉,孙淑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用高度场所确立的副高东西位置指标在近50年中逐年升高,等高线有逐渐西进的趋势。

为克服此弊病,根据副高西端曲率涡度大的特点,用特定区域涡度值,来描述副高的东西位置。

由于该指标用的是相对值,因此不仅克服了上述的弊病,能很好的描写副高东西向的位置变动。

新定义下的副高偏东或偏西年所对应的大尺度流场有明显的差剐,它们很好地反映了副高东西向位置异常时的特征。

同时还指出了这种异常与季风爆发、青藏高压活动的关系。

500hPa上副高的东西位置常常与对流层高层的青藏高压相向而行:一般情况下副高偏东时青藏高压会处于偏西的位置;相反则偏东。

副高的东西位置变化与它南北的移动没有很确定的对应关系。

且这种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南北位置指标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副高偏西时副高位置略偏北或向北扩展,反之则偏南。

但是大多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检验。

副高东西位置与我国降水的相关程度很高。

副高东西位置与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

也即当副高偏西时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它与华南夏季降水则呈正相关。

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于北方地区的降水影响很不清楚,大部分地区的相关值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检验。

副高东西位置指数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有很大的正相关区,它甚至可以扩展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说明当副高偏东时,该地区的气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夏季高温酷暑天气的典型年都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明显偏东的年份。

关键词:副高东西位置,大尺度环流,降水,气温1引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天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历来为气象学家所重视,它的南北、东西位置对我国不同区域寒暑及早涝影响尤其重大。

前几年,我们曾经重点研究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不同海域海温对它的影响,给出了它的强弱变化与海温异常相互作用的物理图象u’ 引,但是对它的东西向移动的研究较少。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

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

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

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

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

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度偏东、偏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如Lu 2004)),其中除了典型的副热带雨带(梅雨雨带)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对流等之外,涉及的大气环流系统分量还有中高纬环流(特别是东北亚阻高)、沿着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传的大气准定常波(Lu等2002;E nom oto等2003;E no m otoZ oo4; Di ng an d W ang,2005)、西太平洋副高等。

这些因子所处的经度接近,均大体处在1100一160oE经度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如图1所示)。

州|叫ll s le e l!个1.川J图1一1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利用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正好可以把东亚季风系统的诸多分量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想掌握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包括这一系统如何对外强迫(如ENSO、全球增暖等)进行响应,我们必须对夏季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其中,副高与热带外环流的关系、副高与热带环流的关系、热带强迫影响副高的机理、副高在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中间环节作用等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热带海温的影响大体局限在低纬地区,但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热带的影响向北扩展到中高纬地区。

因此研究西太副高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西太副高的变化不仅受到热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

不仅如此西太副高的变化还应涉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目前的初夏850hP 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2.2方法介绍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

2.2.1单序列相关性T检验对于气候变量不同时刻的线性相关(自相关系数)和两气候变量的线性相关是否显著,即相关系数达到多少算是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必须进行统计检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
津 、 京 、 西 、 东 、 南 5省 2市 所 辖 的 行 政 区 。 北 山 山 河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的 强 弱 和 位 置 变 化 对 我 国
降水 的分 布有 重要 的影 响 , 区域 性 旱 涝 也有 很 大 与 关 系 。其 脊线 位置 的突 变可使 我 国夏 季 的旱涝 分 布
近 , 伸 脊 点 在 1 0E 附 近 [ 。 西 2。 = 5 ]
的研究 表 明 , 太平 洋副 高 与华北 夏 季旱 涝有关 , 西 西 太 平洋 副高 脊线 位 置 及 其 西伸 脊 点 , 在华 北 的南 部
和 北 部 为 显 著 正 相 关 区 , 关 系 数 最 高 达 到 0 3 以 相 .
维普资讯
第 3 6卷第 3期 20 0 8年 6月




Vo1 6, O. .3 N 3
M ET Eo RO IO GI CA I S EN CE ND EC H N O LO G Y CI A T
J n 2 0 u. 08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位 置对 华 北 盛 夏 降 水 的 影 响
经 线 上 只 有 1 纬 度 与 脊 线 相 交 时 不 予 考 虑 。按 此 个 计 算 方 法 , 脊 点 在 1 0E 以 东 的 副 高 也 会 包 含 在 西 3。
上, 达到 0 0 . 5显著 性 水平 , 在 华 北 中部 相 关不 显 但
著 。上述 研究 所 给 出 的 副 高与 华 北 降水 、 别 是 与 特
2 。 5。 x域 脊 线 活 动 情况 。发 现 盛 夏 ( ~8月 ) 高 在 58dgm 以上 、 0~ oNI _ 7 副 8 ap 脊线 在 3。 以 北 的 日数 与 华 北 降水 有 大 oN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国家气候中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国家气候中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国家气候中心附件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进一步规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监测业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西太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性副热带高压系统,其范围大小以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来表示,是影响东亚以及我国天气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之一,尤其是其位置、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

第三条(区域范围)西太副高监测区域为500hPa等压面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及邻近的大陆地区(10oN~50oN,90oE~180o)。

第四条(业务界定)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是指利用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大气环流资料,对西太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等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化实时监测、分析和发布业务产品的工作,是国家级气象部门承担的主要天气气候监测业务之一。

第五条(资料和气候态)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所用资料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和逐月的500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场(1951年1月至今)(水平分辨率为2.5° 2.5°)。

气候标准值的选取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30年滚动气候态的国际气候业务标准。

现行业务中统一采用1981~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标准值。

第二章监测指标第六条(监测指标)选用西太副高的面积(GM)、强度(GQ)、脊线位置(GX)和西伸脊点(GD)等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参数作为监测指标。

相关定义及计算公式如下:(1)面积指数(GM):是表征西太副高范围大小的指标,即在什米的格点所围成的面积总和。

其计算公式如下:x d y式中::纬向格距数值;:经向格距数值;i:格点纬向序号,i=1,2,……Nx,Nx为监测范围内的纬向格点总数,由西向东增加;j:格点经向序号,j=1,2,……Ny,Ny为监测范围内的经向格点总数,由南向北增加;:500 hPa高度场上某个格点的位势高度值;:格点所在的纬度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进一步规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监测业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西太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性副热带高压系统,其范围大小以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来表示,是影响东亚以及我国天气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之一,尤其是其位置、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

第三条(区域范围)西太副高监测区域为500hPa等压面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及邻近的大陆地区(10ºN~50ºN,90ºE~180º)。

第四条(业务界定)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是指利用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大气环流资料,对西太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等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化实时监测、分析和发布业务产品的工作,是国家级气象部门承担的主要天气气候监测业务之一。

第五条(资料和气候态)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所用资料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和逐月的500hPa高度场
和纬向风场(1951年1月至今)(水平分辨率为2.5° 2.5°)。

气候标准值的选取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30年滚动气候态的国际气候业务标准。

现行业务中统一采用1981~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标准值。

第二章监测指标
第六条(监测指标)选用西太副高的面积(GM)、强度(GQ)、脊线位置(GX)和西伸脊点(GD)等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参数作为监测指标。

相关定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面积指数(GM):是表征西太副高范围大小的指标,即在10ºN以北、110ºE~180º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所有≥588 位势什米的格点所围成的面积总和。

其计算公式如下:
x d y
式中:
:纬向格距数值;
:经向格距数值;
i:格点纬向序号,i=1,2,……Nx,Nx为监测范围内的纬向格点总数,由西向东增加;
j:格点经向序号,j=1,2,……Ny,Ny为监测范围内的
经向格点总数,由南向北增加;
:500 hPa高度场上某个格点的位势高度值;
:格点所在的纬度值。

(2)强度指数(GQ):是表征西太副高强弱的指标,即在10ºN以北、110ºE~180º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所有≥588 位势什米的格点所围成的面积与该格点高度值减去587位势什米差值的乘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如下:
x d y
(式中相关参数同面积指数)
(3)脊线位置(GX):是表征西太副高南北位置的指标,即在10ºN以北、110ºE~150ºE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西太副高体内纬向风切变线(即)所在纬度位置的平均值(若不存在588位势什米等值线,则定义584位势什米等值线内的纬向风切变线所在纬度位置的平均值;若在某月不存在584位势什米等值线,则以该月的历史最小值代替)。

(4)西伸脊点(GD):是表征西太副高最西点位置的指标,即在10ºN以北、90ºE~180º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588 位势什米最西格点所在的经度值(若在90ºE以西则统一计为90ºE;若在某月不存在588位势什米等值线,则以该月的历史最大值代替)。

第七条(特殊情况)
(1)脊线位置:若10ºN以北、110ºE~150ºE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只有一个588位势什米网格点的孤立西太副
高体,则不予考虑;若只有一个纬度的经线与西太副高体内的纬向风切变线相交,也不予考虑,其值以该月的历史最小值代替。

(2)西伸脊点:若在10ºN以北、90ºE-180º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只有一个588位势什米网格点的孤立西太副高体,则不予考虑,其值以该月的历史最大值代替。

第三章业务产品
第八条(业务产品)包括逐日、逐月的西太副高指数演变图和逐日的500hPa高度剖面图,以及逐日500hPa高度场的20°~25°N,25°~30°N,30°~35°N和35°~40°N平均的经度-时间剖面图和110°~130°E、110°~150°E平均的纬度-时间剖面图形等。

第九条(产品发布)西太副高的实时监测产品通过气象业务内网(http://10.1.64.154/portal/web- home.index)发布。

服务方式为前端页面提供图形产品的展示和指数产品的下载。

第四章业务与服务
第十条(国家级业务)国家级业务单位应依据本规定中的各监测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开展西太副高的实时监测业务,应用于气候业务监测预测会商中,作为国家级和省级进行气候异常监测诊断及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第十一条(国家级业务)省级根据国家级对西太副高
的监测结果,开展其对本区域气候异常影响的监测诊断业务。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凡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