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西太平洋副高这家伙的活动规律。
这西太平洋副高啊,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就跑来捣乱一下。
你看啊,它有时候特别强盛,把大片的地盘都占了,这时候天气就会特别热,热得人都快喘不过气来。
就好像夏天里那火辣辣的太阳,直直地照在你身上,让你无处可逃。
咱就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它能挪挪地儿,给咱喘口气的机会。
它的位置还老变来变去的呢!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
这可就苦了咱们啦!它跑到哪儿,哪儿的天气就跟着变。
它要是跑到咱这儿来了,那可能就得迎接高温和晴朗的天气咯。
要是它跑远了,哎呀,那可能雨水就跟着来了。
这就跟那小孩玩捉迷藏似的,让人捉摸不透。
有时候啊,它就像个爱捣蛋的小鬼,把本该来的雨水给挡在了外面。
咱这儿眼巴巴地盼着下雨呢,它可好,在那儿一杵,雨就是下不来。
你说气人不气人!可有时候呢,它又会突然变得很弱,这一弱可不得了,天气系统就全乱套了。
咱再想想,这西太平洋副高不就像个指挥家嘛!它指挥着天气的变化,一会儿让这边热,一会儿让那边下雨。
咱这些普通人啊,就只能跟着它的指挥棒转。
它的活动规律对农业的影响也大着呢!要是它位置不对或者太强盛太弱了,那农作物可就遭殃了。
农民伯伯们得多操心啊,就盼着它能乖乖的,别捣乱。
还有啊,它对咱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小。
出门要不要带伞,穿多少衣服,都得看看它的脸色行事。
你说咱容易嘛!总之呢,这西太平洋副高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它的活动规律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它带来的各种影响。
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时不时地给咱来点不一样的挑战。
咱可不能被它吓倒,得学会和它打交道,适应它的变化。
毕竟,天气这玩意儿,咱还真没办法完全掌控,只能顺其自然,见招拆招啦!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2 C ne o ssru l ae sac n rd c o ,Isi t o mop ei P yis C ie a e etr rDi t s i t Re rha d P e i in ntue fAt sh r h s , hn sAcdmy f a o C m e t t c c e
I :西太 平洋 副热 带 高 压 的特征 I
施 宁 布 和朝 鲁。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 京 2 0 4 10 4
纪 立 人 。 王 盘 兴 ’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 中心 ,北京 10 2 009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 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 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 2 009
区汇合 ,共同引起该地区气压槽 的加深 。它使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在其西部 向内凹陷 。另一方 面,在对 流
层 中层 ,R sb 波 能量 沿 副 热 带 急 流 传 播 ,最 终 引 起 西 太 平 洋 副 高 向西 南 方 向 伸 展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的 o sy
“ 凹 外 凸 ”演 变 特 征 的主 要 原 因是 来 自上 游 地 区 的 R sb 活 动 ,并 非 热 带 西 太 平 洋 对 流 异 常 活 动 ;3 内 osy波 )亚 洲 北 部 冷 高 压 沿 高 原 东 侧 伸 入 我 国 东 部 地 区是 我 国南 方 地 区低 温 过 程 的主 要 原 因 。 关 键 词 低温过程 R sh 波 os y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中 图分 类 号 P 4 48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5 5 ( 0 8 40 3—2 0 69 8 20 )0 —4 41
热带气象学:第三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19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表征方法
√ 用高空的东西风分界线表示副高脊线 √ 用特征等高线(588、316、152位势拾米线)表示副
高范围 √ 常用120ºE上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变化表示副高的南
22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B.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23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B.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几种观点
√ 由于平流层的辐射冷却,空气加重下沉作用造成的 Muggle,1927
√ 由南方的气流北上形成的,尤其是8km以上的空气柱北 移引起高压形成的可能性很大 Brunt,1944
17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副热带高压的变化 北半球:强度 暖季>冷季,盛夏最强
位置 暖季偏西偏北(高纬),冷季偏东偏南 南半球:强度 暖季<冷季
位置 暖季偏东偏南(高纬),冷季偏西偏北
18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天气
副高区:下沉区---逆温层(中下层)---干旱、晴朗少云 副高西部:逆温层不明显,湿层厚---云多、天气较差 副高东部:逆温层明显---晴朗少云 副高前缘:为SW、SE气流(西或西北边缘与西风带相互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面积指数? 规定500hPa月(旬、侯)平均高度图上,取10ºN以北,110180ºE范围内,5880gpm等高线所围的网格点(经度每隔10度, 纬度每隔5度的交点)数之和为该月(旬、侯)副热带高压面积 指数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是位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系统,对于东亚的夏季降水、台风活动以及气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WPSH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的研究进展迅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和预测未来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季节内活动是指WPSH在季节内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气象环境的影响。
在西太平洋地区,WPSH在夏季表现为强盛,冬季减弱消散。
研究发现夏季WPSH的加强与暖水团的形成有关,而冬季减弱与冷水团的生成相对应。
夏季WPSH的加强会导致暖气流上升,形成台风季节,而冬季WPSH的减弱则会导致冷气流下沉,形成冬季降水不足的现象。
WPSH的活动与西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在夏季WPSH加强时,东亚地区的降水通常较少,气温较高。
而当WPSH减弱时,东亚地区的降水量会增加,气温相对较低。
这种相反的变化模式使得WPSH在东亚地区成为决定夏季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WPSH的变异研究是关于WPSH活动模式与其对外界影响的多样性研究。
研究发现,WPSH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的变动、强度的变化以及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等方面。
例如,WPSH在东亚盛行期开始时间的提前或延后、结束时间的提前或推迟,都会对东亚地区的降水、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WPSH的强度变化也会对台风活动、风暴潮和海洋渔业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卫星遥感观测、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WPSH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卫星遥感观测提供了大范围、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为揭示WPSH季节内活动特征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有效手段。
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则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WPSH的形成、演化以及对环境的响应,进一步揭示了WPSH的活动机制和变异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在WPSH的交汇点上,存在西太平洋季风、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副热带反气旋等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
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
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
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
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
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SWPAH)常常被视为亚洲夏季风形成和季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该高压系统的西伸和北跳对于亚洲大陆的降水分布和季风风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SWPAH的形成和动态特征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SWPAH的形成与热力条件和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由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存在,热带东太平洋常常出现高温和上升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高压区。
同时,在印度洋和南海地区,也有一些低温和下沉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低压区。
这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就形成了。
在季风气候系统的作用下,这片高压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地西伸和北跳。
然而,SWPAH的西伸和北跳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
首先,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幅度会随着不同年份的季风年代际变化(AMV)而有所不同。
AMV是指海洋表面温度在长期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在正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大;而在负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小。
这可能是由于正AMV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更加充足,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更迅猛。
其次,SWPAH的西跳和北跳也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例如,副高西跳的程度与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和路径密切相关。
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越快,副高的影响范围就越大,西跳的幅度也就越大。
而副高路径的变化则会导致副高中心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到西跳的幅度和位置。
这可能是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不规则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SWPAH的西跳和北跳还会受到其他海气相互作用和外部环流的影响。
例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IOD (印度洋涛动)等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SWPAH的形成和西跳北跳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系统也会对SWPAH的西跳和北跳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
墙报交流论文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杨辉,孙淑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用高度场所确立的副高东西位置指标在近50年中逐年升高,等高线有逐渐西进的趋势。
为克服此弊病,根据副高西端曲率涡度大的特点,用特定区域涡度值,来描述副高的东西位置。
由于该指标用的是相对值,因此不仅克服了上述的弊病,能很好的描写副高东西向的位置变动。
新定义下的副高偏东或偏西年所对应的大尺度流场有明显的差剐,它们很好地反映了副高东西向位置异常时的特征。
同时还指出了这种异常与季风爆发、青藏高压活动的关系。
500hPa上副高的东西位置常常与对流层高层的青藏高压相向而行:一般情况下副高偏东时青藏高压会处于偏西的位置;相反则偏东。
副高的东西位置变化与它南北的移动没有很确定的对应关系。
且这种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南北位置指标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副高偏西时副高位置略偏北或向北扩展,反之则偏南。
但是大多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检验。
副高东西位置与我国降水的相关程度很高。
副高东西位置与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
也即当副高偏西时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它与华南夏季降水则呈正相关。
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于北方地区的降水影响很不清楚,大部分地区的相关值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检验。
副高东西位置指数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有很大的正相关区,它甚至可以扩展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说明当副高偏东时,该地区的气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夏季高温酷暑天气的典型年都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明显偏东的年份。
关键词:副高东西位置,大尺度环流,降水,气温1引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天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历来为气象学家所重视,它的南北、东西位置对我国不同区域寒暑及早涝影响尤其重大。
前几年,我们曾经重点研究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不同海域海温对它的影响,给出了它的强弱变化与海温异常相互作用的物理图象u’ 引,但是对它的东西向移动的研究较少。
1951—201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 一般在 5 0 0 h P a以下 ) 是和太平洋高压中心相连通 , 在 高层 是和青 藏高压词 副高脊线;北跳;大气环流
中图分类号 P 4 3 4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1 4 1 7 4 / j . c n k i . n m q x . 2 0 1 6 . 0 4 . 0 0 2
引言
应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 指 出中 国东部汛期降水异常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 的异常密切相关 , 夏季
1 资 料 分 析
本文所 用 的高度 场、风 场数据 均来源 于 1 9 5 1 —
动研 究仍需要进行大量 、细致 的工作 。 副高活动最 为显著 的特征是 季节性 的南北进退 ,
此外还包括 西伸脊点的西进与东退 。喻世华 等 试
2 0 1 0年 的 N E c P / N c A R再分 析逐 日资料 ,水 平分 辨 率 为2 . 5 。 ×2 . 5 。;用 5 0 0 h P a 等压面代表 了西太副高,
关 于 夏季 西太 平洋 副热 带 高压对 天 气 的影响 ,
已有 不少气象 学家做过 相应研究 。陶诗 言 等首先对 副 高做 了一系 列研究 ,发现太平洋副高长年存在 , 是
一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时 ,东亚热带
季风区上升运动加强 、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减 弱;夏季
个稳 定而少动的暖性系统 ,其冬夏强度和范 围差异
的北跳 只是低 层的现象 ,从高层看来则是青藏高压 的 东移或 东扩 。任 荣彩 等 把 1 9 9 8 年 7月作为 入手
热带气象学:第三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1995年2月,500hPa位势高度场 — 冬 7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1995年5月,500hPa位势高度场 — 春 8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1995年8月,500hPa位势高度场 — 夏 9
√ 暖高形成是发生在西风环流减弱的时候 Bergeron,1949
√ 暖空气在赤道带上升向高纬流去,在副热带上空堆积, 下降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Bjerknes,1933
24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B.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基本影响因子 √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 √ 地转作用 √ 海陆热力差异和大地形(高原)的影响
作用,常有切变线、锋、气旋波活动;西南边缘 为东风带,常有台风、低压、东风波和云团等活 动)
19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A. 副热带高压的基本概念 表征方法
√ 用高空的东西风分界线表示副高脊线 √ 用特征等高线(588、316、152位势拾米线)表示副
高范围 √ 常用120ºE上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变化表示副高的南
26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B.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NCEP/NCAR1980-1995年资料计算得到的月平均纬向平均场,7月:c.经向风;d.垂直速度
27
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B.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南北半球副高强度的差异 事实: 无论南北半球,Hadley环流都是冬强夏弱! 问题: 北半球副高夏(7月)强冬(1月)弱? 南半球副高冬(7月)强夏(1月)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
副高
副高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2-22 19:40 |提问者:王之瑞92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分别在副高强弱程度如何是出现?为什么最佳答案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
副高存在季节性北进和南辙,西伸和东缩,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差异。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或跳跃。
冬季副高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随着季节转暖,高压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大致到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超过北纬20°,在北纬20-25°之间徘徊。
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高压脊线迅速跳过北纬25°,以后摆动在北纬25-30°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高压脊线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高压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高压脊线第一次回跳到北纬25°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北纬20°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东西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15|解决时间:2007-12-24 21:28 | 提问者:例如夏季副高西移,为我国内陆带来雨水.为什么被副高控制了,内陆反而会多降水呢?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就伏旱了啊?老师举的是98年四川洪水的例子,可我还是不懂!还有啊,有时候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那时侯我国是干旱还是多雨呢?问题补充:我们现在高三复习,太晦涩的我看不懂,请尽量简便点!还有啊,我只想知道副高西移为什么会给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它东移到海上,会给我国带来干旱还是降水!!!!最佳答案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被分割而形成几个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度偏东、偏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如Lu 2004)),其中除了典型的副热带雨带(梅雨雨带)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对流等之外,涉及的大气环流系统分量还有中高纬环流(特别是东北亚阻高)、沿着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传的大气准定常波(Lu等2002;E nom oto等2003;E no m otoZ oo4; Di ng an d W ang,2005)、西太平洋副高等。
这些因子所处的经度接近,均大体处在1100一160oE经度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如图1所示)。
州|叫ll s le e l!个1.川J图1一1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利用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正好可以把东亚季风系统的诸多分量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想掌握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包括这一系统如何对外强迫(如ENSO、全球增暖等)进行响应,我们必须对夏季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其中,副高与热带外环流的关系、副高与热带环流的关系、热带强迫影响副高的机理、副高在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中间环节作用等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热带海温的影响大体局限在低纬地区,但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热带的影响向北扩展到中高纬地区。
因此研究西太副高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西太副高的变化不仅受到热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
不仅如此西太副高的变化还应涉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目前的初夏850hP 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2.2方法介绍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
2.2.1单序列相关性T检验对于气候变量不同时刻的线性相关(自相关系数)和两气候变量的线性相关是否显著,即相关系数达到多少算是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必须进行统计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
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
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
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
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
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
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
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
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
最近更新时间:2007-08-20 16:21:03 浏览数(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