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16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
血小板还有其特有的抗原系统,如Zn、Ko和PI系统等, 在血小板疗法时应注意这些特性,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四、输血的原则
通常在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 浆所凝集。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各类血型还存在亚型,情况较复杂。
故现在输血,除要求同型外,在输血前。受血者和供血者 的血清和红细胞之间还必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出现血凝块,由于凝血系统的活动构成牢固的止血栓,有效 地制止了出血。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通称为凝血因子。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一组复合物:是Ⅹa与因子Ⅴ在血小 板磷脂和Ca++参与下形成的。
1.内源性途径:
2.外源性途径
(二)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三)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二)纤维蛋白的降解
(三)纤溶抑制及其作用
1.抗活化素 酶原的激活源自抑制纤溶2.抗纤溶酶 酶的作用
抑制纤溶
二、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五节 血型和输血
一、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所谓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红细胞血型 约为15种,如ABO、Rh、P和MNSs等。在临床实践中意义 最大的是ABO血型,其次是Rh血型。
属于ABO血型的人:有的是Rh阳性;有的是Rh阴性。
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
在白细胞的表面上,还有其自身特有的抗原系统(简称 HLA系统)。这些抗原本质上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淋巴 细胞膜的蛋白质约有1%属于HLA系统抗原。HLA系统不但 抗原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很广,皮肤、肾、脾、肺和心等细 胞均有。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
血液凝固的过程就 是使溶胶状态的纤维蛋 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 纤维蛋白,网住血细胞, 形成血块。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_百度.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学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 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 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 这段时间就叫做出血时间。
正常为 1-3分钟。
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1.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① ADP
②血栓烷 A2
③胶原
④凝血酶
(3释放
2.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生理性止血功能
(2参与凝血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4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①内源性途径
②外源性途径
(2凝血酶的生成
(3纤维蛋白的生成
三、抗凝系统
1. 细胞抗凝系统
2. 体液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2蛋白质 C 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4肝素
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纤维蛋白溶解
(2纤溶系统的作用
(3纤溶系统的组成
(4纤溶的基本过程
①纤溶酶原的激活
②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2. 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2补体 C1抑制物
(3α2-抗纤溶酶
来源:合肥人事考试网。
中职护理生理学课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与过程
深入讲解了纤维蛋白溶解的定义、生理意义及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全面概述了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背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
运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溶栓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
纤维蛋白溶解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探讨了纤维蛋白溶解在诸如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及研究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基因调控研究
概述了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沿研究动态介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新发现。
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1
2
3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止血功能,又防止血栓形成。
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体内存在多种调节因子,如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它们共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调节因子的作用
3-2第三章 血液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3) 蛋白C系统
四、纤维蛋白的溶解
1.纤维蛋白溶解定义:将凝血块中的纤维蛋白水解成可溶性
小片段肽的过程(纤溶)
2.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生理性止血(总结) 小血管收缩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定义: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 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二)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1.小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黏附: 少量血小板粘附在胶原上→松软血栓
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止血栓 3.纤维蛋白血凝块的形成与维持:永久止血。
小 血
血小板血栓形成
初步止血
管
受 损
纤维蛋白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血凝块的 2 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形成与维
持
3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纤溶系统
血凝块溶解 永久止血
血凝块 (局限于受损部位)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
(二)凝血过程
1.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2. 凝血酶原酶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XII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 外源性凝血途径:III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三、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的直接作用慢而弱
启动凝血系统→坚固血栓(二期止血)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生理止血原理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关键词: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 e)。
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
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
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
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1.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2.水解凝血因子
(二)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 可溶性小肽
(三)纤溶抑制物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主要由血 管内皮细胞产生,与t-PA和尿激酶结合时纤溶 失活
2.α-抗纤溶酶(α-AP),由肝产生,与纤溶酶结 合成复合物而迅速抑制纤溶酶活性
原激活物 和纤溶抑制物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一)纤维酶原的激活
纤维酶原的产生:主要产生于肝,少量由噬酸性粒细胞 纤维酶原激活物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主要由血管内皮细
胞产生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肾小管、集合管上
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示意图
催化作用
变化方向
正反馈促进
PL :磷脂; PK :前激肽释放酶; K :激肽释放酶; HK :高分子激肽原;
罗马数字表示相应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的调控
1. 血管内皮的的抗凝作用:可防止凝血因子 、血小板与内皮下的 成分结合,从而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活化 。
2.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核细胞的吞噬作用:防 止凝血过程的扩散
1.FIV是Ca²﹢,其余均为蛋白质
2.FII、FVII、FIX、FX、FXI、FXII和前激肽释放酶 均为丝氨酸蛋白酶,能对特定的肽链进行水解
FⅡ 凝血酶原激活物
FⅡa
3.辅助因子:FIII、FV、FVIII和高分子激肽
3-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Ⅸ
Ⅹ
Ⅹ Ca2+
Ⅱ 纤维蛋白原
Ⅱa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ⅩⅢ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2.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因子 全来自血浆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参与因子
步骤
多
复杂
少
简单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明显
慢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3.凝血过程特点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纤维蛋白形成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
≠
血浆
血清 = 血浆 +某些化学物质-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1.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因子 Ⅰ Ⅱ Ⅲ Ⅳ Ⅴ Ⅶ 同义名 合成部位 因子 Ⅷ Ⅸ Ⅹ Ⅺ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肝细胞(需VitK) Ⅻ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斯图亚特因子 合成部位 肝细胞 肝细胞(需VitK) 肝细胞(需VitK)
尿激酶 血组激 管织肽 激激释 活活放 物物酶
-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主要由肝脏合成)
+
-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血凝与纤溶
1. 血凝的生理意义:生理性止血 2. 纤溶的生理意义: 防止血栓形成 3. 血凝与纤溶动态平衡:防止凝血或出血
一、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 表面光滑:防止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血管破裂
因子Ⅲ 快得多 保护机体
抗凝与促凝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抗凝血酶Ⅲ ;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抗凝与促凝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生理学》
纤维蛋白溶解
学习目标
➢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
MOR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过程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 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 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 间接抗凝作用
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影响血凝的因素
加速凝血
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
质。
凝血因子
特点
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 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 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 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
血倾向;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 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 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 活性极低。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3、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三、输血的原则
•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 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 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 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合。 •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1、两侧均无凝 集反应,可以输 血 2、主侧凝集, 不管次侧是否凝 集,绝对不能输 血 3、主侧不凝集, 次侧凝集,可少 量、缓慢输血
特点:
1、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2、Ca2+在多个环节上起促凝作用。
3、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反应 连锁反应。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 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的四种成分: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两个过程:纤溶酶原的被激活和纤维蛋 白的降解
血清:
在全血或血浆凝固之后,静置数小 时,可见血凝块回缩,有清澈淡黄色不 凝固的液体析出,称为血清。
血清和血浆的别: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增加 了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 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一) 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
(二)、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 活而生成的凝血酶(thrombin)最终使纤 维蛋白原(fibrinogen)变为纤维蛋白 (fibrin)的过程。
X Ⅱ
Xa Ⅱa Ⅰ Ⅰa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成 2、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 ):指参与凝 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pathway):只依靠血 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途径。
03第三节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和生理性止血
凝血、纤溶与人体防卫
凝血>纤溶 凝血<纤溶 血栓 出血倾向பைடு நூலகம்
凝血
动态平衡
纤溶
2018年5月17日
15
2018年5月17日
9
(三)抗凝与促凝
抗凝:阻断或延缓凝血过程。 促凝:加速凝血过程。 1.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能封闭因子 Ⅱa、Ⅶ、Ⅸa、Xa、Ⅻa的活 性中心使之失活,阻断凝血过程。 (2)蛋白质 C系统 由肝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以酶原形式 存在于血浆中。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 a 。
蛋 白 质
因子Ⅶ—前转变素 因子Ⅱ—凝血酶原 因子Ⅸ—血浆凝血激酶
2018年5月17日
因子Ⅹ—斯多特-拍劳因子 因子Ⅺ—血浆凝血酶前质 前激肽释放酶 因子Ⅻ—接触因子 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激肽原 因子Ⅳ—Ca2+ 血小板磷脂
肝 脏 合 成
蛋 白 酶
4
(二)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 白。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的主要区别: ①内源性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液 中;外源性凝血有血液外组织因子(Ⅲ)参与。 ②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不同。
2018年5月17日 10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来源:小血管的内皮细胞。 作用:直接抑制因子Xa的活性。 (4)肝素 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 机制:能与血浆中的抗凝蛋白结合。
2018年5月17日
11
2.临床应用: (1)常用抗凝药物有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2)常用促凝方法有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 海绵按压伤口。
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近年来,医疗卫生系统考试不单调只考察一个专业科目,尤其是全国E类统考,它包括的考试内容很全面,其中包括医基、护理、临床、预防、检验等等科目,为了使我们广大考生更好的进行巩固复习,给各位带来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的知识,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帮助。
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其方法是用一个采血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时间。
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一、血管收缩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
这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小血管反应。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2.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3.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以及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慢,利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填塞伤口;血管壁损伤后,血管收缩,少量血小板附着于内皮下胶原上,同时受损红细胞释放ADP 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促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进而促进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在损伤处粘集成堆,最终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三、血液凝固血凝系统被激活后,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了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共同构成的牢固止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
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生理性止血虽然分为三个过程,但是这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彼此密切关系。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pt课件
两条途径汇合点:因子Ⅹ 因子Ⅹa
• 2: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
• 3:纤维蛋白的形成
Summary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 可利用这一点促凝或抗凝
因子Ⅷ缺乏可导致A类血友病 PF3即为血小板磷脂表面, 促凝作用极强 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 凝血过程本质是个酶促生化反应, 连锁进行 凝血过程多为内、外源性凝血同时进行, 相互促进
AA、 AO
BB 、 BO
A
B
抗B
抗A
AB
O
AB
OO
A 、B
——
——
抗A、抗B
★Identification of blood group 血型的鉴定
6:Rh blood group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输血的原则: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受血者的血清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 •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
第二章 血液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 白溶解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一、生理性止血
• 二、血液凝固
• 三、纤维蛋白溶解
• 四、抗凝和促凝措施
一、生理性止血
• 过程:involves vascular spasm , platelet plug formation and clotting • 概念: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 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 出血时间: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 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 血时间。 • 正常出血时间:1~3分钟
生理止血的名词解释
生理止血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止血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生理过程。
当我们受伤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机制来阻止血液过多流失,保护我们的健康。
这个过程被称为“止血”。
本文旨在对生理止血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止血的原理和方法。
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生理止血的关键机制之一。
当我们受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
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血细胞,它们具有黏附的能力,可以吸附在伤口上形成一个初步的血栓。
而凝血因子则会被激活,形成连锁反应,最终将血液凝固成坚固的血栓,阻止出血的继续。
二、血管收缩另一个与生理止血密切相关的过程是血管收缩。
当我们受伤时,伤口周围的血管会迅速收缩,减少血液在伤口处的流动,从而降低出血的程度。
这种收缩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来实现。
血管平滑肌是血管壁内的一层肌肉,它可以受到神经刺激和体内激素的调节,从而实现血管的收缩和扩张。
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是止血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当伤口开始恢复时,身体会启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血栓溶解掉,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这一过程主要由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和纤维蛋白溶酶组成。
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能够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它们一起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逐渐溶解。
四、压力止血除了生理机制外,压力止血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受伤时,可以直接用力按压伤口,通过增加外界压力来阻止出血。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度出血或者伤口较小的情况。
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我们可以暂时封闭伤口,阻止血液的流出,给身体争取一定的止血时间。
五、冷敷止血冷敷也是一种常见的止血方法。
当我们受伤时,可以将冰块或冷水敷在伤口上,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来收缩血管,减缓血液的流动,从而实现暂时的止血效果。
同时,冷敷还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伤口的恢复。
六、止血药物在现代医学中,止血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止血和减少出血风险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如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凝血因子的活化以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6-
四、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免疫和防御功能 3.调节体温 4.维持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概念:
相对于外环境而言,指细胞外液。
稳态概念: 5.参与生理性止血
-7-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值与贫血 (二)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2.可塑变形性 3.渗透脆性 血沉检测架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意义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
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
将血液分为4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最重要的亚型有:A1亚型、A2亚型
-25-
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血型
A型
凝集原
A+ A1 A B A + A1 + B A+ B 无A、无B
凝集素
抗B 抗B +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 +抗B
B型 AB型
-8-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网织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1)铁:
内因子
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9-
(2)维生素B12和叶酸:
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2)雄激素
(3)其他: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EPO的结构式
(五)红细胞的破坏 ①血管内破坏 ②血管外破坏
铁的重新利用:
-10-
二、白细胞
(一)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 (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
主要功能:
参与防御和免疫反应,
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三) 白细胞的生成、破坏
-15-
(二)血液凝血过程 (三个步骤与三个形成)
-16-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凝血
因子与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外的凝血因子(组 织因子)释放入血而启动。
-17-
外源性途径
(组织因子,TF) TF+Ⅶ
Ca2+
内源性途径
(异物表面) Ⅻ S K Ⅻa Ⅺa Ⅸa
HK Ⅶ-TF
Ca2+PL
PK
Ⅸ
Ca2+
Ⅺ
Ⅶa-TF
Ca2+ PL
Ⅷa Ca2+ PL Ⅹa
Ca2 +Ⅴa+PL
Ⅹ
Ⅷ
Ⅱ
Ⅱa Ⅷa
Ca2+
Ⅰ
Ⅰa
CLⅠa
-18-
缺乏FⅧ、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
甚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
例如:甲、乙、丙型血友病(hemophilia A,B,C)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出血性疾病。 疾病特征:有阳性家庭史,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 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血肿形成及关节出血、畸形。
-32-
中医脏腑功能与血液生理
一、脾主运化,化谷生血 二、肾主骨生髓,藏精化血 三、心主血脉,调控血行 四、肺主宣发,滑利血脉
-33-
人类中不存在Rh的天然抗体.
-28-
2、Rh血型的抗体
特点:①Rh阳性或阴性,血浆均不存在天然的(先
天性)抗Rh的抗体。
②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红细胞可发生特异性
反应,产生获得性抗Rh的抗体,凝集Rh阳性红细胞。
-29-
Rh血型的意义:
1) Rh阴性的
患者重复输
血时,即使
是输入同一
供血者的血 液,也应作 交叉配血试 验。
-30-
2)怀孕Rh阳性胎儿 的Rh阴性孕妇怀 孕第二胎Rh阳性 胎儿时,可引起
新生儿溶血症,
致胎儿死亡。
-31-
三、输血原则
1、血型相合:供血者的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 清所凝集 2、配血相合:交叉配血 试验。异型输血不可取。 异型输血必须遵循量少、 速度慢 3、成分输血:目前输血 •主次侧均不凝,可输。 的主要手段。自体输血 •主侧凝,不可输。 •主侧不凝,次侧凝,可慎输! 迅速发展
-19-
小结:
①血液凝固是一种正反 馈性酶促反应; ②凝血过程的任何一个
环节受阻,整个凝血 过程就会停止。
-20-
二、抗凝系统
概述:血液的动态平衡
-21-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了解)
纤溶的概念:
(一)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
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O型
A1 A2 A1B A2B
-26-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天然性抗体:不能通过胎盘
免疫性抗体:能够通过胎盘
ABO血型遗传
亲子鉴定的意义: ABO血型的鉴定 是安全输血的基础
-27-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
人类中多数人红细胞表面尚存在有另一种称Rh的
凝集原,称Rh阳性;少数人不含Rh凝集原,称Rh阴性;
第三章 学习要求
血 液
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血量;血浆渗透压;各类血 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ABO 血 型。
2.熟悉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各类血细胞正常值及生理特性; 抗凝与纤溶;交叉配血试验。
-1-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与津液 体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津液: 清稀者为津 稠浊者为液 中医对血液、体液的认识
-4-
三、血液的理化特征:
(一)血液的密度与黏滞性 1.血液的密度 2.血液的黏滞性 (二)血浆酸碱度 重要的缓冲对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①方向,溶质
-5-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
晶体渗透压:298.5mmol/L 由小分子晶体NaCl形成 胶体渗透压:1.5mmol/L 由大分子物质白蛋白形成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晶体--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13-
(一)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数量:14种已知的凝血因子,
12种被罗马数字编号。
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的统称。
-14-
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1.F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2.FⅣ为Ca2+外,余为蛋白质; 3.F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4.除FⅢ、Ⅳ、V外,其他均在肝脏合成; 5.F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itK;
-2-
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一)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3-
(二)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1.水: 2.血浆蛋白:主要功能:运输、营养、 免疫、缓冲、参与凝血和形成胶体渗透压。 3.电解质:钾、钠、氯 、钙等 4.非蛋白有机物:通过测其含量可了解 肾功能。 5.其他:气体、维生素、激素 (三)血量 血量稳定的意义:
-11-
三、血小板
Hale Waihona Puke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呈双凸扁盘形,无核
数量:(100~300)×109/L
(二)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生理性止血的作用
2.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四)血小板的生成、调节 与破坏
-12-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概念:
特点:酶促反应
血清与血浆
-22-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的意义
溶解凝血块,保持血流通畅。
-23-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本质:抗原-抗体反应
-24-
二、红细胞血型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
ABO血型和RH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分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