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地主阶级的结构
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阶层分化
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阶层分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以秦代楚、战国时期为背景的革命性变革和以汉代秦、汉朝成立后的统一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社会制度和阶层分化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阶层分化。
一、社会制度1.封建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统一货币、重农抑商、墓室同制等,巩固了封建制度的地位。
而在汉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皇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并在地方政府中招聘官吏。
这些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的稳定和持续。
2.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土地的征用和公地私用等政策,破坏了社会稳定。
而汉朝时期,汉武帝实行了“均田制”,使土地得以重新分配,有利于缓解农民的矛盾和稳定社会。
此外,汉朝还开发土地,修筑灌溉工程和修建农业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科举制度秦汉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曾经设立过三川学,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设立了太学、郡试和会试等多种考试来选拔人才。
此外,在汉朝时期,还有许多学派和思想流派兴起,如儒学、道家、墨家等,这些学派和思想流派追求的是人文精神和理想,有利于推进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巩固。
二、阶层分化1.皇帝和贵族阶层在秦朝和汉朝时期,皇帝和贵族阶层是社会中最高的阶层。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有着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而贵族阶层则主要包括诸侯、大臣和权臣等。
这些人物不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拥有巨大的财富和人力资源。
2.士人阶层在秦汉时期,士人阶层由于被选入官府和进入太学等途径得到了发展。
士人阶层是社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层,他们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有许多机会成为官僚或文化人。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秦汉时期的农民阶级,像在别的封建时期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内部有全国最高的地主,有世家、豪族和高资富人,还有各种中小地主。
农民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有在官府授田制下劳动的农民,有租佃官田的农民,有在官田劳动的佃户和雇工,还有其他形式的依附农民及有较多人身自由的自耕农。
这些不同身份的农民,基本上都在什伍编制之内,都称作“编户齐民”。
不过“编户齐民”并不完全限于农民,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新兴的地主。
另外,还有牧区的牧民、官民手工业中的劳动者和奴隶身份的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秦代的农民,以在官田劳动的佃户性质的劳动者占主要地位。
这是由于秦皇朝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社会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由于长期战争之后,官府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因而有条件吸收广大农民,使其束缚于土地上。
秦代在官田劳动的农民,是通过“授田”的方式,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
从战国时起,秦国就实行授田制。
云梦秦简《田律》规定,被授予田地的农民,按照其受田的顷亩多少,无论其是否完全垦种,都要向官府缴纳刍藁作为租赋。
每顷缴纳刍三石、藁二石。
同时,还规定授予农民土地以“封”为界,不许私自移动。
秦律《法律答问》说:“盗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阡陌)。
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
”这就是说,私移阡陌封界、扩占土地是有罪的。
于是,被授田的农民,通过授田被束缚在官田上,成为由封建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村社成员了。
这种授田制度,自商秧变法以来,到秦朝统一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秦统治者除了通过授田以份地形式把官田分给农民外,还把官田直接租佃于贫苦农民,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秦律《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个答问:“部佐①匿者(诸)民田,者(诸)民弗智(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可(何)为?已租者(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
秦汉时期的阶级特征
秦汉时期的阶级特征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亚文化期。
秦汉时期的阶级关系十分明显,由秦汉两朝统治者和大地主封建结构形成,营造出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秦汉时期的阶级结构由秦汉两朝统治者,大地主,士大夫,官僚,商贾,农奴和庶民等组成。
秦汉两朝的统治者,即是皇帝,居于最高层,他们拥有最大的统治权力,下一层是大地主,他们拥有很多土地和财富,可以支配百姓,控制劳动力和财富。
士大夫属于上层仕宦,可以在官层里发挥作用,控制资源。
官僚以上级官员为首,形成自上而下的劳动力和财富控制体系。
商贾是各地的商人,他们主要从事贸易,为地方经济带来很多财富。
农奴是秦汉时期的农民,也是该时期最底层的劳动力,他们的地位最低,受到严格的控制。
庶民是普通百姓,多从事于农业和手工业,他们的地位较高,可以给予官僚一些报酬,但是没有私人财产和土地。
秦汉时期的阶级特征可以从它的实质性和形式性细分出来。
从实质上看,社会阶层差异很大,对上层统治阶级产生了很大的益处,如他们拥有丰厚的财产和土地,享受到服务,获得更多的特权和待遇,而下层劳动者则因为收入低,下层农奴和庶民则处于很低的地位。
而从形式上来看,秦汉时期的阶级特征是以官僚组织为基石,以黄庭组织的经济制度支撑,以州邑统治组织为代表,以政教分开为特征,以宗法制度为宗旨组成的。
总之,秦汉时期的阶级特征是一个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阶级关系的重要经历。
这种阶级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权力,从上而下的统治结构,控制着一切财富和劳动资源,使上层统治者享受到了丰厚的特权,而下层劳动者却得不到任何利益。
另外,由于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是以官僚为基石,其阶级特征也决定了它的经济模式,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古人的等级制度
古人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历史悠久且复杂,从早期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体系。
以下是中国古代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部分等级制度概述:
1. 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天子:即国君或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诸侯:受封于天子,治理一方土地,有较大的自主权。
卿大夫:地位在诸侯之下,负责协助诸侯管理地方事务。
士: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普通劳动者。
奴隶:社会地位最低,没有自由,属于个人财产。
2.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皇族与官僚系统: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设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员。
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对依附其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大多数是自耕农或者佃农,承担着赋税和劳役。
商人: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3.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等级):
官员等级:以品阶区分,如一品至九品,以及未入流的小吏等。
士绅阶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而做官或成为地主、学者等,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贱籍阶层:包括乐户、军户、匠户等世袭职业人群,社会地位较低。
百姓:普通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4. 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员按旗分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平民。
这些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地位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法律权利、教育机会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为更多人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
汉代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
汉代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汉代时期,由于秦汉统一后的缘故,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
虽然汉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起点,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阶层的分化成为了影响社会乃至整个朝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地主阶级的形成汉代时期,地主阶级逐渐在社会中形成。
在秦汉之际,由于大批土地被中央政府所掌控,因此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小农们则变成了租赁者或者是佃农,土地流转的现象也随之日益增多。
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一些富有的地主便逐渐在南方的土地中获得了很多利益,形成了富裕的地主阶级,并拥有了更多的土地。
地主阶级拥有的资本相对其他人更多,因此能够占据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他们也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基础。
通过出钱买官,收买朝臣等方法,地主阶级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权利,但是有些地主不仅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而且垄断了经济和商业领域,权利逐渐集中于少数富有的阶层手中。
二、官僚阶级的扩张由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一些官员认识到掌握政权是服从以上的所有者理性行为。
因此,在中央政府推行的专制统治下,逐渐形成了以皇帝为核心的朝廷。
由于朝廷政策的变化和地方官员的任免,官员的权力逐渐扩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官僚阶层。
官僚阶级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占据了主流阶层。
随着经济的繁荣,他们也能够掌握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士人的崛起汉代时期,士人也逐渐在政治和文化之间崛起,成为了一批拥有高学历和高威望的阶层。
他们多年来不断努力学习,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其中不乏一些知识渊博而富有智慧的人。
与地主和官僚相比,士人不仅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他们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有着追求社会公正的理想和决心。
士人在汉代时期是拥有相当高地位的阶层,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参与到官方机构和国家政策中,而且还能够给朝廷提供建议,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四、底层劳动人民的困境汉代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困难。
秦汉时期的农民参考资料
秦汉时期的农民秦汉时期的农民阶级,像在别的封建时期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内部有全国最高的地主,有世家、豪族和高资富人,还有各种中小地主。
农民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有在官府授田制下劳动的农民,有租佃官田的农民,有在官田劳动的佃户和雇工,还有其他形式的依附农民及有较多人身自由的自耕农。
这些不同身份的农民,基本上都在什伍编制之内,都称作“编户齐民”。
不过“编户齐民”并不完全限于农民,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新兴的地主。
另外,还有牧区的牧民、官民手工业中的劳动者和奴隶身份的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秦代的农民,以在官田劳动的佃户性质的劳动者占主要地位。
这是由于秦皇朝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社会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由于长期战争之后,官府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因而有条件吸收广大农民,使其束缚于土地上。
秦代在官田劳动的农民,是通过“授田”的方式,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
从战国时起,秦国就实行授田制。
云梦秦简《田律》规定,被授予田地的农民,按照其受田的顷亩多少,无论其是否完全垦种,都要向官府缴纳刍藁作为租赋。
每顷缴纳刍三石、藁二石。
同时,还规定授予农民土地以“封”为界,不许私自移动。
秦律《法律答问》说:“盗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阡陌)。
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
”这就是说,私移阡陌封界、扩占土地是有罪的。
于是,被授田的农民,通过授田被束缚在官田上,成为由封建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村社成员了。
这种授田制度,自商秧变法以来,到秦朝统一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秦统治者除了通过授田以份地形式把官田分给农民外,还把官田直接租佃于贫苦农民,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秦律《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个答问:“部佐①匿者(诸)民田,者(诸)民弗智(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可(何)为?已租者(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
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经济结构
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经济结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和经济结构的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较为复杂的阶段。
本文将主要从社会阶层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历史。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在秦汉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主要是按照家族的势力和地位来划分的。
在势力较大的家族中,大部分联姻结盟,自然形成一个庞大的统治阶层。
这一统治阶层被称为“士大夫”或“官僚阶层”,是该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
这一阶层的成员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他们拥有极高的地位、权力和经济实力,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宰者。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还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因为他们拥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行政能力。
同时,他们的生活也非常好,他们可以享受着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带来的种种优待。
而在社会基层,则主要是一些独立的农民、手工工匠、小商人等群体,他们居于社会底层,地位比较低,但是他们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说,在秦汉时期,虽然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和谐。
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既有稳定的统治阶层,又有对统治阶层有依赖的底层群众,这些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相对自由的意识和活动空间。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结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农业和手工业展开。
在农业方面,该时期实行了秦朝留下来的均田制,实现了对土地的统一分配和统一征收,这一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土地不公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农业生产的变化还导致了种养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陶瓷、纺织、医药等行业也得到了较为大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时的民生福祉和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变迁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表述,但请注意,这只是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概括,具体情况可能因朝代不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为地主劳动,徭役制度初现。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分封制度逐渐确立。
秦汉时期:
1. 秦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分封制。
2. 汉朝:实行均田制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井田制,引入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管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时期:地权逐渐私有化,豪族土地所有权增强。
2. 南北朝时期: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愈发集中,农民负担重,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隋唐时期:
1. 隋朝:实行均田制,但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依然强大。
2. 唐朝:推行府兵制度,一定数量的农田归府兵占有,府兵成为一种新的土地所有者。
宋辽金元时期:
1. 北宋时期:推行均田制,但地权逐渐私有化,地主豪族再度崛起。
2. 南宋时期:实行府兵制,形成大量军户,府兵对土地的占有成为社会特征之一。
3. 元朝:实行均田制,但土地私有化严重,地主豪族日益壮大。
明清时期:
1. 明朝:推行均田制,实施一次土地调查,但地权仍然私有化。
2. 清朝:实行均田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地主豪族对土地的占有严重,农民状况较为艰苦。
以上只是对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时期土地制度的简要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
秦汉时期的官田和民田
秦汉时期的官田和民田秦汉时期封建土地所有权的等级差异,反映在土地占有关系上,主要是官田和民田的区别。
在官田和民田的内部,又都各有不同的类型。
官田之内,有官府直接管辖的田,有封赐高爵和官宦人家的田,有牧场,有屯田。
民田之中,有受赐的田宅,有来自历史的继承,有来自买卖和兼并。
在所有这些土地占有形态中,基本上都离不开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
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都是在小块土地上,由一夫一妻为主要劳动力的个体家庭成员,进行耕织结合的生产劳动。
秦自商鞅变法,就推行这种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民不同于奴隶,他们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行生产的自由,他们的生产兴趣提高了。
同时,他们也不同于村社成员,他们有了自己可以从事生产的固定的土地,不再需要定期轮换耕地了,他们成为跟土地密切结合的农民,这也必然提高他们的生产兴趣。
农民生产兴趣的提高,是刺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国中期,孟子在对齐宣王说到为民制产的重要性时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这些话透露了战国时期那样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能不能为民制产,是统治者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商鞅以授田的政策招徕三晋之民,就是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一种有实际效益的办法。
孟子作为一个思想家,针对当时局势的特点,提出了为民制产的方案。
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这个方案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是小农家庭所需要的,也是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所可能作到的。
孟子所说的庠序之教,也是要求从维护小农家庭的父家长制特点出发,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实行这个方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他对于历史前途的看法,认为小农经济必然要发展。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一种理想,但这也可能反映当时东方国家中已经出现的某些现实。
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一、古代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社会阶级和结构的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四个阶级组成:士农工商。
士是统治阶级,农和工是生产者阶级,商是交换者阶级。
下面将从各个阶级的特点和演变来探讨古代中国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1. 士阶级:统治阶级的代表士阶级是古代中国的统治阶级,他们拥有特权和政治权力。
在古代,士阶级主要包括政治官僚和贵族。
政治官僚是指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他们依靠文化修养和政治手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贵族则是以地位和财富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世袭来传承自己的特权。
2. 农阶级:农民阶级的基础农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民阶级主要依靠土地耕作和农业生产维持生计,他们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民大多数是自耕农,用劳动来换取生产资料。
3. 工阶级:劳动者的代表工阶级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对较低,他们是手工业者和劳动者,主要从事手工制造和劳动工作。
在古代,手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工人通过劳动赚取生活所需。
4. 商阶级:交换者的身份商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部分人群。
他们主要从事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负责连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通。
二、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化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来介绍这一过程。
1. 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在商周时期,社会结构以贵族阶级为核心,士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贵族通过世袭地位和掌握政治权力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士阶级通过掌握文化和政治手腕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农阶级和工阶级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商阶级则在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和农民起义的发生,士阶级和贵族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与演变
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与演变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体系中,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差距。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被分为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主要阶层。
贵族是统治者和地主,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核心权力。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种植农作物,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奴隶则是最底层的阶层,他们被贵族和农民所占有,为他们提供劳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贵族阶层内部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大族和小族之间的差异。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人和手工艺人逐渐崭露头角。
他们通过经商和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逐渐成为社会的新兴阶层。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贵族的封建制度。
这导致了贵族阶层的衰落,而农民和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同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增加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官僚制度,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升的机会更加公平。
隋唐时期,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演变。
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唐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官僚制度,并设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考试晋升。
这使得社会上升的机会更加公平,不再仅仅依靠贵族的出身。
宋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人和手工艺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他们通过经商和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成为社会的新兴阶层。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也有了上升的机会。
这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阶层。
明清时期,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
士人成为社会的核心阶层,享有政治和经济的特权。
商人和手工艺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们通过经商和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秦朝的社会阶层贵族士人与平民的地位
秦朝的社会阶层贵族士人与平民的地位秦朝的社会阶层:贵族士人与平民的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社会结构主要由贵族士人和平民两个阶层组成。
贵族士人以地主、武将、政治家等身份居于社会的顶层,而平民则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地位相对较低。
本文将就秦朝社会阶层的特点以及贵族士人与平民的地位展开讨论。
一、贵族士人的地位1.地位显赫:贵族士人作为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荣誉。
他们拥有丰厚的土地、奴隶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资源,是国家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政治权力:贵族士人通常通过家族的世袭或提拔,担任各级官职,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
他们参与制定法律、政策,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3.军事统治:贵族士人中的武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执掌军队并负责国家的防御和征战。
在秦朝的统一战争中,贵族士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智慧起到了重要作用。
4.文化承载者:贵族士人注重文化修养,推崇儒家思想。
他们传承和宣扬儒家经典,培养社会精英和士人文化,对秦朝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平民的地位1.农业劳动者:平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种植粮食、养殖家畜,劳动收入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由于没有土地和财富,平民的社会地位较低,受到贵族士人的精英统治。
2.手工业者:平民中的一部分从事手工业,如制陶、编织、冶铸等。
他们以手工劳动为生,虽然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收入,但社会地位仍然相对较低,受到贵族士人的限制。
3.缺乏政治权力:平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贵族士人手中。
平民的社会地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难以改变自身的处境。
4.文化与教育:平民通常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机会,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文化和知识的匮乏限制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提升机会。
总结:秦朝的社会阶层主要由贵族士人和平民构成,两者地位存在明显差别。
贵族士人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享受特权和荣誉,并且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研究
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研究公元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从农民、地主、士人以及女性的角度,探讨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时期,农民占据着社会的大多数,也是社会结构的基石。
大部分农民都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村庄中,依靠农耕为生。
他们劳作辛苦,每个家庭都有必须履行的农耕和家务劳动。
尽管生活艰辛,但农民在社会层级中非常低下。
他们没有政治权利,只能服从统治者的命令。
这一时期,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息息相关,贫富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也不均衡。
与农民相比,地主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
在公元前秦汉时期,地主是拥有土地的主人,他们不亲自参与劳动,而是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收入。
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异,地主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他们能够从农民身上征收土地税,使得他们的财富不断积累。
地主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优势,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更多的话语权。
他们可以通过向朝廷进贡和与官员勾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士人是当时社会中另一个重要的群体。
士人是具有一定学识和文化修养的人士。
他们通常出身于地主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士人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他们担任官员、教育家和学者等职务。
士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尊儒家经典,宣扬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女性在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妇女通常依附于男性,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生育、照顾家庭和服从丈夫的安排。
女性在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言权。
总体而言,公元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农民、地主、士人和女性组成。
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层级,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社会结构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在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也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秦汉时期社会地位不平等状况及其根源
秦汉时期社会地位不平等状况及其根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和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也非常明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汉时期社会地位不平等状况及其根源。
一、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在秦汉时期,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主要由地主阶级、士人阶级、商业和手工业者、奴隶和下层百姓组成。
这些阶层之间的地位和权力非常不平等。
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士人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阶层,他们多数是读书人、文人和学者,依据他们的家族来源和地位来划分阶级层次。
商业和手工业者通常被看作是下层社会,他们赚取的利润很少。
奴隶和下层百姓地位更低,无法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供诸侯的奢华生活秦汉时期,王侯将相、皇室贵族享有的生活比现代富豪更为奢华。
他们的封地和官职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位。
他们拥有自己的宅邸、园林、美食和珍宝,以及高昂的古董和艺术品。
王室和贵族家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和攀比心理,使得贫困的百姓们更难承受。
三、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在秦汉时期,缺乏社会保障制度也是造成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当时没有任何形式的公共保险或健康保险,穷人还需要为自己的医疗和社会福利支付昂贵的费用,上层社会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和保健。
贫穷者没有任何保障,大病和难产都可能导致他们家破人亡。
这种社会保障不均的状况使得社会地位上升的难度更大。
四、权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秦汉时期,权力也对社会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认为只要走上仕途,便可以获得权力和地位。
然而,申请官职既需要拥有一定的生活资源,也需要贵族的支持。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能够轻松地进入官员队伍,而穷人就只能发愁。
总之,在秦汉时期,社会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原因较为复杂。
缺乏公共保障和政府的公正和透明,以及商人大量掌控地仁波切,政治权力和金钱的集中,都导致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一影响延续至今。
秦汉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
秦汉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是地主阶级等级结构的经济基础,而这样的阶级结构又反过来为它的基础服务,起到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在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支配下,作为最高地主的皇帝,有最高的所有权。
他的名字是“天子”,他的土地所有权是神授的。
他还有权力和责任,把天下的土地作为私产,传给子孙。
皇帝能享有这份产业,并把这份产业传下去,这就是皇帝的“大孝”。
《礼记·中庸》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又说:“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庸》的这两段话,都表达了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意思。
汉代皇帝,除了开国之君,都在谥号上写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之类,也都意味着同样的看法。
我们一向把“家天下”看作政治的现实,实际也是经济的现实。
世家地主是最高地主以下的较高等级,其中又有一些小的等级。
世家地主及其间的小的等级,都有土地所有权,而且都享有特权。
但他们享有的所有权,是有限度的,他们之间所享有的特权也有数量上和程度上的差异。
他们从皇权那里,得到赐爵、赐土地、赐民户、赐赋税。
这其间最根本的一项,是土地,是土地所有权。
世族地主从皇帝那里得到这些东西,不能说不归他们所有,但这些东西,包括土地在内,都是不能转让的,而且世族地主于赐地以外,按照法令,也不许用任何手段取得别人的土地。
这就表明,世族地主的土地质有权是受限制的,是不完备的,在所有权的程度和数量上,都是不能跟最高地主相比拟的。
②《史记·平准书》。
③《史记·平准书》。
④《汉书·哀帝纪》。
商鞅变法,“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大意是说,把尊卑、爵秩的等级弄明白,各按军功的差异,排列顺序;对于所占有的田宅、臣妾、衣服,按尊卑和爵秩等级的门第,排列顺序。
这是在军功地主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田宅和衣服都随着它们的主人而人格化了,它们也都具有主人的爵秩等级。
秦汉时期的家族制度与社会结构
秦汉时期的家族制度与社会结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家族制度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秦汉时期的特点以及影响。
一、家族制度在秦汉时期,家族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家族是由同一世系或同一祖先而来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所有的家族都有一个领袖人物,通常是家族中最年长的人或者是最有才干的人担任。
其他家族成员也会围绕领袖人物展开各种活动,如祭祖、丧事、婚姻等。
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的表现,更是一种将来者和现在者之间的牵系。
在秦汉时期,家族制度甚至超越了个人利益。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一旦遇到外界的危难,家族成员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
比如,市井小民在秦汉时期遭受欺压,家族成员会联合起来为他们争取权益。
家族制度还与社会的阶层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秦汉时期,所有的家族都被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商和工。
士属于官僚阶层,是具有世袭资格的人士。
农则是普通农民,商则是商人阶层,工则是手工业者。
家族成员的等级地位是通过家族所在的社会地位来确定的。
二、社会结构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具有很明显的等级分化及阶层的划分。
这种等级分化和阶层划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官僚阶层:官僚阶层是秦汉时期的最高阶层,由皇帝和文臣武将组成。
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文臣和武将都是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管理等事务。
2、土地所有权者:土地所有权者主要是大地主和富商。
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并通过这些土地和财富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中间阶层:中间阶层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他们虽然没有地主和富商那么富裕,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比较稳定。
他们聚居在城镇和乡村,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生。
4、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无土地、无财产的人群,主要是贫苦农民、佃户、流民等,在社会中处于最低层,生活异常艰苦。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家族制度和社会结构虽然存在阶级分化,但家族制度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汉王朝的社会结构与阶层
西汉王朝的社会结构与阶层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其社会结构和阶层体系深受后世影响。
在西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主要分为皇室贵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三个阶层。
一、皇室贵族阶层皇室贵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阶层,西汉王朝的皇帝是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
在西汉时期,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其下设有太子、世子、郡王、国公、侯爵等多个等级的贵族。
这些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由皇帝赋予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天下。
二、地主阶层地主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大群体,也是与皇室贵族形成对比的一个阶层。
在西汉时期,地主阶层主要由世族地主组成,他们通过土地或者官职来积累财富和权力。
这些地主经常把自己的地产分成几个小部分,分给自己的子女,形成了更多的家族。
三、平民百姓阶层平民百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其地位和地主阶层和皇室贵族无法比拟。
在西汉时期,平民百姓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从事农耕、手工业和商贸等多种职业。
平民百姓在经济上处于较弱的地位,很难积累财富或者拥有权力。
四、阶层之间的关系在西汉时期,皇室贵族、地主阶层和平民百姓三个阶层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皇室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层,拥有最高的权力和最优越的生活,而地主阶层则是皇室贵族的重要支持者。
平民百姓阶层则是地主阶层和皇室贵族的被统治者,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经济上,皇室贵族和地主阶层都依靠农业和商业来赚取财富,而平民百姓则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社会地位的高低,也导致了不同阶层人群之间不同程度的财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例如,在西汉时期,很多地主阶层会通过剥削和压迫平民百姓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也导致了很多社会事件的发生。
总体来说,西汉王朝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个王朝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社会阶层和结构的影响。
没有了解和认识这个阶层体系,我们也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从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到封建制度时期的土地贵族,再到清朝时期的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阶级组成。
本文将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
先秦时期的阶级结构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差异较大,地位高的大国通常拥有较多的资源和人力,会有更多的人掌控着政治和军事权力。
这些掌握着权力的人被称为贵族,他们通常是大规模土地的拥有者,能够雇佣大量的奴隶和佃农。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小国或者山区的人们通常生活在贫困和野蛮的环境中,缺乏财产和权力,生活比较艰难。
这些人被称为平民,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秦汉时期的阶级结构在秦汉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秦朝,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中央政府,国家实行了集权制度。
随着孝文帝“霸功”完成,中央集权成为社会引领力量,各地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了中央政府及其官僚手中,土地由此得到了更为严密的控制。
同时,由于郡县制度的开始运作,封建地主的阶层开始形成。
在汉代,官僚和地主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统治阶级。
这两个阶级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掌控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命脉。
而剩下的平民则只能生活在较低的社会地位。
唐宋元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唐宋元时期的到来,封建地主阶层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商人、手工业者、文人等新兴阶层也开始逐渐崛起。
在唐宋时期,封建地主始终是最主要的统治阶级。
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因此在社会上享有相当高的地位,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商人阶层也逐渐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商人们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阶层。
他们通过贸易和投资来致富,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与地主相当的财富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者也有自己的阶层。
从事手工业的人通常不会拥有太多的财产,但是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造诣,同样是社会上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
明清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地主阶级的结构全国最高的地主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构,是一座宝塔式的结构。
皇帝是在这座宝塔的最上层,其下有各种不同的地主等级,最下层是劳动大众。
自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皇帝就成为全国最高的地主。
在他这里,国家的主权和土地的所有权是统一的,赋税和地租是统一的,户籍上的农民是封建国家的劳动力,是粮源、兵源和各种劳役及其他封建义务的承担者。
在合法的形式下,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不可分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的特点。
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①汉高祖即帝位后,为他父亲祝寿,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②。
秦始皇和汉高祖都是把全国的土地看作自己的私产。
事实上,全国臣民关于土地的权力也是都要从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
皇帝的这种特权,差不多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制时代,所以黄宗羲在明清之际还说皇帝“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③这是中国皇帝与西欧封建国王不同的地方。
在西欧,国王是没有这种全国土地最高所有权的。
马克思在论劳动地租时说:“如果不是私有土地所有者,而像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末,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什么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
在这种情况下,依附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所有臣民对这个国家都有的臣属关系以外,不需要更严酷的形式。
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
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
”④马克思的话,是泛论亚洲情况的,也很符合中国的情况。
他所说的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就是皇帝,这跟“国家”的近代概念是不同的。
皇帝是全国最高的地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独特的国家形式”①。
皇帝享有“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这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得以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地主阶级的主要等级秦汉时期,在皇帝统治之下,有各种等级的地主,其中有军功地主和宗室地主,汉代还有外戚。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都从属于皇权的宗法体系。
另外,还有豪族地主,往往表现出跟皇权对立的因素。
又有富人,在秦汉法定的条件下,是被抑制的对象。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汉书·高帝纪》。
③《明夷待访录·原君》。
①马克思语,见《资本论》第三卷第892 页,人民出版社1976 年版。
②《史记·商君列传》。
军功地主商鞅在秦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与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②按照这样的规定,军功地主在地主等级中,是在国君之下,排列在第一位的。
在军功地主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等级的田宅、臣妾和衣服。
秦制,有军功者赐爵。
爵有二十级。
一级,曰公士。
二级,上造。
三,簪袅。
四,不更。
五,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驷车庶长。
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
二十,彻侯。
赐爵制度,从商鞅时起,经秦皇朝,沿用到汉①。
《商君书·境内》说,在战争中“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以此推论,享有五级爵的大夫可有田五顷、宅四十五亩;而五大夫可有田九顷、宅八十一亩;关内侯和彻侯可分别有田十九顷、二十顷,宅一百七十一亩、一百八十亩。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皇帝并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
如秦将王翦将兵伐楚,秦始皇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②这可见,对功臣封赏田宅,是可以人主的意愿办理的,并没有一定不变的成规。
宗室,在分封制废除以后,仍“衣食租税”,也有被分给的田宅。
但如没有军功,就不得有军籍。
在地主的等级系列里,宗室地主是排在第二位的。
他们“虽富,无所芬华”。
至于既无军功又非宗室的富人,在商鞅变法以后的秦,不居重要地位,但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存在的。
另外,秦灭六国后,也有豪族的存在,这就是六国之后及后来各地起兵反秦的某些“豪杰”的家族。
汉初,因军功应得爵的人相当多。
汉高祖五年诏:“七大夫③、公乘以上,皆高爵也。
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
吾数诏吏先与田宅。
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
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
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
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
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
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
”①诏书反映了得军功爵者有很大的数量,以致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适当的安置,同时也反映了汉高祖对军功地主的特别重视。
①《汉书·百官公卿表》。
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③“七大夫”,颜师古注:“公大夫也。
”①《汉书·高帝纪》。
世家地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地主阶级的等级不断有些变化。
《汉书·地理志》对当时地主阶级的等级构成,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
它说:“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
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资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
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
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
”这所说世家、豪杰和高资,是当时地主阶级中社会影响最大的主要等级。
《汉书·地理志》虽系就关中情况而论,但可认为,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一般情况。
世家地主世家地主,就是封建贵族,他们享有封爵、封土和封与民户的权力。
他们可以包括宗室贵族、功勋贵族、外戚和儒宗。
功勋地主,包括军功地主在内。
外戚和儒宗是汉代新兴的地主等级。
《汉书·地理志》说“世家则好礼文”,好礼文是世家突出的特点。
所谓“礼文”,主要是区分贵贱尊卑。
世家好礼文,正是维护封建特权的反映。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世家”,在历史编纂学上,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在阶级关系上,是政治身份。
《史记》的体例是根据历史的现实而定,《史记·太史公自序》对世家的说明,表达了世家跟最高统治者的密切关系。
宗室地主汉初,对宗室、外戚和有功之臣,实行封王、封侯制度。
“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
”①这样便出现了一大批宗室贵族、功勋贵族和外戚世家。
据史载,自高祖至景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②,王子侯者二十七人③,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④,外戚侯者二十五人⑤。
《汉书·地理志》记西汉晚期的全国民户是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零六十二,人口是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而二十个王国的民户是一百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九十,人口是六百三十八万二千二百零五人。
《续汉书·郡国志》记东汉中期全国的民户是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五万零二百二十,而这时的王国是十九个,民户是一百六十九万四千六百九十,人口是一千零三十一万四千五百二十三。
这已可见,两汉王国占有户口在全国户籍中所占比数之高。
《汉书·地理志》还记有当时的侯国“二百四十一”,《续汉书·郡国志》记当时侯国九十五,对于它们所占户口都没有具体记录,数字当不在少。
王侯国受封的户口数字,实际上就是它们所可能控制的劳动力的数量,显示了世家地主在地主阶级的等级构成中占有特别的重要地位。
如上文所说,秦代对军功地主最为重视,而对宗室地主次之。
两汉在初建立时,功臣的势力强大。
其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讨之”。
非刘氏而无功者也不得封侯。
于是,宗室地主的地位就逐渐凌驾于功勋地主之上了。
外戚,在两汉时期不断涌现出煊赫的家族。
如西汉成帝母王太后的家族,“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
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
专断自恣,行汙而寄治,身私而托公。
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
筦执枢机,朋党比周。
”①东汉桓帝时的梁冀,前后受封共三万户,两个弟弟和儿子各万户。
“冀一门前后七封侯。
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②后来梁氏一家被抄,“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③。
①《汉书·高帝纪》。
②《汉书·诸侯王表》。
③《汉书·王子侯表》。
④《汉书·功臣表》。
⑤《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①《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
②《后汉书·梁冀传》。
③《后汉书·梁冀传》。
儒宗地主儒宗,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发展起来的。
汉武帝时,董仲舒把孔孟的儒学改造为新儒学,以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
他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支持,“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
当时,“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
于是,“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⑤就这样,儒学和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做官必须通晓儒家经典,通晓儒家经典便可能做官。
正如汉宣帝时夏侯胜所云:“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①从此,地主阶级中便出现了一批以儒学起家的累世公卿的地主。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十八人,其中就有十四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而韦贤、韦玄成及平当、平晏,均以父子为丞相。
《汉书·匡张孔马传》赞曰:“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
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
”东汉以传习经学起家而累世公卿者则更多。
如沛郡桓氏,自桓荣至玄孙桓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②。
宏农杨氏,“自(杨)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③。
其余,以明经历位公卿守相者更比比皆是。
汉武帝以后,“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④。
东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⑤。
这些官吏,大都是以通经而进入政权机构的。
汉朝的政治大权,在汉武帝以后,儒宗地主在政治上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儒学宗师,虽俨然为人师表,对土地掠夺依然有浓厚的贪欲。
史称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价),它财物称是”⑥。
匡衡本来“家贫”,至“庸作以供资用”,及为丞相、封侯之后,便“专地盗土以自益”,甚至侵占官田四百顷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