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取水(2012湖南永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说明文阅读训练6篇带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准确预报地震,不是一件易事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临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
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
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
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
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
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
目前,世界上地震短临预报的最高准确记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
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
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
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
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
说明文阅读训练4-说明方法及作用
(3)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 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 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 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 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 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 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太 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 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 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 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 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 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 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 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 上大量涌来,塑料 帆网通过获取 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 湿。每张帆网有 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 天能收集40 加 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 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 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考点讲练
①根据文中第③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 定义。《怪风揭秘》
②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作用。 《空气中取水》
③第④自然段中使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有 何作用?《太空电梯》
④选文②段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 用?《快递与电子商务》
⑤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 用。《揭开害羞之谜》
(5)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 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 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 ,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 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 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 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 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 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 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 。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 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 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2012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2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2012年北京市(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
(共7分)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
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
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
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
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
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
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
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 90克的拉力。
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
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
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8.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答: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4分)【材料】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
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
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咱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
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百分之二十六,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
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二,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第一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答:第一段中的“因此”的“此”是指“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答:文章第二段说明的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人均占有量少;分布极不平衡;没有被充分利用。
4、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答: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5、第三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第三段说明原内容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6、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答:请珍惜我们的生命之源:珍视生命,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5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语文学习任务群之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 7.8 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 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 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 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 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 轨道高度,确保飞船顺利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 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 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 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4.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用在此处 有何表达效果?(3 分)
①特点:生动形象;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点的特点,突 出着陆点的精确。
考点 3 说明顺序及结构(推荐考点) 三、(2022·四川凉山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 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 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 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 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 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 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2022 年 4 月 17 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速速度、温温度、精精 度。(3
【精选】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
说明文阅读请你认识大白鲨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生活着大约350种鲨鱼,它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
在所有的鲨鱼中,大白鲨个儿最大、最凶猛、最为矫健有力,没有任何海洋动物敢与大白鲨为敌。
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长,寿命达20年。
刚生下来的大白鲨幼鱼约 1.06米,出生的当天就会自己捕食。
雌大白鲨成年时长 4.84米,体重达1360-2721千克。
渔民因渔网被凶悍的大白鲨撞破扯烂而一无所获的事时有发生。
大白鲨是典型的肉食动物。
幼小的大白鲨捕食鱼类,身体长到 2.74—3.65米时,转而捕食海洋中比鱼类个子大的海豹、海狮之类的哺乳动物。
捕食时,大白鲨往往先在猎物四周慢吞吞地游来游去兜圈子;然后悄然沉下海底,将身子隐蔽在礁石之间。
觑准时机,猛然闪电般向上直扑猎物的腹部或尾部,刀锋似的利齿将猎物咬成几块,三口两口就把猎物吞进了肚里。
大白鲨的表皮覆盖着一排排叫做真皮齿的尖利鳞片,每个鳞片犹如一粒细小的利牙,鱼皮表面像砂纸那般粗硬。
高速游动的大白鲨如果擦碰到人体,人的肌肤会被割划得皮开肉绽。
大白鲨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6℃。
据科学测算,肌肉温度每提高5℃,肌肉的收缩力便增加2倍。
这是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大的主要原因。
大白鲨的鼻孔上边有一系列感觉小孔,这些小孔能 (灵巧、灵敏、灵活)地探测到猎物发出的微弱电磁场,因此大白鲨能百发百中捕获猎物。
通过鼻上小孔,大白鲨还能依据地球电磁场,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游动时丝毫不差地把准方向。
大白鲨游动时,将上下颚收缩在鼻子下边,使头部成流线型,以减少水的阻力。
大白鲨是海洋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起着控制海洋中某些哺乳动物数量的作用,吃掉其中的老弱病残者,促进生存竞争。
另外,大白鲨还吞食海洋中的动物尸体,清洁海洋。
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被人类大量捕杀,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列入了濒危动物名单。
1、文中横线处应选填括号中的一词。
完整版)初三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完整版)初三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指出,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而气候变化将导致降水的不平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下降的问题,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挑战。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极少,分布不平衡,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②段中,“此”指代的是大气降水。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包括人均水资源极少,分布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受季风气候影响,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
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广告语1:保护水资源,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广告语2:珍惜每一滴水,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
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中心——地核的温度在3700℃~4500℃之间,比白炽灯丝热得多。
如果人们真的能乘坐“地下火箭”去地核探险,必须穿上绝热材料制作的防护衣,并且戴上深色墨镜。
那里可以说是一片火海了。
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是地球内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释放出来的。
这些放射性元素每年大约要发出27.3万亿亿焦耳的热。
但是,地壳是热的不良导体,阻碍着地热的外流。
每年平均只有8.4万亿亿焦耳的热能够散发到宇宙空间,其余的内能则储存在巨大的地下热库中。
有人估计,仅陆地部分地面以下3km之内的地壳,它的地热能储量,大约相当于140万亿吨标准煤,是全世界煤炭远景储量的13倍以上。
我国是最早研究和开发地热资源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东周时代就有了开发地下热水的记载,汉代的张衡也着有《温泉赋》。
2012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精选02【四月版】
2012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精选02【四月版】都有答案,有的有详细解析。
有的是选自中考真题,有的是选自一摸或者二模,有的是选自名校的期末考试题。
2011年重庆万州区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模拟训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3—17题。
(20分)全球变暖离你有多远李柯勇①最近,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环保政策。
办公室空调温度被限制在26℃以上,不能随意降温——这轻微的不爽快,让许多人突然意识到:“全球变暖”原来离自己这么近。
(一)气候变化正悄然影响人们的生活②今年1月末,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节气,南京北极阁本该10月盛开的秋桂竟绽出了朵朵花蕾,游客们惊喜地嗅着花香,却没有嗅出气候异样的预示。
③人们已经习惯了“暖冬”,北方家庭因此节省了取暖费,服装销售商叫苦不迭——他们的冬装不得不提前打折。
与此相应的是“酷暑”。
5月,四川、重庆又受到热浪冲击,当地居民心有余悸地想起了去年遭遇50年来最大旱灾、上千万人饮用水困难的痛苦经历。
④几年来,人们对极端天气已不再惊诧。
(1)拿北京来说,2001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导致全城交通瘫痪。
2004年夏,仅仅两小时的暴雨量就让京城沦为泽国。
2005年5月,20年未遇的强冰雹把成千上万辆汽车砸得坑坑洼洼。
⑤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海平面在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这样一些事件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人们的生活。
⑥新近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说,如果再不采取任何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暖还可能使江河径流量减少,旱涝灾害出现频率增加。
2010年至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
气候变暖还可能扩大虫媒活动范围,导致新型传染病的暴发。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52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52题(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⑥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1.第①段从______________、行政区域、________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012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
2012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说明文阅读专题【2012年四川南充】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2012中考备考说明文(精选真题练习)
2011年全国各地市100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2011真题)安徽省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
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
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
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
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
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
中考专题 说明文阅读(一)
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 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摘自2011年5月《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温度增高,时间增加,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会越大。 B.重金属元素锑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C.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 从石油中提取的。
答案:湿地的形成 湿地的作用(功能) 人类对湿地的漠视及破坏 2.文章开头部分指出“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请根据具体内容说说“湿地的多种独特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调节地球的水循环;是“天然的过滤器”(或“是地球之‘肾 ’”);是生命的家园。
断消减,功能不断下降,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 的平衡;同时,还造成湿地降解污染能力的下降,导致水质不断恶化,许
多河流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的功能。比如,目前我国大型河流61%的河段
已被污染,不可饮用。另外,又致使其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的能力下降, 直接给调蓄防洪带来极大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
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
物墙。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
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 围墙。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
空气中取水 阅读附答案
空气中取水阅读附答案 空气中取水弗雷德皮尔斯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倍多。
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
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
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
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
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
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
从2002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
10_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
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张大塑料帆网。
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
每张帆网有40英尺10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加仑水。
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英里外运来。
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
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
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
(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1.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幺?3分)2.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分)3.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
2012年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卷
湖南省永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今年我国地球日的主题是:“共担绿色责任,展示绿色中国。
”某校为此举办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一、走近自然——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阅读该校为此次活动发出的提议书的正文中的一段,完成1-4题。
春光(),寥阔的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贮蓄..着水藻与绿萍的啜泣,盘虬卧龙般的紫藤萝瀑布将宁静和喜悦流向心底,应和着三味书屋传出的参差..不齐的惬.意的读书声;夏日(),芊.芊细草在蝉的聒.聒声中酝酿成磅礴.之势,在广袤无银的原野上恣睢.地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秋波(),肥硕的瓜果、清冽.的溪水梦寐.在牧羊女的静谧.中;冬雪(),江南的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的季节,哪比得上北国的雪“如粉”、“如沙”。
《童趣》徜徉在四季潺.潺的溪流里,陪五柳先生一起在小石潭赏《春》《观潮》,听《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人生》的《孤独之旅》原是要这般《敬畏自然》,才能感悟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A菜畦.(qí)贮.蓄(chù)啜.泣(zhuì)盘虬.卧龙(qiú)B应和.(hè)惬.意(xiá)聒.聒(guō)参差..不齐(cēn cī)C酝.酿(yùn)磅礴.(bó)恣睢.(suī)芊.芊细草(qiān)D梦寐.(mèi)清冽.(liè)静谧.(bì)潺.潺溪流(zhān)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 寥阔的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贮蓄着水藻与绿萍的啜泣。
B 应和着三味书屋传出的参差不齐的惬意的读书声。
C 在广袤无银的原野上恣睢地滚动。
D 肥硕的瓜果、清冽的溪水梦寐在牧羊女的静谧中。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融融炎炎澹澹皑皑B 融融炎炎蒙蒙纷纷C 蒙蒙融融漾漾纷纷D 澹澹炎炎融融皑皑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捕捉空中之水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关于水的说明文
捕捉空中之水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关于水的说明文《捕捉空中之水》说明文阅读原文①空气中有一些水,这也许是一些人想象不到的。
其实,从雨的形成和下降就可以理解,如果气雾分子含水量到达一定比例,就会凝结下降,形成雨。
②不过,在不下雨的时候,空气中也含有水,卫星观测表明,无论什么时候,地球表面都始终有30%的地区被云雾覆盖。
在夏秋季节,即使一块不太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也有10万升左右。
而在浓雾中行走的人,都有过被雾水打湿头发和衣服的经历,可见雾中的含水量不可低估。
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丰富的水资源,使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想出了许多办法。
③加拿大的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多雾又盛行风的地方,在离地面2米处,将双层的有1平方毫米小孔眼的尼龙布网,架设在与风向垂直的地方。
当浓雾经过尼龙布网时,约有80%较大的雾滴被孔眼捕捉住,经碰撞合并后凝聚成大水滴,这些水滴顺着尼龙布网流到下面的水槽中。
当网的大小为4×12平方米时,最多的一天可从雾中取水700多升,平均取水量为237升。
④德国不莱梅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设备,能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
这种可移动的装置体积只有1立方米,每天大约可提取1000升饮用水。
该设备的核心是一种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剂(如碳或其它聚合体)。
水被吸附后,采取物理的方法(如阳光照射),使得水从吸附剂中蒸发出来,凝结到凝结器上,再经过消毒和加入矿物质等流程,水就可以饮用了。
这种设备尤其适用于只有海水、成水或地下水被污染的地区。
当有雾出现时,设备采集水的效率会成倍提高。
⑤西班牙科学家曾在特内里费岛上建成一座温室,为了解决温室内植物的灌溉问题,科学家将岛上潮湿的空气吸入温室之中,再将温室的四面墙和屋顶进行降温冷却,潮湿的空气便在冷凝的墙体上变成小水珠,汇集起来。
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且还能供人畜饮用、洗涤等。
⑥当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的措施,当属人工增雨——将云中的水分转化为降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取水
弗雷斯·皮尔斯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 倍多。
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 %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
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
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
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
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
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
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
10 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
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
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
每张帆网有 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
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
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
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
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
(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15、结合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 大气中大约98%的水处于水蒸气状态。
B 空气振动能使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燕凝聚成雨滴。
C 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表明“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的情形并不确定。
D 从海洋上涌来的寒冷的近海气流携带着大量水分。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制造露水的巨大效果。
C 说明在沙漠地区,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
D 说明了从空气中取水有很大的可行性。
17、空气中取水的译意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3分)
答:①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②在温室中用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制造露水,③通过塑料帆网收集雾水。
(2012湖南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