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陶 不合 , 倍受 排挤 和 压制 , 仕途 惨 淡 。在 婚姻 上也 很
度于 3 9岁便 辞世 。 他一 生 的遭 际 . 梦似幻 . 如 扑朔 迷
形 象 . 议 论 而穷 思 维 , 绝 引人 于 冥 漠 恍惚 之 境 …… ” 不 幸 , 子 王 氏 出身 名 门 , 长年 分 居 , 因操 劳 过 妻 因 终
【 作家作 品研究 】
沧海 月 明珠 有 泪 , 田 E暖玉 生 烟 蓝 t
— —
谈 李商隐爱情诗 的朦胧 关
刘凤 琴 l '
(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陕 西 西 安 7 0 6 ; . 阳师 范学 院 图 书馆 ,陕 西 咸 阳 7 2 0 ) 1陕 10 2 2 咸 100
看花 。 同时它 却能 强烈 地激 发读 者 的感情 . 但 唤起 读 能成 为婚 姻 ;在仕 途 上李 商 隐也 经 历坎 坷 .4岁进 2 者 丰富 的想象 .具有 无 比 的生动 性 、丰富性 和 独特 士登 第 , 随后 又投 靠 于泾 原节 度使 王茂 元 幕下 . 由于 性, 直指读 者 心灵 。 正如清 人 叶燮 所说 : ……妙 在含 其 出众才 华得 到 赏识 :爱 其 才 ,表掌 书 记 .以女 妻 “ “ 蓄无 限 , 致微 渺 , 思 其寄 托 在 可 言不 可 言 之 间 . 指 之 , 其 得待御 使 ” 以后 由于政见 与 已受拜 为相 的令 狐 。
义生 文 外 . 响 旁通 。 秘 伏采 潜 发 …… 始正 而末 奇 , 内 众所 周 知 ,李 商 隐 的一生 是 极其 坎 坷不 幸 的 。
明而外 润 , 玩 之者 无穷 , 使 味之 者无 厌 。 实际 上谈 的 他 出生 于没 落 士 大夫 家 庭 , 年 寒 微 . ” 少 自称 “ 南 穷 樊 也 是 “ 胧 ” 问题 。 胧 诗 , 朦 的 朦 它所创 造 的意境 不是 十 冻 ”[ 4 1 。在王 阳 山学 道 时发生 了与女道 士宋 华 阳之 间 分清 晰 . 达 的思 想 内容 也不 是 十分 明确 , 同 隔雾 刻骨铭 心 的初 恋 , 表 如 由于种种 原 因 , 们之 间的爱 情 未 他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朦胧婉约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和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往往情
感深邃、意蕴幽隐,语言绮丽精工,给人以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的感觉。
2.情感怅惘哀伤。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情感的怅惘和哀伤,其形象迷离隐晦,
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隐晦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微的爱情心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3.重视心灵深处的探索。
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注重对心灵深处的探索和表现,
其诗歌常通过对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拓与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4.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还往往融合了政治上的讽谕,通过诗歌反映出其对政治失意和精神苦闷的感受。
5.具有浓厚的象征和暗示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艺术构思上继承和发展了古
代诗歌的比兴寄托手法,其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给人以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综上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从李商隐诗的朦胧美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从李商隐诗的朦胧美看中国古典诗歌
的审美特质
唐小娟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2)002
【摘要】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唐小娟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公共教学部,西藏,林芝,8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阳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J], 刘凤琴
3.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读梁宗岱诗及诗论感其求美历程 [J], 黄天怡
4.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
阳;刘登宇
5.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唐代是一个暴动的时期,而的诗歌无疑就是站在歌领域这座颠峰之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商隐所创作的爱在中、晚唐又是另一座宏伟高峰。
其典型情感括能力,复杂的心里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的情感的诗歌创作本领,不仅是唐的诗坛上的奇葩,而且更是中国古今爱情诗的丰碑。
一、李商隐创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燓南生,是我国唐代中后期的一位有着极高成就的杰出诗人。
李商隐是和、李贺并称的唐代诗家“三李”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早期便是一位早露才华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号为“关中四子”,又与刘长卿、张楚金、刘慎虚等齐名。
李商隐生活在了一个日落西山的唐王朝崩溃前夕,他的一生是力求有为的一生,但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在李商隐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令狐楚。
令狐楚是当时唐文宗时期的朝廷元老,李商隐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但这位老先生对李商隐的资助和扶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李商隐不但从这位老先生身上得到一名官职,而且还学习到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文的写作技巧。
当李商隐往京城去应试时,令狐楚总是助其旅费;当天寒地冻,李商隐衣服不周时,令狐楚也总是是殷殷照顾。
恩情之深,确非泛泛。
而其,李商隐在创作如果没有令狐楚的指点,他的文不可能如此精进,诗中的用典遣词也不一定能这样富,诗的风格可能又是另种风格。
在令狐楚死后,李商隐跑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幕僚,王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于此同时,李商隐很不幸的卷入了党派斗争之中。
由于之前的给他授业的令狐楚属于牛党,现在的王茂元属于李党,尽管李商隐绝不以党徒自居,但他的举动,大受牛党攻击,因此在政治上李商隐受到排挤。
最后,李商隐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中(1)李商隐与女冠的那些事。
李商隐青年时期,曾经在河南济源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隐居学道,因此他有机会熟悉当时成为特殊风尚的一些女冠的风流旎的生活。
沧海月明珠有泪_蓝田日暖玉生烟_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_刘凤琴
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刘凤琴(1975-),女,陕西大荔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6年10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Oct.2006第21卷第5期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21No.5【作家作品研究】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
《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戴叔伦语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隐秀”一节,谈到“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厌。
”实际上谈的也是“朦胧”的问题。
朦胧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原诗》)。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1]。
一李商隐作为晚唐的著名的诗人,爱情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
“迷离”就诗歌而言,指其表层艺术形式所显现出来的一种难以琢磨的思想感情。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
就意境而言,“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副时间、地点清晰可靠的画面,而是一种空灵缥缈的但却可以把握的意境”[2]131。
在朦胧孤冷之中蕴含着清澈晶莹的悲哀,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独有的意境,这种“意境”可以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标举之[3]。
这种凄清,给人一种“永远纠缠,索回于心迹”无法摆脱的感受。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景象。
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这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诗人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这样,诗歌四句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锦瑟》的华丽、深沉、缥缈、神秘,在我们读来有如庄生化蝶之翩翩,有如美玉生烟之缥缈。
虽不解其意,但仍被其朦胧之美所陶醉。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
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人生坎坷不堪,“然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在百花惊艳的唐代诗歌园圃中开放出一丛绚丽夺目的奇葩,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
”但他的诗歌以朦胧晦涩著称,留下许多谜团,尤其是其中许多题作“无题”的诗歌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确解。
究其原因,当与道教语言对他的影响有关。
道教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蔑视语言文字的观念不同,而是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正如葛兆光先生所云:道书“为了宣传神灵的灵异威严及鬼怪的可怖与凶恶,为了引起人对理想中的仙界的向往,当然也为了保证道士对于沟通人神天地的特权,它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独特和怪异的词语,所以它不是无文字语言以为说,而是专凭文字语言以为神。
”道教典籍因而常常使用一些古奥艰深的语言,以追求一种玄奥莫测的宗教宣传效果。
作为一位道教信仰者,李商隐怀有浓郁的道教情结,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大量使用道教语汇,包括道教隐语、典故、故实名词等,从而使他的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美的奇异色彩,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一、道教隐语与李商隐诗歌语言的模糊美隐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隐秘性的话语,它是诗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宗教的产物。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款曲的媒介。
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
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
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这种隐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所凭依者大半是主祭者或女巫。
”因此,隐语有点谜语的味道,就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曲甚至晦涩,让人不易索解。
闻一多先生云:“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
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把原本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的明白的说得不明白。
”中国道教以神秘之“道”为最高追求,又宣扬神仙信仰,于是为了隐秘其修仙之术以自珍,并达到崇道的目的,便常常使用隐语来称呼某些事物或宣扬某些观念,使之显得玄远深奥。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其词意的深远、情感的丰富和表现技巧的高明而著称。
李商隐的诗歌被誉为“唐诗后期的明珠”,其诗歌中的“朦胧美”更是一大特色。
“朦胧美”是指李商隐诗歌中那种模糊的美感,他在诗中不直接描写,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一种模糊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清晰明了的,而是一种含蓄、隐晦的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省略、暗示、借代等。
例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句诗中,李商隐省略了主语和谓语,让读者通过想象来补全,从而达到一种模糊的美感。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他用“东风无力”暗示了自己的心情,而用“百花残”借代了离别的悲伤,让读者在朦胧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凄凉和哀愁。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他独特的审美表现方式,通过模糊而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一种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清晰明了的,但却是深远、含蓄的,让人难以忘怀。
- 1 -。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暮秋独游曲江》鉴赏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暮秋独游曲江》鉴赏《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注】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就地久天长永存。
可是,多少惆怅,只有那不尽的江水滔滔流去。
【赏析】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
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相貌出众,才华横溢。
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后来“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
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
“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元稹《离思·其四》里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同样的感慨,都是诗人对自我和爱情的证明,表达了对恋人的忠贞,李诗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
末句,作者由情转景,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视听错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至极。
自古以来江水就是愁的代表,杜工部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的长江水,是无尽的秋愁。
诗人表面写景,实际上还是写愁和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角度而已,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一个明写,一个暗写,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寓情于景。
以景作结,诗虽然戛然而止,而情却如曲江流水,悠悠不尽,更加衬托了悲的无垠,情的绵长。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文学成就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锦瑟》的美学意蕴
《锦瑟》的美学意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虽然这首诗的中心难以定论,但是它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
细品此诗,我们就会发现它蕴含的美学意义,即朦胧美、悲剧美以及缺憾美。
一朦胧美朦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境,当然也是一种美。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
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
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
品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就会发现该诗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情境。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美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
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
作者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作结,表明作者到老还是珍重这份感情的,虽无需追忆,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即说作者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如水中花、镜中月,琢磨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于是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
象水中月,雾中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
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
尤其在诗歌中,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
因为诗歌是反映作家审美体验的,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过程,不是科学的鉴定,无法用物理数学的概念加以精确地分解和综合,主体对体的审美关系,往往也是一种模糊的意识。
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审美主体不可能把这种意识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形象表达出来,只能是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要使这种难以明言的内心心情结晶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也只能用模糊朦胧的诗境来表现。
通过朦胧的意象和模糊的意旨带来的审美效应,吸引着读者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去反复体味作者所暗示的美的素质。
把作者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在内心体会出来。
如《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这是诗人寄给所恋女子的一首诗。
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却用东方朔、嫦娥、十二城、彩蟾、玉楼、水晶帘等六个神仙方外典故,使诗显得迷茫渺弥。
我们只有进行反复体味,进行审美再创造,才能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
诗中的第一句用东方朔和嫦娥的典故,感叹人神恋爱和入道求仙的不可兼得。
第二句用十二城和彩蟾两个意象,可使我们意会出宋华阳姐妹因入道而如入广寒宫,已苍茫绵蒙令人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锁”字写出了楼高院冷和女子因宫规束缚而丧失了爱情自由。
从第三第四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本想同华阳姐妹一同在月下赏月的,但是来了却只能翘首遥感。
宫禁森严,“玉楼”似为“水晶帘”所隔。
在这首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你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
把诗人对华阳姐妹的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那可望不可及的矛盾心态以这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由这朦胧美这种审美形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朦胧的美感,是在更高层次上表现的审美情趣,正是他天才的艺术创造。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这种朦胧美,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生命。
朦胧美在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最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意象的朦胧,二是意境的朦胧,三是意旨的朦胧。
二.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方法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着好几方面的特征,其中,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是形成其爱情诗朦胧美最主要特征。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李商隐善于学习先师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经验,从他们那里直接继承了象征比兴手法。
诗人运其神思,让美妙的联想和幻想翅膀,翱翔古今,搏击天地,他的联想和幻想又是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去表现特殊意义。
他往往寄情于草木花鸟,赋予他们人的感情性格,使它们本身特定变化和人类的感情变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双重性格的合一,使诗中具体的事物披上诗人心屡的折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诗人以人们常见的“春蚕”“蜡炬”设喻,把那份如丝之长,如茧之缚缠绵着的生列不渝的相思阐释出来了,昭示着只有死亡,才能把彻骨的相思抹掉。
诗人又往往寓象征于比兴之中,用诗人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飘渺朦胧的诗境和变化无端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诗人用象征和比兴手法,表达出了那亘古的悲哀,似乎无法言诠的情意。
由于象征比兴的运用,使诗的意境变得缥缈朦胧,又由于象征比兴的不确定性,使诗的意旨也带有不明确不定期性,显得模糊,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造出情感形象,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我们很少见到一个个勾勒得十分具体的自然特象和社会、人物形象。
他多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绘,将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感受、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从而塑造出情感形象。
让我闪看看《春雨》这首诗:怅卧新春白衿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这多像一幅凄冷哀婉的《潇潇春雨图》!在这里,白门是寥落的,红楼是凄冷的,雨丝是飘忽的,灯光是昏暗的,梦是依稀的,云是阴沉的,雁是孤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寥落,一切都是那么阴冷,那么的孤独。
在这里,诗人并未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只是着重渲染出一种氛围,在这种凄冷、飘忽、孤独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种心理感觉,一种感情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完善,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感情形象。
而这感情形象无疑也象那似梦如情、飘忽迷离的意境一样,也是朦胧的。
反过来,这朦胧的感情形象适宜用这种朦胧的意境来表达。
因为感情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它无法用清晰的形象来表达,只能用朦胧的意象和意境体现出来,让读者在这朦胧意境的体会中悟出诗人的那份感情。
大量用典故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也是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爱情问题,有时于人于已都有不便明言之处,借典故来表达,可给具体的情事披上一层轻纱,使之更神秘更美。
并且,恰当地运用典故,通过暗示唤起读者的联想,就可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和交代。
李商隐对这点是认识得很清楚的,况且他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有广博深厚的古文知识,经史罗于胸中,各种典故信手可拈。
他的诗往往选取天仙、神话、佛道、方士的某些传说入诗,并以贴切而富有情韵和象征意味的辞藻加以表现,为意象和意境裹上一层神秘的迷雾。
据不完全统计,李诗采用的神天仙语、世外言谈的物(事)象有轩辕黄帝、羲和日御、帝阍守天、佛爷世祖、蓬莱三山、阆苑附鹤、女床栖鸾、麻姑搔背、嫦娥奔月、仙人采芝、王母下凡、萧史引凤、庄生晓梦、望帝化鹃等等一千二百多事。
按其存诗六百首均之,每诗竟二用神仙方外、禅僧佛道语。
而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这类典故用得更多。
如《圣女祠》中,就一连用了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钗头白燕五个有关神仙的典故。
这些仙典,本身就具有朦胧感,使人感到迷离窈冥,把它用到诗中,更使整首诗都缭绕着些神云仙雾。
并且,由于典故本身具有多义性,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这就使读者在理解上增加了许多角度,这又导致了意旨的朦胧。
再者,由于用典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所引用的典故来暗示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就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增添了曲折美妙的诗趣,又造成了间接性的朦胧美感。
从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三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爱情诗更注重的是在诗中表现心理体验和情感信息传递。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反,不是刻求形象的完美和意境的鲜明,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不相关的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造成一种迷离仿佛的情感境界,以使读者在这境界中接受到这情感的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一种朦朦胧胧,杳渺飘忽的美感享受。
朦胧的意象、朦胧的意境、朦胧的意旨,集中体现出朦胧美的审美效应,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以天才的创造,丰富了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将诗歌的欣赏引向了一个较高的阶段。
他以朦胧美这艺术特征,在几千年的诗坛中,一直发出熠熠光彩,博得千古不朽的诗名。
晚唐诗坛“巨擘”的美名,他是当之无愧的。
三.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