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论《华西都市报》的改革与成就
论《华西都市报》的改革与成就摘要:《华西都市报》,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报纸十强并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享有庞大的读者群和绝对的公信力。
2004年、2006年、2007年三次荣登全球日报发行100强,多次获得国内外媒体大奖,并且成为六大核心新闻传播学术刊物论文的研究次数最多的对象。
这对一份地方性都市报而言,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就,而它的成就始于其创始人席文举的早期改革。
改革后的华西都市报从市场需求出发,特色鲜明,定位明确,这不仅使该报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引发了国内报纸尤其是都市报的改革浪潮,对国内新闻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就针对华西都市报的兴起,改革,特点,和成功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席文举,都市报,市场定位,市民报,改革创新《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因全面系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
一,华西都市报的成就与研究价值作为一家四川地区都市报类报纸,华西都市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发行量为115万份,是中国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享有庞大的读者群和绝对的公信力,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报纸十强。
2004年、2006年、2007年三次荣登全球日报发行100强。
并且多次获得国内外传媒大奖,仅2008一年就荣获“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强势媒体30强”,“中国标杆品牌”等荣誉。
不但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良好的口碑,在学术研究上,《华西都市报》也一直是各大新闻传播学术刊物论文热衷于研究的对象。
众所周知,学术关注度大小是一家媒介社会影响力高低的最直接体现。
而据文献分析,2000年以来:在六大核心新闻传播学术刊物《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华西都市报被作为研究对象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浅析都市报知识性内容及其特点
浅析都市报知识性内容及其特点内容摘要:都市报是以市场为主导、趋向于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是较为完全形态的市场化报纸。
其知识性内容针对广泛受众群,以普及知识为目的,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般读者都应该或需要知道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都市报的知识性内容体裁多,涉及范围广,信息多样,专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加贴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能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满足受众的教育需求和知识欲望。
所以说,一份好的都市报纸应当成为读者的小百科全书。
关键词:都市报普及知识内容丰富服务读者市民化贴近生活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出版的1926种各类报纸中,党报438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23%;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占15%,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报纸门类。
有人说,都市报是在全国2000多种报纸激烈竞争和市场分割基本完毕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种说法不无依据。
都市报带来了中国报业市场的大变革。
【1】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标榜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都市报陆续登场,成为报业市场的“新贵”。
【2】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报业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都市报”这样一个新兴的媒体群落。
以陕西省省会城市为例,《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等都是本地非常受市民喜爱的都市类报纸。
一、都市报知识性内容的体裁知识性是都市报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使报纸在传播知识和普及科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方面的文字从体裁上说大致有以下几中:(一)史话史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某一学科、技术、活动、人物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文艺副刊到今天的综合性副刊乃至于专刊,都活跃着这种文体。
其知识性、趣味性特征也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二)知识介绍这种体裁隶属于说明文类。
语言上尽量摒弃修辞等夸饰技巧,恢复语言的纯净面目,力争给读者简明扼要的知识展示。
19世纪初,外国人首先在中国揭开近代报纸发端的序幕,他们的报纸上大量刊登科学知识,如有关日食、月球、地球运转、火山爆发等天文、地理知识,西医西药、生理学、解剖学等基本医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还有牛顿力学三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都市报
二、研究主要成果
现代都市报应具备以下两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其一,就经营管理而言,它们彻底地走向市场化,是目前报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报群;其二,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倡导市民性、可读性、服务性、指导性。大量的服务性报道履行了报纸的“守望环境”的功能,在市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市报及时报道了各项设施的建设和进展情况,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动议,及时地表扬了积极的、正面的人和事。与此同时,都市报不时地批评一些妨碍市民生活的人和事,都市报的舆论监督,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服务这个层面上展开的。
三、发展趋势
都市报时评发展有着独特的的推动力首先,时评兴盛与发展的是一件有着自身特殊规律性的现象。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受到舆论环境的影响,中国媒体的类型比较单一,在这些媒体上的评论作者相对比较单一,评论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单一,选题多关注国家发展大局而较少关注公民个人命运。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论说”盛行的时代,一些真正现代形态的新闻评论开始零星出现了。新时期“时评热”对于表达公民利益诉求、监督权力运行状况、启迪民众思想智慧、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较,时评强调理性分析。其“论”的成分比传统评论要少一些,“分析”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当今,时评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报纸不可无时评”、“媒体不可无时评”,以至于不管是报纸还是网站,倘若不开辟时评版面或时评专栏,就被认为缺乏现代意识和影响力。
19世纪初,美国报纸上已经出现了言论版。言论在西方的理论依据,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主张,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如果媒介部承担提供这个场合的义务,就应有人来监督媒介,使其尽到责任。”“正如自由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媒介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功能,但是除此之外,它还必须承担讨论社会冲突的功能。”,基于上述论调,西方的报纸尤其是严肃性的主流大报都设立了言论版。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史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新闻版面应只提供事实,不参加私家观点,而报社和公共意见只能通过评论版面加以表达。
浅谈都市报专副刊新时期的新探索
浅谈都市报专副刊新时期的新探索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报业也在不断的创新变革,都市报作为读者主流选择之一,也在一直追求创新,满足读者需求。
而专副刊作为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都市报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本文将对都市报专副刊新时期的新探索进行浅谈。
都市报专副刊新时期的新探索定位的精准化在新时期,都市报专副刊更加注重精准定位。
在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下,都市报将专副刊的定位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调整,注重在聚焦细分领域上做深、做精。
以《读者文摘》为例,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仍然推出了《读者健康文摘》,更好地满足读者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
而人们关心家庭教育的热点也催生了《家庭教育手册》等子刊的诞生。
这些都是都市报专副刊在精准定位中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的实际行动。
内容的丰富多样都市报专副刊从传统的新闻资讯到现在的丰富多样,多样化的内容也是新时期的一大特色。
报纸的内容追求大众化、亲民化,因此选择性很大,除了传统的新闻资讯,还有养生、科技、美食、运动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样的丰富多样满足了读者对多样化信息需求,增强了读者粘性和阅读兴趣。
长期实践表明,单一的内容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远远不如多领域、多元化的内容丰富多样,能更好地赢得读者的青睐。
构建社交生态圈在新时期,社交圈的构建也是都市报专副刊的一大探索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社交途径获取各种信息,而社交圈的构建无疑是另外一种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都市报部分专副刊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并且与其他公众号、平台、网站等形成精准的社交生态圈。
比如,《都市快报》的公众号与《娱乐星光汇》、《生活小常识》等互相结合,更加精准地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打造更加多元化、优质化的精品阅读。
此外,基于社交圈的构建,都市报还可以增加读者的参与度,加强读者与报社之间的互动程度,促进对报业的推广和传播。
总结都市报专副刊新时期的新探索不仅是报业领域的一大创新,也是满足大众化需求的追求。
对都市报改版的几点看法
打开报 纸就能看 到最好看 最抢 眼的新 闻,这
3 9
是 都市报走 向 “ 厚报 时代”不得 不采用 的增强 报 纸吸 引力 与 冲击 力的手段 。第 二要 把报纸 的
思想 阵地做 强。做报 纸就是要 做思想 ,做深度 ,
责 任蝙 辑 : 白 洁
盲目 追 求主流化 ,结果往往是 报纸在 内容上显
得大而空,在影响力上曲高而和寡,不仅扩大
不 了影响范 围,反 而失去 了本地 的影 响力。 国 内很 多成功实 现主流化 转型 的报 纸 ,譬如 《 南
方都市报 》 , 就是 因为本土新 闻做得好 。从 国外 媒体 的发展趋 势来 看 ,许多媒体 也都在 努力增
优势 ,实现有机融合 ,搭建与读者互动 的平 台。
可 以开辟相关 的版 面 , 既 可以整合 电视 、 广播、 互联 网等媒体 的碎片化 资讯 ,也 可以通过 和网 友互动做一些新闻 , 搞一些活动 ,这样不仅可 以 增强报纸的贴近性 , 同时也可以吸引年轻读者。
( 作者单位 : 北方新报社 )
版谈些粗浅 的看法。
一
史 万枝
加本土 新 闻的量。 由此可 见 ,加大本 土新 闻的 质和量是 必然选 择。一方面要 多扩展 本土新 闻
的领 域 和容量 ; 另一 方面 ,要 提 升新 闻品质 ,
Hale Waihona Puke 在写作 手法上注重原生态 ,语 言要朴实 、精练 ,
从 老 百 姓关 注 的利益 点 、兴 奋 点去 挖掘 新 闻, 增 强新闻的贴近性 、服务性 、可读性和必读性 , 并且让读者在最短 的时间内, 获取最丰富的信息。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
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强化广告营销
通过创意广告和营销活动,提高报纸品牌的曝光 度和市场占有率。
03
报业改革策略
优化体制机制
优化采编机制
建立更加灵活的采编机制,适 应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提高
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时效性。
推进媒体融合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形成全媒体采编和传播体系,扩 大报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将在新闻采编、发行和营销 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2
报业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优化新
闻报道内容和形式。
数据分析将为报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提高发行和广告营销
03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国际化战略
加强与国际报业的合作,引进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报业发展空 间。
创新驱动的战略
内容创新
注重原创报道和深度分析,满 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技术创新
运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报纸
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经营创新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会员制 、付费阅读、广告创新等,提
高盈利能力。
线上媒体将促进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例如短视频、直播、H5等多媒体形态。
新闻传播方式将更加多样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将 推动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 播平台等将成为新闻传播的
重要渠道。
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互 动新闻等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将更加普及。
报业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与运用
01
传统报纸需要转型为数字报纸,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APP等数字媒体平台。
关于我国都市报发展的几点研究
关于我国都市报发展的几点研究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报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它以其灵活的机制、市民化的风格成为中国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本文从探索都市报的起源出发,总结其发展趋势,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都市报的良性发展提出针对性意见,从而说明报业市场化进程仍然是新闻改革不断努力的方向,报业经营的市场规律不容忽视。
关键词:都市报,发展,市场化,主流媒体关于都市报的内涵,众说纷纭。
在目前来讲,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定义是:将第一份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的特征作为其内涵,其主体基本限定在城市辰报。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就经营管理而言,它是目前报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报群,就报业风格而言,呈现权威性和小报化的两极取向。
总之,凡是定位于服务市民百姓,切底走向市场的都可以理解为都市报。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风起云涌,报业竞争日趋激烈,都市报作为报业的新锐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都市报发展所焕发的这种个性引起了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众多的人开始研究都市报。
本文从论述都市报发展的背景特点入手来剖析都市报的发展历程和问题。
一、都市报出现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一)都市报出现的背景在日报和晚报之后,中国迎来了都市报时代。
也就是说,都市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报业的第三次浪潮。
并在1999年前后达到高峰并延绵至今。
都市报的出现和整个90年代浩浩荡荡的都市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都市化的进程诞生出大量的城市白领,这些人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工作中竞争压力大,迫切需要了解外界信息或是下班后需要消遣。
都市报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项功能。
我国报业的市场化是都市报出现的根本原因,都市报的出现是我国传媒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1949年后,我国报业出现过两次市场化进程,分别是建国初期的报业市场化进程和改革开放后的报业市场化进程。
这都是由于国家财政压力引发的改革。
报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拓展了报业自身的发展空间,其直接可见证的结果是报纸种数扩张和广告供给的扩张。
都市报的意义
都市报的意义作者:梁衡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5年第02期“都市报”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报纸品种,不觉已经20年了,而且已成为报业中的一个支柱。
如果写报史不该忘记这一段历史。
“都市报”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当当响,其实它的产生是阴差阳错,被逼无奈。
上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大发展,许多城市纷纷要求增办晚报。
但当时思想还不很解放,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
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还是晚报的内容。
不想口子一开,倒出现了一个新报种,给报业带来新的竞争,新的繁荣。
都市报的产生其意义有两点:一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是报纸走向市场的标志。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十四大报告中关于市场经济有两段著名的论述,一段是讲市场经济的作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另一段是讲我们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和方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要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
”都市报正是适应了当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是“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结果。
另一个意义是突破了报纸的机关报体制。
我国的报业结构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单一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体制,全国只有186种报纸。
新闻出版署成立后,上世纪90年代初批准出版了一批新报,但主要又是各部委、行业所办,仍然是机关报,一方面是公款办,公款定,浪费公共资源,一方面是没人看,自费市场形不成,公费市场却在继续萎缩,当时叫“机关报危机”。
都市报
试述“都市报”的发展策略都市报“三个转型”的战略思考(摘要)都市报曾经催生和带动了我国报业体制的新一轮改革。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都市报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都市报要想适应新时期报业竞争的形势,必须及时实施“三个转型”的新发展战略。
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新的战略,就要处理好事业、企业和产业等若干关系。
(关键词)都市报三个转变必要性可能性战略思考都市报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催生了我国报业市场办报格局的一轮新的转型。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笔者认为都市报必须及时实现办报人从传统的报人向传媒经理人的转型、办报实体从传统的报社向现代传媒的转型和办报经营者从办报理念向经营理念的转型。
这“三个转型”无疑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对都市报传媒的“第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三个转型”的必要性: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都市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执行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正日益趋于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都市报传媒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与时俱进,赢得主动和长足的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就要全面适应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这个基本国情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新变化,自觉和更有成效地从以前的粗放发展向追求更趋理性和良性循环的集约发展转型。
2、都市报传媒应对WTO和全球化,强化其产业属性和顺应报业市场进一步细分后新闻竞争更加剧烈的积极调整。
加入WTO后国外传媒巨头对我国这个潜在的传媒市场虎视眈眈,国内传媒业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都市报在内的各种传媒都面临着新的一轮挑战。
对于依附于市场运作、从一产生就把自己生死存亡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兴衰紧密相连的都市报来说,它的产品要想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进一步零距离地接近市场。
因此,都市报必须真正革新传播理念,抛弃传统的传播运作模式,改变经营观念,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争取稳定的受众群,夺取媒体新一轮细分化市场中的制高点,做到既有高度的媒介影响力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首先,报业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报纸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报业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发各种移动端和网络端的新闻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同时,报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的需求,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兴趣推送定制化的新闻内容,提高读者的粘性和忠诚度。
其次,报业应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报业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来吸引读者和广告主。
报业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性和专题性的报道,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媒体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跨媒体报道,形成覆盖面更广泛的独家报道。
此外,报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在与读者进行互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次,报业需要实现内容创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于新闻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
报业需要通过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和特色专栏等方式,提供高质量、独特的新闻内容,满足读者对于独家报道和深度分析的需求。
同时,报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引入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最后,报业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
传统的报业模式是单向传播的,读者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报业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让读者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报业可以通过开设读者专栏、征集读者投稿等方式,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和新鲜感。
综上所述,报业的发展战略及策略需要通过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实现内容创新和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等方式,实现报纸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报业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形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董天策:都市报崛起与当代中国报业创新(加图)
都市报崛起的背景
报业发展背景 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提 出“三个报业时代”: 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日报时代” 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晚报时代” 90年代中期以来:“都市报时代”
都市报崛起的背景
报业发展背景
晚报的崛起
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中国晚报“百舸争 流” : 1980年全国只有两家晚报,1983年上升到 15家,1989年38家, 1990年44家,1992年 66家,1993年71家,1994年猛增到128家, 1998年发展到144家。
都市报崛起的意义与价值
实行自主经营机制,推进了当代中国报 业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的办报模式,事实上使当代中国报业尝试现 代企业制度; 良好的经营业绩壮大了当代中国报业的社会 影响与经济实力,有效地推进了报业集团或 传媒集团的组建;从而为进一步的报业体制 改革奠定了基础。
都市报与晚报
都市报属于晚报?
刘富和张未民(2000): “由于有关部门规 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所以这部分报 纸大部分叫都市报,如《燕赵都市报》《三 湘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但从其办报 的风格、内容来说,都属于晚报。”
“都市报除了出版时间上和严格意义的晚报 不同之外, 报纸风格、报道内容、读者对象 、发行区域和省级晚报相同,因此应该把都 市报归属于省级晚报。”
都市报与晚报
都市报不是晚报?
刘建明(1998): “都市报绝不是晚报”。 “认为都市报是晚报,或认为冠以都市报 名称是为了回避一市有两家晚报的忌讳, 是对都市报产生的模糊不清的认识。 都市报是一张清湛明快的市民新闻报,以 独特的新闻视角受到市民的惠爱,和晚报 的差别明显的突现出来。”
国内报业版面设计改革与新对策
国内报业版面设计改革与新对策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行业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版面设计改革。
在国内,传统的报业版面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的媒体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同时也要面对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制定新对策,面对未来。
一、背景分析在沉浸式的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不断地升级。
在全球范围内,媒体和读者的需求十分多样化、个性化且日趋复杂,而各种平面媒体宣传的版面设计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压力。
在国内市场,传统版面设计的新闻报纸和杂志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读者的需求。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从网站或APP上获取新闻,因此,新闻媒体的版面设计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重大调整。
二、报业版面设计的现状1.风格单一在传统报业版面设计中,“大标题”与“大图”并列,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变的模式。
然而,这一设计模式的单一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质疑,传统的报纸与杂志在寻求增长和新机会时需要深刻地反思这一模式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2.排版乏味传统报业的排版一般比较“保守”,一些新鲜的题材会被传统媒体所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展示。
往往看起来整齐、整洁之余也显得枯燥、缺乏互动、创新性和活力。
这种排版缺乏想象力,不仅反映在页面设计上,还表现在内容编辑和使用的字体、颜色、图片等方面。
3. 内容互动性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输出方式往往是被动的,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如果用战略性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传统媒体在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的表现很差,这也是诸多新兴媒体看好市场机遇的原因之一。
三、报业版面设计的新策略1. 风格多样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倾向于大标题和大照片的版面设计,他们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
所以,新闻媒体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设计策略,推出不同风格的板块,采用不同的风格与色彩,以适应不同的读者口味,并可以通过读者反馈逐步调整。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
率和质量。
经营创新
03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点,如会员制、定制化服务等,以满
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战略
关注读者需求
研究读者需求,优化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提高读者满意度。
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搭建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渠道,积极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提升。
激励机制不足
跨界合作有限
某些报业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可能受到影响。
某些报业跨界合作有限,缺乏与其他领域的 交流和合作,需要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机会。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报业发展面临数字化挑战和转 型压力
报业需要制定创新的发展战略 和改革策略
报业需要积极应对新媒介环境 下的信息传播变革
报业需要加强产业融合和多元 化发展
跨行业拓展
报业可以借助自身品牌和资源优势,向其他行 业领域拓展,如文化、教育、旅游等。
3
多元化经营
通过多元化经营,开发与主业相关的延伸业务 ,提高综合收益。
创新驱动的战略
内容创新
01
注重原创性、差异化和特色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
。
技术创新
02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新闻生产效
伍。
04
报业发展与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外部环境的挑战与对策
竞争环境激烈
面对新闻出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报业 需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技术更新迅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出版业的革 新,报业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不断 进行技术创新。
读者阅读习惯改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习 惯发生了改变,报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并采取措施吸引读者。
关于报业的变革和转型
关于报业的变革和转型作者:李建臣来源:《传媒》 2011年第2期近年来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报业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我认为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思考:第一,对我国报业的性质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我国报业至少有这样几个基本属性,首先,它是党和政府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途径,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属性不言而喻;其次,报纸是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报纸的内容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内涵,报纸影响人们思维的过程也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行为,文化的传承就流淌在生生不息语言文字中间;再次,报业同时也是.种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信息传播手段,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海量、快捷固然给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但是飘浮不定的虚拟世界,其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有道德风险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相对而言社会公信力是传统报业的特点。
报业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海洋中报业要生存,就必须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手段,必须有造血的机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生存和发展。
第二,我国报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世界上各种文化正在进行着空前激荡的碰撞和交融。
在地球村的各个角落,不同文化之间时时刻刻都可以轻易便捷产生交流,人类文明成果更加便捷地为全世界所共享,随着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传媒业已经不知不觉,身不由已被推到了竞争漩涡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地说,我们传统报业生存理念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调整,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都亟待提高,必须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态势之天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之地利,以业界内外广泛认同是人和,搭上现代经济之快车,传统报业才能在中间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全面传播时代,传统报业不能审时度势、不能转型,其结果是没有能力与外来文化一争高下,甚至被历史洪流所淘汰,或者被边缘化。
从都市报的崛起看中国报业的发展变化
从都市报的崛起看中国报业的发展变化都市报的崛起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变化。
其中种种原因,至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到市民阶级的兴起,信息由单向的“宣传”到双向的选择,中国的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关键词:都市报,传者本位,受众本位一、什么是都市报(一)都市报的定义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梁衡1998年说:都市报是“我国综合性日报中的一个新的报种。
”我认为都市报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不同于日报晚报,用一种全新的定位,瞄准受众需求提供全方位新闻的“市民生活报”(二)都市报与日报,晚报的差异日报:办报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主要需求是公费订阅,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气息。
是一种机关报纸,办公室报纸,办报目的为党政宣传和指导工作为主。
报纸内容以硬新闻为主体,突出严肃性权威性。
受众主要为党政机关职工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
晚报:办报资金以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公费订阅与自费订阅相结合,有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特征。
定位是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的家庭报纸,文化休闲为主。
注重软新闻,文化内涵。
受众主要为党政机关职工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
但是相比日报显得灵活很多。
都市报:经营模式为自筹资金办报,自办发行,自费订阅,是顺应市场经济模式的新兴报纸。
定位为“市民生活报”,为市民服务全方位提供新闻、服务信息,满足受众需要。
结合了日报的硬新闻和晚报的软新闻,以市民的角度来剖析,有着浓厚的都市气息。
受众主要为都市市民、城市公民。
(三)都市报的优势都市报吸收了日报和晚报的优势。
在内容上兼而有之,但是却用全新的市民角度去探讨发掘新闻,没有了日报的过度严肃和晚报的文人气息,更加贴近市民的生活。
这种亲近性是日报和晚报所不具备的。
自筹自办的模式也为媒体的运营去除了许多枷锁,显得自由很多,商业气息浓重。
二、都市报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崭新的报纸群落在当代中国迅速崛起。
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
都市报是在人口结构向城市化发展,“自负盈亏”经济法则进入新闻领域,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等条件下出现的。
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
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
都市报应该逐步体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主题的报道,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希望从都市报中创出中国的世界级大报。
关键词:都市报机关报新闻改革报纸市场化经营都市报以社会传播为己任在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播为己任(至少实质上是如此)的报纸之外,都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播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
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须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
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还有另外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1]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发布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
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
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
《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
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作者:郑保卫祁涛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02期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报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中,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报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报业市场得到了扩展,报业经营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报业实力不断增强,整个报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与日俱增。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报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教训,例如舆论误导,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导致新闻品质受损,影响力受到冲击,公信力出现下降趋势。
同时,就经营和管理的情况看,目前我国报业还存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等问题。
当然,无论是成绩、经验还是问题、教训,都会给我们以启示。
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艺术1996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舆论导向的“祸福论”。
2008 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则用“利误论”来阐释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他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①”两代国家领导人,同样是考察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都将舆论引导工作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舆论引导工作对报纸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舆论引导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量,认清报纸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报纸宣传工作的突出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做到趋福避祸、兴利除弊,努力使新闻舆论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社会舆论引导到符合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策略上来,引导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引导到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上来。
对中国报业改革的思考
对中国报业改革的思考
于群
【期刊名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报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热”点,实现了办报和经营的同时并举,但由此也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格调低俗,内容重复及同业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亟须出台新闻法律和法规,对报业行为进行规范。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于群
【作者单位】半岛都市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
【相关文献】
1.对我国报业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J], 况璃
2.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美国如何面对中国--对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热评论的冷思考 [J], 陈然然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中的我国报业改革——对中国报业"双重属性"的新探讨[J], 孟建;曾小强
4.基于美国亲身经历后对中国教育创新的思考 [J], 朱丽娟;肖京文;肖君超
5.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索赔诉讼的法律思考
——兼议国家豁免权的适用 [J], 左荣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四届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教以来,先后讲授文章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媒介批评等课程。
主讲的新闻写作课被确定为郑州大学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获得1996年郑州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一等奖,是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由于长期致力于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和创新,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省级)。
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励。
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独立出版专著5部:《实用新闻写作学》、《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中外新闻佳作选评》、《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共计130余万字;主编8部著作;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
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性成果:一、独著《实用新闻写作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大象出版社 2002《中外新闻佳作选评》远方出版社 2000《现代新闻写作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二、主编《中国人知识库》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通讯卷1、2》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消息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评论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新闻写作学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三、参编《中国晚报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四、近年部分学术论文1、《论当今报界“黑马”》当代传播 1999 22、《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成功的经验》新闻爱好者 1999 53、《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新闻战线1999 84、《晚报早产——自我迷失的歧途》新闻记者 1999 85、《都市报改革引发的思考》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心出版社 2 0006、《第四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挑战》郑州轻工学院学报 2000 17、《晚报专刊研究》焦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8、《河南报业经济调查与对策研究》河南新闻出版报 2000 8 259、《高扬服务大旗扎根读者心中》新闻爱好者 2001 510、《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新闻出版报 2001 4 311、《站在WTO的门槛边:记者还缺什么?》新闻知识 2001 612、《记者比法官“管用”吗?》北京日报 2001 4 213、《网络传播: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北广出版社200114、《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报纸社会公益活动研究》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15、《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16、《报业集团资源的二次整合》新闻实践 2003 117、《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新闻爱好者2003.518、《增强党报亲和力》新闻战线 2003 .719、《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新闻爱好者2003.1220、《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新闻记者 2004.121、东西方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两大障碍 2006、8新闻爱好者22、穆青的舆论引导观2006、2新闻战线23、新世纪党报改革的创新思维 2007、1新闻爱好者24、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2007、5现代视听25、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 2008、1新闻爱好者26、解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2008、6现代视听27、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09、03《中国记者》28、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09.04《新闻战线》29、共同见证共同期待 09.08 河南人民出版社(论文集)五、近几年部分社科项目1、《晚报舆论导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 19972、《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国家社科20053、《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模式》第一参与国家教委 20014、《河南报业经营与产业化研究》主持河南社科 20005、《河南媒体集团化发展研究》主持河南社科 2001汪振军,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都市报机关报新闻改革报纸市场化经营[论文摘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
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
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
都市报应该逐步体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主题的报道,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希望从都市报中创出中国的世界级大报。
一、都市报以社会传播为己任在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播为己任的报纸之外,都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播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
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须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1]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发布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
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
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
《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
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向社会告知新闻,而是宣传目的高于新闻告知的组织传播,是以传播为手段,整合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倒向苏联一边。
新闻战线自然不能例外。
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发生一些情况,如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导致工人上街游行的情况发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多方面考虑联系群众的问题。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开始进行改版,在头版头条《致读者》一文中,向数百万读者表明了改版的三个方向:1. 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2. 开展自由讨论,阐明社会言论;3. 改进文风,活泼空气。
中共中央还为此发文件,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见解相反的文章。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树立新的观念,力争能使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接受。
在版面上,首先是改进头版的头条新闻,减少刊登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新闻,大大增加经济新闻。
报纸大量发表读者的意见,增加了对工作问题与思想学术问题的讨论,使各方面不同意见能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但是进入1957年后,主要有与毛泽东的错误,政治形势越来越恶化,《人民日报》被卷入其中,许多作者被打成“右派”,报社记者编辑更是首当其冲,《人民日报》的改版经过半年的实践便夭折了。
[!--empirenews.page--] 《人民日报》的改版半途而废,但它第一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说“报纸是人民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改版是试图从组织传播部分地回归社会传播。
这在当时虽然没有成功,但它与20多年后提出的“建立多层次的报业结构”的主张遥相呼应。
它的创新和改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3] 1978年中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新闻媒体发生了很多改革变化。
报业的改革发展走在前面。
1978年2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刊登了我国大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从此广告快速发展;1981年,几乎所有的大报的发行量都达到了上百万份,发行方式也多样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调节,新闻领域也不能例外。
以党报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报纸体系的建立各个层次的专业报纸则大量涌现,包括《经济日报》、《经济参考》等全国性报纸和各地方性、行业性的报纸遍布全国。
媒介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媒体由过去国家财政拨款转化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1996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全国已有三十多家报业集团。
但是,最有意义的是出现了走进家庭报纸的报纸都市报。
它是由机关报另办的一种报纸,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
一份走进家庭的报纸,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平民化的品位和风格。
二是报纸的价位低。
恰恰是这两个基本特征,90年代上半叶以前的中国的报纸并不具备。
而都市报具备了。
也正是由于由了这两个基本特征,都市报实现了由四十年代《解放日报》抛弃的、五十年代《人民日报》试图恢复而未能成功的社会传播工具的特性。
二、都市报产生的原因 [1][2]下一页都市报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它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向城市化发展。
1994年,城市人口包括从事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从事工作的人口已达到6.3亿,从事城市性工作的人口已超过从事农业的人口。
这给都市报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6] 二是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改革,必然推动新闻业的改革,尽管这一行业具有特殊性,(最主要的是报纸作为党的喉舌这一条从来没有松动),但是经济法则(如新闻业也要全部或至少部分地做到自负盈亏)进入新闻领域以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受众意识都不得不大大增强。
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推动了各新闻单位的新闻改革,各报纷纷创办符合大众口味的专版或者小报。
三是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的下降,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购阅或订阅一份报纸不再是难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要订阅一份报纸,在林林总总的报纸中,作何种选择最为合适呢?毫无疑问,就是选择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创造了创刊三四年,即发行量超过50万份,自费读者比例高达80%以上,年广告收入超过1亿远的奇迹,在都市报界处于公认的领头羊的地位。
[!--empirenews.page--] 三、把握定位,创造特色博采各报之长是都市报一诞生就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经验。
都市报要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需要,就要使市民生活报这个定位,让报社的上上下下都始终把握住,也使广大读者一翻开报纸就能看出都市报的这个特点。
为把握这个定位,都市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这两条,因而取得了成功。
首先是加强新闻性。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应是报纸这个宴席上的主菜。
以致有人称都市报“引发新闻传播功能的历史性回归”许多都市报力争在新闻方面,“一报在手,什么都有”,从本市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
都市报在根据市民兴趣的特点,加强新闻性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增大信息量,真正做到了消息唱主角。
突出新闻性和服务性以及敲门发行和自费订阅,是都市报独有的的特色。
它打破了“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格局,真正开创了报纸走进家庭的新格局。
都市报的市场化经营特征具体说来,市场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场化定位。
由于都市报是在全国报业市场竞争形成和市场细分完成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报纸,没有优势可言,面临的只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
因此,都市报必须明确自己的思路,着眼于市场化定位。
就是以市场为中心,以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为着眼点,确定报纸的发展思路。
报纸的市场定位是由包括目标定位、形式定位、读者定位以及内容定位在内的诸多因素构成的。
其二,市场化管理。
都市报确立了市场化定位后,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报纸管理模式的市场化管理模式。
从人事制度、发行制度道广告经营,建立和完善了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都体现了市场化原则。
四、都市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市报是走进家庭的报纸, 是最具社会性的报纸。
但它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阻力。
与发达国家走进家庭的日报相比,都市报还得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比如,都市报的新闻虽然多,但大量的只是市民生活、衣食住行中的新闻,硬新闻特别是政治、经济中重要题材的硬新闻还不多;舆论监督现在虽然呈增多趋势,但主要是在低层次上进行。
都市报还有值得注意克服的倾向。
如反映市民呼声和公众要求而往往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流于生活琐事。
也有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对犯罪和一些社会粗俗心态的纪实化描述。
虽然还不能说中国都市报已有西方商业主义报纸热衷于暴力、色情的倾向,但是在越来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一些都市报过多地发表媚俗、庸俗、猎奇的社会新闻,以追求“卖点”。
在新闻大战中,转载转摘多,缺乏独家新闻,少鲜明个性。
专版专刊中的雷同趋势也较明显,人家的好栏目、好策划一炮打响,马上一拥而上去“克隆”。
“克隆术”的盛行必然扼杀创新精神。
所有这些问题,要靠道德自律以及必要的法制约束来解决。
都市报应该走大报路线,而且完全可以走大报路线。
大报风格体现在敢于进行舆论监督上。
过去有位都市报的老总,说他们的报纸“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更有报纸连苍蝇也很少打。
这些是自贬为小报的表现。
这些做法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近些年来,许多报纸不是完全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了一些报道,这是报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所采取的措施,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现在对外地发生的矿难等重大事故,去进行采访报道是常有的事,还有报纸对外地的违纪、腐败事件进行披露的。
[!--empirenews.page--] 中国的都市报仍处在改革和发展之中。
如果说,中国将来会出现世界级的大报,很可能是从这些都市报中脱颖而出,但这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改革,为它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