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

1,新课改倡导基础教育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发展的规定,不应把课程及教材视为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

依照课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再创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的现实体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反思、探究、创新为基础。

这种理念的建立,关键依靠我们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同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系到从教学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的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教学大纲的形式变换和课程内容的增减。

2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
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3时代要求教师专业化。

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要求教育更加专门化、系统化、科学化,诸如如何把无限丰富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等当代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均在呼唤教师的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学习化社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4t是任何有点文化的人都能够做的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化很强的职业。

实现教师专业化,一是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要建立与专业性相适应的衡量标堆。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健全。

三,师范教育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性。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直接触及到小小学教师,在岗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但是,师范院校的未来教师还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还需要学校进行职前培训。

这种滞后性至少表现在:
①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

据我们了解,现在的某些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与十几年前没有什么两样,课程设置没有变,教材内容没有变,教学方式方法没有变。

对学生的要求不如以前那样高,所培养的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不怎么深厚。

②师他院校不能满足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

现在的某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教育心理、教学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等应用类课程少得可怜。

据了解,这一类作为教师职业所必须的教育理论基础,在大学中是最薄弱的课程.甚至连了解都谈不上。

师范院校的教育不能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③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协调及滞后性。

师范院校的教学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师范院校的教学不能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不能为未来的教师提供示范并发挥为师特长的平台。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根本;质量要提高,教师是关键。

在这些子盾面前,我们的视野只有伸向“校本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