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观—— 教学是一个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吗?
经典认识: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 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 ↓ ↓ 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 师生之间告诉与被告 诉的过程
新的描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 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 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 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 过程
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 构的过程; 学习主体的学生观: “教是为了不教” 各有个性的学生观:教师不能“目中无人”, 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要热爱学生,师生相 长,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片面注重书本知识、 考试分数向注重教孩子做人转变,由简单命 令向平等沟通、循循善诱转变。
对学生的评价
5、对评价机制的透明度:评价不 要搞得太神秘,使被评价者产生 恐惧和不安,评价的整个机制应 该增加透明度,无论是评价的主 体,内容、时间、方法,结果和 它的运用功能都有应该增加透明 度,以使学生配合,支持和参与。
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 体,其自身素质和发展将直接影响 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儿童少年的 身心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 高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不仅 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表现,更重 要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新课程中教 师评价的关键所在。
对学生的评价
5、评价内容的表述,宜采用定性叙述,等 级制、星级制和鼓励性的评价措施。要 承认差异,强调个性,重视特长,可以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学生以肯定。如A为 优秀(Excellent),B 为良好(Good ); C为通过或及格(OK)D为还需要努力,还 需要上来,意为不够及格(Come On)四 类。 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性的语言 进行定性的描述,以鼓励和提希望为主, 让学生容易接受。
“三新”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优化方案
“三新”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优化方案1. 引言在新时代、新课程、新技术(以下简称“三新”)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我们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2.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策略2.1 坚持以德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2 注重个性化教育新时代教育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3 强化实践教育新时代教育要求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加大实验、实、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3.1 深化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整合。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3.2 创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新课程要求,创学方法,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策略4.1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2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丰富教学资源类型,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4.3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5. 总结在“三新”背景下,教学策略优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育观念,创学方法,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引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什么是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指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些机械的记忆和重复性的练习,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过于固化,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关注,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出现较大差异,影响了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强调。
教师不再仅仅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学习模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主动探究问题,发现和建构知识。
教师则负责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2. 新课改对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 (4)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5)1. 教学资源不足 (6)1.1 美术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7)1.2 美术教学设备落后 (8)2.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9)2.1 美术教师数量不足 (10)2.2 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11)3. 学生兴趣不高 (12)3.1 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 (13)3.2 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 (14)三、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思考 (16)1. 更新教学理念 (17)1.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9)1.2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 优化教学内容 (21)2.1 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22)2.2 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教学 (23)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4)3.1 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 (26)3.2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27)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8)4.1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29)4.2 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30)四、结论 (31)1.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33)2. 对未来美术教育的展望 (34)一、内容概括本篇文档深入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以及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刻思考。
文档首先概述了新课改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详细分析了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的传统僵化以及学生参与度的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思考,如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文档对未来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性和创新性将是未来教学的重要趋势。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
---------------------------------------------------------------最新资料推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评价问题已经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方面,大家都在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的两难问题不断产生,许多具体问题并没能得到真正解决。
现在对于评价问题需要化大气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中小学历来和现今还存在的评价中的问题1、评价标准不客观,在评价的标准方面,一方面强调相对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的相对位置,如学生在学校中,班级中的排名顺序,教师在全市、全校中的排名,学校在全省、全市中的排名等等,根本不重视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共性的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
2、评价内容单一,在评价的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可以量化的内容,如对学生强调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对知识的数量和难度进行量化,强调掌握了多少具体的技能,对学校和教师强调他们所教学生的升学率、会考合格率,优秀率,等等,忽略了难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师德等的评价。
1/ 103、评价方法片面,在评价的方法上过多偏重定量方面方法的评价,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书面纸笔的考试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
4、评价主体单元,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不能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者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时间终端,对评价的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浅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与成效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与成效以及存在什么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的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的探索,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一般多是演示实验,很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的,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
现在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而且能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学中,以前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应试教学的顷向,中考考什么,重点讲什么,多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像赵兵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节课一开始先朗读一段,或者先背诵某一个定律,或者背诵单位换算。
通过这次教师培训我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做一些创新和尝试。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演进和改革。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探究成为了教育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估,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成为了知识的拥有者和构建者,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提出猜想并进行实证,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除了探究式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因此,教育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讨论、实验、案例研究、小组合作等。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评价制度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评价制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需要从传统的分数评定转变为能力评价。
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改进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改进以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改进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进。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二、学科教学的改进方向1. 引入项目化学习:通过引入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推行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 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新课程背景下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拓宽学科知识的获取渠道。
4. 注重实践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科教学改进的实施策略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学科教学改进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反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生参与和反馈:学生是学科教学改进的受益者,他们的参与和反馈对于教学改进非常重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
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注重问题探究,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同于单纯的传授知识。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学科活动、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体验学习知识。
情境教学是教学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模式,学会设计和积极引导,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认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马尔康中学罗清志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改变上。
新课程改革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等基本价值取向。
传统课堂教学观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改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必然的。
因为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笔者通过研修班的学习和自修自研,不断地改造自我,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一、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
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新课程的推进是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区域内,新课程改革仍是举步维艰,形式化的、浅层的变革比比皆是,成果也花样繁多,但真正走进课堂、深入学校就会发现,穿新鞋走老路、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仍是非常普遍。
对于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校长们不是不懂,学校教育应该改革,必须改革,但目前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一、学校改革发展的困难及问题1、教育评价造成学校改革放不开手脚,发展空间受限这是造成很多学校不敢改、不能改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各地学校间加班加点、争抢生源、大搞“应试军备竞赛”而导致恶性竞争不止的主要原因。
其一,目前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本身就比较片面。
现在,中考改革力度不大,学习任务繁重,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以中考成绩为主,甚至是用考试成绩给各校排队,造成学校只能“考什么教什么”,疲于应付;用人的学历化也造成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择校风盛行,更加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不良竞争局面。
各方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使得教学成绩、升学率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造成“上下齐抓教学成绩、各方唯分数至上”的局面,甚至这种压力已经深入到小学阶段,各校在激烈竞争、巨大压力下,改革只能是谨小慎微,小步试探,担心一旦放开会影响成绩,进而影响声誉、影响生存;只能是固守大容量灌输、加班加点“榨油”式的应试策略,以付出更多师生的精力和牺牲师生的更多休息时间、挤占学生更多的素质发展空间为代价来应试。
由此,出现两种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出现了城市孩子往农村中学送、城市学校学习“县中”经验的做法——当然,这些现象并非不可取,农村学校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城市学校大量借鉴的是农村学校应试的策略,我觉得,这不应视作一种进步。
二是,很多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的学校往往是薄弱学校,失败了也无关紧要,发展了则变成改革成功的典范,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则缺乏这种勇气,是评价带来的压力使然。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课时不足的问题“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
很多学校都把周4课时调为周6课时,这个节数还不包括晚课和课外辅导的节数。
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课标》和教材的精力不足,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尝试改革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据学生反映,上了高一后,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一个学期得学两本书,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几个难点问题(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感到数学学业负担重。
事实上,很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的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三是对这种模块化的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乏按新教学理念处理开发教材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往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以往教材的思想和模式。
老是用原来的教材的观点和体系来对新教材品头论足,当然就感到新教材这也不好那也不是。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来看待新教材,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新教材。
2、教学的深浅程度难以把握虽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我们对新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经常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是给出了结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补充?新教材中有不少“观察与思考”、“探究”、“思考”,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探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感到很困惑和茫然。
3、教师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
由于是首次执行“新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因而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难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学
一、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和对差异的需求性
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素质和社会、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因此受教育者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巩固,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民教育的需要,高校扩招,大批的初中生进入高中就读;高中教师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班级规模增大。
面对成绩和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面对整个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案,统一进度,统一的教学评价,要求学生“齐步走,一刀切”。
这种教学法是在假设同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像生产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
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千差万别的各要素各施其职,系统才能良性循环;面对差异的个体传统教学却要把他们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教育产品,自然界的各要素的差异本来就是和谐的,社会也是如此,和谐创新型社会也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富有革新的创新人才,传统教学法是适应工业革命时代对需要大批的产业工人的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学的理论告诉人们,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复杂,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也越大。
差异教学为课程改革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该理论充分借鉴了哲学方法论中环境制约原理、不确定性原理、系统原理等思想方法,在不断总结现存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理论批判了当前教学中不顾学生差异的“一刀切”现象,“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大一统”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教学规律。
二、学生的主要差异表现
1.智力与能力因素差异
个体的智力受个体遗传基因和教育、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范围,外部环境则决定了个体的智力落在这个范围哪一点上。
每个个体的遗传基因不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个人的经验、教育、生活环境等外部环境也不会完全相同。
不但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也不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肌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水平上存在着差异。
他还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
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真正体现了全员、全面、个性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观,为学生获得成功搭建了立体交叉的通道。
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这些智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动态地组合在一起的,智能结构的动态变化能影响到个体的综合素质。
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与智力组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2.知识结构与水平的差异
个体都生活在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中,个体的经历形成各自的心理认知结构,这种环境在时空上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都是不同的,即具有质和量的差异。
前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具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为最近发展区。
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的是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学生的发展关系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不需要他人帮助、示范或启发。
最近发展区即第二种发展水平,指的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他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学生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
即使是两个同样年龄的学生,即使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是相同的,但从最近的发展可能性的观点来看,他们可以有极大的差别。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教学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教学如何走在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前面,就要实施差异教学。
3.人格因素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一社会环境、同一时代的个体,其个性具有相同之处,但每个个体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个性由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由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
这两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
个体的气质与性格各不相同,表现出智力活动和情感表达的不同。
个体之间由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时空因素等等作用在个体上的不同,因而个体不同的智力与能力因素、知识结构与水平、人格因素等相交织,构成个性不同的个体。
三、差异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