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教育部门和学术界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各国纷纷开始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2.1 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校纷纷引入了创新教育理念,例如项目制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2.2 跨学科融合设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许多学校开始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设计。

在课程设置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3 强化实践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校纷纷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4 强调综合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引入了许多其他评价方式,例如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3.1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问题。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理论的指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3.2 培训教师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培训教师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目前,在培训教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训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训的有效性有待提高等。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讨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重要的流派。

这些流派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关注当下儿童的实际生活。

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首先,它促使我们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成长。

再者,实用主义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最终的成绩和证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存在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有:其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三,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人生意义的伙伴。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应当关注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和真理。

这些永恒的知识包括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和伟大思想。

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

经典作品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感悟与反思

基础教育改革的感悟与反思

基础教育改革的感悟与反思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感悟与反思蕴涵着全新的课程理念,承载着人们对教育乃至对整个民族的理想与希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期在中国大地上推进。

新课程的重大意义及实施新课程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为我们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充分的信心,但同时,无须讳言,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冷静的心态视之,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而带动的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全面的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其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任何估计都不为过的,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们必须以建设性的视野来审视之,为了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过程、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我们必须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哪怕是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深入到这些问题的背后,探寻其深层的原因,并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有效的举措,其中,探寻其深层的原因是采取有效举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些问题?新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又何在?本文不揣冒昧,对这一系列在笔者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人的工作关系,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进入新课程的实施课堂,下面所进行的一些分析是以他人对新课程实施状况的研究为材料的。

具体来说,主要是分析了三篇论文:一篇是余文森老师在《教育研究》xx年11期上发表的《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一篇是余慧娟老师在《人民教育》xx年12期上发表的《年终综述: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相离引发的思考》;另一篇是郭永福老师在《中国教育报》xx年12月27日上发表的《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余文森老师在其《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七大问题,分别为: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便“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泛化”与“神化”而导致的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以及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

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它们已经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

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些主张和措施进行一些反思,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

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革命”意义,但是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实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此外,一旦人们掌握某种知识,它就会作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的“视角”,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的启示一、课程教学改革启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

“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

”陶行知主张实践教学法,教育离不开生活世界,离不开实践世界。

教学应该是传授课本知识,学生获取认知知识,知识变成能力则需在生活世界里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以至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学生个体的智慧。

知识世界到生活世界,再从生活世界反思知识世界的知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教育人本化价值才能体现。

这个认知实践模式对今天课程改革有着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启示之一,课程改革核心在于树立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人本课程教育观。

陶行知认为国内的教学方式依然践行赫尔巴特的那套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看见国内学校里学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

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称教授为荣。

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②这种模式,强调教师权威性,教师主宰课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忠实地传授知识,学生可以快速吸收现代文化知识,这种优越性不自觉地延伸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凌驾于学生之上。

如果你们“没有好好记下这个概念、名词解释、不关注这个热点”,那么你“考试铁定不过”。

知识的霸权主义势必让学生成为“思想的被殖民者”,使得学生成为教学、教室空间之外的事物。

造成教与学、示范与观摩、理解与巩固等学习行为失范,无法激发学生主体自觉性、创新思想、创新理念、自我建构等,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无从谈起。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对这些行为进行纠偏,主张把教学话语权归还给学生主体,去不平等、去不公正,实现教师起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生命能动性,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过多解释,忽略学生认知水平,无视学生发展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试图把学生的认知图式整合在课堂里,从而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实现质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而为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旨在改变过去单纯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探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 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方面,实行新课程标准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机构纷纷推出新版教材。

同时,也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浅析和概括能力。

2. 数学课程改革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应该强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实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被提出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问题解决过程的演示与引导。

让学生产生逐步解决问题的思想,不仅可以理清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还有益于创造力的发展。

3. 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外还要增加一些诸如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能力的考核。

教师应该将自己变成学生的学习和咨询师,替学生定位助学资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听取英文广播、视听资料等,获取知识和信息。

机器辅助学习系统也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

个性化的学习体系不仅可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获得不同年龄水平的知识和对外语的各种认识。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1. 教育目的改革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目前,只针对考试,导致学生的思维和人文向往发展不足。

在小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同时也是通过让学生表达和推理让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活力,从而为中学做好应付具体问题思考的准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第一篇: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各级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普遍,其中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纵观近年国内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也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但是,其中的一些改革还处在局部与表层,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本文从国外主要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出发重点探讨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一、国际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美国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首先从抓课程结构的调整入手。

改革后的中学课程加强了必修课程,减少了选修课程,在保证一定的必修课的前提下,又给学生留有选课的余地和自由!这一措施对改革美国中等教育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和选课自由化的不良倾向上起到了很好的扭转作用,对保证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计入21世纪之后对基础教育改革非常重视,主要有;1.美国重视学校与家长和学生关系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项“重建教育结构运动”,它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授权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言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络机构,已经成为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新特色。

在学校里确定家长听课日、家长访问日,邀请家长来学校听课、查阅学生作业、帮助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参与学校有关会议等。

在班级里还建有“家长顾问组”,学校设立了“家长中心”以借助广大家长的学识资源、发挥家长特殊才能。

学校由此还建立向家长“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学校计划、学校工作、学生情况等等。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三、范例教学论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

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齐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500)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在这个谁在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时代,我国已经认识到教育改革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付之行动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又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将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概述1.改革的序幕。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美国一直存在危机意识,美国对于危机内容的研究也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推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新举措,以解决基础教育改革问题的出现。

2.改革的预热。

在1989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成功竞选连任之后不久,组织各州长召开了至今未有的“教育”峰会,在2000年,第三次峰会在IBM纽约总部举行,“提高教育质量”被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

3.改革的发展。

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教育基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法案美国创造了四个历史第一:1)历史上第一次对学校进行统一评估;2)第一次对教学质量实行严格的规定;3)第一次将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与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联系起来;4)最先关注全国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对我国考试改革要重视。

在阅读文献中,了解到中学或大学等的入学考试几乎成为制约改革思想的严重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古代顺延到现在就是考试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普通的学生提供一条走向成功的途径,但考试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我们只有将我国考试制度重新审视,引入与新改革理念相符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师面临的困扰不可小视。

比较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

比较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

比较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发展性教学、结构主义教学、范例教学并称为现代教学三大流派,其思想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影响着当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比较其教学思想,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是有价值的。

本文试从左右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专家列·符·赞可夫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于1975年总结形成的。

其理论的教学目的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这句话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是“一般发展”,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他提出的“一般发展”不仅是某个领域的发展,或某个特殊方面的发展。

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是认知和情感的交互作用,离开整体,一般发展只能变成一句空话,同时还会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发展。

其二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一般发展。

在赞可夫看来,教学效果并非仅指“掌握知识”,因为他极力反对关于“掌握了知识,能力就自然得到发展”的观点。

为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受到忽视这一现状,他提出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关系。

因此,“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际指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发展能力;其三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期望的教学不是“等待”学生的发展,而是应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一思想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借鉴。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集中反映在《教育过程》这本书中。

此书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Brunner1915~)1959年完成的。

他认为智力的开发,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是教育、教学最一般的目的。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先进教育理念的主要场所。

当代中国探索教育改革的一个原点就在于研究课堂,研究课堂的改革理念。

综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首先就教学理念的变革而言,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又主要是通过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关注个体及关注生命过程的成长、注重结构开放、实施效率监控等等变革途径,来大力推行本国课堂教学的改革,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活力。

上述改革同时又通过行为导向、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创建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与效能。

(一)目标,60、70的开展。

然而在德国的学校,环境教育完全是采用渗透式的方式进行的。

换言之他们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课程。

这种融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乃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起到的正是“润物细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潜在的方式则更容易被接受,并产生更深的影响。

具体地说,他们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在兴趣小组开展《水质破坏与莱茵河的疏导》的研究课题;又如通过平时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的学习,在调查与实验中贯穿环保意识;再则是通过劳动,德国中小学每周都举行室内大扫除,其虽由清洁工来做,但师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干净的环境,比如随时拾起垃圾,保持环境优美等,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能更加持久、探入地影响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形成。

(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小班化与分层教学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对学习者学习状态的关注。

由于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但是理论归理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真要面对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学生,还要同时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必须努力做到“学会自学”,应具备以下自学能力。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相同学派对课程设计存有相同主张,主要存有学科或科学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

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指出,任何课程都必须受存有非政府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可知,上述相同学派的主张,都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存有不科学的一面:只特别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

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就是既有助于科学知识的自学和掌控,又迎合社会的须要,特别就是能推动儿童生动、开朗、主动的发展,同时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

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于2024年修读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了解到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方法,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小组课程设计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多元评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他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多元评价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一些多元评价的实践方法,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正如杜威所言:“唯有真正爱他们的教师,才是好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教育改革启示总结

教育改革启示总结

教育改革启示总结近年来,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话题。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此次文章旨在总结教育改革的启示,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一、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特质。

教育改革的启示之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二、推进教育信息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资源和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因此,教育改革的启示之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三、强化师资培训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优秀的教师能够带来优质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育改革的启示之一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成绩。

四、创新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不够。

因此,教育改革的启示之一是创新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加强学校管理与监督教育改革需要有良好的学校管理与监督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教育改革能够落地生根。

同时,学校内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改革的启示之一是加强学校管理与监督,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总结教育改革启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重视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强化师资培训、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学校管理与监督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教育实践课程心得

当代教育实践课程心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当代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我对当代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发展等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当代教育实践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当代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具有创新性。

与传统教育相比,当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模块。

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体验式教学: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运用知识。

这种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科技与人文”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科技应用于人文领域。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代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资源,让学生在家也能进行学习。

三、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当代教育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

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

“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及其启示

“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及其启示

“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及其启示[摘要]教育教学管理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和手段,它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30年来“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探析“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可以得到一些深刻启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高需要高校教师与教育部门“双向推进”,教学内容要随“势”而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要随“时”而新。

[关键词]“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变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是各级教育部门为了推进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开展的各项工作。

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安排、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学科)建设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工作。

30年来“基础”课名称变化很大,它有过“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思想教育”课、“思想道德修养”课、“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名称。

伴随着课程名称的变化,这门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也很大。

30年来,“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管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85方案”(国家1985--1987年颁布的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前的探索阶段,“85方案”实施以来建设、调整、改革阶段,“98方案”实施以来进一步探索过渡阶段,“05方案”实施以来新的发展阶段。

一、“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85方案”制定前“基础”课的探索阶段(1980-1984年)改革开放前,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有的。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大学生对人生话题、社会问题的困惑与探求,1980年起,一些高校开始在课堂上开设人生观教育的专题讲座,并且尝试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

1980年6月20日-7月2日,教育部召开京津等地14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大连工学院在会上介绍了成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室”和开设形势任务课、思想修养课的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十大流派与启示

课程与教学论十大流派与启示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再过两三年,人类就要进人21世纪。

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着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

2019年6月,日本学术会议向日本政府提出《展望21世纪的新教育课程编制提案》,提出了日本面向21世纪进行新教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在我国,国家教委从1994年开始着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参与的学校有324所,教师上万人。

课程改革-这场世纪末骤起的改革浪潮映射出人们急于调整学校教育最具体最关键的核心内容,以便以新的教育体系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这是因为当前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世界正处于历史性的大变动之中,教育面临着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化:人类知识体系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变化。

一、人类新知识体系对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挑战让我们回顾一下正在过去的20世纪:这是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100年,血与火、战争与和平、民族解放与独立自由、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革命……构成了本世纪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极为丰富的内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一百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而近30年积累的占90%。

90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加快更加明显。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预测也反映了人类新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马丁测算出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中期是每10年增加一倍,而当前是每3-5年增加一倍。

马丁的预测是否精确不必去深究,但它反映了人类新知识体系发展的特点。

如果联系到教育来思考,假如现行教材在5年以前是反映了当时的科学知识水平,那么,5年后的今天,现行教材就有人类新知识的一半新内容没有写入教材;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课程和教材,再过5年后,就有一多半的人类新知识不能从学校课程中学到。

人类新知识体系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增长问题,它的质、量、形态等都在变化,因而教材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更新和补充新知识的再版改编问题,这就需要分析研究人类新知识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来研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
三、范例教学论
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

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外界信息的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

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如学生亲身参与某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

……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3]51。

“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的发展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139。

“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
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

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

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4]139。

“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52。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善于创造、善于合作、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此,要加快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

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则很难推广应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基础教育投入偏少,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多地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

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活的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教学评价制度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促使智力劳动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正确评价学生的知识。

现行的知识评估体系有许多缺点。

其一是,学生得到的评价仅仅表明工作结果(实际上是知识),而远非工作本身,即远非学生付出的努力”[5]142。

这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效果不佳。

造成我国教学改革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则是不容忽视的。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却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指标体系去评价教师和学生,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取胜,许多学校只能口头上轰轰烈烈高喊素质教育,行动上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因而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推行。

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向中小学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念(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课程是经验等)和新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又要注意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用的教学评价制度,使教学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