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创新走向

合集下载

德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与突破

德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与突破

德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与突破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日渐凸显,同时当前的德育工作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德育的现代化,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德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现代化道路;困境;突破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94-02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德育传统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德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中心内容。

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面对当前的困境和危机,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目前我国德育困境分析21世纪的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而中国当今的社会也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道德教育也正经受着一些困境和危机。

(一)观念上重智轻德倾向,忽视人性和谐人性和谐就是要求一种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成为具有人性光辉之美的和谐之人。

由于升学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的普遍标准,进而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形成。

这种思想观念进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的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性的和谐发展,无法达成内心协调一致,知行统一的目标。

(二)方式上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主体性德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还是大学的德育课程,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内化和外化在德育养成中的作用。

德育的方式和手段上过分地强调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甚至灌输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进而导致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相协同。

道德教育论文—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道德教育论文—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道德教育论文: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摘要: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目的在于成人。

人创造了道德,道德与人须臾不可分离,只有从人而不是从道德本身出发去看待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存在的理由,才是科学的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既要防止对人作抽象化的理解与臆想性的附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浪漫卞义;又要防止纯粹的实证卞义与客观卞义对人的机械“分u I}”与僵化“肢解”,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虚尤卞义。

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到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不断生成的世界中,对现实的道德生活给予+,哈当的阐释”与“同情的理解”,以促成意义感的生成,从而实现对真实、完整、丰富的人的积极关注。

关键词:道德教育;浪漫卞义;虚尤卞义;人生意义理论教育与人的"lil代适德教育,II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培育人的品德,日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并使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之中,一切的现实都将成为非现实,这是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11,是这种永恒的变动与不断超越的内在规定性,使得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现实的道德生活出发,对道德生活的非现实性给予准确的说明与精确的算计;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现实道德生活的现实性给予反思性的批判和对理想道德生活的实现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理念。

当道德教育想方设法试图对现实的道德生活作出准确的说明与精确的算计之时,我们过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实证与客观,忽视生活世界的完整与丰富,从而对人及人的现实生活造成机械化的“分割”与僵化的“肢解”,使道德教育出现虚无卞义;当道德教育过多地注重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理想与对理念世界的逻辑重建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对人作抽象化的理解与臆想性的附会,从而出现道德教育中的浪漫卞义。

这就是当前存在于道德教育中的两难之困。

德育中的浪漫卞义,其本质是卞观的建构,原因在于对人作出了抽象性的理解;德育中的虚无卞义,其本质是客观的说明,原因在于对人给予了破碎性的关注。

大学文化创新的困境

大学文化创新的困境

大学文化创新的困境熊丙奇2012-05-17 10:01:06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2年05月07日大学文化创新,我觉得现在的困境有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化。

我一直认为,虽然我国有很多的大学——按照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高等学校有2600多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我国的大学都是教育部门下属的政府机构,拥有从副部级到正厅级、副厅级等各种行政级别,大学更像是一个官场,官场文化制约了创新的生命力。

数月来,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领导进行了密集的轮换,有一个校长只在一所大学干了一年多,就调到另一所大学当校长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怎么可能有文化?对大学校长进行轮换的一个理由是,一个人当一所大学的校长合适,再当另一所大学的校长,也合适,只要级别符合即可。

但是,这忽视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国外大学的校长是由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的,会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传统、文化,制订校长标准,进行公开遴选,你在A学校当校长合适,可能在B学校就不合适。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校领导轮换制,其实是在消灭大学的文化。

因此,如果教育的行政化不去除,大学文化要创新,希望很渺茫。

二是功利化。

这在目前的高校非常普遍。

10年前,高校的大合并,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强拆”,有的大学从资源整合角度可以合并,但有的大学根本没有合并的意愿,且办学风格相去甚远。

强拆的结果就是大学文化也随之消灭。

在大扩招、大合并之外,很多大学校长为了体现自己有本事,也为了在很短时间出政绩,对学校进行大改造。

本世纪初期,很多学校都改校歌、校训等。

如果来一个校长就换一下校歌、校训,这个学校还能成为百年老校吗?北京大学近年来拆除了很多的老建筑,但是到美国大学一看,他们把学生的姓名一个一个刻在宿舍的墙上,很多年以后,学生回到校园,还可见到自己的宿舍,见到宿舍里自己的名字,会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马上就有很多人掏腰包捐钱。

与之相反,我们的大学则要求学生必须拿就业协议来换毕业证书,或者说在离校前把贷款还清,你说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会记住它吗?多年以后,他们回到母校,本来想寻找当年学习生活的记忆,但校园面目全非,什么都找不到。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探究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探究

知行分 离困境 、 间接道德经验作用有 限的 困境 、 当代 学校 已经无力承担公共善的教育重任的 困境 、 当代道德教 育很难让人 达到灵魂 卓越 的终 极 困境等 问题。这些 困境及 问题 的提 出期望 引起 当代学校道德教 育者的高度重视。 【 关键词 】 学校 ; 道德教育 ; 困境 ; 启示
当代学校道 德教育困 境探究
教 育 探 索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探究
刘 刚
( 西安 邮 电大 学
【 摘
陕 西西安
7 1 ( ) 0 6 1 )
要 】 本 文认为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 价值取 向功利引起 了许 多道德 问题 。从学校 济 全球 化 的 中击 , 引起 德育 文化 在 全球 范 围内 迅速 整合 , 必然会 导致道德 教育 的失败 。 三、 间接 道德经验 作用有 限 新 旧道 德体 系的 中 突 产 生许 多道 德 问题 。当人 们反 思这 些 道德 问 题B 寸 , 不 由自主 的将矛 头对 准学校 道德 教育 。人们对 学校 道德教 育 道 德的形 成不 仅需要 受教 育者 自己 的亲身 实践 , 同接道 德经验 问责 的同时 , 也应该对 整个道 德系统进 行重新 定位 。 学 校重智轻 德 , 也是 道德 教 育 的一个 形 式 。间接 的道 德经 验在 儿童 没有 进 入学 校 德育 步履 艰难 , 道德 教育 随之趋 于教育 的边缘 。现 在道德 教育 存在 教 育 的时期 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那时 的儿 童 在父母 指 令式 的道 德 很多 困境 , 困境何在 ? 告诫 中开 始模 糊的知 道什 么该做 , 什 么不该做 。道 德教育 从那 时就 起 点困境 : 美德是否 可教 已经 开始 , 但是 学 前时 期的 儿童认 识 水平 非常 低 , 必须 通过 警 戒或 对 一个 事物 评价 的开端 就是 对这个 事物 本身 的怀疑 。 同样 , 当 者惩罚来 执 行父辈们 德 道德经验 。虽 然儿童 会 按大人说 的去 做 , 但 我 们 去衡 量 道德 教 育 效度 时 , 一 个 起始 , 性的难 题 我们 不 能不 去 面 是那 时的 道德 是极 其不 稳 定的 。究其 原 因是 儿童 还处 于 需要 层次 对, 那就 是学校 道德 教育在 美德 形成过 程 的有效性 问题 。学校 道德 的下 端 , 还没 有达 到追 求道德 的层次 。儿童 按照 生理需 求的 本能去 然 后养 成 习惯 的行 为 。同样 , 道德 习惯 也是 建立 在 低层 次 需 教育是 否 万能 、 还是 无 能 , 或者说 学 校道 德教 育在 美德 的 形成 过程 行动 , 中作用 维度 , 这 是我 们探 讨道德 教育 之前 必须明确 的 问题 。如果学 求满足 后而 产生 的行为 方式 。比如 在礼貌 后会 得到父母 的 奖赏 , 所 校 道德 教育 在美德 形成过 程 中起决 定性 的作用 , 那 么现 在社 会道德 以儿 童在 别 人帮 助他 后会 说谢谢 。儿 童 的道 德与 父母 的间 接经 验 因为 他们 还不 知道 道 德究 竟是 什 么 , 有 什 么现 实价 滑 坡的 原因 何在 ?如果学 校道 德教 育没有 作用 , 那 么学 校道 德教育 没 有多 大关 系 , 存在 的意义 又何在 ?这 是我们 必须明确 的问题 。 值, 所 以 间接 的道德 经验 对 儿童 的影 响是 短暂 的 、 间接 的 。杜威 认 美德 是否 可 教 ?一 直 是一 个世 界 性和 历 史性 的困 惑 。办格 拉 为最有价 值 的道德认 知是 受教育 者通过 合作 学 习得 来的 , 通过 自身 底 首先 提 出并给 出 了自 己的 回答 。古 代哲 人和 现代 学 者也 对这 个 习得 的东 西才 是个体 真正有 价值 的东 西 , 才 能真正 的服务 于个体 生 问题 进 行了深 入的 探讨并 给出 了自 己的观点 。主知 派认 为 : 知 识就 活。在实 践过 程产生 的道德 知识 是 以活动主 体 内需 为基 础 , 达 到了 是 美德 , 一个 人知善 必然 行善 , 知恶必 不作恶 。因为道德 知识可 教 , 真正 的需 要与 认 知的 统一 。教 育不仅 仅 是教 给 受教育 者一 些 有用 固 美 德可 教 ; 有 人认 为 言 传无 效 , 美 德不 是 通 过知 识 灌输 得 来 的 , 的东西 , 教育更是创 设情境 , 让~些 有价值 的东西 自身 发展 起来 。 现实 的道德 生活 制约着 人对 道德 的态度 , 从而 个体 形成独 特的 身 教才 是美 德获 得 的有 效 方式 。道德 楷模 在 美德 养成 的过 程 中发 挥 了重 要的 示范作 用 ; 还有 人认 为学校 仅仅 能教给 学生 ~些诸 如诚 道德 理解 和直 接 的道 德经 验 , 以特 殊的形 式储 存 起来 , 当 受到 具体 信、 爱 国等空洞 的美 德概念 , 但 学校无 法左 右践行美 德 ; 还有人 认为 特定 情境 激化 潜在 的 支配 人道 德行 为 。决定 我们 态度 的是 直 接的 美 德 源于 丰厚 的 道德 生 活 , 源于 平 日 寸 生活 的 沉淀 , 无 需 刻 意说 教 。 道德经 验而 非间 接道德 经验 。从道 德的 影响机 制来看 , 间接 道德经 这 些都 是从 美 德获 取方 式上 回 答美 德是 否 可教这 个 问题 的 。还有 验 的作 用 是极 其 有 限的 , 但 是 学校 教 给 我们 的 却是 大 量 的间 接经 些 专 家和 学者从 受教育 者年 龄 阶段这 个 维度 去 阐述道 德 教育 的有 验 , 而 忽视 了受教 育主体 的 自我建构 和 习得 。这 就是 当代学 校道 德 效性 , 认 为美 德可教 , 儿童 阶段 是道德 塑造 的黄金 期 , 儿 童阶 段的道 教育 的现实与 困境 。 德 教 育是 有效 的 。美 德 是否 可教 的 回答 是探 讨道 德教 育 是否 有存 四、 当代学校 已经无 力承担公 共善的教 育重任 在 意义 的前提 。 私人领 域 的无限 扩大 , 公共领 域 的无限缩 小是 现代 社会 的主要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创新发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过去,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靠一些通用的教育方法和规范,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服务,包括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前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改变。

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引入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内容,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包括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过去,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赖于校内资源和师生关系,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

然而,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引入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通过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1. 引言1.1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对学校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有助于维护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能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关注和选择。

通过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可以促进学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力。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还承载着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

作为教育机构,大学应当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价值观。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大学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不仅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1.2 研究背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愈发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更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对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现代大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旨在探寻大学文化的根源和内涵,分析当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研究可以提升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探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选择,指导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具体举措。

对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背景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及路径选择,以提出有效的具体举措,促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当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现状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边缘化,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被遗忘和丧失。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也逐渐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发挥其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大学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

通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大学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大学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大学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和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艺术。

大学可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思维的结合点。

传统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内涵,也蕴含着很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和精神。

大学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大学可以与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

大学还可以与传统文化传承人合作,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是丰富多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等措施,才能够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

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大学生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道德自我的生成:困境与超越

道德自我的生成:困境与超越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D ec . 2 O1 4 NO. 5 3
笙 兰塑
E DU C ATI ON TE ACF I I NG F OR UM
【 思想政治】
道德 自我 的生成 : 困境与超越
闫修蕾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要 : 人是道德存在 , 人 不仅 具有 自然属性与社 会属性 , 还具有道德属性 。德 育的本质是促进 个体道德 自 主建构的价值 引导活动。道德是 出于 自主、 自愿的 , 是建立在 自由和 自主基础之上的。学生道德的养成是在 外 部条件 影响下, 在实践与交往 活动 中自我 生成 、 自我建构 的。学生道德 自我的生成具有 自主性 、 引导性 与实践 性等特征 。 在现代化 的浪潮 中, 道德教 育面临现代教 育的技能化 , 德 育的工具化 、 功利化与知识化的 困境 。 在认
良心 的要求 , 出于“ 纯洁 意志 ” 的、 以忘 我 为条件 的道 德行 为 。黑格 尔认 为善是人 的 主观意志 变为外 部现 实 ,是 实现 自己的 自有本质 ( 善就 是被实 现 了的 自 由) 。②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 善” 。在 中国的传 统文化 里, 也体现着对善 的追求。《 大学》 开头就说 : “ 大学之 道, 在 明明德 , 在亲 民, 在止于至善。” 这是儒 家对大学
括“ 指 引” 和“ 导 向” 两个方 面。“ 引” 指一种价值观的引 领, “ 导” 是具体 的方式 、 方法 的导向。“ 引导” 内含着一 种价值 引领与价值预设 , 即体 现着一种对 良善生活 的 追求 。学生德性 的 自我 生成 离不开 教师 的引导 和指 导, 就是说学生德性 的 自我 生成是在教 师的引导下运 行的 。 3 . 实践性 。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 概念 , 实 践是人 的发 展的基 本形式 , 人是在 活动 中 、 在 实践 中 自我生成 的。人 的道 德 自我生成也是 在社会生活 中 、 在与他人 的交往 与实践 中实现 的。“ 道德 自我是 以德 性 品质 为标 志的 , 德性 是一个 人在 道德生活 中形 成的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引领思想的摇篮,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传承,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目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路径选择,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

一、大学文化传承的现状1. 传统文化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一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很多传统技艺逐渐被边缘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需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并积极采取措施来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2. 传统文化传承存在难题在当下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出现了问题。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的场所和条件变得越来越有限,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传统文化传承遇到了一些难题。

3. 大学文化传承工作存在不足尽管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在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方面是一些高校并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时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

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文化传承工作的滞后和困难。

1. 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要加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或者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其重现光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展示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和机会。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工作坊、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融入到大学教育中。

3.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照搬和模仿,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有生命力。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大学文化传承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文化传承的现状1. 传承困难。

在现代社会,大学文化传承面临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是外来文化的渗透。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对传统大学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加剧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困难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2. 传承意识淡薄。

在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对传统大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限,传承意识淡薄。

大学文化在当下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这对大学文化传承构成了严重的障碍。

3. 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方式多为口口相传和书面编修,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推广,导致大学文化传承的范围受限,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和保护。

1. 创新欠缺。

在当代社会,大学文化创新相对滞后,很多传统的大学文化内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引起学生和社会的共鸣,需要进行创新和更新。

2. 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并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对大学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挖掘,创新的热情和能力有待提高。

1. 注重文化教育。

大学应加强对大学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大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传承意识。

2. 加强创新教育。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大学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进行创新。

4. 培养文化自信。

现代社会,大学应加强对大学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传承和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模板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模板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

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 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

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

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

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①德育目标和内容既有放眼全球的意识,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一方面,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

学校德育范式的去生活化困境与超越

学校德育范式的去生活化困境与超越

升学率为 旨归 的智育在学校教育 中取得 了压倒性 的优势 德行为实践最终形成道德信念与行为习惯是关键。道德 I
地位 , 德育在其 影响和渗透下被 日渐 同化 , 形中也具有 知识 的灌输 固然重要 , 无 : 但道德 主体通 过心理情 感参与对 了智育化 的趋势 。 在教育实践 中 , 德育 的过程与模式 向智 道德要求的领悟、 l 体会、 认同、 接纳等一系列的内化更不 育看齐是不争 的事实 。 目标 来看 , 从 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学 可或缺。 l 对于道德教育的这一内在规律, 许多德育工作者
行 关注学生社会 化品质多 、 注个性化 品 关 在学生亲 身参与个体 活生生 的现 实生活 和交往过程 中, 多 、 为训练少 ,

『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者自身条件出发多, 考虑 在学会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中 ,个体 的道德 主体 意 德少 ,
识 和能力得 以提高 , 从而使 自己的道德 不断超越和完善 。I 学生的兴趣爱好、 情感需要与理解接受能力少。 其结果是 道德培养不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与灌输就能达 到形成 良 : 把德育变成 了一个与学生生 活无关 的独 立的德育 世界 , 好 品质的 目的 , 道德 主体必须处于一定 的生活情境之 中,I 一个纯粹由理论符号构成的遥远世界,它远离学生真实 通过 亲身参与、 实践体验 、 感悟内化 , 才能形成道德 品质 。 f 鲜活的具有丰富体验的充满七情六欲的生活世界。 的、 学
《 教学与管理 》
这样不仅可 以分流人员 , 弘扬 民族文化 , 而且可以 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 缓解 学校工作安排 的压力 。
4 度跟进 制
21 年 5 1 02 月 日
制度 建设是 学校 民 主化建 设 的一项 重要 工 作, 是体现学校公平合理的重要举措 , 是学校管理 者有据可依的法宝 ,是体现每位教师人人平等的 主人意识 。 对于新形 势下 出现 的新 问题 、 的工作 新 量概念 ,制度建设要将教 师新 的工作量与数量考 评、 工作 质量考评相结合 , 实现新 的工作量 、 工作 绩效 与评优评先等挂钩 ,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较 为充分 的发挥 。 同时 , 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应该充分

现代大学的危机与超越

现代大学的危机与超越
维普资讯
高 教 探 索
2 0 年 第 5期 08
H i he g r Ed a i n Ex o a i n uc to pl r to
现 代 大 学 的危 机 与超 越
王建 华
摘 要 :作为一个具有保 守倾 向的组织 ,大学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 中危机重重 。在知性逻辑取向
今 天在 世 界上 的任 何 一 个 角 落 ,凡有 高 等 教 育 的地 方 均可 看 到 欧洲 大学 凯旋 的身 影 。但 正如 战争 有 惨
败 也 有 “ 胜 ”一样 ,西 方 模 式 的 大学 在 取 得 巨大 惨
至无法想象还能有什么样 的组织机构可以替代大学
在当今社会中所担当的作用与发挥 的功能 。当然 , 也 正 由于这种理性 的 自负所衍生 的想象力的缺乏进而 导致 了今 天大学 改革 的无所适 从 。事 物发展 总是辩证 的, 犹如 人 的“ 于 忧 患 , 于安 乐 ” 样 , 个 组织 、 生 死 一 一
益成 为社 会 机构 中不 可或 缺 的 组织 制 度 。今 天在 英
才主义情结的纠缠下 ,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更是 逐渐 成 为一个 神话 。就像 理性 、 学 和其他 的神话一 科 样 ,今 天人们 对 于大学 寄 予 了太 多 的幻 想 与期 望 , 甚
最重要的制度性场所 。二战以后 ,伴随着民族 国家 的独立浪潮 ,大学作 为一种教育 制度在全球范围内 迅速普及 ,并 在战后重建过程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
在这个 时代 取得 了前 所 未有 的成 功 , 逐渐 从社 会 的边 缘 走 向 中心 , 实质 上 , 但 大学 在 收获这 些 成功 的 同时 , 也失去 了很 多 , 比如 理念 的淡 化 , 神 的式微 , 德 的 精 道 沉沦 , 制度 的僵 化 , 学术共 同体 的分裂 等 等 , 以致 于 现 代大学 变得 什 么都像 就 是不 像真 正 的大 学 。那 么 , 现

浅析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浅析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为 了解决 问题 , 以管 住学 生和不 让学 生 出事为 目的 , 有从 没 根本上 引导学 生积极 向上。为此 , 道德哲学 向 “ 活世界 ”回 生 归 的大趋势 必将 改变学 校道德教育的 旨趣 。
的灌输 , 以及过分 的强调纪律约束 , 忽视学生 的个性 培养 的倾
向, 前者导致盲从和政治狂热 , 后者导致个性丧 失和缺乏创 造 力 。为此拓展 学校道德教育 的内容和方法是大 势所趋 。
育正在 实现根本性转换 , 这种转 变远未完成 , 至可 以说 , 但 甚 学校 的德育存在着 “ 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 “ ”的无 德 奈——在 文化 冲突 与价值多 元的背景下 , 育者与受教 育者 教 都 在 不 同程度 上 处 于困惑 之 中 ;而且 表 现在 “ ” 的无 育 力——教育 者 的教育努 力惊人 的低效 、 无效 , 甚至 是负效 ; 是
的德育 内容和 目标体系 , 使德育内容和 目标既具有先进性 , 又
有广泛性 ; 既能面对现实 , 又能面 向未来 ; 既具有统一要求 , 又 有 多种选择 的可能性 。 2 创新 , 、 就是 要在道 德教 育 的方法 上 多动脑筋 、 出新 多 招。 目前 , 人们在学校道德教育 的方 法上已经作出了许多有益 的尝试 , 像小学课 本 中的 “ 一说 ”、 做一做 ”、 比一 比”、 说 “ “ “ 评一评 ”等等 ; 中学读 本 中的 “ 你参 考”、 供 “自我测试 ”、 “ 书悟 道 ”等等 ; 读 大学 德育 中 的 “ 社会 实 践 ”、“ 自愿者 活 动”、“ 演讲”等等。这些 方法的运用 已经取得 了较好 的成 效 , 但 着眼于未来 , 我认 为还要在道德教育 的方法上 多动脑筋 、 多 出新招 , 个突出的方面就是 网络时代 的到来 , 一 必须做好 网络 道德教育 的新文章 。 网络道德教育就是 以互联 网为载体 ,充分利用互联网 的 功能优势 , 展开一 系列有特 色 的道德 教育 , 这不仅 是必要 的 , 而且是可能 的。其必要性 主要 表现在 : 随着 网络 时代 的到来 , 网络正逐步成为信息传播 中的主角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正

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挑战与创新

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挑战与创新

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挑战与创新探讨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挑战与创新,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现行德育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思路:德育的主题和导向要创新,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创新,德育的运作和机制要创新。

标签:经济全球化;高校德育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6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浪潮汹涌澎湃,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的内容,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解决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危机,使得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1 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1.1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美国的国家认为全球化时代就是美国化时代,高校德育关于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待重视,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学生的全球化观念以及国际化观念的加强是德育的首要任务,把握一定的有关国际方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提高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感,使得学生学会在竞争中懂得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1.2 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思想水平及行为意识等方面与往届大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减轻了大学生对国家及集体的依赖;现代分配制度也使得人们的视野宽阔,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物质方面的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淡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和民族主义精神,社会的平均主义现象也不再存在;社会的变化致使出现金钱优先的现象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大学生综合素养不断下降。

新时期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与挑战。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Chapter 1: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新时代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意义-意识形态教育如何发挥它的功能Chapter 2:挑战-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内部制度上的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Chapter 3:反思-高校应该如何立足于挑战中-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理论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校德育的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高校的价值观、信仰体系、教育理念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高校不仅是教育和科研的场所,也是社会上层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因此,高校需要培养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念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

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道德进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它可以加强高校的凝聚力,确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使学校成为培养良好品德和优秀人才的中心。

最后,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可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加深人民群众对高校的认同和支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内部制度的不足。

其中,外部环境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出现了混乱和多元化的局面;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网络诈骗、违法信息和道德败坏的风气传播等现象增多,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也会影响到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内部制度上的不足是指高校德育机构建设不够完善,德育人员队伍不够强大,德育指导教师的力量不足等问题。

大学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

大学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
时代 文化现实 的反映 , 因此大学更需要从办学 、 治学等理念上进行 创新 , 契合 时代发展需要 , 引领文化创新发展走 向更 高的层面 。 ( 二) 价值 观引领是基 本。大学 是引领 文化创新 的主体 , 大 学 生则 是践行文化创新的重点 , 现在 的大学里 , 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 价值 观 的机 遇与挑战 , 而 如何 培育大学生核 一 i f , 价值体 系成为重 中 之重 。大 学校园其 实就是一种文化氛围 、 价值观阵地 , 它潜移默化
【 关键词 】 大学 ; 文化创新 ; S WO T分析
党 的十八 大报 告提 出 , 文化 是 民族 的血 脉 , 是人 民的精神 家 园 。大学作为先进文化 的传承者 、 传播者 , 在文化创新 中具 有十分 重要 的引领示范作用 , 并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探 索 大 学 引 领 文 化 创 新 的 必 要 性 大学作为文化创新发展 的重要 载体 , 蕴藏着 巨大 的文化创 造 活力 , 是推 动文 化创新发 展的深厚 的力 量源 泉。 ( 一) 大 学 培 养人 才是 引领 文化 创 新 的根 本 途 径 作为 国家培养人才主基地的大学 , 在传承创新文化 、 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 中, 处于 十分重要 的地位 。 大学作为最高的人才培养场所 , 它的基本 职能决定 了它有着直
大 学 引领 文 化 创 新 发 展 的 S WO T分 析
◆陈 筱
3 0 0 3 8 7 ) (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天津
【 摘要 】 现代 大学正成 为社会 中最前 沿、 最 开放 的组 织 , 通过 直接
或 间接 的 方 式 在 社 会 的 文 化 创 新 中起 到 引领 作 用 。运 用 S WO T法 对大 学引领 文化创新 发展 进行分析 , 有利 于我们 充分认 识 大学在 文 化创 新 引 领 过 程 中所 面 临机 遇 与挑 战 。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超越路径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超越路径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超越路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浅析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超越路径作者/ 邢风琴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可见,道德作为永恒的话题经久不衰地得到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我国一直以“德育大国”而著称,随着“德育首位”思想的提出,全社会逐渐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品德教育,这更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中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变的剧烈程度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剧变。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国际政治错综复杂,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完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正飞速发展……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现有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都涌现出来,思想意识领域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

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得当前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呈现出新的特点:道德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性,例如在义与利面前,他们不再是单一地坚持传统的舍利取义,而更多的是希望义利双收,极少部分人甚至是见利忘义;思想观念具有兼容性,各种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庸俗的思想观念在未成年人中都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对于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如奉献、诚信、友情等的理解汇人了相当多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色。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新新人类“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时时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以下是我在教学生涯中亲历的一个德育案例:起因:2009年5月15日,第四节课预备时,发现某班4名学生在教室里悄悄地打扑克。

我推门进去,本想让她们交出扑克后,继续上课,课下再进行教育批评。

然而,不仅扑克没收上来,四名学生还,异口同声地说“没玩!老师冤枉我们了”一口咬定就是“没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创新走向崔金赋(原载《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1期)一、引言——大学德性文化概述德性是人的一种社会价值属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仰和内在准则之后,而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伦理价值规范。

‚德性的价值具有内在性、自律性、选择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其形式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道德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

[1]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当人类收获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成果的时候,却发现精神成果的收获与之不相匹配,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情况困扰着、阻碍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脚步‛。

[2]努力改变这种情况,是社会对大学的深切呼唤,大学应当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那就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

[3](P9)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就是德性文化价值,因为‚德性作为文化的价值内核,合理地安排着文化世界的‘秩序’,引导着文化的价值追求,规范着文化的生成方向‛。

[4](P62)德性文化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充满了对民族、社会、国家和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文化对大学价值的定位与建设过程,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再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精神,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雄辩地证明: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德性文化,作为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德性价值追求,作为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作为德性知识、能力与人格的结晶和升华,它越来越融入社会,越来越直接反映社会的德性价值需求。

所以,开放时代的大学德性文化建设,如何在保留优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适应当今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努力拓展新思维,提高实效性,扭转不断强化的努力与低效乏力的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有效承担起‚成人‛的重大使命,是面向未来的伦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大学德性文化创新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以师生为本,以规范价值取向为中心,把握现实,转变观念,努力拓展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性价值,唤启他们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强烈价值责任感。

二、反思困境,大学德性文化返观内在矛盾的理性自觉‚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造成了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和寻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的困境,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们形成更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

‛[5](P3)这一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道德生活的最大困境。

反映到大学教育中就是工具理性价值的张扬和道德人文价值的缺失。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所言:‚对大学工具理性的过于强调导致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从而使读书求学沦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甚至只是进阶的垫脚石。

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于喧嚣和浮躁。

‛[6]在这样的困境中,大学德性文化建设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社会过高要求与学校有限功能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大学德性文化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德行方面曾经异常有效和辉煌,尤其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诸如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情怀等积极的德性文化价值观念大多都被学生有效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心理需求,让人们觉得学校文化建设似乎是无所不能。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大学德性文化价值功能的无限发挥被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一种是泡菜理论——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说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味道的泡菜;一种是熔炉(铸)理论——把大学比作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和价值的大熔炉,让学生在其中经受熏陶、锤炼,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就可以铸造出什么样的优秀人才。

就连‚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人的彻底转变‛这样一个源于文化浸润的判断,也几乎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

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对大学德性文化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和要求,殊不知那样的结果只能产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

其实大学校园里文化浸润的效力既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质等,又取决于教育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还受教育资源的制约。

可见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对学校教育抱一种过于浪漫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

这里说的不能随心所欲,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学校教育是被决定的,被社会决定的,往往‘身不由己’;第二,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不能为所欲为,不能对学校教育赋予过多的幻想‛。

[7](P3-4)有学者甚至将这种被过高放大了的学校德性文化功能,看成是以‚斯德哥尔摩症‛为心理机制的、自欺欺人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缺德‛的教育。

[8](132-138)这样的观点也许有偏激的成分,但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较好地揭示了学校文化功能的有限性问题。

所以,那些将大学德性文化建设滞后或者效率低下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学校、归咎于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人,故意者是推卸责任,无意者则是无知,‚因为有很多东西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改变的,很多道德教育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施教方法不当,而是整个社会的趋势‛。

[5](P7)(二)大学德性文化内在失衡与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

从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来讲,从初等教育开始就受严重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在资源配臵方面‚‘成人’内容与‘成才’内容比例的失调和呈现时序的倒错‛,[9](P52-53)偏重‚成才‛的知识教育而忽视‚成人‛的德行养成,而且在本该重视‚成人‛的年龄段学生得不到‚成人‛的教育,过早地接受了‚成才‛的训练,忽略了顺应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增强心理成长规律而逐渐提高文化要求的层次。

从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实施上观察,以德育为例,‚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设臵和内容的确定,而对其教育效果则无人过问。

无人过问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接受,更无人关注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10](P136)大学德性文化的这种内在失衡严重背离了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所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一方面,它使得那些确保学生文化道德底线、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基本行为规范不能从小养成,迫使本该突出‚成才‛教育的大学时代还得去弥补‚成人‛的课,即使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也不得不这样做。

另一方面,确保文化道德底线是当今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它们远远不是大学德性文化的全部。

因为文化道德底线只是一种几乎接近于法律的基础性普遍规范。

试想,如果道德法律化了,那么它会大大地限制人的价值空间,没有了道德想象和价值创新的余地,人因此就可能蜕变为缺乏人性理想的动物。

人作为只有文化道德底线的存在者,实际上已经不再需要充分的自律或自主性,这显然是与当下的整个价值体系要求相对立的。

所以,清华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万俊人把确保社会文化道德底线的基本状态叫做‚下保底,上不封顶‛。

[5](P5)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实施,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缺乏底线基础‛的基础上的,令其如何做到‚既保底又不封顶‛?(三)大学德性文化单一性内容与多样(变)性环境之间的矛盾。

大学德性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内容,由于需要保持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要求而具有相对单一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稳定性。

如此单一价值取向的内容与无限多样的环境之间从来都有矛盾,只是这种情况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浪潮的迅猛兴起而变得愈演愈烈。

以‚日常经验科学化、日常消遣文化化、日常交往社会化、日常行为法制化、农村生活城市化‛[11](P147)为特点的市场经济,既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又促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迅速转变,迫使大学文化不得不基于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样的社会环境而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问题,于是,诸如‚德育理念自主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咨询化、德育载体网络化、德育形式环境化‛[12](P84-87)等等大学德性文化命题才逐渐进入了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诸如传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以及文明礼貌、民主法制、辩证唯物、理想信念等德育内容,针对学生成分结构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层化、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等问题,如何才能贴近学生大众的实际,焕发‚入脑入心‛地校正人生价值取向的青春的光彩,才会变得如此迫不急待。

(四)德性文化价值性特点与工具性手段之间的矛盾。

在大学文化的所有成分中,德性文化内容的性质最为特殊,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价值生成。

它所传授的即使有知识的成分那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和不可技术化的特殊知识。

与其他的文化教育成分相比,‚它们的不同在于,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技术化的知识,另一种是不能技术化的、目的性的价值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5](P6)而用何种方法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德性文化成分,则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

这样的选择比较适应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单一的情况下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单一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比如什么都只讲求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大我,而不关注个体的小我利益,只有比较完美而单一的‚被异化为某种绝对正确、不容臵疑、不可改变和至高无上的‘神圣形象’‛的标准,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11](P178)而在像今天这样人的主体性被市场社会所全面激活的、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正如西方人说的,上帝死了,被觉醒之后的人给杀死了,人们说什么做什么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了价值标准,选择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

德性文化基本内容的确定因此很容易陷入一种片面和混乱,导致它所传授的内容很大程度上缺少公信度,因此选择某种具有普适性的道德价值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拥有太多的价值选择,而没有价值选择的公认的标准,往往陷入无所皈依的烦躁,充满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一种‚生命当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11](P180)三、构建理念,大学德性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大学教育这个特设价值系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则。

大学德性文化在对自身所处困境实现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以它为指导思想来勾勒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构架,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价值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