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七课复习(师用)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1. 课程背景政治《哲学常识》是一门重要的政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第七课将讲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通过探讨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目标•理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3.1 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
3.2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社会条件:包括教育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体条件: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
3.3 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如何根据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4.1 讲授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实现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相关理论的基本认知,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质疑。
4.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即人生目标的制定和规划。
5.2 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向学生介绍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和个体条件,并展示各组的思考结果。
5.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所涉及的人生目标和条件,并提出个人见解。
5.5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人生规划中。
6.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实现条件的论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15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
cxsz2017-2018学年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编制人:苏长荣审核:高一政治备课组编号:15班级:姓名:小组:时间:2018年5月(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过程】核心考点二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类别整体部分区别内涵全局和全过程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2.正确表述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论角度原理方法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醒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的具体联系)。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作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故事《唇亡齿寒》
提问:1、典故中虢国和虞国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虢国灭亡了,虞国不能独存?
教师: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两个小国关系密切,有事可以帮助,所以,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不能独存,说明两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那什么是联系呢?联系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讲授新课】
师:什么是联系呢?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关系就是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
特别提示:
➢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联系 的多样性,实际上是联系条件的多样性。
➢怎样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P57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区别:知识角度不同,前者属于辩证法观点,后者 属于唯物论观点。
联系:都属于方法论;都强调要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自在事物 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 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考点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重点掌握】 (c)
(1)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 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特别提示:
➢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并非“任何(两个)事 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考点4】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要求(b)【重点掌握】
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1968年,斯班瑟发明 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 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 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 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 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 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 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 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 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 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提示: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
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 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 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 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以下观点体现什么样的联系? A.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内在联系
D.时势造英雄。 外在联系 E.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 F.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 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7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
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第七课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第七课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一、引言本课程为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的第七课课件。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哲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将了解到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哲学对于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真理、价值、意义等问题。
它通过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来寻找人类存在和行为的意义。
2. 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它帮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目标、价值观、道德等。
哲学可以提供一种思维工具,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处境,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3. 哲学对个体的影响•哲学能够开阔个体的视野,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一种狭隘的观点。
•哲学能够激发个体对于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哲学能够引导个体思考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哲学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
4. 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哲学引导社会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
•哲学培养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视角。
•哲学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哲学对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1. 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陷入一种狭隘的观点。
它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作出决策。
此外,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行为方式的影响哲学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哲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它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二单元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注意:相互,是双向,不是单向。
3、联系的普遍性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同时,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规律的客观性也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横向),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纵向的历史的联系)。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2011•课标全国卷]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 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 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 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 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全国II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 《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 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注意:1、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 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内 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3、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判断: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答案:2错,1、3正确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新课标21.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 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 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 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 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 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2023版哲学与人生 素养测试第七课第二框
【素养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按图索骥”的典故启示我们要(
A. 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B. 反对夸大经验的经验主义
C. 坚持实际与理论相符合
D. 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2.“梦思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下列语句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
D.“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3.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体现知行合一的是(
A.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B.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C.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4.下列属于促进知行合一中的实践环节的是(
①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②)学校团委组织的技能服务进社区活动
③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训
④听就业形势讲座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D 2.D 3.C 4 .C。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3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最新考纲]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考点1| 联系及其特征(对应学生用书第231页)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和②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④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提醒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X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⑤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⑦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或内容。
解题金手指1知识点“唯物辩证法〞,主要用于各种题目的各个知识X围的限定,务必理清其X围内外的知识点。
2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是运用联系的各个特征的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和自然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或现象。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准确把握联系的各个特征[问题导引]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其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教案和课件
罗伯特吃西红柿那天,全镇几千居民都来围观,看他如何用西红柿“自杀”。正午12点,罗伯特上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穿黑色礼服,面带微笑,缓缓
走上台阶,接着,他从小筐里拿出一只红透了的西红柿,高高举起,向众人展示。待几千双眼睛验证没有假后,他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咬了那只西红柿一口,一边嚼一边大声称赞西红柿的味道。
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结成一定关系中,形成了独具的认识活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的反映。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人类认识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各抒己见:见教材第62页
对于人而言,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
古词解读:“施用累能”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2.人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分析:1976年蒙特利尔奥动会前几个月,美国一位著名运动员铁饼成绩是66米,离世界纪录还差3米.生物力学专家通过计算他的四肢各部位的要求,分析他的投掷动作图解,找出了问题。三天以后,运动员按照科学家的要求,刹住了膝盖,一下子竟以70。66米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比自己原来的成绩提高了将近5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任何具体的 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游戏:拉你一把(见附页)
教学进程
及安排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一框第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复习
2019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两 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 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 健,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上力量,让社会变得温 暖明亮,让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说明中央电视台举办《感动中国2018年度 人物颁奖盛典》的依据。 • 【答案】(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感
课前复习提问:(6分钟准备)
• 1、文化的内涵? • 2、文化的特点? • 3、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含义:
•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 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 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
决定 反作用
文化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 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 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探究共享: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就随之发展?
仓仓廪廪实实而而知知礼礼节节,,衣衣食食足足而而知知荣荣辱辱
课堂练习
4、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 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一轮复习课件
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性: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
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 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
辨证法联系观原理二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时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引领: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地位作用 功能不同)P57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转化)P58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P58
注意问题: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A.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 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 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B.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 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 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C.两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 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 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的城市在建设规 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 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 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0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 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 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 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 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 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 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 影响 •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新版哲学与人生第七课ppt课件
蒲松龄的座右铭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 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 吞吴。”
22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 英国有位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 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 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 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 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 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 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 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 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
中国药神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
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 成的科学巨著。在20多年里,他不 但阅读了800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 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 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 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 种,药方11000多个。52卷的煌煌巨 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 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 起来的。李时珍被后人尊称为“药 神”。
从赵括熟读兵书却打败仗的事例,说 明坚持实践和认识统一的重要性。
16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职学生要健康成长,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 有机结合,既要重视书 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 17 参加社会实践。
中职生要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 长才干。
18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要同劳动群众相结合。人民群 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
11勇吃螃蟹第一人巴解1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电磁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电磁理论的完成者麦克斯韦人们根据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ppt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 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 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 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的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的发展为人
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
的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确性的
。只有实
践才能检验 和 是否 。⑷实践是认识的
和。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最基本
的属性是
,真理与 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
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超出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 。真理是 ,
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_______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______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____ 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_____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事物 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__________的联系与 _________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___________的思想, 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_______;又要搞好______,使_______ 得到最大发挥。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前课准备】
1.用10分钟时间将第七课内容快速复习回顾一遍。
填好【生本对话】
2.晚读或晨读用15分钟时间背诵【考点扫描】中内容。
【考点扫描】
1.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3. 系统优化方法
【生本对话】填一填
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注:联系的观点是的一个总特征
(2)联系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中把握事物,切忌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①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和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①相互区别:
a内涵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
b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地位,整体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整体是由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b部分是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从而达到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重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 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的诸构成的统一。
(2)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一,;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第三,要注重的优化趋向。
(4)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用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起来考察,统筹考虑,,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地认识。
【生生对话】
对话一:改错
1.(改错)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改错)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2.(改错)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3.(改错)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4.(改错)联系是无条件的。
1.(改错)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对话二:感悟高考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2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3年高考大纲卷32)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
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
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
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
①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②是必然的,不可改变
③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④是变化的,因势而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3年高考海南卷21)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
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
前提高。
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
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
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13年高考江苏卷27)]“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
这表明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②④
5.(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8)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
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12高考福建卷36)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2012高考江苏卷30)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
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8.(2011广东卷)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9.(2011重庆卷)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
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2苏北四市三模)风能、太阳能在昼夜和季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把独立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组合为风光互补发电,能有效克服各自缺陷,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风光互补发电
A.创造了自在事物的联系
B.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C.表明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发挥了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
11.(2012徐州三测)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价值能否实现,官员阶层的“公正廉明”是关
键,官员的道德高度很大程度上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
这说明
A.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甚至起到决定作用
C.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
D.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10.6: 46.8: 42.6
★以各产业增加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
“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
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
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④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解析:哲理分析题,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立足整体,同时搞好局部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我们要结合材料分析。
【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