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复习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 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采取的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后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1)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2.原因: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探究点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答呈正相关亦可) 2.由表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被破坏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3.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植被覆盖率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答案降水风地形土壤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在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沟壑中修建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及其作用。

2.从濒危生物的灭绝入手,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由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的目的导入新课——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发展生态农业 (1)理论指导:生态学。

(2)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3)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4)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1)原因: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2)要求⎩⎪⎨⎪⎧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给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提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人口不断增长,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2.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3.3生态环境保护一、湿地干涸及其恢复(一)湿地1、定义:(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理解。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2、湖泊面积减少A.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经典例题10]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保护植被的举措。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举措。

一、保护植被,防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损坏(1)原由: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结果: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举措(1)发展生态农业①增强政策指引。

②增强乡村住区建设。

③增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增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①增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备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举措,恢复植被。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①成立动物园、植物园。

②成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一、判断题1.生态柔弱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域。

()2.乡村能源构造不合理是造成植被损坏的重要原由之一。

()3.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4.在小流域内,对能够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鼎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

() 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为了改良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丛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6.5%提升到 18.2%。

以下举措中,能迅速有效提升丛林覆盖率的有()①持续创造防备林系统②实行退耕还林工程③增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选 A。

从题干中要点词“提升”剖析。

创造防备林系统及实行退耕还林能提升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丛林的保护举措,能够减少对丛林的损坏、砍伐。

7.以下改良我国丛林资源现状的做法中,合理的有()①在青藏高原地域创造用材林②在塔里木盆地兴建薪炭林③在江南丘陵地域栽种经济林④在城郊创造生态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分析:选 C。

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地理选修部分选修六环境保护

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地理选修部分选修六环境保护

考纲解读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危害,以及防治的主要措施3.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4.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考点一环境污染问题1 .水污染及防治2.大气污染及防治(2)3.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及防治⑴固体废弃物的分类与危害(2)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①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烧。

②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尤其是有毒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处理它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累积第2页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被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4. 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②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③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④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 (2019.课标H)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要说明外包装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还要说明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会造成环境污染。

解决此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应联系清洁生产的原理,从材料的选取,加工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注意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019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4.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习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4.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习题含解析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危机,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

据此完成第1~3题。

1.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A.数量大B.品种多C.变化大D.危害持久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

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特点是( )A.数量不断增大B.品种不断增多C.变化大D.治理越来越困难3.下列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垃圾泛滥成为一种环境污染源,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

据此完成第4~5题。

4.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②商品消费量的增加③不良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发生④农业革命的发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城市垃圾已演化为社会公害,其原因是( )①造成水土流失②占地塞河、污染水质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污染大气,污染土壤⑤传染疾病,损害健康A.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⑤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

据此完成第6~7题。

6.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该方式简便、经济,但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①占用大量土地资源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地下水④垃圾堆积方位需要研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性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有(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⑤美化城市环境⑥便于居民楼区的合理布局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②③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湘教版】选修六:3.3《生态环境保护》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选修六:3.3《生态环境保护》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发展①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②资源。

(2)后果: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1)发展生态农业加强④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⑤法制建设,依法保护⑥植被。

(2)加强⑦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⑧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维活动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答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⑨趋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1)就地保护:建立⑩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⑪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思维活动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答案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

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

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材料二新华社北京2019年3月18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 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千米。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2002年9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固然十分重要,甚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三个大而为所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复习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复习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生态环境保护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练习1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练习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脍炙人口。

2011年春季,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

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站在洪湖围堤,放眼望去,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全是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

(1)洪湖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011年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严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①调蓄长江洪水,削减长江洪峰,减轻洪涝灾害;②野生动植物栖息生活的场所,特别是北方候鸟冬迁的栖息场所;③洪湖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2)①湖区大量水生动、植物缺水大量死亡;②湖底出露导致水生动物繁殖场所遭到了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它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

1.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广义: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辨别、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2.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结合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中牛粪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的事中引入新课——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概念: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提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态平衡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2.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 关系2.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为什么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提示】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越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受损生态系统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案湘教版选修6
【思考问题】(1)平衡的生态系统与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比较,哪一个的生物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平衡的生态系统与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比较,两者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有何特点?
(3)结构复杂的食物网与结构简单的食物网比较,谁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个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过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板书】三、受损的生态系统
【阅读】阅读课本第43页材料“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通过阅读,明确以下内容:
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二是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三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阅读】阅读课本第43~44页图文材料“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点拨】1.
(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2.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的所有草原犬鼠是一个生物种群。因为这是一定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
【启发提问】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指的什么?
【学生回答】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是指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维持生命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许多看不见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留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所利用。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选修6-湘教版高二选修6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选修6-湘教版高二选修6地理教学案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章末整合教材P47活动探究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

2.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3.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这里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教材P49活动思考(2)(1)(3)(5)(4)教材P52活动探究1.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2.倡导低碳生活,降低能源消耗,以减少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减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轻森林和污染压力;不食用、不购买、不采集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包括服装、家具、装饰品、化妆品等),特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减少生物资源的消费;不引进没有经过风险评估的外来物种,防治生物入侵;遇到非法捕猎、食用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事件,要勇于举报;进行垃圾分类,减轻环境污染;在旅游、野外活动时注意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河流,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材P53活动实践1.略。

2.对农户来讲,“退耕”意味着农户原有承包的耕地要从粮食及其他作物的生产中退出,将给农户带来一定的利益损失;同时造林种草意味着农户需要投入必要劳力、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同样意味着未来收益的损失。

3.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的治本之策。

4.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实施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54活动探究利: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生产用能问题,为水力发电而修建的水库大坝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

精品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精品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备选答案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态系统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洞庭湖“变”大的措施和“变”大带来的效益: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包括洞庭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湖泊湿地的主要功能以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任答两项)供水(蓄水) 水产业航运(任答两项)(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根据湿地方面的知识,回答(1)~(3)题。

(1)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③调蓄水量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⑥提供大量木材A.①②③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3)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没有湿地B.湿地的形成都是天然的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解析】第(1)题,湿地的作用不是提供矿产资源,湿地也不可能产出大量木材。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理解某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余地区的影响。

掌握我国不一样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丛林资源贫乏,草场退化1.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和表现(1)观点:因为生态均衡遇到损坏,致使生态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严重失调,进而威迫到人类的生计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丛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丛林资源贫乏,草场退化(1)我国丛林资源现状①丛林覆盖率低。

②人均拥有量少:人均拥有丛林积蓄量仅为世界均匀水平的 15%左右。

③丛林资源地域散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较少。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①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粗放式经营过分放牧草场严重退化,牲畜超载②原因生产力不停降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1.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①主要散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域。

②水土流失面积:2002 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 万平方千米,占领土总面积的 37.1%。

③种类:水蚀、风蚀。

(2) 形成原因①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要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①直接危害:损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②间接危害: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加,河床抬高,引起洪涝灾祸。

2.土地荒漠化(1) 散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散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7 万平方千米,约占领土总面积的28%。

(2)成因①自然要素:天气干旱——其作用的过程迟缓。

②人为要素:过分放牧、滥伐丛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加快了荒漠化的进度,是主导因素。

(3)危害①损坏生态环境,影响公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②形成沙尘暴a.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固的天气。

b.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人们的出行,损坏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保护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练习1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练习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脍炙人口。

2011年春季,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

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站在洪湖围堤,放眼望去,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全是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

(1)洪湖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011年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严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①调蓄长江洪水,削减长江洪峰,减轻洪涝灾害;②野生动植物栖息生活的场所,特别是北方候鸟冬迁的栖息场所;③洪湖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2)①湖区大量水生动、植物缺水大量死亡;②湖底出露导致水生动物繁殖场所遭到了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它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

1.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广义: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体现,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2)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区域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客观指标。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直接使用价值,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能源、工业原料等物资,为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观赏对象和艺术灵感;二是间接使用价值,指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吸附污尘、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三是潜在价值,指生物及其遗传资源潜在的价值和用途。

如为改良作物、畜禽品种提供可行的基因来源,为研制新型材料、药物提供可能的科研对象等,虽然这方面的价值有许多还没有被认识,但如果因破坏而导致丧失,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了。

练习3图1示意我国西北沙漠边缘某灌溉农业试验田周边1998年开始试验至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图2示意该地土壤含盐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指出1998~2010年该灌溉农田周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图中所反映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答案(1)特点:生物多样性指数2004年前上升,2004年后下降。

原因:2004年前,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农田周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2004年后,随着试验田周边土壤表层盐分积累,出现次生盐碱化。

(2)加强监测等管理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植被。

四、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表现不同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域中生态功能的表现不同,森林破坏引起的危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破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环境问题。

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森林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弱,河流径流变化大,易加剧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练习4中国园林网2010年4月13日消息:涉及今年太原市西山绿化造林任务的179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认界,70家进场施工,进场率为39%,栽植树木436亩,大部分企业在整地、挖坑。

据此回答(1)~(2)题。

(1)太原市沿线的绿化带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A.减少交通环境污染和美化环境B.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C.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D.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2)西山区进行绿化,最主要的作用是( )①涵养水源②增加林木果品产量③开发旅游资源④增加农业收入⑤防风固沙⑥增加木材蓄积量A.②④B.③⑤C.①⑥D.①⑤答案(1)A (2)D五、图解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练习5读“重庆森林围城消减热岛及其生态功能示意图”,回答(1)~(2)题。

(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关于乙图体现的森林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等资源B.为鸟类等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减弱风速D.美化环境,吸烟滞尘(2)下列关于甲图森林环境效应说法不恰当的是( )A.能够对重庆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B.能够降低重庆市内涝的发生C.能够净化空气、减轻重庆市大气污染D.主要为重庆市提供木材资源答案(1)B (2)D六、草地退化原因及保护(1)草地退化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的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

其联系如下:(2)草地的保护①主要措施: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主要措施练习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黄素是内蒙古重要出口产品之一,国际市场需求一直旺盛,各企业对其原料麻黄草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导致对麻黄草的采集是掠夺式野蛮挖掘;近年到内蒙古挖掘的外省区农民近200万人次,所到之处牧草被连根挖起,成片软草枯死,使0.6亿亩草场完全沙化,1.9亿亩草场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如今,在我们这里的大草原上(指锡林郭勒草原),不仅狼吃羊,而且老鼠也吃羊……”牧民达宝力道家的3000亩草场在这本该返青的季节一片枯黄,到处是鼠洞,被老鼠啃掉根子的软草散落得到处都是。

材料三草原鼠害防治专家指出,田鼠生活在草被非常低矮几乎裸露的地方,在以前,草长得高,它们只能生活在个别地区。

草原极度沙化为长爪沙鼠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长爪沙鼠的一个洞系可挖出成吨的沙土,这些沙土是流沙的材料,短期内将造出草原中的沙漠。

材料四据估测,内蒙古草场的载畜量应为3000万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高达7000万羊单位,从而导致许多牧场的产草量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至1/2,而且牧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变劣。

(1)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草地退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鼠害和人们过度挖掘麻黄草所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锡林郭勒草原鼠害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应如何治理这一地区的鼠害问题?(5)在今后的畜牧业发展中,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答案(1)牧场严重超载;草原鼠害严重;滥掘滥挖野生资源(2)草场严重退化和沙化;加剧北方沙尘天气;草场的载畜量下降(3)人们对草场破坏严重,为鼠类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4)保护草场,消灭鼠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措施、鼠药灭鼠相结合。

(5)首先,引导牧民脱贫致富是关键;其次建立“草库伦”制,保护草场;最后,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七、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性因子,其中受寄生性天敌捕食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因此,那些外来种类生物在其原产地通常并不造成较大的危害:但是一旦它们入侵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而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灭绝和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所以国外有学者将盲目引种、生存环境的缩小和碎裂、过度捕杀、物种绝灭的次生效应列为引起物种绝灭的四大原因。

练习7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稍一触碰就会腼腆地合拢枝叶,含羞草给人以娇弱的无限遐想。

但在海南看到了含羞草的另一番“嘴脸”:不再矮小匍匐生长,而是根粗枝壮、高达1米左右,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枝茎上还长出了锋利的刺。

“密密匝匝地长成了栅栏,而且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种“凶悍”的含羞草并非土著,20世纪从热带美洲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华南地区,后来发生变异,成为有害的外来生物。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外来物种进入后并不是立即“翻脸”,它们最初“心甘情愿”地被种植应用,一旦适应、繁衍至一定规模,才会主动攻击,威胁其他物种甚至人类的生存。

一般植物的潜伏适应时间长达20年,因此2000年以来,我国外来物种开始进入生态危害高发期。

(1)在海南,含羞草为什么会发生变异?有何危害?(2)对于生物入侵,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答案(1)原因:由于其气候条件能够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海南成为我国最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侵入、定居、扩散和蔓延的敏感区域。

危害;①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外来植物除了具有高的繁殖率和环境适应能力外,本身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逐渐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除导致作物减产外,还提高耕作成本,给本来经济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大的阻力。

(2)①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加强管理,将有利于控制当地土地使用与生产模式,减少开垦农地等人为干扰,从而有效控制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