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教案5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

《沙之书》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1.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我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悲哀”一词是说那“卖书者”和“我”后来的遭遇是一样的。

2.文中加点的词“沉默”该如何理解其含义。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可以体现出卖书者在听了“我”的话以后内心的犹豫——卖不卖“沙之书”。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卖书人的神态变化,表明他怎样的心理?(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沙之书”给卖书者的感觉,跟文中出现的给买书者的感觉是一样的,都是惶恐和迷惑。

4.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该小说情节上“实”与“虚”的两面。

请加以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实”的一面:对各种版本圣经的介绍、时间介绍、人物心理及表情的描写等;“虚”的一面:“沙之书”无始无终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

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zāo ) 诋.毁(dǐ) 铁锚.(máo ) 乌烟瘴.气(zhàng ) B.剥啄.(zhuó) 孤僻.(pì) 掩饰.(shì) 目瞪.口呆(dèng ) C.笨拙.(zhuó)磨.损(mó) 荒诞.(dàn ) 记事簿.(báo ) D.咕哝.(nong ) 宝藏.(zàn ɡ) 癖.好(pì) 问心无愧.(kuì) 解析:A 项,“糙”应读“cāo ”;C 项,“拙”应读“zhuō”,“簿”应读“bù”;D 项,“癖”应读“pǐ”。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5课沙之书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5课沙之书含答案

每个人都有一本既占据有限空间,又能够无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细沙一般无法计数的魔书,它就是“沙之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自己,记载着各自的精彩,各自的无奈,各自的困惑。

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间来到这世上,就像“沙之书”,有封面有首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开始,序是我们的父母写上去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离开,就像“沙之书”,知道会有封面会有底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结束,跋是别人写上去的。

我们会经常翻看这部书,总想弄清楚人生的奥秘,想知道我们的前生是什么,想知道我们的后世是什么,想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一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到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

这篇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的奋发有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小说的多义性作出尽可能合情合理的猜想或阐释。

理解“虚构”之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等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中的联想、想象乃至虚构的能力。

第15课沙之书对应学生用书P73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粗糙.(c āo ) 2.铁锚.(m áo ) 3.笨拙.(zhu ō) 4.惶.惑(hu án ɡ) 5.荒诞.(d àn ) 6.孤僻.(p ì) 7.装帧.(zh ēn ) 8.诋.毁(d ǐ) (二)多音字1.蒙⎩⎨⎧ 蒙.骗(m ēn ɡ)蒙.蔽(m én ɡ)蒙.古(m ěn ɡ) 2.济⎩⎨⎧无济.于事(j ì)济.济一堂(j ǐ) 二、写准字形 1.⎩⎨⎧ zhu ō(拙)劣相形见ch ù(绌)du ō du ō(咄 咄)逼人2.⎩⎨⎧hu ì(晦)气教hu ì(诲)后hu ǐ(悔) 3.⎩⎨⎧ 推xi āo (销)xi āo (消)失讥qi ào (诮) 4.⎩⎨⎧ 荒d àn (诞)垂xi án (涎)三尺t ǐn ɡ(挺)拔 5.⎩⎨⎧ 孤p ì(僻)洁p ǐ(癖) 6.⎩⎨⎧临m ó(摹)揣m ó(摩) 三、用准词语1.荒诞 荒谬23.1.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2学情分析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3重点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1【活动】沙之书一、导入1、我们今天来讨论小说创作的“真”“假”的问题。

看作品《黄纱巾》学生讨论真:客观现实——事实假:主观现实——虚构(谎言)虚构(谎言):不是道德意义上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在已有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精神)的世界。

——艺术的真实2、小说:英语,fiction(虚构、想象、杜撰) ,novel(新颖的、奇妙的)中国:正事为史,野史称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

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教学设计

《沙之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感受“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体会小说的虚构,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小说题旨,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教学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认识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利奥、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位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迷宫的制造者”,“作家们的作家”。

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除了《沙之书》外,还有《小径分岔的花园》等。

《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理解小说《沙之书》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无限与有限、真实与虚幻等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对小说中无限与有限、真实与虚幻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本精美的书籍,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觉得一本书能有怎样的奇特之处?”从而引出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博尔赫斯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简单介绍《沙之书》在博尔赫斯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精读文本,分析主题和寓意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沙之书有哪些奇特之处?主人公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沙之书象征着什么?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五)分析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顺序等方面的特点。

2、探讨小说的结构,如开头、结尾的设置,情节的发展等。

(六)探讨哲学问题1、提出关于无限与有限、真实与虚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是否让你感到恐惧或迷茫?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面对无限的可能?小说中的真实与虚幻是如何交织的?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七)课堂总结1、回顾小说的主要内容、主题、叙事技巧和哲学思考。

2、强调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思考和探究。

(八)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沙之书》的读后感,不少于 500 字。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八单元 第15课 沙之书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八单元 第15课 沙之书 Word版含答案

15.沙之书发现你自己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特长,而它们通常并不明显甚至隐藏很深,需要你潜心挖掘;相对的,人们身上最容易被人发现的是表面上的劣势、不足,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表象,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发掘自己的优势,那么你只能做些表面功夫。

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是作者众多作品的主人公中资质最差的,但是他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资质差就丧失信心。

他不但能够以勤补拙,还不忘修养品德,因而得到众多武林前辈的倾囊相授。

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

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

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

不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发音符。

”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博尔赫斯(1899—1986),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是书香门第,从小处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熟练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创作颇丰。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涉及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

有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沙之书》《梦之书》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圣马丁札记》《面前的月亮》等,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等。

二、写作背景《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

在那个短篇里,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

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个关于无限的原型。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

”《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志。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预设:如面对“无穷未知的宇宙、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人的欲望”的矛盾心理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活学活用(作业)
《变形记》中卡夫卡写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实则想表达什么?
学生课下阅读《变形记》,完成作业。
举一反三,加深对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最后总结补充: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变化,说明人有猎奇之心,可是所谓达到之后厌恶,舍弃,这一矛盾源于人的心理。
1、前后四人合作找出“我”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组展示本组找到的情感变化过程;
思考:从“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思考作家想表达什么。
明确:虚构=说谎
3、尽管作家描述的这本书很荒诞,但有没有给你们感觉像真的一样存在?又是从哪里感觉到?
明确:虚构,不是随便的虚构,归根到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真实,尽管它无法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1、学生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虚构——真实(事实)
1、询问预习情况。
1、学生分享预习感受。(对“沙之书”地印象)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初步学习:
虚构中的“真实”
(10分钟)
1、提问:小说中提到的书,是一本的书?并找出相应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圈画起来。
2、自己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再想想“沙之书”在我们生活中是否存在,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感觉出来的。
2、学生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读完后谈再读之后的感受。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教案2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教案2

《沙之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双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一、文学常识: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最初是以写诗成名的,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随后又推出了两部诗集。

迟至1935年,他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事》。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

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文本解读(一)把握情节:1、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开端)——奇妙的“沙之书”(发展1)——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发展2)——“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高潮)——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结局)2、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图书馆中,与书为伴,嗜书如命,他曾说“如果有天堂,我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晚年的时候,他近乎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他一辈子只写小文章,却是一位大作家,他就是阿根廷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博尔赫斯。

18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走了,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读起,那就从《沙之书》开始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二、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三、“沙之书”的真实与虚构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告诉我,“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那在这些对“沙之书”的描写中,哪些地方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书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我请两位同学来写一下。

不一样的写在左侧,一样的写在右侧。

明确:相同的地方是真实的,而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博尔赫斯虚构出来的。

四、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一)虚构使小说有趣1.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呢?或者说虚构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相比,更具有创造性。

有创造性的小说更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二)虚构使想象丰富1.作者虚构出来的这本“沙之书”,最大的特点是神秘、无限,那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神秘的,无限的?给大家2分钟的交流时间。

明确:其实,生活中类似沙之书这样神秘无限的事物非常丰富,(出示幻灯片)比如,无穷无尽的世界、不断流逝的时间、浩瀚无穷的知识、变化无常的命运、永无止境的欲望、琐碎繁杂的生活、无始无终的历史。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5课《沙之书》教案3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5课《沙之书》教案3

《沙之书》教案一.导入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这是一个有关什么的故事?这是一个无限的故事。

在某种条件下,一个故事可以无限的生长着。

今天我们接就请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给我们讲一个沙之书的故事。

二.初读感受。

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有不疑惑的地方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交流预设: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感受。

荒诞神秘。

写什么?写了一本无限的书。

为什么写,写这本书的意义不知道。

对吗?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小说的形式。

……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三.深入文本。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结合课文句子来谈谈。

交流预设:1.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轻飘飘不好吗?为什么重?无限的书,当然重了。

2.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排得很挤。

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

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奇怪的书。

3.神秘“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

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不知道时间的书。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

不知道用何种字体4.无限的书无始无终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引导学生品味下面关键句话:语句1: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为什么要藏在一套不全《一千零一夜》。

古老。

神秘一千零一夜故事简介阿拉伯有一个国王总是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又杀了她。

民间宰相之女为了阻止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每夜讲故事,引起国王兴趣,免遭杀戮。

日复一日,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

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

《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沙之书》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作的一部小说,在当今青年之中非常受欢迎。

作为一门课程,如何在高三选修课程中对此书进行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份关于《沙之书》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分析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3.理解小说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意象,掌握小说的情感和思想内涵4.发现和重视作家的写作技巧和风格5.锻炼用文学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讲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以及村上春树如何运用人物和事件来表现主题。

2.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通过阅读小说的某些章节,让学生体会到村上春树运用的语言和文学形式,以及小说整体的结构。

3.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意象:通过阅读小说,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掌握事件的发展和转折,发现和分析小说中的意象。

4.作家的写作技巧和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让学生了解村上春树的写作特点和手法。

5.自主思考和表达:通过阅读和文学鉴赏,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教学:通过讲授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主线和思路;通过讲授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阅读分析:通过阅读小说,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掌握事件的发展和转折,发现小说中的意象。

3.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听取和交流不同的见解和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思辨。

4.写作实践:通过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1.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沙之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之书》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意识。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沙之书》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教学:是否有人听说过《沙之书》?能说说故事的大致情节吗?2.阅读(20分钟)给学生分发《沙之书》的相关阅读材料,请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背景是什么?主要讲述了什么?(2)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故事的主题是什么?(4)你喜欢故事的哪个部分?为什么?3.合作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故事中的沙之书有什么作用?(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间有哪些冲突和矛盾?是如何解决的?(3)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4.小结(10分钟)请学生简要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沙之书和我们生活中的书籍有什么相似之处?5.延伸活动(15分钟)请学生设计和创作自己的“沙之书”。

让他们想象,如果有一本沙之书,你会在里面写些什么?可以是他们的梦想、愿望、事情清单等。

6.总结反思(10分钟)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沙之书”,并说明书中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观察学生在合作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沙之书》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讨论和个人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还需要注意组织好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方式,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国外小说沙之书教案

国外小说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能力和方法目标】《沙之书》是一本现实中不存在的书,代表的是某种神秘之物、“无限之物”,我们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沙之书》所表现的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通过对本篇小说情节的构思的赏析,体会博尔赫斯小说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艺术特色。

结合本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

【教学重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迷宫的制造者(迷宫似的叙述)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二、作家作品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

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沙之书》导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沙之书》导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沙之书》导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新课标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运、拓展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为实践这一宗旨,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时,我尝试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方式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整个过程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在研讨中获取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

同时本单元重点鉴赏小说的虚构艺术,围绕重点,突出重点,获得了预期效果。

现将导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展示如下,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沙之书》导学设计学习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感受、鉴赏1.沙之书》在那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2.主人公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画出变化线路图。

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思考、领悟1.理解《沙之书》主题的多义性: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

除了这本书是虚构的,小说有让你感到真实可信的情节吗?请总结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应运、拓展发挥想象,续写《沙之书》。

教学过程:学生交流,小组(6人为一组)选定话题,展示过程中学生或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促进研讨。

一、感受、鉴赏1.《沙之书》在那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小组一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

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小组二除一组展示外,我们还认为本文有一处神来之笔,即“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同时把沙之书的来源确定为印度孟买,显示作者对东方的神秘想象。

教师点拨:沙之书的奇特性就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

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课并了解“沙之书”的特性1、“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次,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大家还记得这段话我们在哪见过?美国版的英文版《炼金术士》封面介绍的文字。

“沙之书”这样奇妙的书籍,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从没接触过。

下面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为《沙之书》写一段推荐文字。

2、小结“沙之书”奇妙的特性: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最好联系文中有关的情节)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除了“奇妙”你还会用哪些词?理由?二、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1、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一本书,你会怎么样?那让我们看看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坚持)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2、“沙之书”给你什么启示了吗?如: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小组讨论畅所欲言)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之书》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教学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课文研讨
1、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一个退休了的图书管理员从一个推销员那里买了一本圣书,叫《沙之书》。

一开始他沉迷其中,转而开始害怕和逃避,最终他把书放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了。

2、《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无穷无尽,书的图案没有重复。

很老的书,“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

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

书的页码是无序的。

3、这本《沙之书》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并非事实,但给人感觉却好像真的存在一样。

它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小说哪些地方让你信以为真?
心理真实:小说开篇来一串几何学概念,用数学的术语给我们讲述了哲学上有关无限的命题,我们相信了无限,那么对他的那无限的“沙之书”也就容易信以为真了。

细节真实: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会使小说看起来更逼真。

书贩(身材很高外表整洁透出寒酸灰色衣服灰色箱子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人)
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还有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把书藏到图书馆里,就连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都写得很仔细,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人物地名真实:小说中,“我”曾经是个图书管理员,而博尔赫斯本人也曾当过图书管理员。

博尔赫斯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绝大部分是真的。

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对待虚构的态度: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

4、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

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无限之物:
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

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5、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坚持)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面对好奇之物,有时我们会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学家;而有时会望而却步,比如在对待克隆技术是否推广于人这件事上。

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到底呢?害怕这个社会陷入混乱。

“我”对《沙之书》态度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只是有时我们会选择坚持下去,有时我们会选择像小说中的“我”一样逃避。

为什么最后“我”要躲避这本书呢?
它的无穷无尽让我害怕。

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无限无序之物时,反而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是恐惧。

我们很多人害怕黑暗,因为它的不可知。

我们在面对无法把握的事物时,总会莫名其妙地紧张。

正因如此,更显出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它把人在面对无穷无尽之物时的心灵的真实深度刻画出来了。

7、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

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位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有两部,还有一部是《小径分岔的花园》。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

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

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

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

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在日内瓦逝世。

三、探究与升华
1、小说中还有很多富有深意的内容可以去挖掘,比如:
博尔赫斯为何把书的结局安排在图书馆?
小说中的“我”为何把“沙之书”和《一千零一夜》放在一起?
为什么是“沙之书”而不是“石之书”?“木之书”?“铁之书”?
“你的沙制的绳索”有什么含义?……
2、写一篇读后感。

(作业)
参考文章
“沙之书”,是一本既占据有限空间,又能够无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细沙一般无法计数的魔书。

每个人都有这本书,作者就是我们自己,记载着各自的精彩,各自的无奈,各自的困惑。

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间来到这世上,就象《沙之书》,有封面有首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开始,序是我们的父母写上去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离开,就象《沙之书》,知道会有封面会有底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结束,跋是别人写上去的。

至于目录,有信仰的人会说是上帝编的,没信仰的人,消极的会说是命运编的,积极的会说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是正文的作者,却不认识书中的文字,细看来只是一串串的脚印,有深有浅,有前进,有后退,有徜徉,有徘徊。

我们不知道会在哪里短暂停留,也不知道会从哪里重新上路日子重复的流过,故事不重复的发生,没有一页的内容是相同的,随时有不可预知的内容增加。

我们刚看清楚现在的样子,而现在已成了刚才成了昨天成了历史。

回看前面,我们知道某些事已发生,但我们想不起记载在哪一页,甚至想不起它已发生过;翻看后面,后面还是空白,我们知道有些事将发生,终不知会发生在哪一页。

我们会经常翻看这部书,总想弄清楚这部书的内容,弄清楚人生的奥秘,想知道我们的前生是什么,想知道我们的后世是什么,想知道我们有灵魂吗,想知道死后灵魂会在哪里停泊,想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想知道情为何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